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邀还十分擅长针灸,在古人已知穴位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实践摸索,又发现了不少新的穴位,并总结出一个新的治疗方法,就是哪里有病往哪里针灸。后来,人们把这种方法归纳为四个字,叫做“以痛取穴”,也学着孙思邈的样,把“以痛取穴”的穴叫“阿是穴”。提起阿是穴,这里有个来历。
一次,有个病人找孙思邀看病,说大腿里侧有个地方疼得要命。孙思邀给他开了一帖中药,可服了之后,并不见效。孙思邀就给病人使用针灸治疗,扎了几次,病人还是一个劲地喊痛。孙思邈想,除了古书上所说的那些穴位外,难道就没有其他的穴位了吗?他一面用大拇指在病人的大腿上轻轻地掐来掐去,一面不断地耐心问着病人:“是不是这儿痛?”掐了很多地方,反复问了很多遍,病人忽然叫了起来:“啊!是,是,就是这儿!”孙思邈就在那个点上扎了一针,病人的腿痛果然好了。孙思邈想,古书上没有这个穴位,应当给它叫个什么名字呢?噢,对啦,病人说“啊!是,是,就是这儿!那就叫它阿是穴吧!”阿是穴就是这样得来的。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研究,孙思遴积累和搜集了大量简便而有效的药方,他把这些药方汇集起来,编成了一部书,叫《千金要方》,也叫《备急千金方》。“千金”的意思就是说,书里所载的药方都是十分宝贵的,这时孙思邈已经70岁了。到了整整100岁的时候,孙思邈又把他后30年所积累的方子编成了另一本书,叫《千金翼方》。“翼”就是辅助的意思,就是要用它来弥补前一本书的不足。在这两本书里,孙思邈一共记载了6500多个药方,不仅数量多,疗效也很好。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医学家,人们尊称孙思邈为“药王”,把他经常采药的五台山称作“药王山”,并且在山上建了药王庙。
●唐太宗贞观之治
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
李世民借鉴了隋灭亡的历史教训,制定了基本顺应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政治政策。唐初经济凋敝,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国家财政也严重拮据。因此,李世民首先实行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尽量避免和减少战争,以减少军费支出,此举有力地保障了农民安居垅亩,发展了农业生产。
亲疏并举、德才兼备的人才政策是李世民政治统治的重要保证和基础。为了集思广益、纠偏补过,李世民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监察和谏官制度。谏官直接参与政事,五品以上的京官在中书内省轮流值夜,以便随时召见,询访外事,讨论政教得失,使朝廷上下形成了一种敬贤纳谏的政治风气。魏征就是当时最有名的“诤臣”,他性情耿直,敢于谏诤,据理力争,凡有所谏,多被李世民采纳,贞观年间的许多政策的制定都是魏征参与和策划的。
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恢复和完善,并且最终定型下来,成为贯穿后代封建社会的官吏选拔制度,各阶层的优秀人才得以进入政治统治集团,知识分子有了仕进的方便之门。在政治统治中,李世民特别重视伦理教化,将其作为巩固统治的精神支柱。李世民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在推行礼治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法律的建设,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法令,中国古代最完备的法典《唐律》就是他授意房玄龄、长孙无忌修订的。
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唐初政治空气开明而清廉,生产力得以迅速发展,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人民获得了一个较为安定的政治环境,能够安心地从事劳动生产,从而创建了文化灿烂、国力鼎盛富强的景况,被后人誉为“贞观之治”。
●六祖慧能出民间
湖北省黄梅东北的五祖山,唐代称为冯茂山。山中古树森森,松竹交映,是我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东山寺的所在地。唐朝初年,禅宗“东土五祖”弘忍大师就在这里传教,门徒超过千人,人称“东山法门”。
