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人,道德操守,在他们而言是重于生命的东西。
所以对他来说,小凌用生命来维护操守,所谓完名全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直以来,他都是这么教导的,也是这么践行的。
君子爱人以德。
我把你当成我的学生,你走偏了路,所以我要教导你。
所以小凌才没有对他表示愤怒——所以他说“我知道您对我说这些话,是为了我好。”
因为那充其量是对道德准则的不同认识和实践,而不是毫无理由的伤害。
另外,就个人道德节操而言,作这样的要求,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个国家这样要求被自己抛弃、伤害、出卖的孩子,我就只能说呵呵了……
再说小凌。
七岁到十四岁,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小凌受的是怎样的教育?
前面的情节提过了:受教宫中。
宫里教导皇子王孙,勋贵子弟,都是选的饱学之士,品德高尚的文人,教他们的都是传统的四书五经、伦理纲常。
舍生取义,杀生成仁,义之所在,九死无悔。
小凌就是受着这样的教育长大的。他被塑造出来的价值观,也是古代传统的士大夫的价值观。
用生命来维护名誉和操守,对小凌来说,也是自然而然、根本不需要考虑的事情。如果不这样做,才是否定自己的存在——违背自己的道德底线,你还活着**什么呢?你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你了。
所以,比武招亲之后,小凌一直在苦苦挣扎——“活着”这件事情本身,就已经和他一直以来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跟着陛下走,成为北凉的皇后,他从来没有一刻觉得自己是对的。
对小凌而言,杜先生是一个具有双重象征意义的存在。
一方面,他是少年读书时,难得对他好的一位老师,处事公平,行事正派。这位老师的为人,给了少年时候的小凌很大影响,几乎可以说是填补了他心中“父亲”这个形象。
另一方面,这样一位道德风骨无可挑剔的老师,是整个“清流”的代表。他的评价,他的反应,差不多就等于是整个正统士大夫阶层的舆论导向。
千秋史笔,就是掌握在他们这样一群人手里的。
这就是为什么,小凌要在这时候召见杜先生。见谁不见谁,主动权一直是掌握在小凌手里的。
和杜先生的那番对话,小凌不是在怒斥,而是在倾诉;不是在报复,而是在寻求认同。
他是在把他的委屈和不甘,说给他心目中,有资格评判他的人听——那些伪君子真小人他是不屑搭理的。
他希望从那些人口中,听到一句“是大虞朝廷错了,是他们对不起你”,或者,至少看到他们无言以对。
请大家记住网站新地址http://.123.
阅读魔王和魔王的幸福生活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