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艺伎之道
在位于东海的一个狭长小岛群上,山丘、瀑布和火山占据了大半个国家,这就是日本。
日本平安时代产生的武士道,历来被世界各国的人们所称慕,他们是为国献身的忠义代表。然而人们却不知道,随着这江户时代(1603~1868年)的进入,在这群铮铮武士的身后,也有着这样一群绝色美人——艺伎——在支撑他们的灵魂,让他们奋战沙场,尽显英姿。
正如武士为主君献身一样,艺伎的生命也将属于男人,她们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将为男人而付出一切。武士有自己的武士道——忠心和无条件听命于主君,而艺伎也有自己的“艺伎道”——体贴并且无条件顺从男人,她们是一群尤物,是男人心中最完美的女人。
她们不仅绝色倾城,而且多才多艺;她们不仅温柔和顺,而且善解人意。她们的舞姿婀娜;她们的琴声勾人心魄;她们的举止高雅;她们的仪态万千。
手抱三弦上画楼,低声拜手谢缠头。
朝朝歌舞春风里,只说欢娱不说愁。
这是清朝黄遵宪(1848~1905年)《日本杂事诗》中的一首题名为《艺伎》的诗。黄遵宪是中国驻日公使何如璋的参赞,于1877年赴日,写下了《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被誉为“在近代中国第一个对日本有真正的了解,并且其关于日本的研究和介绍在国内产生了真正大的影响的人”。
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日本艺伎的形象,她们手捧三弦琴(日语称三味线)为客人舞蹈,表现着温柔的风情。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客人可以暂时忘掉所有的烦恼,得到的只有欢娱,精神得到彻底地放松。
为什么艺伎可以让人得到这样的享受,这样知晓客人的内心呢?为什么她们有这样动人的气质和广博的见闻,能与客人一起高谈阔论呢?因为她们经历了一般人都难以忍受的成长历程,博闻强记:从茶道、书画、棋道、酒道中提升了自己的修养,从舞蹈、歌唱和琴技提高了自身的才艺,终于成为男人想像中“最完美的女人”,迷倒众生。
然而,艺伎的命运是悲苦的,她们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牺牲了爱情、婚姻甚至自己的一生,她们内心空虚寂寞,然而却严守着规矩。她们只是“精神恋爱”的奴隶,在她们渴望得到的爱情世界里,几乎是一片空白。她们不能结婚,除非不再做艺伎,她们的结局都不很乐观,或者当别人的情人,或者再被抛弃……
作为日本的传统文化的代表,现代的艺伎承担着很大的责任。然而,在时代的潮流里,艺伎,这本该属于历史的一挘奚残碚巳ィ蛭苯竦囊占啃幸嫡谧呦蛩ヂ洹r残恚舱媪僮爬泛臀蠢吹木裨瘛
艺伎——温柔和美貌的化身
谈起艺伎,一丝美艳和高雅马上就会进入我们的脑海,这种感觉幽幽淡淡,却连绵不绝,扰人心肠。她们是天生的尤物;她们是高贵的天使;她们是温柔和美丽的化身。在她们面前,你会有些自惭形秽,也会自由潇洒,坦荡畅言。无论你多么博学多识,她们都能应对自如,可圈可点;无论你如何谈笑挥洒,从容大度,相比之下,也不能如她们一般宠辱不惊,神色不露。
她们仿佛成了一个谜,被隐藏在历史中,隐藏在京都的校昂投┑募凇d且蝗θΩ咔剑艟耸澜绲募牛ㄓ兴堑淖鞍纾谀歉咔街冢读擞稚希狭擞中叮吖耸3肿吖グ埽有?00多年。
我们只有从一些茶屋客人的嘴里和历史的书籍中找寻,这许许多多沉淀中才慢慢凸现她们的身影。在我们的印象中,她们会面敷白粉,拿着折扇,翩翩起舞;她们会轻拨三味线,在悠扬的管弦声中,让客人忘却烦恼。她们身着和服,发髻高耸,手执绸伞,高雅脱俗,就如同从古画中走出来一般。
确实,艺伎就是日本古代文化中最典型的标志之一,她们也是那些古代仕女图中的主角。在那个武士支配国家的年代,艺伎就处在娼妓和良家女之间,左右摇摆,因而更加得到武士的宠爱,引领了武士的审美方向,更引领了日本时尚的方向。
艺伎带着独有的风韵,从历史的角落中产生、生长,变得成熟,再飘飘摇摇地涉足至今。清风般的古韵迷倒了现有的繁华,古井般的高雅让世界沉静,在浩瀚大洋中的小岛上,她依然风姿宜人。