公元661年的一天,冯茂山来了一位青年,蓬头垢面,衣衫槛褛,风尘仆仆,径直来寻弘忍大师。他一见弘忍大师,口称弟子,纳头便拜。当时,弘忍门下人才济济,僧俗之辈都是俊杰英才。弘忍见他相貌丑陋,举止粗俗,不禁问道:“你是从何而来?来此做什么?”那青年答道:“弟子是岭南人氏,新州(在今广东)百姓。老远来拜师父,不求别的,只求做佛。”大师见他口气狂妄,大喝道:“你是岭南人,又是猫獠,怎么配做佛?”那青年毫无惧意,答道:“地分南北,佛性并无南北;人有高下,佛性应无高下。”青年几句话说得弘忍大师对他刮目相看,这个青年就是禅宗六祖慧能。
慧能俗姓卢,生于公元638年,他3岁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靠卖柴供养母亲。他不识字,没文化,但资性颖悟。有一天卖柴,听人读《金刚经》,不觉心有所悟,攀谈之中,得知弘忍法师正在东山大开法门,心中不胜羡慕。那位读经的人本是热心的佛教徒,见慧能资质非凡,有心向道,便决心成全,送给他十两银子。慧能获得资助,安顿好了老母,便辞亲上路,赶来拜见弘忍,寻求成佛的道路。
弘忍见慧能出语新奇,决意将他收下,但碍于他出身卑微,便派了到碓房去作了个春米行者。慧能在碓房春米,遇到讲堂中弘忍升座说法,他便竖起耳朵仔细听,默默地思考微言大义,慢慢地有所领会。他有时沉浸到玄妙的禅理当中,竟然忘记了环境和自找。
8个月过去了,这一天,弘忍大师忽然聚集门下700弟子,当众宣布要选一位真正领悟佛法大意的弟子传付衣钵,作自己的继承人。弘忍命弟子们各作一首褐语,借以观察各人对佛法的领会情况。
弘忍门下公认为最杰出的首席大弟子神秀做了一首褐语,题写在佛堂南廊的墙壁上,其褐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一出,所有弟子都称妙,谁也不敢再写偈,神秀自己也暗暗得意。消息传到慧能耳中,他听后微微一笑,来到南廊下,也做了一偈,请人写在墙壁上。其偈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的偈语肯定自己身心的存在,认为极勤奋的修行,才能渐渐地达到不染尘埃的清净境界,属于传统的渐修成佛说。慧能的褐语却认为身、心和万事万物都是空幻的、不真实的,只有人人都具备的佛性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这一思想,与他初入东山见弘忍时提出的佛性不分南北贵贱的说法一致,只是经过8个月的默受教法,其思想更透彻精妙了。他与神秀的思想虽然同属唯心主义,但在认识上比神秀彻底得多,若施之于佛教修行,顿悟成佛,则简捷得多。一个出身贫贱,处在寺院下层的苦力行者,居然做出如此高妙的偈颂,当即引起轰动。赞叹、惊奇、嫉妒、愤怒、仇恨等各种复杂的感情,霎时笼罩了平日宁静的寺院。
弘忍看见慧能的偈语,知他已经真正把握了求佛的精义,有心将衣钵传付给他,又怕人知道,便故意不动声色。当晚三更,弘忍才暗唤慧能入室,对他讲经授法,并告诫慧能,他现在的身份地位,非比寻常,人心不服,就会有生命危险,应当速离东山,返回南方。慧能连夜起程南行,一路上历尽艰险,躲过追杀,终于回到岭南,从此混迹于农商之中,杂居于猎户之间,销声匿迹巧年。时间久了,这场争夺衣钵、法统的风波渐渐平息下去。慧能觉得时机成熟,应该出来弘法了,这才来到南海(今广州市附近)印宗法师门下听法。
一天,印宗问众人:“那旗杆上头的旗帜,被风吹着,是动还是不动?”众人议论纷纷,有的说是旗帜在动,有的说不是旗帜动,是风自己动。慧能从座上站起来,高声说:“法师!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帜动,只是众人的心在动。”此言一出,众人皆一震。印宗马上知道自己佛法修养不如慧能,转向慧能请教,才知慧能就是佛法的衣钵所在。不久,印宗亲自领着众徒来到慧能住处,为慧能剃法受戒。这样,慧能才正式出家,成为一名僧人。
印宗为慧能剃发之后,又拜在慧能门下,尊慧能为师。从此之后,慧能就常在菩提树下为人说法。不久,慧能来到韶关曹溪,广收徒众,扩建寺院,传法数十年,名声大振,学徒达到十万之众。
慧能的活动,始终扎根于民间基层。他的学说思想体现于《坛经》,开创了中国佛教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令人耳目一新。这一教派,就是日后长盛不衰的中国禅宗。
●武则天杀女求后
武则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入宫前,她的父亲是当时的工部尚书。武则天14岁时,唐太宗李世民闻知她的美貌,将她召入后宫,封为才人。初进宫的武则天以其特有的妩媚博得了李世民的欢心。后来,李世民病危,太子李治侍奉在侧,武则天与他渐渐产生感情。
