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45_影帝的诞生(美娱)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分卷阅读245(1 / 2)

最新网址:www.sqge.cc

并非是其他演员不够好,而是威廉·布兰德利实在是太强大了,《米尔克》的场刊评分已经说明了一切,像这样主打个人的传记片,没有一位强大的主演,是无法获得碾压级别高分的。电影节的场刊评分,就是对威廉·布兰德利最好的褒奖。

万众瞩目之下,威廉登上舞台,罗兰·艾默里奇的手里早已准备好了一座银熊,威廉接过,又与对方握手致谢,走向演讲台。

银熊奖杯并不大,单手就能握住,但是分量十足,还有些沉手,因为它是由铜水烧制,然后镀银的——金熊奖杯就是镀真金,单论奖杯价值,倒是比锡、铵合金制作,外贴24K金箔,再涂上一层发光漆的奥斯卡小金人更高些,当然,也更重些。

上台之前,威廉一直有种虚幻感,就是那种明知道自己即将(正在)创造历史,但由于还没有尘埃落定,所以一直悬在半空中的不真实感。

现在,这份虚幻感消失了,化为沉甸甸的重量,那是银熊奖的重量。

“谢谢柏林电影节,谢谢评审团和诸位评委。”将银色小熊放在台上,威廉用德语说了感谢之后,换成英语致辞:“谢谢我的朋友乔纳森·贝茨,你是促使这部电影诞生的最大原因和理由,希望你身体健康。谢谢旧金山卡斯特罗大街的居民,你们在电影拍摄时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与保护。谢谢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你用杰出的作品来引起社会共鸣,推动着自由与平等。谢谢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我戏中的对手、戏外的密友,和你在镜头前表演是美妙的享受。谢谢编剧达斯汀·布莱克、拉里·克莱默和团队里的所有人,这是一部勇敢的电影,你们也是一群勇敢的人。”

“《米尔克》是传记电影,但并不是独角戏,它描述了一个并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边缘群体,和他们对于平等权利的渴望。我们在电影拍摄时遭到了很多恶劣的针对,那些敌意与恐惧,会让人反思自己是不是犯了什么错。但是并没有,我们只是忠实的刻画了一个人物,讲述了一段历史,就已经遇到了这么多的困难,那些边缘群体,难以想象他们曾经、以及正在遭遇些什么。希望每一个看过电影的人,对所谓的异类、社会边缘人士,都能多些独立的思考,多些平等与宽容,我将不胜感激。”

“最后,感谢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七年的哈维·米尔克,你的思想和精神永不过时,它们会与世长存。”

威廉最后面向台下,将手中的银熊奖杯高高举起。

所有人只是起立、鼓掌,为又一位荣膺了奥斯卡与欧洲三大电影节影帝荣誉的上帝宠儿欢呼。

在又一波高分贝的声浪中,现场无数记者拼命按动快门,拍下了这个瞬间。

这也是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为闪耀的照片,无数媒体用它当做报道颁奖典礼的头版照片,最后定格为第五十五届柏林电影节永不退色的经典回忆。

……

这一晚不仅是威廉的大满贯之夜,同样也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

虽然错失了最佳导演银熊奖——被《希望与反抗》的导演马克·罗斯曼获得——但是《米尔克》却意外赢得了柏林电影节的最高荣誉金熊奖,随后威廉又一次登台,与斯皮尔伯格,还有剧组其他人一起领取了金狮奖杯,并且留下了合影。

算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编剧奖,和威尼斯电影节的终身成就奖,以及众所周知的奥斯卡的那些小金人,尽管不是都获得了最佳影片或导演,但斯皮尔伯格也算是集齐了欧洲三大与奥斯卡的荣誉。

而这也给了斯皮尔伯格信心,让他觉得自己能在一年后的奥斯卡上也有所斩获。或许等待的时间长了点,但是他等得起。

另一方面,《米尔克》堪称本届柏林电影节的最大赢家,不过荣耀都是相互的,柏林电影节也得到了他们想要的——成功举办了二十年来知名度与关注度最高的一届电影节,连海外的收视率都创下了纪录。

这一点,在之后的评审团会见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得到了评审团主席罗兰·艾默里奇的亲口承认:“用再多的溢美之词来形容《米尔克》都不为过,绝对是本届柏林电影节最为亮眼的作品,当之无愧的大师之作……其实关于金熊奖的决定,我们有过犹豫,今年电影节的主题是“非洲”,我们理应关注更多非洲电影,南非影片《卡雅利沙的卡门》也是很优秀的作品,不过《米尔克》同样有着庞大的愿景,电影里关于人和社会,以及社会发展历程的思考太吸引人了,所以最后多数评委还是忠于了自己的主观选择,《米尔克》拿走金熊,《孔雀》获得评委会大奖,《卡雅利沙的卡门》则得到了评委会特别大奖,这个结果很完美。”

