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老式用水景观集中学习协助学习本章的重要概念你你,你会发现它有助于集中在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质过程叫做土石流’?
2。什么是水循环?什么是那些循环的动力能源?
3。什么水流速度在河流决定因素?
4。如何基础水平的影响一个河流的侵蚀能力?
5,河流运作包括三个过程是什么?
6。什么是两种通用类型的河谷和有些功能是一每个相关?
7。什么是河流产物普通排水模式?
8。什么是重要的地下水资源和我们地质侵蚀?
9。什么是地下水,它是如何移动?
10.哪些常见的伴随的自然现象与地下水?
11.什么是一些环境与问题地下水?
地球是一个动态的行星。火山和其他内部力量提升的土地,而反对外部进程不断磨损下来。
岩石破碎和分解,移动重力向低海拔,并带走了水,风,或冰。在这方面,物理景观雕塑(图3.1)的方式。
崩坏地球的表面是没有,而是非常平坦的斜坡组成。有些陡峭,险峻,有的温和,温和。有些是长期和循序渐进的;另一些短而突然。有些斜坡覆盖与土壤和植被覆盖,其他的荒芜的岩石和瓦砾组成。其形式和种类是巨大的。
虽然大多数斜坡似乎是稳定不变的,它们不是静态的功能,因为在重力造成物质的动力,将落山。
在一个极端的运动可能是渐进的,几乎觉察不到。在另一个极端,它可能包括了异乎寻常的崩塌或雪崩。
例如在图3.2图的一个山体滑坡,是一个共同的地质作用突出的例子称为质量损耗。崩坏是直接影响下的岩石和土壤落山运动严重性。这是有别于剥蚀过程,因为大量浪费不需要传输媒介。有一个过程,地质学家呼吁各种各样大规模浪费。四图如图3.3。
虽然重力是坏崩控制力,其他因素可以在有关的材料下坡运动带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当沉积物的空地变成了水饱和,颗粒间的团结被破坏。这种允许重力更轻松地设置运动材料。
图3.1在大理石峡谷,科罗拉多河大峡谷国家公园,亚利桑那州。斜坡在这里,与其他地方一样,有些地方材料,亦不断从高转移到海拔较低。风化首先攻击的过程固体岩石暴露在表面。下一步,重力移动风化碎片下坡。这一步,称为质量损耗。范围从一个缓慢的逐渐蔓延到了异乎寻常的滑坡。最终,材料曾经山坡高到达底部流。移动水然后运走的碎片了。(摄影:汤姆豆)
[科罗拉多大峡谷交通指南
景点介绍
科罗拉多大峡谷(grandcanyoncolorado),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
概述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一个举世闻名的自然奇观,位于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西北部的凯巴布高原上,大峡谷全长446公里,平均宽度16公里,最大深度1740米,平均谷深1600米,总面积2724平方公里。由于科罗拉多河穿流其中,故又名科罗拉多大峡谷,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受保护的天然遗产之一。
大峡谷是科罗拉多河的杰作。这条河发源于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泻,经犹他州、亚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利福尼亚湾入海。全长2320公里。“科罗拉多”,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红河”,这是由于河中夹带大量泥沙,河水常显红色,故名。
科罗拉多河的长期冲刷,不舍昼夜地向前奔流,有时开山劈道,有时让路回流,在主流与支流的上游就已刻凿出黑峡谷、峡谷地、格伦峡谷,布鲁斯峡谷等19个峡谷,而最后流经亚利桑那州多岩的凯巴布高原时,更出现惊人之笔,形成了这个大峡谷奇观,而成为这条水系所有峡谷中的“峡谷之王”。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状极不规则,大致呈东西走向,总长349公里,蜿蜒曲折,像一条桀骜不驯的巨蟒,匍伏于凯巴布高原之上。它的宽度在6公里至25公里之间,峡谷两岸北高南低,平均谷深1600米,谷底宽度762米。科罗拉多河在谷底汹涌向前,形成两山壁立,一水中流的壮观,其雄伟的地貌,浩瀚的气魄,慑人的神态,奇突的景色,世无其匹。1903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来此游览时,曾感叹地说:“大峡谷使我充满了敬畏,它无可比拟,无法形容,在这辽阔的世界上,绝无仅有。”有人说,在太空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自然景观就是科罗拉多大峡谷。
科罗拉多大峡谷全长443千米,谷底最深处为1600千米,宽度在200~29000米之间。早在5000年前,就有土著美洲印第安人在这里居住。大峡谷岩石是一幅地质画卷,反映了不同的地质时期,它在阳光的照耀下变幻着不同的颜色,魔幻般的色彩吸引了全世界无数旅游者的目光。
成因科罗拉多高原为典型的“桌状高地”,也称“桌子山”,即顶部平坦侧面陡峭的山。这种地形是由于侵蚀作用(下切和剥离)形成的。在侵蚀期间,高原中比较坚硬的岩层构成河谷之间地区的保护帽,而河谷里侵蚀作用活跃。这种结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垒状小山。
科罗拉多高原是北美古陆台伸入科迪勒拉区的稳定地块,由于相对稳定,地表起伏变化极小,而且在前寒武纪结晶岩的基底上覆盖了厚厚的各地质时期的沉积,其水平层次清晰,岩层色调各异,并含有各地质时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岩性、颜色不同的岩石层,被外力作用雕琢成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和峭壁石柱。伴随着天气变化,水光山色变幻多端,天然奇景蔚为壮观。
峡谷两壁及谷底气候、景观有很大不同,南壁干暖,植物稀少;北壁高于南壁,气候寒湿,林木苍翠;谷底则干热,呈一派荒漠景观。蜿蜒于谷底的科罗拉多河曲折幽深,整个大峡谷地段的河床比降为每千米150厘米,是密西西比河的25倍。其中百分之50的比降还很集中,这就造成了峡谷中部分地段河水激流奔腾的景观。因为如此,沿峡谷航行漂流成为引人入胜的探险活动。
相关资料据称大峡谷1869年被美国独擘炮兵少校约翰卫斯莱鲍威尔带领的一支探险小分队发现。1903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来此游览时,曾感叹地说:“大峡谷使我充满了敬畏,它无可比拟,无法形容,在这辽阔的世界上,绝无仅有。”1919年,威尔逊总统将大峡谷地区辟为“大峡谷国家公园”(grandcanylpark),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峡谷山石多为红色,从谷底到顶部分布着从寒武纪到新生代各个时期的岩层,层次清晰,色调各异,并且含有各个地质年代的代表性生物化石,又被称为“活的地质史教科书”。大峡谷以小科罗拉多河为起点,是全长2190千米的科罗拉多河强烈的侵蚀切割形成的19个主要峡谷中最长最宽最深的一个,也是最著名的一个,大峡谷两岸都是红色的巨岩断层,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创造力镌刻得岩层嶙峋、层峦叠嶂,夹着一条深不见底的巨谷,卓显出无比的苍劲壮丽。更为奇特的是,这里的土壤虽然大都是褐色,但当它沐浴在阳光中时,在阳光照耀下,依太阳光线的强弱,岩石的色彩则时而是深蓝色、时而是棕色、时而又是赤色,总是扑朔迷离而变幻无穷,彰显出大自然的斑斓诡密。这时的大峡谷,宛若仙境般七彩缤纷、苍茫迷幻,迷人的景色令人留连忘返。峡谷的色彩与结构,特别是那气势磅礴的魅力,是任何雕塑家和画家都无法模拟的。
峡谷岩壁的水平岩层清晰明了,这是亿万年前的地质沉积物,如同树木的年轮一样,为人们认识地质变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大峡谷除去它雄伟壮观的一面,还有很多千回百转的通幽曲径;两崖壁立千仞,夹持一线青天的景色在令人惊叹之余,难免也会让你觉得前面似乎就有当关之勇夫。另外的一些由水流冲击而成的岩穴石谷,形状千奇百态,色彩通红如火,每一处岩石都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置身其中,犹如来到仙境一般。
在大峡谷国家公园的电影院里,有世界最大的银幕,诠释着大峡谷的历史和变迁。亿万年前,这里也同喜马拉雅山一样,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造山运动使它崛起。然而由于石质松软,经过数百万年湍急的科罗拉多河的冲刷,两岸岩壁被磨擦切割成今天全长近400公里、宽约20公里、平均深度1500米的世界著名大峡谷。
自1869年ell首次漂流科罗拉多大峡谷开始,100多年来无数的美国探险家追随着他的足迹在大峡谷里挑战险滩,搏击急流,在这里诠释着一种美国精神。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thegrandcanyon)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也是地球上自然界七大奇景之一,全世界许多到过此地的人为之感叹:只有闻名遐迩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才是美国真正的象征。
科罗拉多大峡谷(thegrandcanyon)总面积接近3000平方公里,任何人都不可能一眼看遍大峡谷的全貌。只有从高空俯瞰,才有可能完整地欣赏这条大地的裂缝。真正身临其境的人,只能从峡谷南缘或者北缘欣赏大峡谷的一部分。这倒是应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美国作家约翰缪尔1890年游历了大峡谷后写道:“不管你走过多少路,看过多少名山大川,你都会觉得大峡谷仿佛只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星球。”此言不虚。科罗拉多大峡谷是自然的奇迹,到了这里,你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抑或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站在峡谷边缘,你会惊异这片土地怎么就被鬼斧神工地掰开在你面前,露出里面斑斓的层层断面。峭壁下的深渊深不可测,尽管有护栏围着,但是来自那深渊的魔力仍然让人胆寒,不敢正视。你会疑心自己到了地狱门口,而冥王正笑着端详下一个猎物。或者你会觉得自己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尽头,孤单单地把整个世界抛在了身后。它带给你一种难以名状的震慑,所谓人类的历史,时间的流逝,在这道鸿沟面前似乎也只能归于一粒沙尘。
很多人难以抵挡一探究竟的诱惑,选择骑骡子或骑马去谷底闯荡一遭。如果真的下到谷底,就会发现这里又是另一片天地。在“地狱”深处,也未必就要忍受无间的痛苦。你体验的不过是当年西部牛仔驰骋荒原的生活。美国西部片里常出现的牛仔骑马挎枪,骑马飞奔在寸草不生的红土地上的情景就是当年大峡谷地区的写照。很多西部片都还在这里取景,因为这里的西部风情最纯粹。
年,权威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野外记者和编辑们进行了一次评选:在美国最刺激、最富有挑战性的100项探险活动中,沿科罗拉多河乘橡皮筏全程漂流大峡谷名列榜首。由于大峡谷既是最刺激最有挑战性的探险活动,又是美轮美奂的旅游享受,能够参与具有如此无与伦比的超凡脱俗魅力的活动,导致世界各地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向往,不惜以排队等候18年以后,才能领略此番享受而引以为自豪与荣耀!
