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自然》过了?太好了!”/p
电话那头传来李长青兴奋的声音。/p
虽然这篇论文李长青并未署名,但实验是他手下的团队做的,他自己也给了不小的支持。/p
要知道,他的实验团队,已经好几年没出一篇顶刊论文了。/p
这时候出一篇nature,对于他的实验室未来的发展也非常有好处。/p
更不用说,借此机会还交好了今后注定在中国学术界有着重大影响力的庞学林。/p
等过个几年,李长青准备评院士的时候,单单这份人情,就可以让他的机会提升个一两成。/p
“哦,对了,庞教授,这次发表的是letter还是article啊?”/p
李长青问道。/p
letter就是所谓的“通信”,是对某一原始科研成果的初步介绍,其内容是其他领域的研究人员所感兴趣的。/p
article则是长篇论文,是对某一项研究工作的更全面、更周密的介绍,代表着人们对某一事物认识层次的一个显着提高。/p
《自然》杂志的版面只允许每星期发表约2篇“article”类论文和16篇左右的“letter”类论文。/p
因此,“article”类论文的竞争更加激烈。/p
事实上,很多“letter”类论文最初是按“article”类论文投稿的,后根据《自然》杂志编辑们的意见缩短了篇幅。/p
庞学林道:“是article,一字未改!”/p
“牛逼!”/p
李长青忍不住赞了一句。/p
这篇论文除了数据引用实验组的结果外,其他内容都是庞学林自己撰写的,能够做到一字不改上《自然》,足以说明这篇论文的水平和分量。/p
和李长青聊完,庞学林又给团队内的另外几人一一打电话通知。/p
那些实验狗们的激动自然不必说了,即使那位作为第一作者的副教授【更新快】,也是兴奋异常。/p
那位副教授已经快四十了,蹉跎了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有文章能上《自然》。/p
这篇文章对于他接下来评选教授,独立组建属于自己的实验团队,都算是一个分量十足的砝码。/p
……/p
英国,伦敦,《nature》编辑部。/p
“卡尔,要不咱们打个赌吧,看同名同姓的可能性大还是真的是那位庞学林教授的可能性大。你想想,庞学林现在正在江大搞他的庞氏几何研讨班,听说他还在整理庞氏几何的教材,怎么可能还有精力再去搞什么碳纳米管方面的研究。”/p
生命科学编辑组主编理查德·加拉格尔正端着一杯咖啡,坐在自然科学组主编卡尔·齐梅利斯的案头道。/p
齐梅利斯笑了笑道:“那你觉得一位天才在不同领域做出同样卓越研究的几率大,还是同一所大学,同样的姓名,同时还拥有教授头衔,却分属两个不同的人的几率大?”/p
理查德·加拉格尔微微一愣。/p
《自然》杂志的论文编辑分成两个组:生命科学组和自然科学组。/p
生命科学组的负责人是理查德·加拉格尔,免疫学家;自然科学组的负责人就是卡尔·齐梅利斯,材料学家。/p
这时,编辑部的编辑们一个个在一旁讨论,笑嘻嘻地看着这两位大佬互怼。/p
这段时间,这篇《高纯度单壁碳纳米管的制备与表征》论文,可是在《自然》编辑部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p
阅读学霸的科幻世界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