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志点了点头,乌乡镇的地理位置很尴尬,深入临市的几处行政区域包围圈,又处嘉市桐市的北部地区,天然条件决定了它是一个边缘乡镇,政策上的倾斜落不到乌乡镇这块土地上。
“你继续说。”
陆景行见凌志感兴趣,继续说到:“其次是产业链,乌乡镇没有什么特色产业作为经济支柱,又在多次的招商引资中宣布失败,这导致了当地人的就业困难,整体收入水平处在桐市的最底层。”
地偏,人穷……凌志摸着下巴微微沉思。
“桐市领导班子,就没想过支持一下乌乡镇的基础建设?”凌志不由纳闷道。
“当然有了!”陆景行毫不迟疑道。
这倒是让凌志的神色认真了几分。
陆景行组织了一下语言,想起当初自己坐在陆天行身边听到的一番论调。
“乌乡镇的问题,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当初桐市在前任领导班子手里,正式地走上了改革发展的道路,短短几十年里,就从一个贫穷县发展成了一个全省名列前茅的县级市,这是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同样的是,为了大力发展经济,领导班子自然会有侧重点以及存在一些不怎么公平的政策推行。”
凌志默然,静静地听着陆景行的讲述。
“当时也是无奈之举,实在是国家对于我们桐市当地的扶持力度不大,想要发展经济,除了要讲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之外,更是只能以优胜劣汰的方式发展,当然,成绩是显著的,尤其是在桐市人口中,东有濮镇,西有洲镇,这两个乡镇,已经有了长远的发展。”
陆景行口中的濮镇和洲镇,正是桐市当地,除去市区以外,发展的最好的两个镇区。
一个是轻工业以羊毛衫闻名世界的经济强镇。
一个是工业以化纤品大集团驻扎不断吸收外来劳动力的工业强镇!
“而相较于这两个强镇,曾经看来是难兄难弟的其他镇区,就显得平平无奇了,更有甚者,有了南大桥,北乌乡的称号,对比其他两个经济强镇的美名而言,无论是紧靠市区的大桥镇,还是桐市北部的乌乡镇,都已经在改革发展的道路上,远远落后于其他乡镇,尤以乌乡镇更是桐市出名的困难户。”
陆景行说的还算客气的,在生活条件不断变好的很多桐市人看来,像乌乡镇这样的镇区,完全没必要划入桐市行政范围之内。
因此,还有了让乌乡滚出桐市的口号,不得不说,这样的话,实在是让乌乡镇的居民感到寒心啊。
总结了乌乡镇的发展滞后之后,陆景行也是认真道:“自从高书记这届领导班子上台之后,除了在原有经济体系上大力发展之外,也对这些个贫穷乡镇有了长远的规划,你也看到了,桐市第一条高铁,便建设在了大桥镇,不得不说,这个决策,让原本落后的大桥镇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政策出台这段时间开始,大桥镇的房价在不断地上涨,整个经济似乎一下子就被盘活了。”
说到这个,陆景行还透露着佩服,想带动一整个乡镇发展,是很困难的一件事,但往往,一条政策的落实,就能改变整个乡镇的面貌,大桥镇无异是为整个桐市建设落后乡镇做了一个模范带头作用。
这时,陆景行挠了挠头说:“大桥镇的高铁建设,应该是属于蓄谋已久了,桐市新一届领导班子对脱贫致富的心,也表露无疑,同样的,更为贫穷的乌乡镇,桐市也在不断地增强着各方面的基础建设。”
凌志眉头一挑,这种内幕,是他这种平头老百姓不知道的。
“首先,桐市投资建设了多条公路,这些公路之中,甚至有些修的比市区的主干道还要宽敞,更是直通南北,这样一来,今后哪怕想从最北部的乌乡镇去到最南部的大桥镇,也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其次,就是产业置换,桐市割让了部分资源给临近的湖市,以此来为乌乡镇的老百姓争取了不少能在就近湖市就业的岗位,这是打算在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收入问题,但这一点,据说不是太理想,虽说是紧挨着的行政区域,但湖市那边能给到的资源,还是很有限,毕竟,人家自己也要为自己当地的老百姓负责。”
“贫穷,这是一个很无奈,又很现实的话题,尤其看着桐市其他地方不断地发展经济,乌乡镇从上到下,都是愁白了头,外来劳动力无法引入,甚至连当地居民也在不断地流失,不少年轻人都放弃了自己的家乡,或是外出打工,更有甚者,想尽办法将户口迁了出来。”
听完陆景行对乌乡镇的一应描述,凌志内心终于是豁然开朗。
他明白了,全都明白了。
绿地集团下的好大一步棋,结合前世乌乡镇的划时代性发展,凌志终于是从这些支离破碎的信息中,摸清了脉络。
连当地居民都不抱希望的家乡,竟然会在一个建筑公司的手中,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瞩目的一个焦点乡镇。
哪怕有着极大的远望,当明白一切的发展方向之后的凌志,也是为此倒吸了一口冷气。
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他要参与进绿地这次大手笔的信念!
汽车的刹车声打断了凌志躁动不安的内心。
陆景行将车停好,不远处,是桐市一片建设已久的小院形式的建筑群,这里居住的,都是一些不爱喧嚣,喜爱清净的老人。
也是陆景行唯一认为是家的地方。
凌志搓了搓脸,保持住了一个良好的精气神,这才提着东西走下了车。
阅读重生之富甲天下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