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按照当时的宫廷制度,26岁的武则天及后宫中没有生养的妃嫔都被送进了感业寺削发为尼,为先皇祈福。公元654年的一天,逢李世民忌日,李治到感业寺进香,与武则天相遇,两人旧情重温。随后,李治就把她召回后宫,封为昭仪。
武则天再次入宫后,开始的时候对王皇后卑躬屈节,极力奉承。她知道王皇后与萧椒妃有矛盾,便与王皇后联合,夺去了李治对萧氏的宠爱。当萧氏失宠后,武则天就把目标转向了王皇后。恰好武则天生了一个女孩,皇后很喜欢,在屋里逗弄她。皇后出去以后,武则天偷偷把小孩掐死,用被子盖上。正好李治驾临,武则天假装打开被子看孩子,发现已经死了,立即惊讶痛哭。李治向左右侍从询间,大家都说皇后刚刚来过。李治大怒,决定废掉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
在封建社会,皇后的废、立都是国家大事,必须由大臣们共同商议。朝廷的大臣们分成了两派。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意见主要来自朝廷重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他们极力为王皇后辩解,说她出身高贵,忠厚贤惠,没有什么大过失,不该被废皇后之位;而武则天却是出身贫寒,还曾经侍奉过先帝,立为皇后则违背了礼制。韩瑗等大臣也表示反对。而李义府、许敬宗等人为了在李治和武则天面前争功邀宠,就站到了长孙无忌的对立面,支持武则天做皇后。公元654年,李治下诏书废王皇后、萧淑妃为庶人,6天后正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
●武则天自立为帝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太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尊武则天为皇太后。次年,武则天借口李显将岳父韦玄贞封为宰相一事,废掉李显,立李旦为帝。后来,武则天又把李旦软禁起来,政事无论大小均亲自裁决。公元690年,也就是武则天67岁那年,她废掉李旦,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自己立号为圣神皇帝。因为她死后曾有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所以后人称她为“武则天”。
武则天称帝后崇信佛教,曾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寺院,因此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武则天还排除异己,在位期间大封武氏诸王,而且重用酷吏,严刑峻法,使冤狱丛生。
晚年的武则天好大喜功,生活奢靡,宠爱张氏兄弟,不理朝政。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迫使武则天让位,由李显复位,重建唐朝。武则天临终时立下遗嘱,宣布去掉帝号,与李治在乾陵合葬,并且嘱咐为她树碑,但不立传。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皇太后掌握政权的情况并不少见。然而,自称皇帝并且改换朝代的只有武则天一人。她统治周数十年,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狄仁杰与武则天
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公元676年初,狄仁杰升任为大理丞,负责掌管案件审判。他办案公正而不畏权势,当时积压了许多纠缠不清的冤案奇案,狄仁杰以卓越的才能,一年内处理了17000余件,件件都处理得公平合理,没有一个喊冤叫屈的。他审理案件的杰出才能和优秀案例,至今仍广为传颂,并为后世司法部门所借鉴。
武则天非常赏识狄仁杰,让他做了宰相。酷吏来俊臣得势的时候,诬告狄仁杰谋反,把狄仁杰打进了牢监。武则天免了狄仁杰死罪,把他降职到外地做县令,直到来俊臣被杀以后,才又把他调回来做宰相。复职后,在选择太子的问题上,狄仁杰反对武则天立她的侄子武三思为太子,劝说她立自己的儿子李显。狄仁杰一直活到93岁,他在任时,多次要求告老还乡,武则天总是不准。武则天很敬重狄仁杰,把他称作“国老”。狄仁杰死后,武则天常常叹息说:“老天为什么这样早夺走我的国老啊!”
