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辑 文苑奇葩_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五辑 文苑奇葩(2 / 2)

最新网址:www.sqge.cc

●三绝画圣顾恺之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今江苏无锡)人,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他家祖辈都是晋朝官吏、书香人家。顾恺之很小就博览群书,崭露才华。他能诗善赋,擅长书法,尤其精于绘画,是少年成名的天才艺术家。后人称顾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才绝”是说顾恺之聪颖,多才多艺;“画绝”是说顾恺之擅长绘画;“痴绝”就是顾恺之对艺术研究专心致志的精神。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以及提出的“六法”,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顾恺之的突出成就在于他的人物画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生动传神,形神兼备。他的画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打破了以前那种以宗教题材为主的风气,成为伟大祖国艺术宝库里最宝贵的遗产。他的作品大都散失,现在保存下来的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摹本,一直被视如珍品。

●干宝撰写《搜神记》

东晋政权建立以后,有一段时间生产有所发展,文化事业也比较繁荣,文学艺术方面出了一些人才。有个名叫干宝的历史学家,奉晋元帝司马睿之命,写了一部叫《晋纪》的历史书;同时,他自己又根据听到的故事和书上看到的材料,编写了一部《搜神记》。《晋纪》这部历史书后来失传了,《搜神记》这部小说一直流传下来。

《搜神记》的内容大部分写神怪故事,宣扬迷信,是应当批判的,但是其中也写了一部分很有意义的故事和传说。《搜神记》算得上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著名小说,干宝也不失为中国最早的一位小说家。

●书法巨匠王羲之

王羲之是琅琊(今山东临沂)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人称“书圣”。

王羲之从小酷爱书法,他七岁时就非常喜爱写字。传说他在走路、休息的时候,也不放过练习写字的机会。仔细揣摹字体的结构、架势和笔法,心里想着,手指也就不知不觉地在自己身上一横一竖、一笔一划地比划着。日子久了,衣服都被他划破了。他每天写完了字,总是要到自己门前的池塘里去洗刷毛笔和砚台。夭长日久,池塘里的水都变成墨色的了。

王羲之小时候并不显得特别聪明,反而说话迟钝,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才能,只有当时吏部尚书周颉对他另眼看待。王羲之十三岁时,去拜见他,适逢周颉大宴宾客。当时宴席上有一种十分珍贵的菜叫牛心炙,按照习惯,这种菜应该给最尊贵的客人吃的。周颉因为非常喜欢他,竞不顾所有在座的贵客,先割了一块牛心炙给王羲之吃,众人大为惊奇。周颉独具慧眼,认为王羲之有奇才。此后王羲之才被人们所认识。

王羲之长大后,变得能言善辩,素性坦率,不拘礼节。当时太尉郡鉴,想与王氏大族联姻,派人到王家挑选女婿。王羲之的伯父、东晋宰相王导把王氏家族中少年子弟都集中到东厢房里,让来人任意挑选。王氏所有少年子弟,听说要来相女婿,个个都装出端庄严肃的样子。只有一人在东床上坦腹吃东西,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听到。这人就是王羲之。于是郑鉴就把女儿嫁给他。

王羲之出生于东晋王氏家族,王氏家族为士家大族,当时人传说:“王与马,共天下。”王羲之却不愿做官,因而在仕途上断断续续,好多次推辞不受。后来,扬州刺史殷浩与他关系很好,写信劝他任职会稽内史。因为会稽这个地方,山清水秀,可以娱人性情,他就答应了。王羲之曾经与谢安、孙绰等著名文人四十多人,会集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游宴。这些文人在兰亭会上乘兴作诗,共得诗四十首,编成《兰亭集》。王羲之挥笔疾书,为诗集作序,写成《兰亭集序》。这篇作品,共有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笔飞墨舞,气象万千,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二十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是王羲之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都推崇《兰亭集序》,认为是行书的绝代佳作。

据说,山阴地方有个道士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想请王羲之给写一本《道德经》,王羲之不答应。他听说王羲之最喜欢白鹅,常常摹仿鹅掌划水的动作,来锻炼自己的手腕,使手腕运起笔来更加强劲而灵活。道士有两只白鹅是鹅中精品,王羲之见之爱不释手,道士见他喜欢此鹅就提出以鹅换书。王羲之欣然同意,当场写好了一本《道德经》,交给了道士,带走了这群鹅。这就是后人传颂的“书成换白鹅”的故事。

