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海上作战最主要的武器就是弓箭、□□,海匪人数少却往往能够从容退走说明海匪箭法都很准,不说百发百中至少比我们军队的人厉害很多,当然船行在海上本来就不稳,再者士兵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陆地上生活,所以在不稳的船上射箭,箭法不准也很正常,
说起箭,陈瑾不由得想起著名的诸葛亮草船借箭,海上本就容易起雾,而且海上补给也比较困难,草船借箭不失为一个消耗敌人充实自己的好方法。
想到诸葛亮,陈瑾又不由得想起诸葛连弩,诸葛连弩虽然在射箭的准头上差了很多,但是他可以一次性装载十支箭矢,免去换箭的空挡,在混战特别是海上船战以多欺少的时候最是实用了,
至于诸葛连弩的设计图,只要是男孩子,在现代很少有不喜欢兵器的,个别娘炮除外,而陈瑾对冷兵器的喜爱还胜过热武器,所以诸葛连弩陈瑾虽然没有见过真的,但是仿真模型他就收集了不少,当然知道他的构造。
陈瑾把这些想法跟王云风一说,王云风大呼鬼才“想你天资聪颖,却一痴十年,必是才高遭天妒,如今大好,王爷的才华,我实在是远远不及。”
这都把陈瑾说的不好意思了,他不过是受现代教育这么多年,思维方式往往比较开阔,再加上那课本上几千年的智慧精华,他要是再想不通这些事,那就是蠢死的了。
想到就做,找气象师、建造诸葛连弩、制作假稻草人等,一系列命令下达,一时间士气勃发,这下薛老将军和几位副将都未此次剿匪信心十足了,同时也对王云风更加信服了。
陈瑾看着将台之上,王云风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一言一行霸气威势浑然天成,一时间不免有些唏嘘,王云风有大将之才,同时兼具治国之能,却命途多舛,如今这番模样都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而陈瑾愿意放纵他的努力,愿意看到他意气风发的样子,不知不觉,陈瑾对王云风的感情似乎更深了一点。
第22章剿匪成功
等到一应事物差不多建造完全了,薛老将军带着陈瑾和王云风来到海岸边上,岸边停靠着一大串的军船,离海岸线大约二十米左右放置这一排投石车,就像放大版的跷跷板,投石的一端,杆子比较细长,压重物的一端建造了一个高台,想必是用人力把地上的大石块搬到高台之上,然后猛然放手,巨大石块从高空落下,压到跷跷板的一端,由于重力势能做工,使得跷跷板另一端放置的小石块猛然飞起,砸落到海里。
这个器具的思路非常好,可是设计并不合理,首先,运用杠杆定律,这个跷跷板的两个杆子,投石的那端太长,虽然这样能投得远,可是力度就会很弱,放重物的一端太短,虽然短些可以减小投石车鱼海岸的距离,但是太短了影响到力度传递,这边很大力,结果通过杠杆减弱,到了那边,说不定石块飞到一半就慢慢掉海里了,多长和多短按照黄金比例来分割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了,
其次,投石车要飞的远,压重物的重量就不能轻,而这里往往用人工运送石块到高台之上累积着,用完了再运,这样费时又费力,其实可以建造一个像门框一样的石头架子,够大够结实,一根粗壮的绳子,一个动滑轮,一个定滑轮,随便组合一下,吊起一个大石块就能省下一半的力气,如果你还嫌费劲,再加一个动滑轮,一个定滑轮,这下就能剩下四分之三的力气了,当然是摩檫力忽略不计的情况下。
这样的构造不仅节约人力,还节约石块,一块石头就能反复利用了。
一切按照陈瑾的想法构造完毕,这次王云风没有抢风头的意思,陈瑾的想法一经实验成功,将军们都惊呼“此乃天才,难怪遭天妒!日后必成大器。”后面至于怎么剿匪,怎么排兵布阵,陈瑾这个二十一世纪的理科男是搞不懂的,所以也没有去瞎掺和,天天坐镇军营享受成果就好了,