●韦后效武后摄政
公元710年,韦后与安乐公主毒害李显。六月初二,李显暴死于神龙殿,时年55岁。韦后并不急着为李显发丧,而是把这件事压了下来。第二天,韦后召诸宰相进宫,征调府兵5万人驻守京城,自己总揽朝政,又派左监门大将军兼内侍薛思简等率兵500人速奔均州,以防谁王李重福,并提拔刑部尚书裴谈、工部尚书张锡同为中书门下三品,仍驻守东京洛阳;同时提升吏部尚书张嘉福、吏部侍郎岑羲、吏部侍郎崔提同为平章事,料理朝政。
太平公主获悉李显驾崩的情况后,与上官婉儿密谋草拟遗诏,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李显的幼子,非韦后所生),由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共参政事。六月初四,李显的棺木才被移至太极殿。韦后召集文武百官正式发丧,她仿效武后临朝摄政,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大赦天下,改元唐隆。几天后,李重茂即位,即少帝,尊韦后为皇太后。
韦后摄政临朝的愿望终于达成了。
●李隆基起兵讨韦
李显暴病身亡,韦后以皇太后的身份听政。实际上,朝中大权全都掌握在她手中。韦后如此祸乱朝纲,很快引起了李氏宗族的不满。在这其中有一个文武全才、胆识过人的皇氏宗亲挺身而出,他就是李旦的三儿子临淄王李隆基。李隆基20岁以前生活在武则天掌权的时代。可以说,他与父亲以及众多的李氏宗亲均处于一种逆境之中。但与父亲李旦以及众位叔伯不同的是,他不甘心做一个弱者,而是在父亲李旦的严格教育下,勤读诗书、骑马习射,立志要在逆境中崛起,重振李氏皇威。
李显突然暴亡,李隆基立即意识到其中定有见不得人的勾当。并且他对韦氏淫乱后宫之事也早有耳闻,特别是见她与骄纵的安乐公主搅在一起,便意识到自己和父亲的处境都很危险,韦后迟早要对他们下毒手,因此早已做好了思想准备,暗中积极筹划。御林军武官葛福顺、陈玄礼二人与李隆基私交很好。一天,二人对李隆基说起御林军统领韦播(韦后之弟)经常殴打御林军将士之事,同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李隆基认为机会来了,便与二人密谋杀死韦播,整顿朝纲。二人早有此意,正苦于无一个合适的人领头起兵,一听李隆基此言,立时答应下来。
李隆基知道光凭他们三人的力量是不足以成就大计的。于是又联合了刘幽求、钟绍京等人,准备发动一场大的宫廷政变。在此期间,有人曾主张此次起事可以让在当时还颇有影响的被武则天废掉的皇帝李旦参加。李隆基深知父亲软弱忍让的性格,便慷慨激昂地对众人道:“我们做此事,决非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唐江山的社稷,一旦成功,真是相王(指李旦)的福气,如让相王牵扯进来,万一失败,必受株连。而且,如若告知相王,他若不同意,岂不破坏了我们的行动?”众人一听有理,便都同意李隆基的计划。
一天夜里,葛福顺在御林军营将熟睡中的韦播一剑刺死。然后对众将士道:“韦后毒死先帝,淫乱后宫,祸乱朝纲,违背君臣人伦大礼。为了大唐江山社稷,我们今晚入宫将姓韦的全部杀死,拥立相王,大家看如何?”军兵们平日早不堪忍受韦播,见此情况,纷纷欢呼以示响应。
此时,韦后正与她的几个情夫在后宫喝酒调笑。自从李显被害,她更加肆无忌惮,每夜必引她的几个情夫轮流侍寝,甚至白天也当着众多宫女太监的面与她的情夫做那苟且之事,后宫中的诸多侍从深以为耻。而且,韦后为人凶狠,动辄责咎众人,因此宫中之人几乎没有不恨她的。今夜,正当她还沉浸在她的淫乱风情之中时,李隆基突然带兵杀人,口中还高喊着“杀韦后、立相王”的口号。宫中众人一听,也立时纷纷参加进去。韦后与她的情夫们听到喊声,吓得惊慌失措。几个男人穿衣戴帽,丢下韦后落荒而逃。韦后又急又气,也顾不得脸面,衣服不整,头发凌乱地向宫外跑去。她此时倒还清醒,知道该去投奔她那个统率御林军的弟弟。可她不知韦播早已先她一步而去了。她刚刚跑到御林军营门口,正好赶上御林军将士冲出来,要去与李隆基会合。为首的葛福顺一眼看见狼狈不堪的韦后,口中喊了一声“贱人”,上前一步,手起刀落,砍下韦后人头。至此,韦后的女皇梦才彻底破灭了。
弑杀亲父的安乐公主也没能逃脱被杀的下场。韦后的几个情夫均被将士们揪出来乱剑刺死。宰相宗楚客侥幸逃脱,化装成小商贩,企图在第二天混出城去,不料被城门守军认出,当场被砍下头来。韦氏宗族的人,被李隆基下令满门抄斩,平日仗着韦氏宗族的势力作威作福的人也被一并处死。于是,李隆基令闭宫门及京师门,派万骑分头搜杀诸韦及死党,武氏宗属也诛死流窜殆尽。当天,朝中大臣以临淄王李隆基为平王,知内外闲厩,兼押左右厢万骑。
●唐睿宗再当皇帝
唐睿宗李旦为唐中宗李显之弟。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李显,立李旦,然政事仍决于武则天,李旦不得干预。公元689年,李旦改封为相王。