亿万年来,奔腾的科罗拉多河从美国西部亚利桑那洲北部的堪帕布高原中,切割出这令人震撼的奇迹——科罗拉多大峡谷,只要登高远望,就可以清楚看到坦如桌面的高原上的一道大裂痕,那就是科罗拉多河在这片洪荒大地上的印记。
大峡谷为访问者提供了无以伦比的机会从陡立丛生的悬崖边欣赏壮观的远古峡谷中狭长景色。它并不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但是大峡谷凭籍其超乎寻常的体表和错综复杂、色彩丰富的地面景观而驰名。从地质角度上来看,它非常有价值因为裸露在峡谷石壁上的从远古保留下来的巨大石块因其坚硬和粗犷而美丽。这些石层无声地记载了北美大陆早期地质形成发展的过程。当然,这里也是地球上关于风蚀研究所能找到的最迷人的景点。
在大峡谷中,有75种哺乳动物、50种两栖和爬行动物、25种鱼类和超过300种的鸟类生存。整个国家公园是许多动物的乐园。驯鹿是峡谷内最普遍的一种哺乳动物,并能普遍地从悬崖边缘观察到它们的身影。沙漠大盘羊生活在峡谷深处陡峭的绝壁上,在游人通常的游览路线中不易被发觉。体型中等或较小的山猫和山狗生活范围从绝壁边缘到河边无定所,国家公园中还有少量的山狮。小型哺乳动物包括有浣熊、海狸、花栗鼠、地鼠和一些不同种类的松鼠、兔和老鼠。两栖和爬行动物有种类繁多的蜥蜴、蛇(包括当地特有的大峡谷粉红响尾蛇)、龟类、蛙类、蟾蜍和火蜥蜴。还有成百中不同的鸟类和数不清的昆虫和节肢类动物(蜘蛛)在此处定居。
大峡谷推荐路线科罗拉多大峡谷由几十个国家公园相连,其中尤以塞昂国家公园、布赖斯国家公园、拱门国家公园和纪念谷等最为著名,游览时也应以这些地方为主:1.塞昂国家公园:从15号公路转入9号公路,就到了塞昂国家公园。这里的巨石、绝壁和红土山包都值得一拍。
2.布赖斯国家公园:从塞昂国家公园转入89号公路,再往东进入12号公路就是布赖斯国家公园。这里最著名的是深壑内耸立的竹笋般的红土塔林,应该多停留一段时间,拍摄早晚光线下的奇岩美景。
3.拱门国家公园:过绿河转入70号公路就可到达。园内巨大拱门型岩石比比皆是。美国的汽车、摩托车越野赛常在这里举行。旅游旺季时这里的旅馆经常爆满,因此游客要提前做准备。
4.纪念谷:从191号公路一直往南是印第安保护区,又叫“墨西哥草帽风景点”,从这里到163号公路入口处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路西侧是像纪念碑一般的巨型岩石,故称“纪念谷”。电影《阿甘正传》公路长跑镜头就在这里拍摄,著名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很多黑白佳作也都出自此地。
5.鲍维尔湖:从160号公路向西是鲍维尔湖,如果有时间深入湖内,就可以寻得佳境绝景。
6.大峡谷国家公园:北缘在89号公路南端终点,冬季多雪,是拍雪景的最佳地点,南缘为游览胜地。另外,24号公路沿线有数个小公园,可根据时间决定是否游览。
景点大盘查大峡谷: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侵蚀地貌大峡谷全长约330公里,宽度从6公里到数十公里不等,最深处可达1824米,将近2公里,谷地河面海拔不到1000米,而谷岸最高海拔可达3000多米。
亿万年来,奔腾的科罗拉多河从kaibab高原中切割出这令人震撼的奇迹。无论是在南岸还是北岸,居高远望,都可以清楚看到坦如桌面的高原上的一道大裂痕,那便是科罗拉多河刻在这片洪荒大地上的印迹。
它并不是世界上最深的峡谷,但以其规模巨大的丰富多彩而著称。它令世人注目也是它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最重要原因,还在于其地质学意义:保存完好并充分暴露的岩层,记录了北美大陆早期几乎全部地质历史。这里记录了万年前古生代的岩石,在那之后的要么没有沉积,要么就已经风化了。
峡谷的形成比其岩石则晚得多(约5-6万年前)且复杂得多,主要是科河的侵蚀,降雨和冰雪融化等的流蚀作用也几乎同样重要。奇特的造型主要是由于流蚀对质地不同的岩石作用的快慢不同,峡谷丰富的色彩则是由所含的少量的各种矿物造成的,富含铁的岩石呈红或红褐色。
直至美国内战时期,大峡谷还鲜为人知。1869年,内战老兵,热爱科学和探险的johnwesleypowell进行第一次漂流。1880年起大峡谷地区开始发展畜牧业,到1890年,当时这里尚是高山草原,有10万头牛,25万头羊在这里放牧。但到1906年成立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时,大多数牧场主被迫改行,因为过度放牧,使生态环境本来就脆弱的半干旱草原变成了灌丛和荒漠,畜牧业难以为继,业渐占主导地位。至1901年,铁路修到南岸,更使之迅速发展。1919年成为国家公园(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于1916年成立)。
岩拱国家公园接近了岩拱公园位于高原上的莫博(moab)镇。
进门后转弯上坡,第一组怪石闯到车前,随之规模浩大的一群!它们一色是红岩风化而成的,颠连不绝,赤裸通红地煽起视觉冲击力,象城堡、巨兽、阿诗玛姑娘、教堂、航帆……。这个公园是因为天然石拱集中而得名的,园内跨度1米以上的岩拱有2000多个,还到处散布着怪异的石柱、石墩群落。公路把几个景区串起来,密集的地段一弯一景,目不暇接。
顶着酷日走在巨大的岩拱旁,穿过干燥的树丛,听风声鼓荡,有种真切的踏实感。窗口区是大型岩拱集中处,几个名牌拱都在明信片上频频亮相。其中的双拱(doublearch)由两个漂亮的拱洞叠邻构成,从前方透视象连环套,优雅之至。游人在下面蚁动,才比照出它有那么高!数哩外的纤拱(delicatearch)玲珑地独立岩坡,可谓名声大矣,犹他州车牌上的图象就是用的它。步行一英里去看风景线拱(landscapearch),它是世界最大的岩拱之一,飞跨100米,高三、四十米,顶部只有几尺薄了,随时可能坍塌。资料上写:“你见证着一个岩拱的垂暮,下次来访时它也许就不存在了。”抬头再看一眼,觉得不是夸张。岩拱的生命是由风霜雨雪在山体上造成小坑洼而开始的,接着透穿成洞,扩大,最后崩落化为尘土。新岩拱诞生,老岩拱消亡,时光就在眼前流动着。
科普知识做得生动有趣是北美自然景区的一个特点,岩拱公园也不例外。有的说明牌让游客面对某个景观,很大胆地绘形绘色,说这儿原是个山体,后来变成巨大的岩拱,自然母亲又把它夷为平地。故事配着示意图,虚线实线描出上亿年的历史,而眼前地貌的确支持着那故事。这大山厚地,竟都一层层剥蚀掉了!
岩拱公园的面积只有200多平方公里,一向有家庭公园(familypark)之名,是指交通和观景便利,适宜合家同游。公园很注重保养自然生态,不建任何商业设施,连饮食也没有。广阔的戈壁上长着寥寥山艾,也是公园的心尖肉。好莱坞曾经来借一块宝地,说投入五百匹马拍摄印地安人和联邦骑兵鏖战,被公园崩回去俩字:“没门”。其实国家公园系统囊中羞涩尽人皆知,可死脑筋的公园主任还是说:“简直没法想象让他们放五百马进来搅和!”此公的气节令人不由得对美国人刮目相看。
印第安遗址公园地质学家称科罗拉多高原为“半沙漠”,它大部分是蛮荒裸露的台地和峡谷,想一想似乎不会有人定居。
其实不然,人类在这儿有至少3000年居住历史了。四角地区的重要人文特点就是印第安民族留下的崖居遗迹,为此还建立了一批公园,例如科州境内的mesaverde,是最有名的印第安遗址公园。
崖居,是在悬崖下的大空洞里筑屋而居,少则几间,多则几百间,一个洞就是一个村落。学者们用数遗址木材年轮的办法来计算年代,发现这些旧居在13世纪后叶相当兴盛,但1300年前的几年、十几年间,突然全都人去崖空了。推测有多种多样,但很难解释这些分布广泛的崖居何以同时被放弃。有的遗址的储食罐里还存有食物,地上还摊着没做完的活计,可见主人走的时候还打算回来。人类学家现在大多认同这个说法:美洲印第安人几万年前从西伯利亚跨过阿拉斯加陆桥进入美洲后,发展成很多族群。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擅长农耕,而北方的擅长渔猎。今天的不少日常食品是印第安人最早种植的,如玉米、土豆、胡萝卜、西红柿。说来有趣,美洲本没有马、牛、羊,这些家畜是西班牙殖民者带来的。而今天印第安人骑马的潇洒风范,就象已经骑了三万年。
从211号公路通往“针林”的途中,一个山凹里有块“报纸岩(newspaperrock)”,绘满了印第安人的岩画,有动物和其他奇异的图形。专家说这些作品老的有几千年了,近的则只有几百年。人世播迁,不知有多少故事发生过。四角地区的一个老人告诉她孙子:“一片云雾遮蔽了万物。等云雾散去了,每个人都不见了,不知所终。”现在亚利桑那境内的侯琵(hopi)族,据信是崖居人的后裔。他们说,早前崖居人的灵魂仍然在遗址居住。部落每年还要来祭拜祖先。一片这样的陆地,有它的历史,有灵魂在徜徉,它才有了精神。
这里大名鼎鼎的是纪念谷entvalley),纪念谷骑在犹他、亚利桑那的边界上,是纳威浩部落的公园。广阔戈壁上散布着台地、柱突和各种造型,远看象桌面上摆的盆景,近看方知个个庞然大物,最精彩的部分必须由本地向导带领才能进入。“太阳眼”、“风之耳”这些岩洞,光听名字就叫人发呆,把它们括入镜头按下快门的瞬间,也体会到印第安人推崇的神圣。天空深蓝,风吹金色流沙发出低微的呜呜声。这地方原来很闭塞,和大多数保留区一样,是白人划给印第安人的穷乡僻壤。1960年代初期有个白人跑来住下,拍照片和做贸易,其结果,现在此地成了全世界最出片儿的地方。万宝路香烟的广告简直就是这儿的旅游广告,还有不少电影在此拍摄,例如1999年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科技荒诞片《野野的西部》(wildwildwest)。
布莱斯公园:上帝的大阶梯从大峡谷向北到布莱斯国家公园,高原连续迈上五个大台阶,依次取名为巧克力崖、朱崖、白崖、灰崖、粉崖,它们一层层上升,露出30亿年的彩色沉积层。
科河和支流游戏着把大地开膛破肚,把最久远的秘密也掏出来,搁在丰沛的阳光下炫耀。这一带名叫大阶梯(grandstaircase),有地质博物馆之称。
在大阶梯的第一、二层之间横走,放慢节奏,悠闲向西,再向北,从背后绕上布莱斯国家公园。随着地势走高,空气渐渐凉爽,小桥田园人家的风景也出现了。
布莱斯公园(brycenp)是犹南的五个国家公园里面积最小的一个。它的特点是山边的大片石林,打个形象的比方,是神的阅兵场。这个台地就是大阶梯的最上一层,也就是粉崖。台地的边缘销蚀成粉色石林,从崖顶望下去蔚为壮观,群群簇簇,千形百状,伸展有一、二哩宽,二十多哩长。
布莱斯的空气凉润,树林繁密。公园的露营地很热闹。人们支起花花绿绿的帐篷后,就到各个观景台走动,或到石林里去游览。
魔鬼庭园“庭园”是很大的一片,象西方童话里的魔境,有门廊有墙柱,台墩散落,耐心等待着谁的到来。一组组木偶般的石头,立在岩座的流畅线条上,俏皮模样,朴拙可爱。很难相信这些石头是自然风化而成的,因为它们和周围地貌几乎毫无相同。就象有只神秘的手刚才还在摆弄它们。周围静得能听见空中云、地上影飘过的声音。几个人散开就不见彼此。
这个神气的景点目前知道的人还不多呢。
峡谷景点southrim(南壁)看日出最佳。云气氤氲,神秘。游览大峡谷有多条旅游专线。
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计划,选择其中合适的前往。投在大峡谷上的是一道道摇弋不定的光影。
亚瓦帕yavapaipoint位于大峡谷公园东侧,是观赏日出的最高点。旁边的亚瓦帕博特馆中还有大峡谷的立体模型,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峡谷的全貌。
摩哈夫mohavepoint是一位观赏夕阳的好地方。并且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峡谷底部奔流的科罗拉多河。
亚奇yakipoint是大峡谷中重要的一处景观,向下可以看到断崖上的游客和那些凝固的熔岩。
