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代为解说修英烈祠,定国祭日的意义。
朝会上,一石激起千层浪,自古以来只有文人武将有从龙之功,或封阁拜相才有机会死后得享太庙被皇帝祭祀,青史留名的。
且武将能享这荣誉的少,功劳稍大点就有功高震主的嫌疑,能达到供奉太庙的档次……显然下场不会太美妙。
所以一般只有文人可享太庙祭祀,人数也不多,大幸建国百年来,除了陪着大祖打天下的各种王,便只有六位文臣得享太庙。
这是什么概念?这是什么样的难度?
哈,楚王倒好,一开口,单给武将建个英烈祠享国祭,连普通兵丁牺牲后都能立碑刻名,青史留痕。
——被文人压在下头千百年的武官们,居然一下子翻身了。
这是不允许的,楚王太乱来了,谁去给他普及一点常识?
问题是,谁敢啊?
大家不指望白霖,何秋军等几个笑咧了嘴的楚王家武将(楚王没来,牟渔也不上朝的),大家齐刷刷看向了王又伦。
你是文臣哈,说句话哎,别装死!
王又伦都想哭,他早几天在听说楚王要动禁军潜规则的时候,就去楚王府看过,果然见沐慈案牍劳形,认真至极,可见有大动作,便忍不住对楚王普及了那么一点小常识……
好么,多啰嗦了几句,他又被“拒之门外”了。
沐慈说是欢迎姨父,设家宴不谈国事。若谈国事,他会通过正式渠道与王丞相商议。
所以,王又伦根本无能为力,他连劝诫任性的外甥兼未来女婿的机会都没有啊。
众人:“……”
好吧,说实话,楚王动禁军潜规则,文臣大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除几个真心敬爱楚王的政事堂官员,其他文臣大多受过楚王折腾,都准备看笑话的。
前几天大家都听说了王又伦被楚王拒之门外,还幸灾乐祸了好些天的。
结果报应来得快,楚王脑子一抽风,建啥英烈祠,文臣个个都倒了霉,要被鲁莽武夫骑头上了……你还等着看楚王笑话呢?个个都得哭。
王又伦指望不上,大家又看向了德光帝。
德光帝一脸严肃,目光莫测高深,沉声道:“楚王一贯大局为重,所提诸多建议无不利国利民,虽有些……前所未闻,可众爱卿也不要忙着反对,且议上一议,辩上一辩。俗话说,‘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不可因私信作祟便全盘否决。”
德光帝说出这些话来,便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果然如探听到的消息一样——德光帝不反对。
于是,武官乐了,文臣疯了。
文臣的道理,只能从礼制说到传统,从“兵者凶器也”说到“武者功高震主”,偏卫终不是个不学无术的,他为着今天已经查遍了资料,所以在朝堂上舌粲莲花。
一说祭祀有功之臣本为礼制的一种,还搬出古礼来印证;又说传统不能死守,不适合了应当做出改变。再说“兵者凶器也”并非“穷兵黩武”,十一年前四邻国联合入侵不就是武将兵士打回去的么?更说“怕武将跋扈,功高震主”,所以才要有个祠堂,便似上了个辔头,让武将为着身后名声,有所忌惮,忠心为君。
武将也应该有被祭祀的理由,毕竟大家流血流汗,才能保得盛世太平嘛,不然北戎西凉早就南下了。
文臣反对,其实还是私心多过公心,为着切身利益,抗议起来很卖力,理由也层出不穷。
阅读盛世慈光(重生)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