公元710年,中宗李显驾崩,临淄王李隆基举兵靖难,以“共立相王以安天下”为号召,迎李旦人辅少帝李重茂。诛灭韦氏的第三天,太平公主假李重茂之命,让位于李旦。诛灭韦氏的第四天,在太极殿中宗李显梓宫旁,太平公主与刘幽求哄骗加威逼,将少帝抱下御座,唐睿宗李旦由是复立。李旦这次也同李显一样,是第二次做皇帝。第一次是个傀儡,实权掌握在母后武则天手中,此时心中自是百感交集。然后,李旦将立太子,以宋王李成器嫡长,而平王李隆基有大功,故不能决。李成器坚辞,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此理,四海失望。”于是,立平王李隆基为太子。
●睿宗始置节度使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十月二十,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薛仁贵之子)被任命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从此,唐朝便开始设置节度使。
依照唐朝的规定,任命亲王为节度大使。只要亲王本人不在职位上处理日常事务,而是仍居京城为官的,都要在所镇守的地方另外设“副大使”一职。别的节度使下面,亦可以设置节度副使,帮助节度使处理日常事务。
唐代设立节度使一职,起到了稳定边疆、加强边防的作用,但也为后来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受管辖,甚至起兵反叛埋下了祸根。
●唐玄宗开元盛世
在武则天和唐中宗、唐睿宗时期,政治昏暗,弊端丛生。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针对社会弊病,在开元年间任用政治家姚崇、宋璋等人进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重新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灭蝗止灾。公元721年,李隆基派宇文融为劝农使到全国各地检括逃户和隐田,检出80余万客户和不少田地。对客户免6年租调摇役,由各州安插于均田土地上。由此、增加了国家收入。
其次,李隆基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注重职官的铨选,强调以功、以才授官,尤其重视直接临民的县令的选任。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各道按察使对地方官吏循名责实,进行政绩考核,作为黜陟的根据。
再次,李隆基接受姚崇建议,压抑佛教,整顿财政,提倡节俭。经过开元年间的改革,李隆基统治下的唐王朝进入了全盛的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昌盛、国力强大的局面。
开元年间,唐朝从契丹手中收复了辽西21州,日本、朝鲜半岛同唐朝的联系频繁,漠北拔也古、同罗、回纥等都重新归顺唐朝,收复了碎叶城,并打败了吐蕃、小勃律,唐朝的声威远播西亚。
杜甫在《忆昔》诗中描写开元时期的繁盛情况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开元年间物价较为低廉平稳,国家仓储盈满,以至“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直至天宝末年,物价长期稳定,物价低廉平稳对社会的安定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此时期,户口增长明显。
在李隆基统治时期,大唐国势蒸蒸日上。人们把李隆基统治初期的加多年时间称为“开元盛世”,认为“开元盛世”可与李世民统治时期所出现的“贞观之治”相媲美。
●鉴真东渡日本国
唐朝与周边各国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外国有遣唐使来华,唐朝也有人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唐玄宗时,中国高僧鉴真应日本圣武天皇的邀请东渡,经过6次努力,历尽艰险,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终于在公元754年携弟子到达日本,时已年近七旬。
鉴真把佛教律宗传到日本,同时还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传授给日本人,对日本后来的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鉴真精通医学,尤精本草,他虽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种药物,他把自己的医学知识传到日本,促进了日本医药学的发展。