还有一次,王羲之在蕺山见一老妇人,拿六角竹扇出卖,好长时间没有人买。王羲之提笔在扇子上书写了几个字。老妇人很不高兴,埋怨说:“你怎么在我的扇子上随便写字呢?这样,谁还再买呢?”王羲之对老妇人说:“你只要说王右军写的,一把可以卖百钱。”老妇人不信,就照王羲之的话说了,果然有很多人都争着来买,竹扇很快卖光了。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吸取了汉魏以来许多书法家的特点和精华,又摆脱了汉魏笔风,开辟了一种新的意境。他写的字体都有独到的功夫,笔势开放俊朗,结构又十分严谨,自成一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来自陶渊明。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时代的大诗人。他少年时候,就有高尚的志趣。他曾经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说这位先生不知是何许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住宅旁边种有五棵柳树,故称作五柳先生。他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到破旧的屋里,读书作文,生活过得安乐自在。写五柳先生,就是写他自己,是他本人生活的实录。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小官职。彭泽(今江西彭泽)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兮辞》。

其实,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实思想,不仅于此,在《归田园居》诗里,就讲得十分明白。他说,他13年中,几度出仕,深受羁缚;这次坚决脱离官场,归隐田园,就像笼中鸟飞回大自然一样,感到无比自由和愉快。家乡的草屋、田地、树木、炊烟,乃至鸡鸣、犬吠,都是那么亲切可爱,作者的这种心情,正反映了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作。关于陶渊明喝酒的传说很多,如说他每逢酒熟时,就取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过滤完毕,仍把葛巾戴在头上。又如渊明所居的栗里(在庐山南麓、温泉北侧的虎爪崖下),有块大石,陶渊明喝醉了,就躺在石上,故名醉石。

●范缜撰写《神灭论》

南北朝的时候,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是对佛教最虔诚的皇帝了。在梁武帝的保护下,寺院里养着很多僧侣,他们不仅同大小地主一样剥削贫苦的民众,而且还享有不纳税的特权。

当人们对佛教执迷不悟时,还是有些清醒的人明白迷信佛教是荒谬的,范缜就是他们中间最著名的一位。

范缜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沁阳)人。他出身寒微,少年时就特立独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齐朝的时候,竟陵王萧子良也笃信佛教,他在宴会上问范缜:“你不信鬼神,不信因果报应。那请问,世界上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贱,有的人享福,有的人却受苦呢?”

范缜起身走到门前,指着庭前开着花的树,说:“人生境遇好比这棵树上的花,有些花被风吹到厅堂,落在席上、坐垫上;有些吹进厕所,掉进粪坑里。这全都是偶然现象,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这个生动的比喻,令在座的人都哑口无言。

梁武帝即位后,在光华殿大宴群臣,照例说了些皇帝应尊重臣子、虚心纳柬的话,不料范填却当场对他提出了批评。于是,萧衍就借故把范缜贬到广州去了

两年后,范缜忽然被召回京师,做中书郎。等他一回到建业,萧衍就组织朝迳显贵、群臣、僧侣一齐上阵,攻击范缜的思想。范填为了与那些信佛的权贵辩论,在公元507年,撰写了千古不朽的《神灭论》。范缜把“形”与“神”的关系比喻为刀和刀锋的关系。他认为,形是本质,神是作用;离开了刀,就没有锋利的特性,离开了肉体,也就没有了精神。《神灭论》的发表,震动了朝野。

萧衍动员佛教信徒七十余人围攻范缜。东宫舍人曹思文先后写了两篇文章驳难范缜的《神灭论》,范续一一作了回答。善于诡辩的曹思文也只好说自己才思浅陋,驳斥不倒《神灭论》。于是,萧衍下诏书,给范缜扣了“背经”“乖理”“灭圣”下项罪名,这场辩论就算结束了。不久,范缜被调任国子博士,两年后就去世了。

范缜坚持唯物主义思想,超越了他的时代。他不随波逐流,不畏俱权势,一生坚持真理、矢志不移的精神风貌,更是值得后世景仰。

●祖冲之与圆周率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南朝著名的科学家,他少年时代就喜欢研习古代科学技术,头脑非常机敏。

刘宋元嘉年间,全国所使用的历法是时人何承天所制《元嘉历》,比古代十一家历法精密得多。可祖冲之还是认为其中有疏漏之处,于是亲自测量计算,在33岁时编制成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搜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债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10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孝武帝曾偶然得到了后秦姚兴时制作的指南车。但这个指南车只有外部形状,而内部没有安装机关,行走起来只能让人蹲在车内,根据车子的方向旋转车上小人的指向。祖冲之按古法修造指南车,改用铜制机械,果然无论车子怎么拐弯,车上小人指示的方向都保持不变,这从三国时马钧以后就再没有人成功过。传说祖冲之得知诸葛亮有木牛流马,自己就又发明了一件器械,不依靠风力和水力,只要人开动其中的机关,就能自动运行。他又造了千里船,在长江的新亭江段试验,一日能走一百多里。