关于影帝的选择,罗兰·艾默里奇更是表示:“影帝是我们最后一个决定的奖项,也是最无争议的一个,没有分歧,没有争论,所有评委,我们九个人一致同意将银熊奖授予威廉·布兰德利。”

“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我参与过好几次柏林电影节的评审工作,也有幸在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上担任过评委,对于重要的奖项,我们一向是极其慎重的,通常要花费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经过无休止的提议、讨论、投票、再投票后才能决定。但是这次,我们非常迅速地就达成了共识,花了大概十分钟都不到的时间,这足以说明威廉·布兰德利的演出是如何具有征服性的了。”

评委苏珊·柯达补充道:“我们完全没有提议第二人选,也想不到有谁能和他相比。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至少看了电影两遍,我看了三遍,而且准备正式上映后继续去电影院支持。”

另一名评委弗兰卡·波坦特也说:“选择威廉·布兰德利,不是因为他的名气,也不是因为他在影评人那里有很高的评分。事实上我们评委看待电影的角度常常和媒体、影评人是不一样的,选择也经常和他们截然相反。把票投给布兰德利,一是因为他的表演打动了我们所有人,二是为了柏林电影节的声誉,如果影帝不是他,显然会使电影节的公正性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

借着柏林电影节的东风,《米尔克》在北美的上映也正式开始造势。

独立电影的性质,超级商业大片的阵容,不论上映前要遭到多少抵制诋毁,《米尔克》注定会是划时代的LGBT电影作品。

只是没想到,在影片接受市场及观众评判之前,威廉倒先创造了新的记录——早在柏林电影节颁奖进行的同时,和奖项有关的消息早已通过“无冕之王”们的笔触,借由网络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而后经过电视、纸媒的二次发酵,制造了出了前所未有的沸腾热度。

威尼斯影帝、戛纳影帝、奥斯卡影帝、柏林影帝!

威廉·布兰德利实现欧洲三大加奥斯卡的影帝大满贯,成为全世界电影历史上继杰克·莱蒙、西恩·潘之后完成此项成就的第三人!

而且,令很多人感到窒息的是,如果算上知名度仅比欧洲三大与奥斯卡略差的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和英国电影学院奖影帝,那么威廉·布兰德利更是有可能创造一个前无古人的大满贯记录——杰克·莱蒙与西恩·潘在这两个奖项上都有些不圆满。

西恩·潘获得过美国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主角的奖杯,但在英国奥斯卡仅收获了两个提名,而杰克·莱蒙是金球奖音乐喜剧类的最佳男演员,美国金球奖音乐喜剧类奖项的含金量普遍是比剧情类略低的。

不过媒体影迷们也就是热议八卦一下,没有哪家权威机构真的去搞这么一个奖项大满贯的评比,因为多年来世界公认欧洲三大与奥斯卡的荣誉是一个级别的,也是最权威、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其他电影节或学院奖比起他们来总是略有不足。

而且,如果要把英国电影学院奖与美国金球奖算进去,那么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的奖项要不要包括在内?欧洲电影奖、法国凯撒奖和意大利大卫奖呢?

没有人去统计影帝大满贯上的世界第一,那是一个要牵扯到各种国家历史文化年代因素,庞大复杂到无法完成的工程,但在另外一个方面,威廉却得到了一个当之无愧的“第一”——那就是年纪。

杰克·莱蒙在六十七岁时才拿到这四座奖杯,西恩·潘四十四岁才收获完全的荣誉,威廉·布兰德利二十八岁就完成了!

这才是真正的史无前例!

而且,随着欧洲三大与奥斯卡在评审口味上的渐行渐远——欧洲电影节始终以艺术性为最高指标,坚持电影本体的艺术性,奥斯卡却越来越像一个名利场,一方只有十几个评委,可以大胆的走小众精英路线,另一方受制于几千人的投票团队,越来越青睐具有大众传播属性的流行电影——这样的大满贯,很大可能也是后无来者了。

如此的年轻,却又取得了如此多的荣誉,本来就已颇具传奇色彩的威廉,在全世界电影从业者的注视下,走上了加冕与封神之路。

《米尔克》在北美的上映都因此顺利很多,在发行方的刻意宣传之下,影片被打造成了一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和威廉·布兰德利的炫技之作,政治色彩得到了一定的淡化,更容易博得中立立场观众的好感,让他们有走进电影院的欲望。

阅读影帝的诞生(美娱)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