●三千宠爱在一身
李隆基在中国帝王史上是一代盛世明君,故被称为唐明皇。然而,他又是一个风流天子,和杨玉环有一段哀艳离奇的风流韵事,被人们作为恋爱的经典故事传诵千古。
公元737年,李隆基最宠爱的武惠妃死了。从此,李隆基丧魂失魄,宫内虽有妃嫔三千人,又有谁能代替武惠妃呢?没有,李隆基认为一个也没有。他本来身体强健,精力充沛,现在却时时感到百无聊赖,沉重的脚步逐渐迈向衰老。皱纹密布了,白发突增了……这一切,被心腹太监高力士看在眼中。高力士在李隆基还是王爷的时候,就是他最得力的一个助手。李隆基即位二十多年来,高力士一直对他忠心耿耿,从不玩弄权术,遇到任何问题,高力士总是全力为皇帝着想。
现在,高力士见李隆基长期陷入苦闷之中,很是不安,便对皇帝进言道:“陛下,死者不能复生,不宜为此自损。以奴才之见,这么大的天下,不会找不到一个陛下所中意的人!”李隆基听后,苦笑着摇了摇头。高力士又笑着道:“我知道,陛下真心喜欢的只有武惠妃一人,而天下决不会只有一个武惠妃!”李隆基瞪大了眼睛问:“谁?”高力士悄声说:“陛下,我看寿王的妃子杨玉环,样子长得和武惠妃当年一模一样!”高力士一提,李隆基倒是想起来了。那是在前几年正月,他陪武惠妃在骊山温泉养病时,曾见过杨玉环一面,只见她生得面颊白里透红,明眸皓齿,亭亭玉立,着实仙女一般。此时,经高力士一提,李隆基顿时兴致大发,然而突然温度又降了下来:“她是儿媳,要代替武惠妃,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李隆基竭力要忘却杨玉环,但经高力士提起后,就再也忘不了了。
公元739年新春后的一天,在李隆基妹妹玉真公主的安排下,寿王妃杨玉环被请到了玉真观。正当吃饭的时候,忽有一名女侍走来报告玉真公主:“皇帝驾到!”杨玉环听后很紧张,玉真公主道:“皇帝哥哥办完公事后在苑中骑马,忽然想起我来了,说要在这里吃午饭。我们都是一家人,这里也不是宫廷,你就不必回避了。”正说着,李隆基进来了。这时还没上饭,李隆基就坐在餐桌正面,玉真公主和杨玉环分坐两边。李隆基见寿王妃神色窘迫,便故意找话题问:“听说寿王妃通婆罗门曲?”杨玉环心中大吃一惊,思忖道:“他怎么知道我的底细?”其实,李隆基自高力士提起杨玉环后,因忘却不下,早让人查清了她的底细。杨玉环来自天府之国的四川,自幼爱好音乐,学了不少歌舞,5年前嫁给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作妃子。
今天,见皇帝问到音乐,杨玉环一破窘态,从容而又稍微拘谨地答道:“我只学了一些,谈不上通!”玉真公主道:“玉环何必客气,皇帝哥哥也很通音乐的。”李隆基道:“既然如此,我们暂且挨一下饿,先奏两只曲子!”玉真公主急忙取来一支笛子。李隆基接过笛子,首先吹了一支曲子。这支曲子不打紧,一下子引来了杨玉环的兴致,浑然忘记了公公和儿媳妇之间的礼数,脱口道:“你这支曲子有改动,把南吕转入变宫!”李隆基高兴地笑道:“你很通音乐嘛,我是有改动,你觉得改得怎样?就这个曲子,你也吹一遍看看!”杨玉环此时似乎回到了童年,接过笛子,展露她特有的才气,吹了起来。曲子还没奏完,便引逗得年已半百的李隆基像小孩子似的拍手叫起好来。一人一曲,一来一往,笛声心声,声声相通。李隆基大笑,杨玉环大笑,玉真公主也在笑。
此后,李隆基回到宫中,魂不守舍,一门心思想着杨玉环。又是高力士,为其出谋划策,做了安排。此后,杨玉环回到府中,茶饭少进,睡眠不安,和寿王感情破裂,大吵大闹,一定要人庵出家……
第二年正月初二,朝廷送到寿王府一道敕书,同意杨玉环去万寿庵(太真观)出家,取号太真。杨玉环在万寿庵出家的第六天,便被接往骊山温泉同李隆基相会。此后5年,两人几乎每天形影不离,杨玉环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生活过得像蜜一样甜。
5年的同居生活结束后,到公元745年,李隆基公开宣布册立女道士杨玉环为贵妃。从此,身份不明不白的杨玉环终于正了名。
从此,两人更加恩恩爱爱。有一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晚上,李隆基和杨玉环来到了长生殿,共同欣赏牛郎织女的相会,两情相悦,相对无言。夜深了,他俩望着夜空中璀璨的星河,看着银河两岸渐渐靠拢的牛郎、织女星座,双双不知不觉地跪到地上,对天立誓道:“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一七夕誓言,在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做了动情的描述。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潼关失守,李隆基逃往四川。逃到马嵬坡的时候,部队发生哗变,杨玉环被勒死。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至此过早地划上了句号,而他们生离死别、缠绵徘侧的爱情,引起了历代文人墨客们无穷的遥想和遐思。