看来封建王朝也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对于陈瑾这样的统治阶级来说,天天坐在家里,外面有人帮你种田,有人帮你打战,连衣食住行都有人帮你干,只要动动嘴皮子,一切就尘埃落定了。
等到薛老将军大胜归来,陈瑾才有机会知道他们这场战役是怎样打赢的,
首先,军船和民用渔船长的是不一样的,所以海匪一眼就能认出来,看见渔船就抢,看见军船就躲。对于这个问题,王云风提出,军队假扮渔船出海,军船的外观稍微变动一下,其余不变,武器什么的全部藏好,组成一个大型的捕鱼队,平时也会真的捕鱼,旁边还装模作样的用两艘军船护航,这样就会减少怀疑,
果然海匪很容易就上当了,趁着海上起雾的时候来攻船,结果中了草船借箭的计谋,我军假装受创,渔船慌忙回撤,一部分四处分散逃跑,一部分躲在军船后面,两艘军船一路装模作样的阻击,这样把海匪引到了海岸边,投石车突然发难,海匪察觉中计,马上准备回撤,结果被假装四散逃跑的渔船包围,瓮中捉鳖,四周都用诸葛连弩狂射,中心海匪船都被射成了马蜂窝,
最后只留下了两个活口还都是重伤,几经辛苦,薛老将军离海岸不过百里的地方呢找到了一座岛屿,岛屿面积差不多半个县那么大,还有一大半都是森林,岛上面还剩下的都是些女人和孩子,全都是海匪和海匪的后代,至于那些人最后怎么样了陈瑾没有问,反正那些人消失在陈瑾的视线里就行了,这座岛屿从此纳入陈瑾封地,上面作为渔船落脚点和军队巡航落脚点处理,同时上报朝廷论功行赏。
第23章第23章
等海匪之事落幕,已经几个月过去了,老百姓已经开始第一季的收成,可是海匪被剿灭一事,经过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在岭南传开,而岭南比较封闭,这消息要传到外面估计得要很久很久,所以陈瑾就发愁啊,这人们都不知道岭南已经安全了,就没有人愿意来岭南定居,你就算许诺人家多少亩良田,人家指不定也不愿意来,毕竟安土重迁是古人的传统思想,
这海匪剿灭了,还是没有人来啊,缺人啊,没有人来就没有劳动力啊,没有劳动力就不好修路啊,所以王云风在嘲笑了陈瑾不久后,自己也笑不出来了,修路是个问题,没人是个大问题。可是怎么办呢,这个封建古代,又没有网络又没有电视,消息怎样才能传播出去呢?
突然,陈瑾就那么灵机一动,想到那个时代已经在淘汰边缘的报纸,报纸是个好东西啊,不仅可以传播消息,运作得好还能解决许多人的吃饭问题,但是,凡事都有但是,报纸这个东西大部分还是文字组成,所以只有读书人才看得懂,岭南地区人少啊,读书人就更少了,
岭南人少地多,本来只要不发生天灾,家家户户还是都小有余钱,供个孩子读书还是做得到的,但是人群不密集啊,居住的太松散,像记载中最松散的一个村子只有两百户人家,但是占了方圆十多里的地方,最近的邻居窜门都得走上个十几分钟,这村子与村子之间的距离就更不用说了,在某些地方,丫头嫁到隔壁村,一辈子就回三次娘家,没办法,隔壁村太远,坐个马车说不定都得花一天时间,那走路还不得走几天才到。回趟娘家不划算啊。
这样松散的分布就导致读书人少,比如哪个村里出了个秀才,秀才想要开学堂教书,自己村里还好,对于其他邻近的村子,束脩到是其次,主要是其他村里的孩子要跋山涉水的去读书,安全不?
你看这又涉及到教育的问题了,陈瑾和王云风都是束手无策、相顾无言,对于教育这个话题,两人都没有任何经验啊。最后陈瑾拍板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创办报纸,少量办一点,至于宣传岭南这个地方,还是靠嘴巴吧,毕竟人人都有一颗热爱八卦的心,谣言只要运作的好,还是可以得到不菲的成效的。
阅读梦里江山如画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