雄伟景观grandviewpoint这的确是一处雄伟的景观。清晨,伴随着蜿蜒流过的科罗拉多河一起醒来,耳听得山谷回荡的风与潺潺的流水在共同奏鸣。一幅静谧、清新的画卷正在您的身边缓缓展开……
米德湖与鲍威尔湖1935年建成的胡佛高坝形成的水库,称米德湖(mead),在大峡谷西端。1963年建成的glencanyon大坝形成powell湖,成为大峡谷东边新的一处景点。这一东一西两大坝之间,囊括大峡谷最精彩的主体。
鲍威尔(powell)湖是为纪念那位第一个漂流此河并建议开发水利的先驱而命名的。它的面积是米德湖的两倍多,有各种红色砂岩、石拱、峡谷和万面碧波,其风景远胜米德湖,已成为美国西南部的主要国家度假区。
两岸风光美国人认为,大峡谷北岸风光更佳,因为它的海拔比南岸更高(近3000米),且景点分散,路途较远,游人只有南岸的1/4,每年的五月到十月中开放,没有公交车和旅游车,只得自己开车去,而南岸则全年开放。
北岸穿过kaitab国家森林,完全是北欧的森林草原风光,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约660毫米。南岸也有片森林,但这里年均降雨量仅400毫米,所以不是北岸那种喜阴的冷杉,而是耐旱的松柏,矮矮的,匍伏在干涸的石山上。无论南北岸,视野都极为开阔,只看到大地起伏、断裂和切割。居高临下,常有种如俯瞰沙盘的错觉,很容易产生君临天下的豪情。
站在岸边,谷地深处的科罗拉多河的涓涓细流,几乎遥不可见,难以想象这细小黄水是这大峡谷的主要创造者。上游的多座水坝使来水减少,不过,滴水尚可穿石,足见此河年代的久远。峡壁上的岩石分层完整清晰,是研究地壳形成的活标本,是了解地质知识乃至了解地球的生动课堂。美国人充分利用此优势,在大峡谷公园内介绍景点的解说牌和旅游手册中,着重传播科学知识,还画出游人所站地点所看到的岩层的剖面图,一一标出不同岩层的名称、特点和形成年代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特定的形状和颜色。而我国以奇岩取胜的风景区,很少有对影图形的解说牌,导游的介绍多局限于形状象什么或神话传说。如果能象美国这样深入挖掘有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使游人每到一处都增广见识,便会游兴盎然。大峡谷每年吸引500万游客,很多美国旅游者都是回头客。
科罗拉多河流域众多的国家公园、国立度假区和国家森林都很注重教育功能。他们的另一共同特点是门票便宜,对非商业用车,也就是游客自己开车进园,门票按车收费,无论大小一律20美元(一般人当然也不可能用大车)。步行者和骑车者的门票为每人10美元,园内公共汽车费均已包括在内,而且是7天内有效,进出多少次不限。当局不鼓励游人住在公园内,游人住在谷外而又可充分参观游览。而我国九寨沟风景区出于环保考虑,旅馆也都建在沟外,但门票只能用一次,客观上就迫使人们住在沟内,因为一天根本玩不完。九寨沟门票102元,加上园内公共汽车费88元,共达190元,折合每人23美元。而大峡谷对行者和骑车者的门票比九寨沟便宜一半。若是一行四五人开车游大峡谷,合每人才四五美元。
从米德湖胡佛高坝到page渡口间300余公里的科罗拉多河,为大峡谷所隔断,天堑难越。从岸边下到谷底有小路,来回长达11公里,步行要两天。page附近的河谷变窄到只有20米,河岸也降低到仅10多米高,是第一个可架桥涉水之处。现在这里有并排两座不大的铁拱桥,因桥北的山崖艳红色,光滑如大理石,故而得名大理石峡谷。这也是步行和乘车过河到对岸的最近的必经之路。
过桥南下便是到大峡谷南岸观光区的89号公路,沿线穿过有名的彩色沙漠,仿佛波涛汹涌的海洋瞬间凝固成石海,起伏的沙丘上,水平方向的岩石层理呈红白灰黄黑,如同大手笔的现代绘画,其英文原名painted(画成的),更是恰如其分。它更像戈壁,而非真正的沙漠。
悬空玻璃桥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耗资3000万美元建造的悬空透明玻璃观景廊桥3月20日起正式对外开放,当地印第安部落头领和一些前宇航员成为这个新观景台接待的首批游客。
华裔企业家灵感之得这座令人叹为观止的悬空廊桥建造在大峡谷南缘老鹰崖距谷底1200米的高空,为u字形,最远处距岩壁21米。廊桥宽约3米,底板为透明玻璃材质,游客可以行走其上,俯瞰大峡谷和科罗拉多河景观。
而这项号称“21世纪世界奇观”的创意,最初由出生于上海的美国华裔企业家金鹉构思出来。
金鹉称,当他1996年到大峡谷游览时突来灵感,首次想到了在大峡谷上建造悬空廊桥的主意。他随即和大峡谷印第安华拉派部落合作展开集资,并和拉斯维加斯的工程师一起设计方案。
能承受72架波音飞机兴建悬空廊桥是工程技术的一大挑战。为了使它能够承受时速高达160公里的强风,工程人员将94根钢柱打进石灰岩壁作为桥墩,并深入岩壁达14米。
据报道,悬桥在建造中使用了454吨钢梁,完工后能够承受住72架波音飞机的重量,还能够抵御80公里外发生的里氏8级地震以及最高速度为每小时160公里的大风。在湿度调节系统的作用下,建筑的晃动可以减低到最小程度。据建造者估计,它每年将吸引50万游人前来观光。
这个观景平台位于印第安华拉派部落的保留地内,由于这项计划对当地经济具有潜在推动力,印第安人部落最终还是给予批准,同时他们要求在建造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环保因素。华拉派部落的一些成员20日登上廊桥观光,部落首领还开玩笑地说:“我能听到玻璃破裂的声音。”
图3.2法律公告1955年,这上面翡翠湾,太浩湖,内华达州塌方,关闭了一段公路。(摄影:詹姆斯帕特森)
翡翠湾太浩湖中的瑰宝
标签:美洲美国太浩湖湖泊内华达州翡翠湾自然美景简介:太浩湖最美的地方是翡翠湾(emeraldbay)……
概况:翡翠湾(emeraldbay)中心有一座小岛,岛上有个简易的石头礼拜堂。
这个小礼拜堂是一位叫barter船长修建的,barter是个英国人,他厌倦了飘泊天涯的海上生活,他告诉朋友说,假如有一天他死了,就把他葬在小岛上的礼拜堂下。曾经有一次他几乎是从一场大风暴中死里逃生,翻船后几个小时才游上岸,但冰冷的湖水冻掉了他两个脚趾,他用小刀把它们切了下来,泡在烈酒里作为自己的勋章,并不停地拿给住在他家的游客观赏,每个参观者看后几乎都要呕吐。但是,当他第二次遇上大风暴就再没有这么幸运了,barter船长死于那场风暴,尸体没有找着,他的朋友们无法替他完成遗愿。再以后传说翡翠湾每到月明之夜,人们都会看见barter船长吃力地从湖里爬向小岛礼拜堂。][太浩湖(lak旅游指南概述太浩湖(lak是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与内华达州之间的高山湖泊,海拔1897米,南北35公里长、东西19公里宽,并有116公里长的湖岸,四周由山峰环抱,湖水澄净湛蓝,冬天降雪期长达8个月,路面经常积雪盈尺,但湖底异常的深,最深处达500米,湖水却不会结冰。
太浩湖是一个两座山脉间断层移动陷落所造成的大湖,有多座山头围绕湖边,因此冬天是绝佳的滑雪场,临近的squawvillage,曾是1960年第八届美国斯阔谷冬奥会举办的场地。夏天则是避暑胜地,太浩湖(lak是印第安语中的大湖之意,为北加州旧金山湾区人们渡假的首选,每逢周末假期,在80和50号公路沿途上,可以看到露营车拖著水上摩托车或独木舟往太浩湖开去,行车三个半小时。
太浩湖山区的滑雪场如heavenly、sugarbowl、squawvalley及alpinemeadows等处,都提供了适合各级滑雪能力的滑雪坡和美丽的山景,最大的squawvalley就在湖的北边。heavenly滑雪中心在太浩湖的南岸,山下有拉斯维加斯式的赌场型酒店,山上则有最美的景色,由山顶滑下中途驻足休息时,远眺太浩湖,山湖雪景相映一体,真是美极了。
太浩湖一般湖水颜色是清澈的湛蓝色,翡翠湾(emeraldbay)则不同,是湖藻过多的深绿色。太浩湖周遭共有数十个湖泊,翡翠湾原是其中之一,和太浩湖并不相连,数万年来两湖间的水流穿梭,凿穿岸边使其成为太浩湖的一部份。这里因风景美丽,是众多游客留影之处。][美国内华达州的太浩湖]
削峭作用斜坡的另一个因素引发的群众运动。宽松,宁静的粒子假设一个稳定的斜坡称为休止角,最陡的角度保持稳定的材料。如果该角度的增加,岩石碎片将调整移动落山。在性质上有许多情况下发生了这种行为。阿流削弱山谷墙和波浪对在悬崖基地冲击只是两个熟悉的例子。此外,通过他们的活动,人们常常创造削峭作用和不稳定斜坡成为断层,低潮黄金地段,而流动。
崩坏是后面的步骤,在大多数风化地貌演变。一旦削弱,破坏风化岩体外,浪费大量转移的碎片下坡,如果流,作为传送带行事,通常是龋齿它拿走。虽然有可能是前进道路上许多中间站,最终的沉积物运送到最终目的地,大海。这是大规模的综合影响,乳宁水的浪费和产生在每个表面的河谷,这是最普遍和突出的地貌,以及本章的下一部分的重点。如果单靠流负责创建的山谷中,他们流的山谷会很窄的特点。然而,事实上,大多数河流山谷广泛得多,他们是深是重力和质量损耗意义有力地表明进程提供材料流。
图3.3这四个过程说明这里都被视为较快坏崩形式。因为在低潮(a)和土石流材料(b)沿着明确的面,他们说,通过移动滑动。相反,当材料举动作为一种粘性液体落山,运动是一个流描述。泥石流(c)和泥流(d)在这种方式提前落山。
水的循环所有的河流流入大海,但它不被水所充满,不论河流从何处来的地方,因为那边他们水将返回。
正如传道书知觉作家表示,水是不断流动从海洋向陆地,然后再返回,在无休止的循环。与该水循环的剩余部分本章涉及水,返回大海。一些旅行很快通过冲流,更慢地表以下的一些进行。我们将研究影响因素的分布和水的流动,以及研究如何水侵蚀景观。大峡谷,尼亚加拉大瀑布,老忠实和猛犸洞所有的存在归功于水途中出海行动。
在地球上的水数量是巨大的,估计有13.60亿立方千米(3.26亿立方英里)。这其中,绝大部分,百分之97.2,是世界海洋部分。冰原和冰川,亦占百分之2.16,只留下百分之o.65之间进行分配的湖泊,河流,地下水和大气(图3.4)。
虽然地球总用水的比例在后者的来源,但每一个发现是一个总清单一小部分,绝对数量是巨大的。
充足的水供应是至关重要的地球上的生命。就这个有限的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科学家们给予了极大关注的水交换之间的海洋,大气,土地。这个地球无休止的循环供水称为水循环。这是一个巨大的全球能源供电系统,从太阳大气中的规定之间的海洋和大陆(图3.5)的重要一环。
从海洋和大陆水不断蒸发到大气中。风移动这个充满水分的空气,往往很远的距离,直到条件导致水分凝结成云和降水的下降。的降水量下降到海洋周期设计已完成并准备开始另一个。水,关于大陆瀑布,但是,必须使其回到了大海。
对降水会发生什么,一旦有土地下降呢?降到地面部分的水浸泡,慢慢向下扩展,然后横向,最后渗出进入湖泊,溪流,或直接到海洋。
当降雨率超过地球能力负担的,剩余的水流量在进入湖泊和溪流表面。大部分的水浸泡过的或运行最终从土壤,湖泊,因为蒸发气氛回报和溪流。此外,在水渗入地面部分被植物吸收,然后释放到大气中。这个过程称为蒸腾每年领域的作物可能会蒸发的水层相当于60厘米(2英尺深的整个土地)。在同一地区的树木可以泵到大气中这一数额的两倍。
图3.4分布地球上的水。
当降水量在高海拔或高纬度地区下降时,水可能不会立即浸泡,径流或蒸发。相反,它可能成为一种雪地或冰川的一部分。这样,存储在陆地冰川大量的水。如果现在的冰川融化,并释放所有的水,海平面将上升数十公尺。这将淹没许多沿海人口稠密地区。我们将会看到在第4章在过去二○○○○○○年,巨大的冰盖形成,并多次融化。
是地球水循环图是。如图3。5。所示。水蒸汽在空气中的数额在任何时候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总供水,但绝对数量,是通过大气循环的超过1年期间是巨大的,约38万立方千米,足以覆盖地球的整个表面,约1米(39英寸)的深度。
