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简介_词帝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苏轼简介(2 / 2)

最新网址:www.sqge.cc

读者诸君大概不清楚这位“小苏学士”究竟是何人,怎么能有这么大的面子,把一个卑微小吏推荐给当朝驸马爷。原来这位“小苏学士”是《水浒》的作者笔下之误,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宋人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七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资料,知道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府中的小吏,苏学士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自翰林院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翰林学士承旨曾布,曾布府中属僚本已不少,所以没有接纳,苏轼又将高俅转而荐于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王府中一住就是七年,直到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皇帝位为徽宗,高俅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渐升为枢密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父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兄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由于朝廷内部党争,屡屡遭贬,元佑八年(1093年),宣仁皇太后崩,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自请外补为中山知府。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坏,绍圣元年(1094年)闰四月,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这个所谓的“节度副使”,不过是皇帝给大臣留的一点面子,实际上他已是被监视居住的犯人了。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1101年),才遇赦北归,不久死于常州。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正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奖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以周济其贫。由此看来,苏轼把高俅荐给王晋卿,并非是由于厌恶他轻薄浮浪,恰恰是出于对他才干的欣赏。苏轼一生磊落豪侠,对人从不设防。宋人高文虎《蓼花洲闲录》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苏辙,人称‘小苏学士’)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富于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在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

这里顺便再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靖康初,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童贯、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蔡京被流放。惟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老子没有让他做刀下之鬼。

23、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

24、苏东坡有泄题之嫌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当地人李方叔很同情他的遭遇,常去探访,两人结为至交。后苏东坡被召回京,仍与李方叔书信往来,亲密如前。宋元佑中,苏东坡奉命知贡举,李方叔也参加了考试。史书上称:李方叔落榜,后知情者去见苏东坡,求他给个“人情”,但苏东坡没有答应,他在写给李方叔的信中说:“君子之交,务相勉于道,不务相引于利也……”方叔读后,深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加深笃。

但近读明朝胡俨所著《胡氏杂说》,却有另一种说法。胡在书中说,苏东坡颇为欣赏李方叔。考前某日,苏东坡令其子苏叔党持一书简给李方叔,恰值李方叔外出,李的仆人就代收了信函,放置在茶几上。随后不久,章之子章持和章援来访,李方叔仍然未归。章持、章援二人顺手在茶几上取简拆阅,是《刘向优于扬雄论》二篇。章持、章援兄弟知其中必有消息,于是悄悄将此书简带了回去,仔细研读。

不久,苏东坡入帏命题,果然是《刘向优于扬雄论》。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方叔竟告落第。李方叔之母叹道:“苏公知贡举,而吾儿竟不第,命也。”苏东坡初以为第一名必为李方叔。及至出帏,方才知道是章援,不禁大为惋惜,还寄诗给李方叔,其中有诗句说:“平生浪说古战场,遇镜空迷日五色。”也是莫可奈何解嘲的意思。《胡氏杂说》附记云:苏东坡此诗“真迹今在南昌李士濂家,与徐铉书稿及张即之手帖,共为一卷,字画皆可爱也。”胡俨在明亦为名儒,颇有盛誉,不像胡说之人,只是他未说明故事自何而来。

苏东坡若真的以考题暗示于所属意者,应该构成“泄题罪”。幸亏章氏兄弟只想获第,不想害人;若想害人,即以苏东坡手简持出申告,追查起来,苏东坡纵令不死,也得流放若干年。

【传世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相逢一醉是前缘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苏轼写作风格】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苏轼书法】

《中山松醪赋》《洞庭春色赋》《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黄州寒食诗帖》《李白仙诗帖》《次韵秦太虚诗帖》《渡海帖》《祭黄几道文卷》《梅花诗帖》《前赤壁赋》《东武帖》《北游帖》《新岁展庆帖》等

【主要诗词作品】

[编辑本段]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石钟山记》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春宵》

《海棠》

《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踏青》

《花影》

《(惠崇)春江晚景》(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三月二十九日》

《上元侍宴》

《石苍舒醉墨堂》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题金山寺》

《题西林壁》

《望海楼晚景》

《雪后北台书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有美堂暴雨》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赠刘景文》

《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于女王城东禅庄院》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

《蝶恋花(密州上元)》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洞仙歌(冰肌玉骨)》

《洞仙歌(江南腊尽)》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

《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

《浣溪沙(寓意)》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减字木兰花(春月)》

《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

《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

《江城子(十年生死)》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满江红(江汉西来)》

《满江红(清颍东流)》

《满庭芳(三十三年)》

《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南乡子(寒雀满疏篱)》

《南乡子(凉簟碧纱厨)》

《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南乡子(送述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沁园春(孤馆灯青)》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阮郎归(初夏)》

《少年游(去年相送)》

《哨遍(为米折腰)》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记承天寺夜游》

【注本】

从宋代开始,苏轼作品的注本不断出现,比较著名的有:

1.诗注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

冯应榴《苏文忠诗合注》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2.文注

南宋邱晔编注的选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明末茅维的《东坡先生全集》,

孔凡礼点校的《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

3.词注

近人朱祖谋的编年本《东坡乐府》

今人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笺》。\');

阅读词帝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