翩跹三百年——艺伎的历史渊源(1)
在近2000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的文化就是一个不断融合、碰撞,最后锻造形成自己独有特色的过程。自中国的隋唐以来,日本就大量引进吸收了中国文化,自15世纪后半时期开始,又开始传入西方文化。在吸收和消化中西方文化的同时,日本人又创造了一些自己独特的文化并成为传统,诸如茶道、花道等,都蜚声海外,至于更独特的“艺伎”,则是日本艺术史上的一绝。
艺伎最早出现于日本元禄年间(1688~1704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那是一个武士统治天下的时代,武士是社会的最高阶层,他们享受着美食和豪华的住宅,比从事农商的人有很大的特权。他们为藩国的领主效忠,并且领取俸禄,而他们的俸禄都是以农产品的多少来计算的,比如一个武士的俸禄可能是几千石,也可能是几百石。
随着江户幕府统一了天下,实行了各种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农业和商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农产品因为丰富的程度日益增加,价格随之大幅度下降。基于这种情况,以领取俸禄为生的武士实际所得到的收入,便相对大大减少。一些下层武士陷入了穷困的境地,他们没有钱结婚,建立家庭。然而,很多时候这些武士又陷入一种性饥渴的状态,他们需要女人,于是,便形成了一种对妓女的渴求。
那个时代的日本,整个社会男女的比例极不平衡,大约三个男人必须同时争夺一个女人做妻子。然而,随着商业的兴旺,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商人有着精明的头脑,他们利用这样的情况,结合一些民间游艺人的表演特征,很快地形成了商业性的妓馆。随着妓女在武士中的影响增强,最后慢慢地进入了上流阶层的筵席。这样,对妓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商人依据自己对一些风雅艺术的理解,对妓女进行了系统的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像插花、茶道等日本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商人,然后再在艺伎身上反映出来。那个时候,商人是有钱的,然而因为社会地位的原因,他们不能住宽大的房屋,不能过上比武士家族更好的生活,总而言之,有钱没处花。这个时候,京都附近的商人,学习朝廷上层官员的娱乐方式,然后进行一些变通,便形成了在一般场合都能娱乐的插花等艺术手段。商人懂得了这些后,把它们用在对妓女的培训上,这样,逐渐产生了一些舞艺高绝的艺伎,后来,艺伎也单独成为一个行业,她们“卖艺不卖身”,彻底与娼妓分离。
因为艺伎是从下层社会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形成的初期,她们并不具有成熟的机制。而且有趣的是,第一批艺伎并不是婀娜多姿的女子,而是威武伟健的男人,他们是以逗笑卖唱为生的艺人和鼓手。当时,由于艺伎馆人员不足,不得不从民间招收一些男子到艺伎馆来男扮女装,歌舞助兴;或是招收一些社会上的女子,充当乐队中的击鼓女郎。
然而,在崇尚大男子主义的日本社会,温顺尔雅、能歌善舞的女子更能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博得宾客的欢心,故此,男性艺伎逐渐从这个行业中隐退。后来才逐渐过渡到清一色的女艺伎。艺伎从产生开始就是为日本上层社会的达官显贵、富商阔佬们服务的。普通人只能在那些豪华的茶肆酒楼和高级料亭中看到她们的身影。由于被服务对象的地位所决定,过去艺伎很少在大庭广众面前抛头露面。她们深居简出,外出时要乘坐放下帘子的人力车,步行则要在头顶上扣一个宽大的竹编草帽,把整个脸部遮掩得严严实实。艺伎群体相当封闭,一直被笼罩在一种神秘的境况中,即使在现代物质高度文明的日本,一般人也只能在电影或电视镜头中了解她们。
