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这一年的夏天格外热,热的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在车间办公室里,以车间隧道窑筹建为议题的党支部扩大会议正在召开。
车间党支部书记王大桥正在主持会议,他说,“今天的会议有两个内容,一是经厂党委批准,任命宋瑞玲同志为我们车间的党支部副书记,希望我们大家要支持协助她的工作。二是成立车间隧道窑筹建及生产技术革新指挥部。”王大桥今天的讲话声音显得格外浑厚洪亮,“组长由我担任,副组长由宋瑞玲、王少云担任,组员有付天明、安智强,两名技术顾问由厂部负责选派,指挥部的办公室就设在车间的小会议室,我宣布,从现在开始,隧道窑筹建及生产技术革新指挥部的工作正式启动。”
根据车间的平面布局,经厂党委批准,隧道窑的规划建设地址确定在车间南门外。由于东、西、北三面被车间现有的厂房包围着,机械设备基本无法进入施工现场,大部分的土建沟槽只有靠人工开挖。为节省有限的建设资金,宋瑞玲、王少云组织车间青年团员利用班前班后和休息日的时间,到隧道窑的施工现场进行义务劳动,这样一来,大大增进了施工进度。
今天又是星期日。车间的团员、青年们自动的放弃了休息,一大早,他们就踏着铺满朝霞的道路,迎着扑面的晨风,陆续的来到了施工现场。宋瑞玲、王少云正在指挥着付天明、安智强等人在工地周围插绑五颜六色的彩旗,等人来得差不多时,宋瑞玲进行了战前动员。她站在一个小土堆上,那清脆的嗓音让人想起了上甘岭战地盛开的金达莱,还有那八百里井冈滴血的红杜鹃,“同志们,今天是星期天,但我们把它作为星期六。为什么呢,其实也不为什么。只是因为我们还记得1919年的4月12日,也是星期六。这一天的下午,在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首都莫斯科,所有上班工作的人都下班回家了。然而,就在此时,莫斯科铁路分局的一个机车库里,却还活动着一些人忙碌的身影,偶尔还传来低低的话语声,这些人正在进行没有报酬的劳动。”
“年轻的苏维埃共和国的缔造者,苏维埃的最高领导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也就是列宁同志,当他从报纸上看到了这一消息后,立刻肯定了这一做法,并称之为‘伟大的创举’。他号召共和国的全体青年团员都要向莫斯科铁路分局的工人们学习,广泛开展星期六义务劳动。并于192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天,亲自参加了清理克里姆林宫广场的义务劳动。”
越说越激动。宋瑞玲干脆把右手攥成拳头,举过头顶,使劲的挥了挥;“我们是时代的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党和人民对我们寄予无限的希望,我们要把马列主义的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是我们做好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而星期六义务劳动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好形式和内容……”
宋瑞玲的话音刚落,王少云精神抖擞的把手中一面彩旗冲天一挥,气发丹田;“下面我宣布,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硅酸盐制品总厂一车间团支部组织的全体青年团员‘星期六义务劳动’现———在—-开——始!”
“乌,拉,乌拉,乌—拉!”二十几名青年团员不约而同发出的喊声形成一股气浪,似冲击波般的在车间外面的上空回荡,惊得柳树梢上的几只麻雀“扑拉拉”的抖落着翅膀向远处飞去。随即,青年团员们甩开了膀子,挥舞着手中的锹镐,劳动号子震得工地彩旗无风招展。这种用火热的青春铸就出的火热的劳动场面,非常的感人,非常的壮观,壮观得甚至撼天动地。但只可惜已经成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共和国的历史,并被永远的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如今和今后的人们只能从那为数不多的电影、电视剧中看到那虚拟的镜头,从文学作品里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的充实,却再也看不到了那真实的场面了。
阅读岁月留痕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