重要的是要知道,水的循环是平衡的。由于水不断蒸发,凝结和降雨,水在大气中的水汽总量仍然大致相同。因此,全球平均降水量必须等于蒸发的水量。不过,从整体降水量都超过了大陆对海洋的蒸发,相反,蒸发量超过降水量。由于世界海洋的水平不下降,这个制度必须是平衡的。在图3.5中,3.6万立方千米的水,每年运行起飞从陆地到海洋事业的巨大流失。事实上,这样感人的水的数量是巨大的单一最重要的因子侵蚀球陆地表面。
总之,水的循环是水不断从海洋向大气的运动,从大气到土地,从土地回到大海。土地岸边到了海洋的阶梯,再到地球陆地表面是主要作用。在这一章中,我们首先观察了地表自来水工作,其中包括洪水,侵蚀,以及山谷形成。然后我们将看看在地下的地下水缓慢辛苦的,因为它喷泉和溶洞,并提供有关其长期迁移到大海的饮用水。
图3.5地球上的水平衡。约32万立方公里的水被蒸发,从每年的海洋,而蒸发(包括湖泊和溪流)贡献)60,000立方公里的水的土地。这38万立方千米的水,约28.4万立方千米共有记录回落到海洋,其余9.60万立方千米地球陆地面积的降雨。自60000立方公里的水蒸发从土地,36,ooo水立方千米仍然在侵蚀的土地在带回海洋过程中。
自来水自来水是人民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依赖于能源,交通河流。和灌溉。肥沃的冲积平原,他们已经青睐农业和工业用地,因为文明的曙光。由于侵蚀的主要因素,自来水侵蚀了我们的实际环境了。
尽管人们一直在自来水取决于径流水,它的来源未能实现他们数百年。但直到16世纪,他们首次实现了由径流和地下水,最终有雨和雪的来源提供.径流水使下重力影响的方式向大海。的旅程所需的时间取决于流的速度。速度的距离,在一个时间单位的水旅行。在有些呆滞蒸水旅行高达高为32公里(20英里每小时)的速度低于0.8公里(0.5英里)每小时,而水,在一些快速流。
速度的测量测量站。沿直线延伸,最高速度是靠近通道的中心正下方的表面摩擦是最低的。但是,当一个流曲线,其对区外河岸的最大速度的变化。(图3.6)。
在这方面的能力流侵蚀和运输材料,取决于它的速度。在速度甚至稍有不同,导致发生重大变化多少泥沙,可运水。有几个因素决定流速度,包括:(1)梯度;(2)形状,大小和渠道粗糙度;(3)排放。
梯度是作为流的距离超过指定的垂直落差表达了河道斜坡。例如,密西西比河下游部分有10个或更少厘米公里非常低梯度。相比之下,一些溪流渠道减少的海拔在40米以上,每公里或400倍梯度密西西比河下游(图3.7)陡率。梯度变化不仅在流,但在一个流的长度。在陡峭的坡度,在更多的精力用于径流量,如果两个都流除梯度方面完全相同,流维特梯度较高,显然有更大的速度。
河流的一个渠道,指导水流,但水,因为它遇到的摩擦低点。形状,大小和通道的粗糙度影响摩擦数额。较大的渠道更有效率如何,因为水的比例较小,是与接触的渠道。渠道是畅通的促进更一致的如何,而一个正常的渠道与大石充满创造足够的动荡大大减缓流。
河流的流量,河水流动在某给定时段通过某一点所流动的体积。这通常衡量用每立方米秒,或立方英尺秒。在北美,密西西比河,排放了17300(六一一零零零立方英尺每秒立方米),平均最大的河流。虽然这是一个巨大数量的水,但它仍然是远远比不上在南美洲,世界上最大的亚马逊河浩浩荡荡。一个下雨的排水区域,近四分之三的相接美国的大小,亚马逊排放12倍以上的密西西比河水。
图3.6沿平直的舒展河流,小河流动速度是最高在渠道的中心。当小河弯曲时,最大流动速度它的区域转移往外面岸边。
图3.7鲂运行在科罗拉多河花岗岩大急流峡谷激流下可以形成一个河道的部分,陡峭的坡度。(摄影:汤姆豆/股票市场)
leearth地标文件下载及世界著名景点介绍(组图)
亿万年来,奔腾的科罗拉多河从美国西部亚利桑那洲北部的堪帕布高原中,切割出这令人震撼的奇迹——科罗拉多大峡谷,只要登高远望,就可以清楚看到坦如桌面的高原上的一道大裂痕,那就是科罗拉多河在这片洪荒大地上的印记。
自1869年ell首次漂流科罗拉多大峡谷开始,100多年来无数的美国探险家追随着他的足迹在大峡谷里挑战险滩,搏击急流,在这里诠释着一种美国精神。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thegrandcanyon)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之一,也是地球上自然界七大奇景之一,全世界许多到过此地的人为之感叹:只有闻名遐迩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才是美国真正的象征!
大峡谷全长347千米,宽6至29千米,深1600米。位于美国西部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布高原上,1869年被美国独擘炮兵少校约翰卫斯莱鲍威尔带领的一支探险小分队发现。1919年,威尔逊总统批准将它辟为国家公园,总面积达1100平方千米。大峡谷国家公园于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含括了美国西南风物的精典、众多的国家公园,陨星撞击的巨坑,扑朔迷离的峡谷、大台阶状的绚彩断层,硅化木集群,隐藏的印地安崖居遗迹,神秘的化外天地。
“不管你走过多少路,不管你见过多少名山大川,这个科罗拉多大峡谷,色调是那么新奇,结构是那么宏伟,仿佛只能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星球。”这是美国早年的自然学家、探险家约翰缪尔(johnmuir)在1890年游历大峡谷后,对大峡谷一段中肯的描述。
有美国“音乐山水画家”之称作曲家格罗菲1920年游历了大峡谷之后,激起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此后他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多次前往大峡谷观察、体验,以其鲜明的音乐形象描绘大峡谷的雄伟、壮观和变幻无穷的美,创作出《大峡谷》交响组曲,被称为“一部用音符写成的游记”。
到大峡谷,第一眼就感受到从未有过的震慑和惊异。感叹在现代文明不断征服大自然的同时,却仍然留下了如此壮丽的原始洪荒。描绘大峡谷是十分困难的,你很难用语言表达大峡谷的景色,只能在亲临大峡谷后,用心灵去感知她的庄严、静穆和深邃,领略造物主赋予大峡谷的瞬息变幻和亿万年的寂寥。
大峡谷位于北美洲内陆,横贯于亚利桑那州和犹他州之间。这里气候干燥,幅员辽阔,有奇岩、红土、峡谷和印第安风情。美国西部电影里,常常描绘的一百年前那些劫富济贫、匡扶正义的孤胆英雄或牛仔豪杰,骑马挎枪,风驰电掣地走过寸草不生的红土峡谷,越过激流汹涌的科罗拉多河,以及夕阳斜照下无边无际、路途茫茫的如画镜头,大都是在这里拍摄的。美国西部西南四州——亚利桑那州、犹他州、科罗拉多州、新墨西哥州,也自然成为旅游者体验西部牛仔生活的理想之地。
在大峡谷国家公园的电影院里,有世界最大的银幕,诠释着大峡谷的历史和变迁。亿万年前,这里也同喜马拉雅山一样,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造山运动使它崛起。然而由于石质松软,经过数百万年湍急的科罗拉多河的冲刷,两岸岩壁被磨擦切割成今天全长近400公里、宽约20公里、平均深度1500米的世界著名大峡谷。
如今俯瞰峡谷,科罗拉多河静静地像一条绿色的飘带,镶嵌在谷底,蜿蜒曲折,波光粼粼。真难以想像,就是这样一条“小河”,曾经带着上百万吨泥沙,用260万年的时间咆哮冲刷而下,从科罗拉多州西南冲向犹他州格兰峡谷,最终到达平静如镜的鲍维尔湖,才造就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亚利桑那州那原始蛮荒、苍茫幽邃且壮美神奇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正像当代美国作家弗兰克沃特斯(frankwaters)对大峡谷的评价:“这是大自然各个侧面的凝聚点,这是大自然同时的微笑和恐惧,在它的内心充满如生命宇宙脱缰的野性愤怒,同时又饱含着愤怒平息后的清纯,这就是创造。”大峡谷创造了美,创造了一种境界,一种令人永难忘怀的感动和思绪。
在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的漫长岁月里,科罗拉多河的激流在一片高原上雕刻切割出了一道巨大的横沟,并赋予了它光怪陆离的形态。两侧谷壁呈现阶梯状,由各种代表不同地质年代的岩石重叠而成,像亿万卷图书层层叠叠构成了变化莫测、缤纷绚丽的七彩图案。
大峡谷两岸都是红色的巨岩断层,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创造力镌刻得岩层嶙峋、层峦叠嶂,夹着一条深不见底的巨谷,卓显出无比的苍劲壮丽。更为奇特的是,这里的土壤虽然大都是褐色,但当它沐浴在阳光中时,在阳光照耀下,依太阳光线的强弱,岩石的色彩则时而是深蓝色、时而是棕色、时而又是赤色,总是扑朔迷离而变幻无穷,彰显出大自然的斑斓诡密。这时的大峡谷,宛若仙境般七彩缤纷、苍茫迷幻,迷人的景色令人留连忘返。峡谷的色彩与结构,特别是那气势磅礴的魅力,是任何雕塑家和画家都无法模拟的。
年,权威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野外记者和编辑们进行了一次评选:在美国最刺激、最富有挑战性的100项探险活动中,沿科罗拉多河乘橡皮筏全程漂流大峡谷名列榜首。由于大峡谷既是最刺激最有挑战性的探险活动,又是美仑美奂的旅游享受,能够参与具有如此无与伦比的超凡脱俗魅力的活动,导致世界各地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向往,不惜以排队等候15年以后,才能领略此番享受而引以为自豪与荣耀!]一个河流流量远远不定的。这是因为作为降雨和融雪的变化,由于流量的变化,前面提到的因素在变。事实上,测量结果表明,当水在流增多,宽度,深度和速度增加。以应付增加的水,流将增加扩大和加深,以此为渠道的大小。较大的渠道,减少摩擦,越迅速,水就会流。
更改上游到下游一个流的研究有用的方法是研究的测定剖面。河流剖面是河流纵截面面积从源头(称为头或水头)到入海口,顺流点河流通过倒空结束的地方入另一个水身体。通过检查图3.8中,可以看到,最典型的剖面配置明显的特点是从头部不断减少梯度到河口。虽然许多地方可能存在违规行为,整体配置是一个平滑的曲线。
该剖面表明,梯度下降下游。要了解其他的因素变化在下游方向,观察和测量必须做。当数据从河流多个测量站,它们显视,,流量的增加向河口。这应该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移动向下游,越来越多的支流水质作出贡献的主要渠道(图3.8)。此外,在最潮湿的地区,雨水的浸泡到地面不断迁移进入河流。因此,随您移动向下游河流的宽度,深度和速度变化的响应河流所造成的水量增加。
图3.8纵剖面沿河流长度。注意凹面-外形的向上曲线,与一个更加陡峭的梯度和向上游更加柔和的梯度下游。
在下游发生速度增加,与人们观察到疯狂,急于山涧和广泛的,平静的河流。图片的精神,我们可能有“老人河只是罗林\'以及”只是并非如此。虽然溪流可能有一个冲走的外观,其平均流速往往较少在河口附近河流。所不同的是主要是由于较大的渠道更有效率的下游方向。[“老人河”(保罗罗伯逊)“自豪玛丽”又名“罗林\'的河”(科利登清水复兴/艾克和蒂娜特纳)][美国“老人河”,也可译做“河流老人”,是指美国境内最大的密西西比河。在音乐剧《水上舞台》尚处于彩排阶段,原著小说的作家菲伯尔应邀去听该剧的演唱。几年后,她回忆最初听到《老人河》时的情景说:“我的头发倒竖,泪水夺眶而出。这是一首伟大的歌曲。”
