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赵姬被什么土匪恶霸绑架了,那么,吕不韦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把她弄出来。可现在不同,要救赵姬,就意味着得说服嬴政改变主意。
如果吕不韦亲自出马,就暴露了自己和赵姬的不正当关系,显然不太合适。他必须要找一个中间人,这个人必须是一个杰出的说客,同时又对嬴政有足够的影响力。李斯又一次被选中了,可现在的李斯已经不是当初在他门下做门客的李斯了。他现在是嬴政身边的红人,已经红遍了六国,他还会帮吕不韦这个忙吗?
既然有求于人,自然要登门拜访了。
在家中的李斯听到吕不韦来访,心中暗暗纳闷。俗话说,无事不登三宝殿,相国登门,自然是有大事。
两人坐下,客套一番后,渐渐进入了正题。
吕不韦开门见山道:“不韦有事相托,客卿一定要帮忙啊。”
既然是相国开口,哪里能回绝,不过,李斯总觉得周围有一种不详的预感笼罩着,还是先问明情况再说吧,于是,问道:“敢问相国有什么事相托?李斯无才无能,恐怕有负相国的重托啊。”
吕不韦道:“现在太后被幽禁在棫阳宫,大王居住在咸阳,母子不得相见。请客卿劝谏大王,收回成命,把太后迎回咸阳,来尽孝道。”
这个老东西,这不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吗,李斯暗想道。
傻瓜都不愿意往刀尖上碰,何况李斯不傻,于是说:“太后的事情是大王亲自裁定的。大王明令在先,凡是敢拿太后的事进谏,格杀勿论。我其实死不足惜,只是做臣子的不应该干预大王的家事吧。”
“王室的家事,实际上就是国事。现在大王囚禁母后,悖行逆天,被国人耻笑,我们做臣子的怎么能坐视不管呢?”
李斯的大脑快速地运转着:看来吕不韦救不了太后,誓不罢休。李斯知道吕不韦和太后曾经有过一段缠绵旧情,但算来也是很多年前的往事了,如今为了一个半老徐娘把自己的前程和性命都搭进去,值得吗?
吕不韦见李斯不说话,接着说:“大王一向都很信任客卿,客卿的话,大王一定能听。不韦一辈子都没有求过人,今天开口相求,客卿千万不要推辞。”
这吕不韦好歹也是相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意味着李斯不接受也得接受。
可如果救出赵姬,李斯落不到任何好处。就算有好处,和所冒风险相比,也实在不值一提。再说,李斯认为吕不韦的失势已经成了定局,属于吕不韦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的吕不韦,已经朝不保夕,而他并不甘心就此沉没,于是伸手乱抓,希望能抓住些攀附物。如果在这种时候贸然相助,不但救不了他,反而会被他拽入漩涡当中,成为他的殉葬品。
李斯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李斯是局外之人,还是不去搅和这滩浑水了。”
吕不韦没有想到李斯的回答这么直接,他翅膀已经硬了,已经不再是几年前的那个小门客了,吕不韦也看出来啦,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利益,李斯是不会出手相助的。
吕不韦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心想:好小子,等有机会一定收拾你。
无奈,李斯是靠不住了,吕不韦只有发动太后和自己的死党来做这件事了。bsp;50。重赏之下的勇夫1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何况是搭救自己的主子。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虽然李斯不愿意做出头鸟,但愿意冒险搏一把、肯做出头鸟的人也不是那么很难找。在吕不韦的鼓动和重金的诱惑下,一些大臣开始冒险进谏。
首先站出来的是秦大夫陈忠,他认为有相国做后盾,进谏又是劝说嬴政尽孝道,感觉有七成的把握。于是精心准备了一大篇义正言辞的讲稿,准备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把嬴政这个堡垒攻下来,梦想着能一举成名,可谓志在必得。
可是嬴政根本没给他开口的机会,直接命人剥去他的衣裳,斩首示众,还把他的尸体暴露于市。嬴政下令:“再有以太后的事来进谏的,下场如此!”
按说被斩了一个,应该再也没有人以身试法了。
可偏偏是一个陈忠倒下了,n个陈忠又站了起来。幸好不是千万个,否则嬴政杀人要杀到吐了也杀不完。
朝中大臣,好像飞蛾扑火,纷纷冒死直谏。虽然被杀的大臣大多是吕不韦和太后的死党,但其中也有忧国忧君、秉公直谏的人。
嬴政其实很爱惜这些对秦王朝忠贞不渝的直谏者,为他们的死感到痛心,但话摆在那里了,想放下屠刀也没有台阶下呀,只好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杀一双,绝不手软。
这就是王者的权威,威信的建立要靠许多人流血牺牲来奠基。
从嬴政九年九月一直杀到嬴政十年三月,前后被杀的有二十七人,尸积成堆,天下人议论纷纷,不仅议论嬴政的不孝,而且又给他冠上了残暴无道的头衔。这家丑还真不能外扬,否则迟早也要被外人的唾沫星子淹死。此刻,嬴政就好像被悬在半空,上也不是,下也不成,尴尬无比。
二十七人前赴而后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悲壮、惨烈无比,换来天下人的同情自然在情理之中。
李斯想想都感到后怕,幸亏当初毫不犹豫地回绝了相国,否则自己肯定是这二十七人中的一个,早已魂归天国了。
而隐藏在幕后的吕不韦和太后眼睁睁地看着这些官员们,个个都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除了表示同情和伤痛之外,也毫无办法。本以为事情就这样陷入了僵局,没有任何转机了。
51。重赏之下的勇夫2
谁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吕不韦万般无奈之际,一个人的及时出现救了他的急。
此人身材高大,年约四旬,满脸胡须,眉毛又黑又长,一双眼睛神采奕奕。他就是齐国人——茅焦。
茅焦是战国末期的一代大儒,他最大的贡献是为秦始皇挣得了一个好名声。不要小看这个名声,在古代,一个好的名声是十分重要的,它所取得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嬴政已经斩杀了前来为太后进谏的二十七个人了,一时还无法停手。
阅读这就是秦始皇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