因为“艺伎”这种称谓中多了一个“伎”字,很多人便因此对艺伎产生误解。其实,这只是源于翻译成中文后的偏差:艺伎在日语里叫做“艺者”,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将“者”字去掉,加了一个“伎”,于是很多人便以为艺伎就是善于唱歌跳舞的妓女。然而,艺伎确实能歌善舞,也陪酒卖笑,但与那些在“撸Ч保n墒钡难袒ㄏ铩11郑├锎邮碌摹斑'女”和“花魁”(两者都指妓女)的不同之处在于,她们是不卖身的。如果说有某个艺伎也卖身,那完全是她的个人行为。事实上,艺伎从事的是一种表演艺术,与我们所熟悉的茶道、花道以及相扑一样,同属于日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同样,大家所熟悉的川端康成的名著《伊豆的舞女》,日本名称是《伊豆の舞子》,因为中文中没有舞子的说法,便翻译成舞女,我们听到舞女就会想起那些在夜总会或者歌舞厅浓妆艳抹、翩翩起舞的时髦女郎,但其实伊豆的舞女只是一个跟着大人到处卖艺的小女孩。
在普通日本人的概念里,“艺伎”也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名词。日本人的生活中,很难一睹艺伎的真面目,艺伎的生活是笼罩在一团氤氲之中的非日常风景。“艺伎”与“和服”、“寿司”等词汇一样,是作为日本文化的象征而直接成为英语的有数几个日语名词之一。
艺伎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融入了传统文化,如歌舞、服饰、诗歌、书法等,成为传统文化活的载体。这种现象的产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艺伎的历史发展两方面因素所决定。
翩跹三百年——艺伎的历史渊源(2)
日本自有文字记载开始,就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艺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唐文化的痕迹。日本既仿造唐代长安建造了京都,也模仿建造了从事歌舞吟唱的女性职业机构——教坊,不过在当时的日本,艺伎文化的发展条件还没有形成,对唐文化的模仿也只处于表层水平。
日本艺伎的正式形成,一般认为是在江户时代,正是中国的艺开始和妓分离、中古时代的歌姬开始衰亡的时候。这一时期又称“锁国时代”,日本人的对外交往被严格限制,虽然锁国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和西方的联系,但恰好延缓了西方对日本的觑视,成为一种消极的保土政策。在相对封闭平和的历史时期,使得日本文化有条件得以仔细品味、消化传入的中国文化,创造出自身的传统文化来。现代日本的传统文化如歌舞伎、相扑、花道、茶道等,大都形成于这一时期。艺伎作为一种职业,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基础上得以确立。
闻香识美人——艺伎的生活(1)
艺伎的家与花街
艺伎是美丽而娇柔的,然而,她们却并没有像普通人一样真正的家。
艺伎的“家”就是艺伎馆,这里就是艺伎的生活所在,相当于一个经营性组织,日语称作“置屋”或者“屋形”。当一个新人加入艺伎馆,艺伎馆就对她进行投资,负责艺伎的生活费、学艺费,为艺伎添置行头,它的收入就是艺伎的表演所得。艺伎馆的老板娘,艺伎称作“妈妈”,大都也是艺伎出身,精通此道,直接向艺伎传授种种经验和本行业的规矩。
艺伎接客表演的地方称作“茶屋”,茶屋原来是茶馆发展而来,但现在已经不是喝茶小憩的去处,而成为客人寻欢、艺伎表演的专业场所。有些艺伎馆本身兼营茶屋,也有饭馆兼营茶屋,但是一般茶屋只是一个聚会场所,客人饮酒作乐,先到茶屋预约。茶屋根据客人要求,为客人外定酒席饭菜,安排艺伎表演。京都现在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的茶屋,一般都是两层的小楼,进门就是玄关,玄关后面是楼梯,二楼就是宽敞的日本式大房间,铺着草席的榻榻米。客人沿着四周席地而坐,每人面前放上一只小几案,中间空出,是艺伎歌舞的地方。在这样的酒宴上陪客表演,艺伎称作“座敷”,座敷本来是在榻榻米上铺坐垫的意思,转引为接待客人。