1928年,音乐剧在伦敦演出时,由美国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尔罗伯逊(1898~1976)饰演黑人祖尔一角。祖尔在剧中虽属次要角色,然而一曲《老人河》使得当时还不很出名的罗伯逊名扬世界。罗伯逊后来把这首歌作为独立的曲目经常在音乐会上演唱,他把原词末尾带有消沉内容的词句“快离开吧,已受尽创伤,美好的生活何时才来到”改为“我不哭泣,信念坚定,我永不停止那斗争的生活”,赋予更积极的意义。]在上游地区,坡度陡,水必须流动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和往往布满了砾石渠道。小渠道和粗糙河床造成极大的摩擦和抑制散射水各个方向的运动,几乎一样后移象前移。然而,下游,是对河床材料变得更小,提供流动性不足,以及宽度和深度的增加渠道,以容纳更多的流量。这些因素,特别是宽广和深深的渠道,允许水更加自由地流动,从而更加迅速。
总之,你已经看到梯度和流量之间的反比关系,在坡度陡峭,流量小,并在流量大,坡度小。换一种说法,河流能保持较高流速在河口附近,因为较低梯度比它的上游,所以更大的流量,较大的渠道,顺畅河床。
基准水平流不能无休止地削弱他们的渠道越来越深。有下限有多深流可以削弱,而限制河流基准水平。基隹水平是最低的一点是一个流可以削弱它的渠道。两个基层存在的一般类型。海平面被认为是最终的基准水平。因为它是最低水平的流侵蚀可能降低土地。临时,或地方,基准水平包括湖泊,耐岩石层,主要河流的,它的活动作为其支流的基准水平,例如,当一个河流进入一个湖泊,它的速度迅速接近零和侵蚀的能力下降。
因此,湖泊阻止低于其在任何一点从湖上游一级侵蚀流。但是。因为湖出口可以减少向下,排水湖,湖只是暂时的障碍河流的能力下切渠道。以同样的方式,1层作为临时基地水平耐侵蚀岩石行为。直到坚硬的岩石被削弱了,它会限制下切上游量。任何基准面的变化会引起流活动的相应调整。当大坝建成沿流,水库的背后形式提高了河流基准(图3.9)。
从上游流梯度减少水坝,降低了速度,因此,其沉积运输能力河流,现在有太少的能源运输的装载所有,环路贮存沉积物。这种积聚的渠道。这一进程继续进行,直到流再有一个渐变足以履行其负载。
如果,另一方面,基础水平降低要么由隆起的土地或在基准水平下降,该河流会调整。现在上述基准水平流,将过剩的能量,并将其渠道下切建立一个与新基准的水平平衡。侵蚀最迅速的进展,将附近的河口,然后工作,直至河流剖面上游沿全长调整。
河流运作在河流运作包括侵蚀,搬运和沉积。这些活动的同时继续在河流渠道,即使它们出现的个别这里。
侵蚀侵蚀的岩石和土壤中清除。物质流进行,深受他们通过达到地下水,地表径流和质量损耗。
流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渠道削弱他们的负荷一些。如果一个渠道是由基石,大部分的侵蚀是由磨料水与沉积物,这一过程类似于喷砂臂作用完成。鹅卵石陷入漩涡漩涡如刀具和孔通知“坑洞进入渠道地板”的行为。在松散的材料,大量取消和搬迁组成的交流渠道,可以通过单独的水的影响完成。
搬运河流搬运三种方式的泥沙负荷:(1)在溶液中(溶解负荷)(2)悬浮中(悬俘负荷)和(3)。溜走或底部(河床负载)懒洋洋地。
被溶解的负荷最重要的是带来的地下水流,并通过在较小的程度而言,它通过溶解沿小河的路线的岩石中获取。。溶液中进行材料的数量是变化很大,取决于气候和地质环境。通常被溶解的负载表示为每百万分水溶解材料百万分之(每万分之一,或ppm)。虽然一些河流可能会有更多的1000ppm或解散的负载,为世界河流的平均数字估计为百万分之115至12o。近4亿公吨的溶解矿物质吨是提供给海洋,每年的溪流。
图3.9当大坝和水库建成,河流的基准水平的提高。这个减少流的河流流速,导致沉积和减少的梯度从上游水库。
大多数河流(而不是所)携带其悬浮负载的最大部分。事实上,在水悬移质泥沙可见云是一个流的负载最明显的部分。通常只有沙,淤泥,粘土可以进行这种方式,但在一个更大的粒子运输以及洪水。另外,在洪水,在暂停进行大幅度增加材料的总数量,可以被任何人他的家一直是这种材料的沉积站点验证。
河流的固体物质的组成沉积的大部分,它们如此之大以致可为悬浮泥沙。这些粗颗粒沿河流底部和不断在河床的负荷。不同的是悬浮和溶解负荷,这是不断运动,河床负荷只有间歇性运动时,水的力量足以推动大颗粒。在由一个下切侵蚀流完成的运作方面的侵蚀,在床负荷磨削的行动是非常重要的。
每年,密西西比河运输大约750万吨材料向墨西哥湾。其中,据估计,大约500万吨,悬浮液中进行的,200万吨的溶液。其余50万吨的为河床负荷,但这样的比例不尽相同河流和河流。
河流各有不同,能够携带的负载。他们的能力取决于两个标准。首先,一个河流能力,测定颗粒的最大值,这个最大值河流可以运输(河流最大载重颗粒)。河流速度决定于河流能力。如果河流的速度增加一倍,其能力增加4倍:如果速度的三倍,其能力增加9倍,等等。这解释了如何大石头似乎可以不动在洪水中,大大提高了运输河流速度。
第二,河流的能力是最高负荷可携带。河流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其流量。越河流的流动量大,更大的水量是其牵引沉积物的能力大。
现在应该清楚为什么最大的侵蚀和输沙洪水期间发生。流量增加结果能力增加,增加速度结果能力增加。随看速度上升,水变得更加动荡,以及越来越大的颗粒发生运动。在短短的几天,或者几个小时,河流在洪水期可侵蚀和运输的泥沙比它期间正常流动几个月还多(图3.10)。
沉积每当水流放缓,形势逆转。由于它的速度降低,减少其能力和沉积物开始下降时,首先最大的颗粒。每个颗粒大小具有临界沉降速度。由于低于临界沉降速度某种粒子的大小,在这一类径流泥沙开始下降。因此,河流运输提供了机制,由于这一机制,不同大小的固体颗粒分离。这个过程,称为排序,解释了为什么同样大小的颗粒存放在一起。
在良好的排序材料通常由一个流沉积称为冲积层,任何流的总称沉积泥沙。许多不同的沉积特点是冲积层组成。一些发生在流的渠道,一些发生在谷底邻近信道,有些存在于河流河口。
三角洲。当进入流的海洋或湖泊相对仍然水域,它的速度突然下降,北达科他存款的形式产生的一个增量。随着外向型增量的增长,有效地延长5英镑而已,河流梯度不断缩小了。这将导致流较短的路线,寻求到基准水平。常见的主渠道为几个小的分歧称为支流。这些行为转移渠道,从支流在相反的方向,分配水代替它作出贡献。而不是施行的主渠道水,支流水质进行远离主通道(图3.11)。
经过大量的渠道变化,一个增量可能会发展成粗像希腊字母三角洲(△),为此它被命名为三角洲。但是请注意,许多三角洲没有表现出理想的形状。在性质和活动的结果波强度变化的海岸线和配置的差异,在许多形状。[三角洲,即河口沖積平原,是一種常見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挾的泥沙等雜質,在入海口處遇到含鹽量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積,逐漸成為河口岸邊新的濕地,繼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頂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緣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邊」。
「三角洲」這名詞翻譯自英文delta。英文delta即希臘文Δ的轉寫。希臘文含義源自三角洲的形狀像「Δ」(三角形),有人認為這就是字母「Δ」的象形起源。][三角洲是指在河口区流速减缓的流水所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的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因其外形类似希腊字母△,故得此名。世界上大三角洲主要分布在入海河口,因此入海河口三角洲是三角洲的主要研究对象。
三角洲根据形状又可分为:尖头状三角洲,如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扇状三角洲,如非洲的尼罗河三角洲;鸟足状三角洲,如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世界上比较著名的三角洲很多,主要有尼罗河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多瑙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恒河三角洲以及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等。
三角洲地区不但是良好的农耕区,而且往往是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许多大型河流三角洲超过数千平方公里扩展。在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一个例子。它造成了大量的泥沙从由5英镑而已及其支流排水的广大地区产生的积累。今天,新奥尔良在于那里的大海不到5000年前。图3.12显示的该部分密西西比三角洲,已在过去的5000-6000年建成。
如图所示,增量实际上是一个凝聚三角洲下部七系列。每个河流时形成有利于离开其现有的渠道更短,更直接的路径墨西哥湾。个别三角洲下部指间和部分覆盖彼此产生一个非常复杂的结构。目前三角洲下部,被称为是因为它的支流配置鸟足状三角洲,已建成的密西西比州,在过去500年。[典型的鸟足状三角洲河口。位于墨西哥湾北岸中部。潮区界巴吞鲁日离入海口约450公里,是早期三角洲的,枯季盐水界新奥尔良离入海口217公里,是距今750~500年间第六期三角洲的。洪季潮流界离口门35.4公里,由此向下,水流分西南水道、南水道和劳特雷水道三汊入海。1963年,巴吞鲁日上游128公里处新建分洪工程,将密西西比河的30%流量和泥沙经阿查法拉耶古河道南流入海后,在路易斯安娜海岸中部,形成了32.5平方公里面积的新三角洲。
河口发育和演变对墨西哥湾北岸中部海岸平原的形成及近海大陆架有很大影响。7000年以来,发育了7个不同的三角洲系,共分16个大小不等的三角洲瓣。这个复合三角洲东西绵延长达200多公里,总面积约2.6万多平方公里。沿海平原地面的相对高差虽只有1~2米,但河口三角洲不同发育阶段形成的天然堤、洼地、沼泽、泻湖、古河汊及坝岛等地貌类型犹存。(见图)
径流在河口发育中起主导作用。据统计,年平均流量为15360米3/秒,最大流量57900米3/秒,最小流量2830米3/秒。每年4~5月为汛期,9~10月为枯水期。由密西西比流域进入墨西哥湾的泥沙量,在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4.95亿吨。60年代以来,由于中上游水土流失受到控制和下游分洪工程的建立,年输沙总量减为2~3亿吨。目前三角洲的西南水道为排洪和船运的主汊,分流量占40%,南水道分流量最小,仅占20%。20世纪以来,密西西比河发生两次较大的洪水,1927年出现历史最高水位,最大流量为44108米3/秒,致使下游及三角洲淹没面积达67340平方公里。
溺潮河口,口门附近的潮汐属不正规全日潮,平均潮差0.3~0.75米。潮流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潮流速一般为0.1~0.15米/秒。西南水道口门附近潮流流速较大,但口内表层水流却全年不见倒流现象。河口盐淡水混合属高度分层型。枯季,盐水可随涨潮沿河床底部侵入内陆230多公里;洪季,盐水楔顶在分汊口以下徘徊,风浪较小。当风速超过3米/秒时,路易斯安娜沿岸1~2米波高频率占93%。但飓风过境可以引起河口强烈增水,并能掀起大浪。1969年卡米尔飓风,风速超过90米/秒,口外实测最大波高达23米,在极端情况下,口外30米水深处两年一遇的最大波高为10.5米。此外,由盛行东南风引起的沿岸流可将泥沙沿墨西哥湾向西输移。
