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云等国离开后,世子也提剑离开了南诏。
他自小就喜欢西洋仪器,危机开始时,他还幻想过有天能灵光一现,得出一种精密算法,助他解开对南诏局面的种种疑惑,救南诏于危难之际。可直到南诏献上贡品,他也没能得出一二。出云作为商人治国的典例,喜把出其不意作为制裁各国的要则。西蜀为保南诏和出云达成协议后,不反过来骚扰自己,先发制人以发兵为要挟,令南诏需遣世子以质子身份进入西蜀。
南诏自保无暇,眼看唯一的继承人入了西蜀。为保世子安全,一直神秘的南诏国师宋义因此出山,成为老大理王留给儿子的最后屏障。世子在相继得知自己的命运、国师的身份后没有任何异议和惊讶,除了国师的建议:拿小儿子宋欢的身份换世子的身份。这样一来,以世子身份入西蜀的就是宋欢了,一旦遇到不测,倒霉的也是宋欢。
他拒绝了,换了另一种方案。
从此,世人面前的南诏世子,便是一个毁了容的白痴。
作者有话要说:依旧感谢各位支持!
欢迎大家作客微博“西川堂的bot”!
我在邮箱等待你的线索与故事~
☆、风花雪月是江湖(2)
长乐三年在历史上是波澜壮阔的一年,整个东陆的局面以南诏为中心发生了巨变。
长乐三年孟春,南诏境内显现“风花雪月”的踪迹。传闻宝物“风花雪月”可以助得者化解一切司部的功法,不用勤学苦练就可掌握所有司部的绝学。大批江湖人士听到传言后涌入南诏。
长乐三年仲夏,南诏局势一触即发。世子于西蜀发作旧疾,下落不明。
长乐三年冬,天降流火于南诏太和城。除世子踪迹不明外,南诏宗室无一幸免。
长乐二年初入西蜀,宋义来到西大,担任计部的教授。
十年后,杨行之来到西大。他进入计部的目的只有一个,找出南诏当年财政危机的根源。
长乐四年,杨行之在南诏境内走走停停,去了很多地方,却没有见到一个旧人。
到达太和城时已是深冬。以前他嫌太吵太闹的地方,如今看起来都是鬼域。
有老人家扯个二胡,倚着昔年王堂谢庭的破栏子,上来就东拉西扯,“暮色起,寒水碧,废池乔木歌舞场。君不见念桥红药为谁生,西出阳关无故人。”
旧人看旧日,总觉得今时不同往日,一代不如一代。老人的调子慢了下去,沉淀着旧日江湖的肝肠似火与花团锦簇。十个酒楼里,有八处红拂夜奔,英雄们个个视钱财如粪土,少年们振臂一呼,哪里都是良朋胜友的好天气。
“而今夺泥燕口,削铁针头,无中也需觅得有。为谋绿纱糊蓬窗,谁承望落魄乞丐人皆谤。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你方唱罢我登场。”
老人的词就停到了这里。杨行之等着老人的后话,老翁摆摆手,示意就到这里了。
少年一知半解,却稀里糊涂地抛了个大问题回去,“这些年,人性总归没有变过,我又怎知您说的旧日江湖,就真是那样呢?”
听者闭眼笑了,“可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谁说当年就一定是那样呢?
“但谁又说,江湖不可以那样呢?”
杨行之不算历尽艰辛也算饱尝风霜了。多年后回想起来,他承望的是无论怎样,管他什么江湖江河、江南塞北,南诏只是南诏好了。
江湖说白了都是少年意气,普通人挤得头破血流后,就不会认为自己还足够生猛了,懂得了话要一句掺半句讲,人不要是黑非白的看,想做个不起眼的星子,想袖手成云。
又或者,其实还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风景那边独好呢?
糊涂人明白起来还不是最可悲的,就比如现在的杨行之。不幸往往降临在一个人认识到不幸的时刻。
这下,他连“活着”这件事都说不清了。
杨行之在西川堂的日子算是劫后余生里的苟且偷生,唯一的乐子就是和宋欢逗逗嘴皮子,仿佛还可以回到十多年前的南诏太和城。
“山有木兮木有枝……”
杨行之在西川堂的空庭里杵着,忽地被吓了一跳,不敢转过身去。
“小丫头,你是认真的?”
男孩哼着不知名的山野小调,雀儿似的音符心花怒放。
女孩穿着条鹅黄色的裙子,头低的不能再低了。
杨行之以为他的身后站着的是一个旧人,一个隔着追忆与伤逝的人。
要是转身了,映入目中的该是一盏挂起的红灯笼。少女从灯后蹿出,朝他招手,接着向街市跑去。灯火接连在女孩身后亮起,整个太和城是漂浮着的星河。
旧日的姑娘啊,眼会倦了,眉不会倦。浓淡相宜的一笔,隔着云端也是远山浅水。
阅读西川纪事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