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公元二十世纪一九七六年的元旦异常的寒冷。这一年,在中华民族亘古奔腾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灾难……
元旦的清晨。付天明躺在农村老家热炕头上的被窝里,仔细收听挂房梁上的有线广播喇叭里转播的“两报一刊”元旦社论。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夏青用那淳厚的男中音正在激情洋溢的朗诵毛主席的两首诗词,在这里,全文摘录如下。
一)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岗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二)念奴骄鸟儿问答。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雀儿答到/有仙山琼阁/不见前年秋月朗/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不须放屁/试看天地翻覆。
在元旦社论中发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诗词,这无疑成为人们观察党和国家政治气候的风向标。听着毛主席的诗词,付天明感到浑身热血沸腾、精神振奋。为了生存需要,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政治嗅觉都特别灵敏,更何况像付天明他们那样的热血青年呢?
站在新世纪、新时代的颠峰,登高望远中笑眸历史,我们不应该、也没有理由责怪他们。
“快起来吃饭吧,锅里的粥都快凉了。”年逾六旬的老母亲忙完了院子里的活,来到了屋里。
“我不是告诉您早晨我不吃饭了吗,您自己吃吧,我再躺一会儿,您就别等我了。”在母亲面前,付天明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妈,我爸呢?”
“你爸吃完饭去生产队猪场干活了,大冷的天,队里也不放几天假。”母亲嘴里一边嘟哝着,手里还一边归置屋子里面的卫生。躺在热炕上,付天明看着母亲那因过度劳累而弯曲的腰身,心里突然一阵发酸,很不好受。母亲生活得非常不容易,听母亲自己讲,她这一辈子一共生养了6个孩子,其中有2个女儿,但都是在2、3岁的时候由于生病而夭折了,只是含辛茹苦的拉扯大了4个儿子。母亲常说,闺女是妈妈的小棉袄,可她这辈子是没有闺女的命。
兄弟4个人中,付天明是最小的一个。用母亲的话说,他是个老末根子。在他出生的那年,母亲在院子里为他种下了一棵柏树作为纪念,并为他起了个乳名“小柏树”。
自打付天明记事起,大哥、二哥都已成家另过,只有三哥和他与父母相依为命。三哥中学毕业后和堂哥学会了瓦匠技术,长年累月的起早贪晚和别人一起到外面耍手艺,所以在更多的时间里只有付天明一个人与父母形影不离,相依度日。
对往事的回忆使付天明又一次感觉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孝顺她老人家,尽自己最大所能。
阅读岁月留痕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