入海泥沙以悬移质为主,其中绝大部分为粉砂和粘土,粘土中蒙脱石、高岭石和伊利石的比例为3∶1∶1。水体中平均含沙量,口门以内及近岸地区为0.2~0.5千克/米3,口外海滨减少至0.03千克/米3以下。在三角洲瓣或入海汊道发展阶段,入海泥沙在口门附近堆积,海岸线平均每百年向海推进9.6公里,三角洲前缘的沉积速率每年约30厘米。当入海汊道迁移以后,波浪和沿岸流作用促使三角洲前缘侵蚀后退,继而形成坝岛和泻湖,并因地面沉降沦为三角洲前缘盆地或内陆架浅滩。行水河槽经过100多年治理,河床演变稳定,不少河段已经渠化。
沿海25~28公里宽的沼泽地带是鱼、虾、贝类及多种野生生物的繁殖场所。冲积平原上则盛产大豆、稻米、甘蔗和棉花。密西西比三角洲和墨西哥湾沿岸还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巴吞鲁日至新奥尔良之间的密西西比河两岸已成为著名的石油化工基地。通海航道自1928年整治以来,水深已由原来的6.5米加深至12.2米,5万吨级的海轮从西南水道直达巴吞鲁日,新奥尔良港年吞吐量已达1.7亿吨(1981)。密西西比河河口区已成为美国中南部经济发达区域之一。历史编辑本段回目录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从侏罗纪开始密西西比河的沉积物就不断周期性地参加墨西哥湾的造岸过程。整个密西西比河河湾就是这样形成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只不过是其中最新的一部分。不过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这部分与过去的部分很不一样。
最近的三角洲形成是从更新世开始的。当时大量海水被结合在冰川中,海平面比今天低约100米,当时密西西比河的入海口位于今天的墨西哥湾内。一万年前冰川开始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5000至6000年前海平面开始稳定,现代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形成开始了。
最近变化编辑本段回目录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平均每过一千年左右密西西比河入海的河道会改变。随着时间的变迁原来的河道通过沉积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平缓。随着新的、比较短的、陡峭的河道的形成密西西比河会转到新的河道,放弃老的河道。老河道失去了淡水和沉积物的来源后会逐渐密集化、下沉、受风化。这样它会逐渐后退,形成河湾、湖泊、海湾和浅滩。
750年前密西西比河的主流开始使用今天的入海河道。550年前这条河道开始伸入墨西哥湾。
约100年前,密西西比河越来越多地通过新奥尔良西北约95千米分支的阿恰法拉亚河入海。1950年代里工程师发现这个新的入海口将很快成为主入海口,原来的入海口将被放弃。由于目前的入海河道拥有极大的经济意义,而迁移将花费巨资,因此美国国会命令美国工程兵团保持当时的70%/30%入海水量分配。为此美国工程兵团在旧入海河道上修建了大量设施,包括大坝、人工运河和控制潮水的闸门。
每年,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沿岸地区都要损失20平方英里的湿地资源,这是由于曾经滋养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的沉砂在美国陆军工程兵团于墨西哥湾附近修筑堤坝后,在狭窄的廊道上形成了漏斗区。来自农场和污水处理厂的污染也随时影响着河流,这就在墨西哥湾地区形成了8000平方英里的“死区”,也就是说这一地区海洋生物无法生存。
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继续着破坏湿地恢复工作的行为。他们想要建设更多同样的工程,这些工程都会使得野生动物资源枯竭,物种灭绝,将河流推向生态灾难的边缘。尽管还有更为廉价和环保的方案可供选择,陆军工程兵团还是计划花费20多亿美元来替代或扩展圣路易斯上游的29个码头。由美国国家科学院展开的两项独立调查显示工程兵团关于河流驳船运输的预见过于夸张,而其支撑码头工程的经济模式并不完美。
密西西比河三角洲虽然用于河流防洪措施的工程建设已经投入了几百亿美元,但是洪水的损失仍旧处于上升中——仅在1993年,单年的损失就超过了120亿美元。现在美国陆军工程兵团想要拿出更多的资金,修建更多的工程。举例而言,计划中的耗资8500万美元圣琼斯河口、新马德里堤坝和西南密西西比河水泵工程将会破坏密西西比河7万5千英亩的湿地资源。在沿着东部河流大部分的巨大堤坝和河沟通过吸引居民、商业和农场居住在洪泛平原区增加了洪水发生时的损失,切断了河流与支撑的回水、森林、湿地和河流间的野生动物资源之间的联系。
天然堤。一些河流与山谷占领广泛,平层和建设天然堤,平行河岸的渠道(图3.13)。
天然堤坝修建连续多年洪水。当流溢出的河岸,它的速度立即减弱,粗颗粒开始沉积在河道条状交存。随着水传播出了河谷,一细颗粒泥沙沉积量较少在谷底。这个参差不齐分布的物质产品的天然堤非常缓坡。
图3.10在悬移质清晰可见,因为它使这场洪水河褐色“泥泞”的出现洪水期间,无论能力和技能提高,因此,最大的侵蚀产沙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这些高水位期。(摄影:詹姆斯帕特森)
图3.11卫星鉴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支流有清晰可见的图像右侧。在过去的500年左右,主要河流流量一直沿着目前的河道。延长至新奥尔良东南。在此期间内,该德尔姆推进到墨西哥湾大概是效率10公里(6英里)每世纪。(照片由美国航天局)
低密西西比增长6米自然防洪堤山谷上空,地面测量仪表(20英尺)。背后的堤坝区是典型的排水不良明显,原因是水不能流了大堤和入河。沼泽称为漫滩沼泽结果。一条支流流不能进入河流,因为它的堤防拦路往往流向平行于河流,直到它可以违反大堤。这种流所谓亚祖支流后亚祖河,相当于密西西比超过300里。
有时人工堤坝而建的河流控制洪水。人工堤坝通常很容易区分天然堤,因为他们的斜坡更陡。当一条河流的堤坝,只限于在高含水期的存贮也有物质的排放渠道减弱。这是沉积物,否则会被漫滩下降。因而每次有一个高流动性,存贮留在河床和通道的底部是建了。与河床建设,需要较少的水原来溢出堤坝。因此,高度的大堤很多要提高定期保护漫滩。此外,许多人工堤坝没有建立抵御极端洪水期。例如堤防失败了不少中西部在1993年夏天,密西西比河上游及其支流的许多经验丰富的记录洪水。
河谷河谷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窄v形山谷和地面平坦宽阔的河谷存在的理想形式,面对多等级。大多数流山谷更广泛的顶部比他们的渠道在底部宽度。这不会是唯一的情况下,如果代理人侵蚀山谷溪流负责通过他们的流动。大多数山谷两侧我塑造的风化,地表径流和群众相结合浪费。在一些干旱地区,其下切侵蚀快速,风化缓慢,岩石的地方,尤其是耐腐蚀,狭隘的山谷,可能不会是v形,而是可能已经接近垂直的墙壁。
峡谷狭窄v形河谷表明,河流的主要运作已经走向基准水平下切侵蚀。狭窄的山谷最突出的特点是激流和瀑布。发生在这两个数据河流剖面迅速下降,这种情况通常在基岩在其中一河道的切割蚀性变异引起的。耐河床创建作为临时基地,同时允许下切侵蚀上游到下游的水平,继续担任险滩。一旦侵蚀,扫除了抗岩,河流剖面再次平滑。瀑布地方流规格使得垂直下降。
瀑布的一个类型的一个例子是尼亚加拉瀑布(图)14)。这里的瀑布是由一组白云岩抗床是由抗性较差页岩透水性。随着水暴跌以上的瀑布它侵蚀了抗性较差页岩破坏的白云石,最终部分脱落,嘴唇。以这种方式瀑布保留其垂直的悬崖,而缓慢但不断后退上游自成立以来,尼亚加拉大瀑布已回落约11公里(7英里)的上游。
宽阔的河谷一旦流削减其渠道更贴近基层。向下侵蚀变得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在这一点上更流的能量直接从一边到一边。其结果是作为侵蚀了一个河岸第一山谷扩大,然后在其他的(图3。15)。在这个单位谷底,或洪泛区,是生产方式,是适当命名的,因为这条河的渠道仅限于除在洪水阶段,当它溢出的河岸和漫漫滩。
图3.12在过去的5000-6000年,密西西比河流域已建成了7凝聚三角洲下部。这些数字表明,在其中三角洲下部沉积秩序。目前鸟足状三角洲(数字7)代表活动过去500年。如果没有人不断的努力,目前的密西西比河当然会转移,遵循吉河附近的插页箭头路径)。
三角洲-类型三角洲的大小、几何形态和岸线形状主要取决于入海河流挟沙能力与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沿岸流等)对入海泥沙再搬运能力之间的对比关系。随着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和海洋再造营力的增强,依次形成扇形(或吉尔伯特型)、鸟足形、舌形、尖嘴形、弓形和河口湾形三角洲类型系列。
扇形三角洲: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高、河道分汊并经常改道、口外海滨水深较浅的河口区,由泥沙均匀地向海堆积而成,如中国黄河、滦河三角洲。
鸟足形三角洲: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较高、河流作用占优势的河口区。所堆积构成的沙嘴,平面形态似鸟足而得名,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最为典型。
舌形三角洲: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较高、汊道众多的河口区,其河口沙坝经波浪改造连接而成,如苏联勒拿河三角洲。
尖嘴形三角洲:发育于入海河流含沙量不多,波浪作用较强的河口区,由主流河口堆积成突出于海中形成,如埃及尼罗河三角洲。
弓形三角洲:发育于入海河流含沙量不多、有潮汐作用的河口区,由河口附近沙体堆积为向海凸的弓形,如非洲尼日尔河三角洲。
河口湾形三角洲:发育于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强烈的喇叭状河口区,由河口湾被河流泥沙充填而成,如南亚恒河三角洲。
三角洲-三角洲形成
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时,水流流来向外扩散,动能显著减弱,并将所带的泥沙堆积下来,形成一片向海或向湖伸出的平地,外形常呈△状,所以称为三角洲。
从河口区的动力特点来看,在潮流界上下移动的范围内,因河水受潮流的顶托,流速较小,最易形成心滩和江心洲,使河流发生分叉。在河口口门处,因水流扩散,流速减缓,泥沙常堆积成浅滩,横阻河口,故名拦门沙,为河口区航运的主要障碍。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是在河流作用超过受水体作用的条件下,泥沙在河口大量堆积的结果。冲积物在河口堆积,开始先出现一系列水下浅滩、心滩或沙嘴,水流发生分叉,同时形成向海倾斜的水下三角洲。随着各叉道的消长与心滩的归并扩大,使水下三角洲的前缘不断向海推进,而其后缘因滩地淤高,并盖上洪水泛滥堆积物,便变为水上三角洲的组成部分。由于叉道的不断变迁,在三角洲上往往形成许多交错的滨河床沙堤及湖沼洼地。
