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当这张白纸还没有被沾染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地为孩子画上绿树、红花、太阳、月亮……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美丑善恶,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是非观和价值观,那一定会让我们的孩子受益终生。
事情做错了,必然有后果
大部分的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他们有时不能够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当他们想往哪里跑或者想碰一下什么东西的时候,他们就凭着本能行动……孩子做了错事,要让他明白自己的过失是要付出代价的,让他自己承担错事的后果,他才能接受这个宝贵的人生教训。
——张芷华《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
在一个家庭教育qq群里,爸爸妈妈们正在讨论孩子的问题。
一位妈妈说自己的儿子平时出了什么差错都不想是自己的问题,总是一味地抱怨责怪别人。妈妈心里很着急,孩子怎么这么没责任感呢?
另一位妈妈说,女儿很懒,遇到一点儿问题就喊父母帮忙,自己一点儿也不愿意动手。
一位爸爸很是气愤,他说,自己家的孩子经常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做错了事情也不承认,还总是找借口。
另一位爸爸还叙述了这样一件事。上周他被幼儿园老师请到学校,处理儿子和别人打架的事。这是他第5次被老师“请”了。儿子下课后与同学因为一件小事产生矛盾,发生了小摩擦,因为儿子身材高大,一下就把同学推倒,同学的头碰到桌角上……到了学校,他又赔笑脸,又道歉,陪对方孩子到医院做检查,承担了全部医药费,还给人家买了很多营养品。最后,这位爸爸说:“我就不明白,儿子怎么就不体谅体谅他老爸,总是屡教不改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不负责任,总是屡教不改
很简单,这是因为我们做父母的替他们承担了做错事的后果。这样做的结果,不仅让孩子失去了责任心,更让他们永远不会反省自己的错误,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
我们都知道,一个行为会产生一个结果,孩子没有体验到他所犯错误的“结果”,心里就不会有触动,就不会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有多大,他们甚至不能辨别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孩子,因为打碎了玻璃被老师批评,一生气,放学后他把一层楼上的玻璃全砸了。老师来制止他,他还理直气壮地说:“我爸有的是钱,我赔还不行吗?”从上幼儿园起,这个孩子每次犯错都是他爸爸拿钱摆平,从而让他产生这样的思想认识。
两三岁的孩子心智发育还不成熟,他们经常会犯一些小错误。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比较心疼孩子,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后果都愿意替孩子去承担,或者怕孩子惹出麻烦,就包办代替孩子做事。爸爸妈妈这种做法虽然是出于“爱”,但却阻碍了孩子的正常成长,不但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更让孩子养成了逃避责任、满不在乎、做事不计后果的坏习惯。
当然,我们的处事方式也直接影响着孩子。孩子从一出生就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如果我们做事冲动、学会推卸责任,孩子也将是有类似性格的人。
◎让孩子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不要替孩子承担后果,要让孩子自己承担做错事的后果,才能避免孩子屡教不改,形成恶习,培养出有责任心、明理懂事的好孩子。
我想起前文中著名学者高桥敷在《丑陋的日本人》中描述过男孩砸玻璃的事。
那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教会我们应该如何让孩子学会承担做错事的后果。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就会体会到许多后果是自己造成的,时间长了,孩子就会逐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在做事之前,也会习惯性地进行思考后再做出行动。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我们也要从小让他们体验后果。两三岁的孩子做事通常会以“我喜欢”为标准,而不是以“我能不能做”为标准,我们要提前告知孩子做错事的行为后果。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我们就要收起家里的零食,告诉孩子:“现在你不好好吃饭,要到晚上才有饭吃。”然后任凭孩子怎么哭闹,我们一定要坚持我们的决定。几次之后,孩子自然就会慢慢地从挨饿中吸取教训,好好吃饭了。
特别提醒:
两三岁的孩子在心理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承受能力,适当地让孩子承担一些责任和自己做错事导致的后果,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虽然如此,但一定要以安全为前提,如果对孩子有危险的后果,我们一定坚持不要让孩子去承担。最后要告诉孩子一句话:这次做错了不要紧,重要的是下次别再错!
行为有偏差,一定要纠正
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
——萨提亚
每一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身心健康、行为正常的孩子。可是,我们慢慢发现,孩子的行为出现了偏差。
张女士发现,自己3岁的儿子畅畅开始学会说谎了。因为张女士出差,周六才回来。回到家张女士问儿子:“今天和爸爸在做什么呀?”儿子告诉张女士:“今天去了幼儿园,老师教画画。”周六不用上幼儿园,可见儿子在说谎。儿子为了让张女士高兴,就编了谎话。张女士非常着急,孩子的行为怎么越来越偏差了呢?
有很多和张女士有类似疑问的父母曾经向我求助,现在,我把一些孩子行为偏差的特征表现给大家出示一下:
阅读3岁对了,一辈子就对了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