祖冲之最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祖冲之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了一本《缀术》。他最杰出的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人们把圆周率也称为“祖率”。

●地理学家郦道元

这一部分短文描绘了三峡奇险壮丽的风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者就是郦道元,文章引自《水经注·江水注》。

郦道元生在孝文帝时代,祖辈先后在北魏为官。郦道元从小跟随父亲,年轻时代就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很得孝文帝赏识,20岁左右即已步入仕途。他一生担任过多种官职,坎坷曲折,但是为北魏的强盛和统一大业,从不退缩。郦道元做过尚书主客郎中,负责接待南朝及其他属国使臣。又先后出任过地方官,在冀州(今河北冀县)、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东荆州(今河南泌阳县)等任职。郦道元因为能秉公执法,为政清廉,素具威名。

郦道元出任御史中尉时,发现皇族汝南王元悦的“嬖人”(男妓)丘念,横行不法,于是依法逮捕了他。元悦向灵太后求情,灵太后准予赦免,但郦道元还是处死了丘念,并上书弹劾元悦。于是,元悦借雍州刺吏萧宝夤图谋起兵背叛朝廷,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监控萧宝夤,以便借刀杀人。萧宝夤就先发制人,派兵把郦道元围困于阴盘驿(今陕县临潼县东)。哪道元率众坚守,水尽力竭,最终被俘。郦道元临死不屈,最后与其两个儿子及弟弟同时被杀。

郦道元作为北魏政权的官吏,为了社稷江山,任劳任怨。同时,郦道元更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一个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一直受到后人的尊崇。据文献记载,郦道元的著述有《水经注》《本志》《七聘》等几种,但只有《水经注》四十卷流传下来。他作《水经注》出于下面三方面原因:一是以往的地理书籍内容过于简略,尽管《水经》十分简略,但体系完全,所以选择它为底本作《水经注》。二是因为河流关系国计民生。三是因为他对祖国山河十分热爱。

撰写《水经注》,郦道元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埋头苦读,为此搜集的资料之多,不可胜计。仅《水经注》所引的图书,就有436种,包涵了经书、历史、地理、地图、方志、传记、诗赋、书信、辞书等所有的古代文献资料。尽管受到政治形势的限制,他还是想方设法借阅了许多南朝的书籍。郦道元搜集了大量的民间歌谣、金石碑刻、谚语,仅所引的金石碑刻就有350种左右。许多久已失传的著作,因为被《水经注》引用才为今天所知。

郦道元治学严谨,在占有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地进行剔伪存真。例如古代“四渎”(江、河、淮、济)之一的济水,《水经》说它“入于河”,郦道元却指出并不是济水注入黄河,而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注入济水,郦道元是正确的。又例如,黄河在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附近)一段,急流汹涌。前人的传闻说是因为秦始皇铸造的铜人(据说重有24万斤)沉没在这里的缘故。郦道元不相信此说,指出对于滔滔黄河来说,一个铜人,决不至于造成长时期急流汹涌,而应该是山崩阻塞了河道,或者是一种大规模的滑坡阻塞了河道。

为了写好《水经注》,郦道元还进行了许多野外考察,他称自已的考察为“访读搜渠”。郦道元从少年时代开始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当时北魏境内山山水水郦道元都一一考察过。经过实地勘察,使书中记载更符合实际情况。《水经注》卷三里记录了他所发现的古代游牧民族的岩壁画。除此以外他还向当地老百姓了解风土人情。《水经》的内容非常简略,全书不过一万多字,仅记载了137条河流的发源、流程和归宿。书中最长的黄河,只有578字,长江也只418字,语言十分简略。而郦道元的《水经注》所收河流达1252条,多达20余万字。

《水经注》记载的河流,大都按照发源、流程、归宿的先后次序,抓住它们各自的地形地貌,记叙全面而具体。据统计,《水经注》记载有动物100多种,植物140多种,湖泊500多个,泉水几百处,峪谷将近300处。滩漱更多,仅《浙江水注》一篇就有60多处。全书记载的瀑布也有60多处。

《水经注》还详细记载了人类经济、政治、军事等活动。农业生产方面不仅记载了耕作制度、屯田、垦地等等内容,还记载了破、湖、渠、堤、塘、水门等十几种水利工程。

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