艺伎馆和茶馆的开设,有严格的地区限制,通常都是集中在一处,如东京主要集中在新桥、深川,京都则集中在校耙淮r占克幼〉牡胤揭渤啤袄保诮贝怯梦轿鹄吹摹n朔乐挂占刻优埽占砍巳ゴ蠡思冶硌菀酝猓荒芮嵋壮觥袄薄o衷谖揭丫挥辛耍占棵蔷奂牡胤揭哺某莆盎n帧薄
在京都和东京的花街里,其中有些是在寺庙和神殿附近发展起来的。那里坐落着很多茶馆,艺伎们通常都在这些茶馆里招待客人。茶馆通常是日式小屋,有木门,铺垫着榻榻米的地板或日式花园。有的茶馆还是训练艺伎,或者是舞伎(年轻的艺伎女孩)居住和工作的地方。
现代日本最著名的艺伎“花街”,要数京都的校啊p}园分为校岸托}园西部两片,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繁华的是在19世纪初,当时校暗囊占慷啻?000多人。校暗囊占抗荨2栉莼贡a袅诵矶嗟笔钡慕ㄖ硇越ㄖ切}园歌舞练场,这是艺伎馆共同出资建造的歌舞剧场。每年的4月,艺伎在这里表演“京都舞”,向世人展现艺伎的风采和日本古典歌舞艺术。截止到2000年,校盎褂?3家茶屋,艺伎、舞伎约120人。
除此以外,京都著名的花街还有岛原和上七轩。岛原是德川幕府正式建造的“廓”,是当时官府批准的娼妓集聚地。岛原建于1641年,约200见方,四周挖有壕沟,只有一个大门进出。1854年一场大火,烧去了岛原的繁华,从此走向衰落。现在只剩有两家艺伎馆的遗址,其中叫做“角屋”的艺伎馆现在是艺伎文化博物馆。上七轩在京都的西北部,有一个西方寺,过去人们常在这里歇脚喝茶。寺内有巫女,在神灵附体后能测出过去将来,替人算命。这些巫女还兼任茶水招待,因此发展出日本的茶道。巫女后来就转变成艺伎,招待来往香客,表演茶道,这里是艺伎和茶道的结合点。2001年时上七轩还有12家茶屋,艺伎舞伎有22人。
东京最著名的花街是吉原,和京都的岛原一样,本来也是德川幕府批准设立的娼妓区。1657年迁移到现在浅草的台东区,称作“新吉原”。这里也有壕沟和外界隔离,是当时日本最著名的欢乐街,也是日本艺伎最终形成的地方。
艺伎的成长
成为一名艺伎,就意味着要以艺术为生。每个艺伎要学会这多项本领,就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学习茶道、书法、乐器、舞蹈、礼节等等。
艺伎之“艺”,指的就是必须具备真才实学,以艺服人。因而要成为一名受欢迎的艺伎并非易事,只有艺伎自己最清楚其中的酸甜苦辣。艺伎通常是从小就开始接受训练,她们的开销起初由艺伎馆的老板娘负责,包括培训费和各项日常开支。小姑娘们只要把开销账单打到艺伎馆就可以了,这样做就是为了刻意把她们娇惯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画中人,让她们超凡脱俗,或者说把她们培养得像旧式文化遗存的花朵一样娇弱,令人怜惜。
她们一般从10岁起开始学艺,每天训练12个小时。初入行者要到“女红功”(即艺伎学校)学艺,从打“大鼓”到弹“三味线”,从唱俗的到古腔,从跳现代舞到古典舞。此外,学生经常要在寒冷的露天场所弹琴唱吟,直到手指流血、声嘶力竭为止。茶道、斟酒及走路、坐态和谈吐等各种礼仪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她们通常一个月只有两天休假,并且常常因为工作到太晚而睡眠不足,因而常常会感到疲累,病恹恹的。她们不准给朋友打电话或是看电视,时时刻刻要服从长辈的命令,没有任何自己的时间跟隐私。
学艺的同时,学艺的雏伎还要给艺伎、艺伎馆的老板做女佣。因为艺伎是艺伎馆的台柱,是艺伎馆的主要收入来源,艺伎馆的老板也得由着艺伎的性子,学艺的雏伎更是艺伎任意颐使的对象。通常艺伎生活的一切都由艺伎馆照料,琐碎杂事都是由学艺的雏伎服侍。而雏伎从小在艺伎身边耳濡目染,不仅学会艺伎的表情神态,而且还学习如何顺从伺候别人。几乎所有的艺伎在学艺时期,都经历过鸨母的折磨和艺伎的欺凌,而且不允许雏伎有任何反抗的表示,这本身也可以说是对雏伎的一种训练。
闻香识美人——艺伎的生活(2)
阅读艺伎浮世绘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