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的是下半章,大家往下拉^^
北凉习俗,有其土斯有其民,有其民斯……有其军。
草原上的时候,各大贵族都圈占一块自家的草场,放牧养民乃至出兵,一切都从草场上来;能占多大地盘占多大地盘,您领地里有金矿还是有盐湖都是您自己本事。地盘给别人抢了什么的,自己厉兵秣马想办法抢回来,也别哭着求老大主持公道。……其实真去哭的话老大还是会出手的,但是广大诸侯们算一算老大的出场费,不到万不得已,那是死都不会走这条路。
及至入了中原,牛羊是不放了,封地也收回改成了郡县,然而各郡县的人事任免领主还能做得一半主,赋税也是和皇家三七分成——自然,各大领主自己养自己的军队,军费什么的您就别惦记着向皇帝伸手了。
所以,凌玉城入北凉,天统皇帝下诏“以青州为皇后汤沐邑”,群众也就是“哦……”了一声就过去了。在铁勒部贵族,反正凌玉城的军队是皇上的,青州的地界也是皇上的,发钱给他养兵和划领地给他养兵左右都是养,肉烂在锅里;在奚部、渤海部、丁零部、乃蛮部等等看来,你们铁勒部爱怎么折腾怎么怎么折腾,咱没意见;在夏人贵族看来……这跟我们有关系吗?
然而天可怜见,虽说这块地盘名义上是他的了,这一年来凌玉城一共只来过两次,满打满算加起来不到一个半月。青州一州十五县,差不多一年功夫,上上下下都是靠几个下属联手支撑过来。现在好不容易巴望到大人回青州,奚军、金波、罗杀这三个被留在封地的最高将领都松了一口大气。且不说大人这次回来是跟陛下闹了啥别扭还是另有内情,最起码碰到难题有人当家做主了!
然而,这口气松下来还没到两天,第一个闷棍就打到了主持内政的金波头上。
有御史上书:盐业为国家命脉,无论产销都应该由国家专营,收入统一归入国库,而不是由私人经营、所得落入个人的腰包。
“大人……我好像听您说过,我们不参与对大虞的战事,是陛下点过头的?”
眼看一大笔白花花的银子很有可能从今年青州的预期收入当中划掉,尽管这笔钱占的绝对比例不高,尽管青州还有很多更加赚钱并且是独有的生意,金波还是气急败坏地冲进了凌玉城的书房,一门心思讨个说法。
“当然。有什么问题吗?”
“那不许我们卖盐了这种事儿陛下不会准的吧?!”
“你说呢?”
元绍这道旨意看似遍及全国,其实北凉虽大,产盐区满打满算也就两个。
一是现在作为凌玉城的封地青州,靠海边一连二十三座盐场,所产海盐晶莹洁白,但一年也不过就能出这么点儿,上层人士刷牙倒是常用,小老百姓拿来做菜就嫌太贵。这盐倒有个好听的名字,唤作青盐。
另一处是从青州再往北去的幽州,执掌广武卫的魏国公李家的封地,所产的芦盐粗砺有沙,但是产量甚大,广武卫之所以能和渤海部的黑水、白山两卫对峙,一半靠的是芦盐卡住了他们的脖子。。至于旁的什么内陆岩盐小盐场,产量太小,不值一提。
仗着当年把□□皇后也逼得断腕殉葬的魏国公李明达的威风,这都过了几代,芦盐的销量一直蒸蒸日上——直到凌玉城改进了盐场产盐的法子,变煮盐为晒盐,青盐立刻全面压倒芦盐。此时元绍一道旨意下来,执掌青州工农商业各项内政的金波跳脚不已,魏国公家忧心如焚、想办法找人在御前辩驳之余,倒还有些幸灾乐祸。
叫你们晒得好盐!
叫你们卖!
“大人,那个上书的御史是谁家的?趁着大人回封地的当儿,故意跟我们捣乱么?”
“产盐的不是我们一家,卖盐的也不是我们一家。等着吧,这件事在御前有得一段时间好吵呢。”
说是说有得吵,但是当整个朝廷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北凉和大虞的战争当中时,有关盐业的争论,并没有占据太多眼球。左右平章接了数十份关于盐业的上奏,户部议了一次,元绍面前又廷议了一次,十来天的功夫就有了结果。
元绍降旨:准。
青州目前支柱产业之一的盐业就此收归国有。
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
丢了一个支柱产业对青州的经济有多大影响?
阅读魔王和魔王的幸福生活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