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声桓与王得仁的龌龊,其实源自于意气之争。/p
说起来,二人没降之前,虽说不是肝胆相照,但说关系融洽,也没什么不对。/p
而且金声桓非常认可王得仁的作战才能。/p
可王得仁在平岗山的擅自降清,让金声桓彻底失去了战场主动权,最后被逼投降。/p
这是金声桓怨恨王得仁的理由之一。/p
其二,做为王得仁的上官,王得仁降也就罢了,可赶在金声桓之前降,那就有了问题。/p
谁大谁小,谁高谁低?/p
王得仁降于明军危如累卵、险情重重之时,可比雪中送炭。/p
也金声桓降时,战局已经明朗,最多只能称锦上添花。/p
这一比较,便是云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p
而吴争采纳张国维的建议,以王得仁为主将,金声桓副之,兵发宁波府。/p
用意也是在于让这二人相互监督,不穿同一条裤子。/p
往日的下属一转眼成了顶头上司,这种落差,任何人都心里有个疙瘩,无法解开。/p
王得仁本是下属,自然也就在心中防备着金声桓。/p
这是人性,无可厚非。/p
战事顺利,那也就没有什么可争执的。/p
可南面大批清军的反扑,让二人之间的裂隙瞬间崩开。/p
这一前一后的溃退,大量嫡系心腹的伤亡,裂隙已经不再是裂隙,而变成了仇恨。/p
十余日来,双方十几人的火拼,时有发生。/p
火拼原由已经不重要了,下狠手才是唯一目的。/p
而今日早晨,一根隐埋已久的导火索被点燃了。/p
金声桓没降时,曾经纵兵劫掠绍兴府各县,尤以绍兴城为最。/p
所劫财物,又因归降而得到了吴争的允准,落入了他的腰包。/p
如今,绍兴府已经彻底被明军控制,绍兴府百姓中有胆子大的,就开始了清算的心思。/p
只是因为绍兴府刚刚平定,各县原有的县衙官员,都因曾事敌而忐忑不安,哪有心思去管这些闲事?/p
他们温言安抚,推说等朝廷正式任命之后,再为民作主。/p
愤怒无法宣泄的百姓,在当地有名望的乡绅带领下,向金声桓、王得仁所驻营地集结。/p
绍兴府虽说有八县,可地域上基本都是以绍兴府为中心,三面分布。/p
一旦听闻,响应者众。/p
短短半日内,四面八方聚集起来的百姓,超过万人。/p
阅读汉明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