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是第一次科举,各地都有不少学子奔赴京城。
他们都是在当地进行过院试和乡试的,世家子弟不需要经过院试和乡试,不过这样的优待只有这么一次罢了。
所以世家子弟们一边觉得自己本来就不该和庶民学子一样的待遇。
一边又铆足了劲要把庶民学子踩在脚下。
论真才实学,那些庶民难道比得过他们这些从小饱读诗书,家学渊源的世家子吗?
宋石昭看着题目。
这次科举的题目选了好几次,最终订在了“民生”上。
他和宋濂坐在一起,宋石昭还嘲笑宋濂:“你倒是老了不少。”
宋濂叹气道:“累啊!”
然后又一本正经:“为国尽忠,再累也撑得住!”
宋石昭高深莫测地笑了笑:“我倒有个好事要告诉你。”
宋濂看着宋石昭,不信,宋石昭可从来没给过他任何好消息。
宋石昭:“刘伯温应召而来,三日内应当就要到了,我看陛下的意思,估计会把民法典的事交给他。”
宋濂倒是知道刘伯温,刚刚还在喊累,现在又不是滋味了。
就像养育一棵树,眼看着树就要长成,忽然被挪到了别人家的地里。
虽说编纂字典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是民法典……
宋石昭看出了宋濂的纠结之意,笑道:“同你玩笑话,陛下看你辛苦,应当会叫刘伯温与你一同编著,大功劳自然还是你的。”
被人看透了心思,宋濂也不恼:“那可好了,我也能轻松许多。”
宋石昭:“也不知今年是否能选出人才。”
哪怕今年贫民学子中没有人才,为了给天下贫民学子一个榜样,都会选出几个来。
宋石昭叹气道:“我看科举还要几届才能成形。”
第一届总是最混乱的。
宋濂:“怕什么?怕你活不到那时候?”
宋石昭装作老迈非常,压着脖子说:“老啦。”
他原本就够老了,如今更老,可他自觉还是年轻人的心性。
他觉得自己还能再活五十年!
“对了,客栈都安排好了吗?”宋濂问。
宋石昭点头:“都安排好了。”
因为这次来京的学子不少,很多又家贫,所以朝廷出资租下了不少客栈,当然也有客栈不要钱,朝廷还是把钱给了。
学子们来住店,自然还是要给钱的,但这个钱他们负担的起,客栈也不会哄抬涨价。
韩凌就是进京赶考的学子大军里的一员,他家是耕读之家,说是耕读,其实家里只供得起他一个读书,他有三个弟弟,都只是开了蒙,还是他开的,至今也只是认得些字,会背的也只有三字经等一些启蒙文章。
这次家里供他进京,几乎把所有钱都给了他。
但韩凌来之前就听说,京城什么都贵,没有一样东西便宜。
他带着全家的钱和希望,进城的时候却一直在想,如果他没有考中,家里给的钱又花光了,他还有什么脸回去?
不如一头碰死。
和他同乡的学子大多也是如此。
富裕人家的学子才不会跟他们一样,好几个人租一辆牛车进京。
路上吃东西也只敢吃便宜的。
“听说在京城租个小院,一个月就要五两,如今应当要十两了,还只能住两个人。”
“住客栈,一个月要八两,那还是之前无人赶考……如今再去,怕要二十两了。”
阅读回到明初搞慈善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