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团只剩五百人,
据守三院十一日,
玉贞旅长兼成仁!”
诗中所云:“三团只剩五百人,据守三院十一日”正是坚守原平激战实况的记录。由于原平的坚守,迟滞敌军南下,从而使忻口守军得以从容布防,故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诗中对坚守原平的爱国将士抗击日寇的惨烈备致崇敬歌颂之情。姜旅长系山东荷泽县人,殉国时年仅44岁。官兵闻之,无不下泪。为此,国民政府军委授姜旅以“荣誉旅”称号,命令永远保留“第196旅”这一番号,并明令褒杨姜玉贞将军,追赠为陆军中将。
褒扬令上说:
“查姜玉贞久历戎行,夙称忠勇。此次奉命抗敌,苦战经旬,坚守围城,竟以身殉。誉怀壮烈,轸悼实深。应予明令褒扬,并追赠陆军中将,交行政院转军政部从优抚恤,以彰忠烈。”
坚守原平,为忻口守军的部署赢得了宝贵时间。然而,由于中央军紧急奉调入晋,短时间内一二十万大军都要到位,阎锡山的窄轨火车速度太慢,运力有限,所以不少部队迟迟没有部署完毕。
配备在忻口中央地区的第9军并没有到齐,所属第47师还在蚌埠,第54师徒步从贵州出发,现在只有1个团到达了太原。卫立煌、傅作义催促他们要加速赶进。第9军军长郝梦龄的心情比他们还急。“七?七”事变后,他曾两次请缨杀敌,才得到了上级批准。
“七?七”事变前郝梦龄接到了命令,要他到四川山洞陆军大学去学习。谁都知道学习深造是加官晋级的阶梯。当他走到重庆,“七?七”事变爆发了,奋起抗敌的浪潮,席卷着中国。他的心也安定不下了。
于是,他放弃了“升官的阶梯”,发出请缨杀敌的申请书。
抗战的形势正在发展。国共合作,团结御侮,正在深入人心,也使军官们了解这个大转折的局势。蒋介石庐山办了个军官训练团。在这个团里经过短期训练之后的军官,陆续走上了抗日前线。
郝梦龄被调到庐山受训了。他又一次请缨杀敌。蒋介石召见了他。
“这次学习有什么心得?”
“牢牢记住委员长的训示:芦沟桥事变的推演……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你有几个孩子?”
“有5个孩子,都还小,大的13岁!”
“去前线之前,要安排一下家事么?”
“只要他们有衣穿,有口饭吃,有间房子住,就可以了。有国才有家,亡了国还谈什么家。家事好安排。”
“不过,总是要用些钱的!副官!”蒋介石叫来了副官:“给郝军长开一张30000元的支票!”
“委员长……”郝梦龄想不收这笔钱。
“这也是我的一点意思嘛!以后有什么事只管直接找我!”蒋介石说。
郝梦龄懂得这馈赠的用意,但是他没有时间为这个多去思索了。他急忙下庐山,奔汉口,转前方。
他匆匆忙忙地赶到武汉与家人团聚。
夜深了,孩子们都睡了。郝梦龄的心里尽是战场上的拼杀。他想到敌人的凶残,战阵的艰难,也想到战争的长期性:“也许我这一代打不完,还要我的儿孙接着打”。他轻轻地抬头望着孩子们恬静的无忧无虑的小脸,一张一收的鼻翼。“他们还不懂亡国灭种的危险”,郝梦龄一转念:“应该让他们知道:父辈干了什么,他们应该干什么。”郝梦龄轻轻捻亮了防空用的马灯,提起笔来,写上了5个孩子的名字,又写出了纫秋曾要求他嘱咐的话。写好了,用信封装了起来,封死了。未成眠的妻子纫秋抬起身来,问道:
“你在写什么?”
“写封信。”
“写给谁的?”
下载
“写给咱们的孩子。”
“给我看看!”
“不,你和孩子都不许看,要在我离家3日后,才可以拆开。”
夫妻的对话惊醒了大女儿慧英。她从被窝里伸手去抓父亲的信。郝梦龄躲开了。慧英跳下床来,追着要看,另外几个小孩也扬起了脑袋,跟着慧英喊:“要看,要看。”郝梦龄没有办法,就把这封信撕碎,扔到了痰盂里。
第2天,他上路了。纫秋埋怨慧英不该抢信。
阅读国殇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