在海水浅波浪作用较强能将伸出河口的沙嘴冲刷夷平的地区,常形成弧形扇状三角洲。中国黄河三角洲就是在弱潮、多沙条件下形成的扇形三角洲。它的特点是:河流入海泥沙多,三角洲上河道变迁频繁,有时分几股入海。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积,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减小,水流不畅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断流后,又受波浪与海流作用,沙嘴逐渐被蚀后退,形成扇状轮廓。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经时,这段岸线才又迅速向前推进。因此,随着河口的不断变迁,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进的,并在海滨分布许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线路略锯齿状。
在波浪作用较弱的河口区,河流分叉为几股同时入海,各叉流的泥沙堆积量均超过波浪的侵蚀量,泥沙沿各叉道堆积延伸,形成长条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鸟足状。由于这种叉道比较稳定,两侧常发育天然堤,天然堤又起着约束水流的作用,使叉流能够继续向海伸长。天然堤一旦被洪水冲积,就会产生新的叉流。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就是一个典型的鸟足形三角洲。在注入湖泊的河口,也常见有鸟足形三角洲。如我国的鄱阳湖、滇池等湖泊沿岸发育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鸟足形三角洲。
巴吞鲁日
巴吞鲁日(batonrouge)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首府,重要河港。在密西西比河东岸,新奥尔良西北116公里处。人口24.1万(1986),大市区49.3万(1980)。1719年法国在此建城寨,1763年为英国占领,1779年为西班牙占领,1810年为美国领有。1849年成为州首府。周围有大油田。炼油和石化工业中心,并有橡胶、塑料、科学仪器、木材、造纸等工业。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设此,是一所全美排行前列的大学,以橄榄球(football)为强项而备受瞩目。][
新奥尔良(neworleans,la),美国南部城市,濒临墨西哥湾,是路易斯安那州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以爵士乐和法国殖民地文化闻名。
新奥尔良市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国仅次于纽约的第二大港城。它坐落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东南部,密西西比河下游入海处,北临庞恰特雷恩湖。全市面积近95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50万,大新奥尔良区人口118万。][阿查法拉亚湾阿查法拉亚湾atchafalayabay墨西哥湾内海湾。沿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岸向东南延伸。长34公里(21哩),宽16公里(10哩)。阿查法拉亚河下游段连接该湾和摩根(morgan)市,使海湾陆间水道和普拉克明-摩根城水道(plaquemine-morywaterway)连接,进而与密西西比河水系沟通。湾中礁石含死牡蛎壳,可作铺路材料和生产石灰、水泥的原料。湾区多石油和天然气田。]
图3.13天然堤坝轻轻倾斜的结构是洪水造成的重复。由于地面旁边的河道高在相邻漫滩,漫滩沼泽和亚祖支流可能发展。
图3.14美国在尼亚加拉瀑布瀑布。河流俯冲在瀑布下方的侵蚀能力越强洛克波特白云石页岩。作为一个白云石部分削弱,它就失去了支持和终止。(照片由大卫球)
尼亚加拉瀑布尼亚加拉瀑布位于加拿大和美国交界的尼亚加拉河上,它以其宏伟磅礴的气势、丰沛浩瀚的水量而著称,是世界上七大奇景之一,更是北美最壮丽的自然景观。
尼亚加拉瀑布是尼亚加拉河跌入河谷断层的产物。尼亚加拉河是连接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的一条水道,仅长56公里,却从海拔174米直降至海拔75米,河道上横亘着一道石灰岩断崖,水量丰富的尼亚加拉河经此,骤然陡落,因而水势澎湃,声震如雷。瀑布以河床绝壁上的山羊岛sland)为界,分为加拿大瀑布与美国瀑布两部分,其中尤以加拿大瀑布更为雄伟壮观。加拿大瀑布又称为马蹄瀑布(horseshoefalls),形状有如马蹄,高达56米,岸长约675米。马蹄瀑布丰沛浩瀚的水量从50多米的高处直冲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气势有如雷霆万钧。瀑布溅起的浪花和水气,有时高达100多米,当阳光灿烂时,便会营造出一座七色彩虹。在美国境内的美国瀑布又称为婚纱瀑布,因其极为宽广细致,很像一层新娘的婚纱,因而得名。由于湖底是凹凸不平的岩石,因此水流呈漩涡状落下,与垂直而下的加拿大瀑布大异其趣,因此这里成为情侣幽会和新婚夫妇度蜜月的胜地。
尼加拉瀑布因瀑布跨越加拿大与美国两国,在尼亚加拉河上筑有一座边境桥,又被称为彩虹桥(rainbowbridge),由美加两国共同分享。桥旁两国各自设立了海关,桥上也根据河内边界而划分,一端属于加拿大,一端属美国。
在尼亚加拉瀑布,为了让游客充分观赏瀑布并领略瀑布的磅礴气势,这里准备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尤以搭乘“雾中少女”(maidofthemist)号游船到尼亚加拉河上仰望瀑布这一游览项目最为有名。乘船码头在美国瀑布的正面,购票后先乘坐缆车先到河边,然后每人凭票领取一件雨衣披上。游船先经过美国瀑布,然后开往加拿大瀑布,在这里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狂泻直下而产生的巨大水汽与浪花,水势汹涌有如千军万马,惊心动魄。游船只是略略靠近瀑布,船便被落下的水浪冲击的大幅摆动,乘船来此与其说是观赏瀑布,不如说是亲身体验瀑布,而游船穿梭于瀑布激起的千万层水汽中,从岸上看下去,真是如同“雾中少女”一般。
另外为了让游客“登高望远”,观看尼亚加拉瀑布的全景,加拿大境内离瀑布不远处设有几个高塔。其中一座是skyler(5200robinsonstreet),含有“天塔”的意思,是加拿大cp旅馆系统最高的塔楼,高达160米。通往塔顶燎望台的电梯一半镶着玻璃,可以在电梯升降的同时欣赏风景。塔里设有剧院,游戏场所,最上层是旋转餐厅。尼亚加拉瀑布在白天看波澜壮阔,入夜后则是另一番景象,尤其从塔顶望出去,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灯光。在加拿大这一边,还特地用各种颜色的灯光来映照尼亚加拉瀑布,因此瀑布的景象比白天更加多姿多彩。
另一个到访尼亚加拉瀑布必去的景点是加拿大境内的”journeybehindthefalls”,这是由西尼克隧道改建的用来欣赏尼亚加拉瀑布的极佳的观景点。在tablerockhouse内的入口处领一件黄色的斗篷,然后搭乘电梯降到地下,沿着两条很长的隧道就可以来到突出的平台上欣赏加拿大瀑布的正侧面!在这个伸手即可触摸到瀑布的地方,瀑布的雄伟英姿仿佛离游客只有咫尺之遥,而瀑布的波澜壮阔更是令游客无不叹为观止。
尼亚加拉瀑布的所在地,是一个人口10多万的小城市-“尼亚加拉瀑布市”(cityofrafalls)。城市以旅游业为支柱,到处都是餐馆旅店,售卖纪念品的商店更是数不清。纪念品多数是以尼亚加拉瀑布及加拿大的国徽——枫叶作背景或图案,比如用银制成的枫叶模型的襟章等,类型品种繁多。
因尼亚加拉瀑布的水量充沛,冲击力强,安大略政府在此设立了一个大型的水力发电站。距离发电站不远处斜坡上有一个巨大的“花钟”,面积达345平方公尺,钟面是由2万5000种花卉植物构成。花种的设计图案每年都不一样,是拍照的旅客最喜欢的景点。由粗大的钢条制成的时针、分针和秒针,通过水力发电厂传送的电力来推动,每小时都会准时作响。在花钟附近的莱拉克花园lilacgarden,每到春夏季节,鲜花盛开,姹紫嫣红,花园里如同铺上一条五颜六色的鲜花地毯。
顺着大瀑布公路向北或向南还有一些景点与游览项目,如格雷特峡谷探险(grategorgeadventure),西班牙高空车(spanishaerocar)以及尼亚加拉峡谷raglen)等。这些地方虽然与瀑布的景象不同,但各具特色,同样美景无限,如诗如画,非常值得一游。
当横向河流侵蚀,创造了刚才描述的,它被称为侵蚀漫滩漫滩。漫滩沉积可以在性质。沉积平原生产的一个条件发生了重大波动,如在基础水平的变化。在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塞米蒂山谷漫滩就是这样的功能,制作时,冰川前挖出更深的山谷流约300米(1000英尺)。冰川融化后,冰,流调整其前基地的水平加气站与冲积河谷。
图3.15流侵蚀的漫滩。
在漫滩流,现在横扫荷兰国际集团将在所谓的河曲弯曲(图315)。河曲不断变化横轻微侵蚀下游位置。侧向运动的发生,因为向着弯曲造成外河岸侵蚀(图.16),河流以外的最大速度变化。同时,重新诱导在里面漫步在当前结果洪泛区在粗泥沙淤积,特别是沙,称为尖头沙洲。因此,通过削弱其外河岸以及内河岸的物质,横向移动流而不改变其渠道规模。
由于通道的斜坡,水土流失是更有效的河曲下游,所以除了横向迁移,在弯位也逐步迁移下山的山谷。有时一个河曲下游迁移减缓当它达到更能够抵抗泛滥平原一部分。
渐渐地,颈部土地之间的河曲是缩小。当他们得到足够接近,河流侵蚀,通过土地狭窄颈部到下一个循环(图3.17)。新的,更短的通道段称为截止由于其形状,被遗弃的弯曲称为牛轭湖。
一个防洪控制方法,是整顿创造人工切除的渠道。想法是通过缩短河流,渐变的,因而速度,是增加。通过提高速度,大流量和洪水有关可以更迅速地分散。20世纪30年代初以来,在陆军工程兵部队创造了许多人为切除密西比河用以提高渠道的效率和减少洪水威胁的目的,密西西比河。在所有的河流已缩短240多公里(150英里)。该计划已经有所成功地降低了河流的洪水的高度。然而,由于河流的倾向仍然存在漫步,无法恢复以前的状态河流一直很困难。
流域和模式每一个河流,无论是大小,有流域(图。18),这是土地面积供水的流。一个流流域分隔一个假想的线称为鸿沟从另一个流域。
规模划分从上分离到一个分水岭山坡岭两个小沟渠范围,开始形成巨大的流域分割大洲。例如,大陆有些鸿沟,运行通过南北部的落基山脉分隔排水管流向西太平洋从这些流入墨西哥湾。虽然分成两个独立的流排水,如果两个组别是对同一条河支流,他们都是一河的排水系统的一部分。
图3.16横向运动河曲。通过侵蚀其外部河岸和沉积物质在河岸旁,河流能够将自己的渠道转移。
排水系统是流的网络正在从独特的模式。一个排水模式的性质可以有很大差异,从一个到另一个地形,主要针对的岩石上,发达国家的河流或结构模式的种类断层和褶皱。
当然,最常遇到的排水模式是树突状格局(图3.19a)。这种不规则分枝支流模式蒸类似的落叶乔木分枝格局。事实上,树突状词意思是\'树型。树突状图案的形式包括基本材料是相对一致的。由于表面物质基本上是在其耐腐蚀的统一,它不控制径流的模式。相反,该模式主要由确定的方向坡的土地。当流偏离中心区像从一个辐条轮毂,该模式被认为是径向(图3.19b)。通常这种模式的发展对离火山锥和穹状隆起。图3.19c.说明了一个长方形的格局,许多直角弯可以看到。这急促发展的基石时,是由一系列的关节或由于这些结构断层交错更容易被侵蚀间断的岩石,它们的几何图案指导着山谷的方向。