●李林甫口蜜腹剑
李隆基励精图治,做了20多年太平天子后,渐渐滋长了骄傲怠惰的情绪,就追求起享乐的生活来。宰相张九龄看到这种情况,心里挺着急,常常给李隆基提意见。李隆基本来很尊重张九龄、但是到了后来,对张九龄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了。
大臣李林甫不学无术,专学了一套奉承拍马的本领。他和宫内的宦官、妃子勾结,探听宫内的动静。李隆基在宫里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他都先摸了底。等到李隆基找他商量什么事,他就对答如流。李隆基觉得李林甫又能千,又听话,比张九龄强多了,便让他当了宰相。
李林甫当上宰相后,凡是大臣中能力比他强的,他就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排挤掉。他
要排挤一个人,表面上笑脸相待,背地里却暗箭伤人。有一次,李隆基在勤政楼上隔着帘子眺望,兵部侍郎卢绚骑马经过楼下。李隆基看到卢绚风度很好,随口赞赏几句。第二天,李林甫就把卢绚降职为华州刺史。
有一个官员严挺之,被李林甫排挤在外地当刺史。后来,李隆基想起他,跟李林甫说:“严挺之还在吗?这个人很有才能,还可以用呢。”李林甫说:“陛下既然想念他,我去打听一下。”退了朝,李林甫找来严挺之的弟弟,说:“你哥哥不是很想回京城见皇上吗,我有一个办法。”严挺之的弟弟见李林甫这么关心他哥哥,当然很感激,忙请教该怎么办。李林甫说:“叫你哥哥上一道奏章,就说他得了病,请求回京看病。”严挺之接到弟弟的信,真的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回京城看病。李林甫就拿着奏章去见李隆基,说:“真太可惜,严挺之现在得了重病,不能干大事了。”李隆基惋惜地叹了口气,也就算了。
像严挺之这样上当受骗的还真不少。但是,尽管李林甫装扮得非常巧妙,他的阴谋诡计到底被人们识破了。人们就说李林甫这个人是“嘴上像蜜甜,肚里藏着剑”,这就是“口蜜腹剑”的由来。
李林甫当了19年宰相,有才能的正直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大批善于钻营拍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唐朝逐渐从兴旺转向衰败。
●“茶圣”著《茶经》
陆羽出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被称为“茶圣”或“茶仙”。陆羽一生很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3岁的时候,被复州竟陵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后来给他取名陆羽。陆羽在寺院中长大,因此自幼便有机会学习佛经,但他反而偏好孔孟之说。陆羽相貌丑,有口吃但又非常好辩。由于好学不倦,学问亦日益深博,再加上他人很幽默,又是性情中人,很多达官文人都愿意和他交往。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到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一部茶学专著。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经过1年多努力,他写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的初稿,这一年陆羽28岁。陆羽在《茶经》中谈论泡茶用水的部分非常多,无论是水的来源或水的温度及用法都被后世视为泡茶的准则。他选择水是以“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为标准。唐朝茶文化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帝王、士大夫及文人都以饮茶为时尚。他所著的《茶经》被视为我国茶文化的经典著作。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陆羽的贡献也日益为中国和世界所认识。
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