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爹能活你为啥不能活?再吱歪捶你。”杨氏训斥他几句。
庭辉不敢再吭声,也不干活,蹲在门口的地上发闷。
隔壁的周婶子过来探望,奇怪地问:“你古堆在这儿干啥?”
庭辉赶紧站起来往里让。
周婶子是隔壁邻居,丈夫周二根替孟家种了那五亩地,夫妻俩都是很能干很实诚的人,也不挑三拣四,日子过得不错,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没儿子,周婶子生了两个女儿,大的十四岁,小的十二岁,看着孟家四个小子很是羡慕。
杨氏过来寒喧。在外打拼多年,最后没有衣锦还乡,还两手空空的回来,实在难见故乡人。
“要是早知道你们今天回来,我就提前把屋子拾掇一下。”周婶子落了座,看她脸色灰败没有生气,劝慰道:“嫂子别不自在,回到故乡就是回家里,俗话说得好,宁舍三两金,不舍老乡亲。有乡亲们帮着,再难的坎儿也过得去。”
下载
杨氏脸色稍稍好了些,命儿子们倒茶。又说:“是啊,还得靠乡亲多帮衬。”
哥儿几个犯了愁,茶叶是有,可是怎么烧水呢?怎么把炉子生起来呢?
他们可没干过这个。庭霜倒是会烧水,可是在现代用煤气炉子一点火就着,方便简单,这里的炉子是土炉子,他还是第一次见过,更别说用那个把火生上烧水了。
周婶看他们窘迫,笑了笑:“算了,不喝茶了,这些东西你们先拿着。”
说着把篮子放桌上,里面是几个白面馒头和几个鸡蛋,兄弟几个有点失望,杨氏却是知道在农村,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白面,人家拿出白面馒头,分明是把他们当贵客待了,当即感激地收下道谢。
周婶又和她商量,周家有几亩地,又种了孟家的五亩,每年给一半租子,在土里刨食,辛苦是不必说的,却只能勉强顾住嘴,眼看家里姑娘越来越大了,嫁妆还没有着落,周二根有一手好木匠手艺,想到城里干活,现在孟家人回来,正好把地交还过去,他家自己的地周婶一个种种也够了。
“我们哪里能种地啊?”庭辉又叫起来。
周婶很奇怪地看着他们:“你们几个大小伙子,有手有脚有力气,怎么不能种了?难道在家支叉着手等吃饭?”
“我要疯了,以前我们在家里可是有人侍候,吃好的穿好的什么事都不用做的。”
杨氏皱起了眉头:“忘了过去吧,好好干,一切都会好的。”
“可是我们不会种啊?”
“不会种学着点儿,不争气的东西。”杨氏瞪他一眼,准备过会儿再教训他。
周婶又唠了几句告辞,杨氏把她送到院门口,庭柯和庭芝把行李搬下来归置好。
庭霜已经把院子考察完,回来很兴奋:“这院子很大,比咱家在开封的花园还大。可以养鸡鸭,还可以种菜呢。”
杨氏微笑点头,庭辉却抢先道:“我们是挖地种菜的人吗?”
庭霜呵斥他:“臭小子,我们不是挖地种菜的人,难道还是在官场上耍本事的人吗?你行?还是我行?”
庭辉想反驳也没话说。又问:“咱们晚上怎么睡啊?”
杨氏分派:“我住西屋,你们几个睡东屋。”
庭辉又叫起苦来:“这么多人挤一条炕我睡不着,真的睡不着。”
“睡不着就别睡。”庭柯摔了他一句。
“你以为我象你一样没心没肺,倒头就能睡。”
“那你想怎么样?我们都是过惯好日子的人,不止你一个人受不了……”庭柯说着,哭了起来。
“都给我闭上嘴。”杨氏斩钉截铁扔了一句,又对庭芝说:“芝芝,你把你的书放我屋里,晚上你在西屋读书,读到二更天再回东屋睡。咱家以后能不能再发达起来,全靠你能不能考中功名。”
“是。”庭芝低头答道,脸色更苍白。
庭霜瞧着觉得他怪可怜,没了爹,又摊上个没人性的妈,处境那样尴尬,现在又扛着振兴全家的巨大压力,这功名哪有那么容易考,在封建社会,每三年也就几百个名额,比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更可怕,他这年龄搁现代只是个初中生。却要遭这样的罪,真是可怜。有我这大学生在,怎么可以把这么重的担子压在一初中生身上呢?
庭霜大声说:“娘放心,我一定会努力,让咱家再兴旺起来。”
杨氏欣慰地点点头,指挥他们把屋子收拾出来,然后带着儿子们到村里人家拜访。
孟克俭离乡二十多年,许多人都已经生疏了,杨氏打算先拜访里正,再去见其他人。
里正李昌富是村里不多见的敢于走出山村在外面打拼的人,挣了几个钱回到乡里养老,父亲去世后接手了村子的里正职位,是村里最有钱的人家,屋子宅院也是最大最气派的。
看上去大约五十来岁,长相清硕,一双眼睛看上去精明清彻,却不凌厉。把母子二人让进堂屋,杨氏送上几样针线礼物,正坐着闲话,孟家家小回到故乡的消息已经传遍全村,好多妇女孩子来看热闹,屋里地下炕上挤了一堆人。
听到孟家的遭遇,女人们都啧啧出声,很是同情。过一会儿,李昌富家的摆上饭来,村里规矩,家里来客,妇女孩子不能上桌,所以,李昌富和孟家兄弟四个坐了外面一桌,里面李大婶陪着杨氏在炕上坐了,其他妇人陪着坐。
因为是待客,所以上了白面馒头,正是青黄不接的季节,桌上有大葱炒鸡蛋,腊肉豆腐粉条熬的杂烩菜,还有腌萝卜干,煮花生米,还有一盆汤,上面飘着油花。
阅读一品农夫[耽美]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