图3。19d条说明了网格排水模式,一个长方形的格局支流几乎互相平行,并有花园的网格外观。这个样式在交替强调的区域形成抗性和较不抗性岩石带。
河谷阶段发展两百年前,有许多人相信地球只有几千岁上下已经从年初的时间有山谷流动的雨水。早期名叫詹姆斯赫顿地质学家相信,否则,并建议削减了河流,山谷,在他们负责的流入。后来证实赫顿地质工作的建议,并进一步透露,河谷的发展有可预测的方式前进。要了解有关进化的一个山谷,是有帮助的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成熟的发展,和老年。
只要流下切侵蚀,它被认为年轻。急流,偶尔瀑布和一个窄v形谷,是所有痕迹大力下切侵蚀。青年的其他特征包括陡峭的坡度,很少或根本没有漫滩,和相对直接的方针,但却河曲(图.3。20a条)。
图3.17形成封闭盆地和牛轭湖。
在整個淡水河系的發育過程中,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長期趨勢是地殼的傾動。地質學者詹心甫(1976)指出,雪山山脈在中新世晚期或上新世早期,初次遭受造山運動,此一運動延續至今。再更新世後期,雪山山脈再度加強其活動,在山脈兩側產生屈尺斷層和牛鬥斷層,使山脈整體成為一個獨立的斷塊,更容易做水平或垂直的移動。另一位地質學家徐鐵良(1974)則指出,雪山山脈在更新世以來,地體連續上升,。造成刻痕頗深的峽谷。山脈的西北邊則呈現間歇上升,造成多級的河階。更偏西北方的台北盆地與基隆河下游,僅有些微的上升。整體上來看,在地質時代的最近時期,雪山山脈北以屈尺斷層,南以牛鬥斷層(或稱匹亞南構造線)為界,進行著相對於山前地帶的長期舉升,並且舉升作用明顯地向西北趨緩,造成了地形面向西北側傾動的現象。於是,山前縱谷裡的河道偏北發育,進而使得河道南岸的河階較為發達。大漢溪、新店溪,和基隆河的縱谷中,都發生了這種現象。
基隆河基隆河源於台北縣平溪鄉石底西面,初向東北東流,至三貂嶺附近轉向北及北北東,從三貂嶺到瑞芳,這段河谷的方向與岩層走向斜交,河水的流向與岩層傾斜的方向相反,因此流速湍急,峽谷發達。至瑞芳鎮小粗坑附近再轉向西入基隆市,八堵以下則向西南流,經汐止鎮、南港而進入台北盆地,其河道蜿蜒曲折,形成一條東窄西寬的河谷沖積扇。其中基隆河中游─三貂嶺至南港,北為基隆丘陵,南與新店丘陵為鄰,絕對高度不超過500公尺。自瑞芳以西,河道曲折,附近河床高度不過60公尺,平均地勢約在20公尺以下,瑞芳以下為廣闊河床,而基隆河過汐止之後,到南港即進入台北盆地,整段中游河谷之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河谷的利用和台北、基隆二市關係最密切。且自河源流起以迄南港,氣候深受東北季風影響,故雨量豐沛,東雨顯著。此段河谷是台北盆地雨基隆港之間的天然通衢,其間的聚落,如汐止、暖暖、瑞芳等早期的發展都和煤礦的開採有關。
基隆河地形「1」河階(riverterrace)
1.河階定義:未被切割的舊河床便在新河床的上位形成階狀地,即為河階(王鑫,1997)。
2.河階成因:河階的主要成因,是由於河流突然下蝕作用增大,向下切割河床底部而產生新河床時,兩旁的舊河床高於新河床而成為河階。使下蝕力增加的原因很多,如下:1.流量突然增大:當雨量增大,河水流量增加時,河流下蝕作用就會加大。
2.泥沙量減少:河流若在其發源地的侵蝕現象減緩,其水中泥沙會減少,一旦泥沙減少沉積減緩,下切力量就增加。
3.侵蝕基準面下移:冰河時期、大陸冰川強烈發育,都可使海平面下降,侵蝕基準面下移。地殼變動產生斷層或火山爆發時期也會造成暫時侵蝕基準面下移。
4.地盤上升:因地殼變動,陸地上升。
「2」曲流1.曲流成因:a.環流作用使河流一岸沖刷,另一岸堆積,形成曲流。
b.河床底部泥沙堆積形成障礙,使水流向一岸偏轉。
由於河床兩岸岩性不一或構造運動造成兩岸差異侵蝕。
2.曲流發展:曲流形成後,不斷側蝕,同時還不斷向下遷移,在其迂迴範圍內,形成曲流帶。當河床彎曲越來越大時,這條河床的上下河段越來越接近,形成狹窄的曲流頸。洪水時,曲流頸可能被沖開,河道取直稱為截彎取直。截彎取直後,彎曲河道被廢棄,形成牛軛湖。
「3」峽谷地形峽谷多出現在山區,是底蝕大於側蝕之情況下所產之地形。
1.四腳亭、暖暖間峽谷地形:此處位於中游河段,因河谷切穿堅硬的暖暖砂岩2.暖暖東勢坑之暖東峽谷:因兩岸山地下注的支流坡度大、水流急,故切割作用強。
「4」壺穴(pothole)
基隆河除了有很多瀑布以外,有許多圓滑的坑洞,地形學形上稱為壺穴。河成壺穴係由河流搬運物之鑽蝕(drilling)而產生於急湍處床岩(bedrock)上之凹穴,其穴口形由圓至橢圓,長徑與流水方向一致,穴壁則受流水迴旋影響而逆流向傾斜(圖7-9),此與海成壺穴的垂直穴壁不同。壺穴的存在,代表該地具有:幼年期、上游、回春、急流、硬岩和多雨等總合意義或部分意義。
壺穴的形狀除了受鑽蝕作用控制外,也和岩石的性質有關,由於岩並不是均勻的物質,因此壺穴有的呈現橢圓、卵形、葫蘆形以其它的奇形怪狀。其長徑大都介於10到50公分之間。
瑞芳以下,基隆河曲流發達,四腳亭、暖暖一帶的河床上,發生密佈的「壺穴」小地形,尤其暖江橋下的河床上,壺穴最是整齊,發育也最良好。除了上述的地點以外,八堵至平溪之間的河床上,及三貂嶺到大華站之間也十分發達。
此處(暖江橋下之北岸河床)壺穴發生的原因包括1.此區屬於終年多雨氣候,河流流量大。
2.河床地層為較硬的砂岩。
3.河水挾沙石量大。
4.河川回春作用,侵蝕基準面降低,河流侵蝕作用盛。
新店溪的河流地形新店溪流域,東南為雪山山脈,西至獅頭山、喀博山、塔曼山一線,北達景美溪與基隆河兩流域之間的分水嶺地帶。全領略以公館為頂點,成直角三角形狀,其流域面積達909.54平方公里,河流總長406.00公里。
新店溪發源於雪山山脈北麓,上源流分為北勢溪和南勢溪,匯於龜山。龜山以下即為新店溪,流至景美橋附近有景美溪來會後,穿過福和、永福、中正、華中、光復、華將等大橋而與大漢溪會合成淡水河入海。新店溪流經台北市的一段是經過景美地區及公館、中正區、萬華區等地方,為台北的老市區部份,人文景觀頗多。
新店溪於龜山附近,南有南勢溪,東有北勢溪來匯,是為新店溪之主要源流河川。其概況分述如下:北勢溪流域發育在龜山以東,雪山山脈西北翼。而在到達龜山之前有興建北台灣最大的水庫(就全省而言,僅次於曾文水庫)-翡翠水庫。
坪林以下,北勢溪流經乾溝、火燒樟、鷺鷥潭,抵達翡翠谷。坪林、乾溝,和火燒樟三地的河階發育最為寬廣。同時坪林附近的仁里板,可見到劇場河階。階地大都分佈在北勢溪的南岸,學者推測這是地殼向北傾動的結果;地殼北傾,河道一面北移,一面下切,於是削去北岸階面,而寬留南岸階面。
龜山以南,是新店溪的另一支源流,南勢溪。
南勢溪流域的整體地勢較北勢溪為高,平均坡度也較北勢溪為陡。南勢溪發源於拉拉山和阿玉山之間的山地,向北北東流去,抵達烏來。烏來瀑布之上,還有兩條分別高達60公尺和20公尺的瀑布。
龜山以下,即為新店溪本流。至抵達景美,這段河域屬於新店溪中游。掘鑿曲流和環流丘是這段河流的主要地形特徵。曲流內側的凸岸寬闊低緩,形成河階地,凸岸則被稱為滑走坡;碧潭即是這種地形的最佳例子。新店溪在景美以上的中、上游地區,除了龜山以下的主河道之外,河道的流向明顯受制於地質條件。它若不是縱谷,便是橫谷,極少例外。這幾乎就是整個淡水河系的共同特徵。新店溪兩岸的階地,在景美以下的下游區域,逐漸隱沒,兩岸遂成為洪氾平原。類似於基隆河和進入台北盆地的情形,屬於自由曲流。但是,兩岸如今已有完整的河堤,圈限曲流和洪水。
大漢溪的河流地形大漢溪發源於品田山的北麓,溪水向東北方沿著地層走向流一段之後,便轉向西北流去,稱為泰崗溪。大霸尖山北麓的白石溪,則是先垂直於地層走向,向西北流一段到白石之後,再轉向東北沿著地層走向流去,並在秀巒流入泰崗溪。泰崗溪與白石溪合流即為玉峰溪,是大漢溪的源頭。玉峰溪繼續沿著地層的走向向東北流去,沿岸露出砂頁岩互層,河谷較寬;右岸爺亨一帶有切割沖積扇的發育。玉峰溪流經田埔、玉峰…爺亨,直到巴陵。巴陵以上屬大漢溪上游。河道網路在此明顯受到地質構造的控制,而呈現出格子狀型態。
大漢溪流到石門再度急轉彎,向北流經大溪、鶯歌、樹林,進入台北盆地,並在板橋的將子翠和新店溪匯流成淡水河,這段流域屬於大漢溪下游。平坦寬大的河谷是這段河道最大的特徵,河谷兩側是頂部平整、層層地降的階地崖。大漢溪的流路在此像辮子一樣的擺動,河道常改且佈滿沙礫,是洪氾平原的地形特徵。
一)上游峽谷與赭紅土緩起伏面巴陵以上,屬於大漢溪上游。河道網路受地質構造控制,呈格子狀型態。大多數河道流向,不是平行於地層走向(東北—西南向),就是垂直於地層的走向(西北—東南向);前者構成縱谷,而後者構成橫谷。從巴陵向東南沿著北橫公路直到稜線,即是三光溪的溪谷。它發源於宜蘭縣梵梵山的北坡,明池附近。明池附近,地勢緩和,河床寬淺,淺谷中有湖泊,是台灣本島高山紅土緩起伏面的一部份。四稜以下到巴陵為止,三光溪的河谷都呈現峽谷景觀。從巴陵向西南方走,是玉峰溪的谷地。沿著玉峰溪可以上行到秀巒,這段河谷大致與本區地層走向平行。玉峰以東直到巴陵的河段,河床切割在砂、頁岩互層上,由於岩性較弱,抵抗流水侵蝕能力較差,因此河谷比較寬大,常有階地分佈。三光是座落在三層階地上的聚落,我們可以在三光的公路停車場旁邊的坡地,發現卵石層露出來,卵石層是以往河床的堆積物。
二)中游峽谷與寬大的河階(坪)
從巴陵到石門壩址,屬於大漢溪的中游。這段河流地形的主要特徵是峽谷和寬大的河階,並且可再分為兩個明顯不同的河段:一是巴陵到合流之間南北走向的河段,一是合流到石門壩址之間東西走向的河段。
巴陵以下,大漢溪向北依序流經蘇樂、高義、匹亞外、榮華、高坡、義興、合流;流向與地層走向斜交。特別是在蘇樂到高坡之間,大漢溪橫切過插天山背斜構造,而在背斜位置上露出來的岩層正好是經過輕度變質的堅硬板岩層。岩性堅硬,維持陡坡而不易崩壞,使得板岩為峽谷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這段河谷深窄,兩岸裸露岩石絕壁,是標準的峽谷地形,被稱為高坡峽谷。特別是匹亞外到榮華攔砂壩之間的一段,大漢溪橫切插天山背斜軸部,使得河谷更具峽谷外形。至於峽谷的南、北兩端,巴陵到蘇樂之間以及高坡到羅福之間,露出來的地層是由砂、頁岩互層所構成。使得大漢溪在這兩段的河谷,擁有較不穩定的邊坡,河谷因而比較開闊,並且出現河階地形。
從巴陵到合流的大漢溪河谷,明顯表現了岩性與河流地形的密切關係。南邊的巴陵到蘇樂,以及北邊的高坡到合流,因為流經砂、頁岩互層於是具有(1)河谷較寬、(2)階地多、(3)河道中砂石堆積旺盛,和(4)河床坡度緩等特徵。蘇樂到高坡之間的大漢溪河谷,則因為流經較為堅硬的板岩,於是呈現出陡峻的峽谷地形,河床上經常裸露岩盤、缺少砂石堆積,狹窄的河谷兩側也不見河階的分佈;地形景觀與前者大不相同。
三)下游氾濫平原與河階地形大漢溪在石門以銳角轉彎,從西向改為東北向流去,經過大溪、鶯歌、樹林,流入台北盆地,並在板橋的江子翠和新店溪匯流成為淡水河。這段流域屬於大漢溪的下游。
大漢溪由石門流入台灣海峽,石門以西和以北的地區,曾經是古石門沖積扇的分布區。大約六萬年前,台北附近的地殼變動,古新店溪的沖積扇被舉升,成為林口台地,同時東側的地塊則落陷為湖盆,地殼的變動也使古石門沖積扇逐漸隆起,但是古大漢溪受制於新的地形形勢,及新莊斷層的構造控制,大漢溪的主流由西逐漸轉為向北,但是卻受阻於當時隆起的林口台地,無法流入台北盆地,然而古大漢溪在溪逐漸被舉升的古沖積扇上擺盪、下切,造成寬廣的切割台地(桃園台地)。距今三萬年前,新店溪支流的向源侵蝕,襲奪古大漢溪,流入當時的台北湖,侵蝕基準的大幅下移引發了急速的下切作用,從石門到鶯歌一線,下切、側蝕出現一系列的河階,地形學者稱之為大溪河階群,這一次的急速下切是造成大漢溪一帶河階形成的主要原因。]当流达到成熟,向下侵蚀削弱和侧向侵蚀占主导地位。因此,因此,成熟的流开始制造对它造成和河漫滩和河曲。(图3.20b和c)。相对于一个年轻流梯度,一个成熟的梯度尖叫远远更低,和剖面是比较磨平,因为所有的急流,瀑布有贝翁淘汰。
阅读地球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