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点原创首发——————————
按秩序来说,今天老李、阿远、阿连和我(当然不止我们几个,我说的主要是八零后),站在这个地方,误人子弟也好,教书育人也好,是一步步按照那个读书人的秩序走过来的,不管这种秩序选拔我们也好还是筛选我们也罢,历史选择我们这般人充当人民的灵魂师(不要动不动就打着人民的旗号,吓唬谁,人民的历史没有臭老九的份,其实如若能随我意,我倒是喜欢臭老九这个称呼的,就像朱重八,名贱身贵吗。)是有历史的使命和意蕴的。[.zhuixiaoshuo]
在此,还需介绍一下读书人的秩序的诞生、完善、发展和直到现在的科学。
源自隋朝的时候,随着读书人成份的复杂,就需要有一种秩序规劝,劝诫那些本不该读书而非要读书寻找烦恼的人们,趁早回家放牛,命好碰上个下凡洗澡的仙女,去过你们的“牛郎织女”生活,可惜的是,这种规劝起到了反作用,而且影响深远,直影响到我们今天。放着好好的“牛郎织女”生活不过,非要自觅苦恼,以至于代代遗传,有些孩子一生下来,哇啦哇啦┅┅连哭起来都押韵。
哀哉!悲哀!常言说:“不要把痛苦延续到下一代。”
隋文帝最先提出这个规劝,心怀好意,目的是让他的两个孩子能在竞争中成长,谁考试考了第一,谁就接我的班,然后在朝廷推而广之,谁考的好谁就可以做我杨家的官。
当然隋文帝的考试,不是今天的期中、期末、月考、中考、高考、还有考研、考博、考公务员,内容没有今天的复杂,形式也没有今天的繁多,只是,比如你们兄弟二人去打猎,谁打的多,谁就考第一,你们两个背诵一下论语,谁背得好谁就第一,再比如说,你们两个去打扫卫生,谁扫的干净谁就第一,当然人家杨家的两个公子是不用打扫卫生的,因为他们哥俩掺不上,每天起来都不要自己穿衣服,打扫什么卫生,我只是打个比方,我想他们那时杨家的生活,和我们今天的小康生活相比,应该是差不多吧?今天省长家的孩子有时还打扫卫生(嘿!这个我猜的,如果电视剧上有真实的一面,就猜对了)。
但是隋文帝的这个规劝就没有开个好头,两个儿子为了竞争,没有学会怎么好好做人,就一天不停地一个比一个好,结果兄的两个反目成仇,在争夺父亲欢心的问题上,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据史书记载:
“杨勇由于生活奢侈,渐渐失去了隋文帝的欢心。杨广就迎合文帝的心意提倡节俭,伪装出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的样子。每当文帝到他府中,他就把浓装艳抹的姬妾锁进里屋,王府中只安排几个又老又丑的妇人,穿着粗布衣服,在左右侍侯,他又故意将乐器的弘弄断,使乐器上布满了灰尘。放置在引人注目的位置上。文帝见了以为杨广象自己,十分称心。有一次,杨广外出狩猎,正逢大雨。侍卫给他送上油衣(雨衣),他拒绝着说道:“兵士们都在大雨中淋着,我一人岂能穿上独自避雨呢?”文帝听了以为杨广还具备仁爱之心,日后能成大事,更加喜爱,与此同时,杨广又勾结和杨勇不和的越国公杨素,在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极力中伤杨勇,诬陷杨勇在文帝生病期间,说他盼望父皇快死。文帝听后逮捕了杨勇,于公元600年废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
这样杨广赢得了父亲的欢心,喜爱。于是在历史上这次最早的考试,由于采取了不正当手段,杨广胜出,考了个第一。
考了第一后,杨广痛恨该死的考试,就干脆把自己的竞争对手——哥哥杨勇杀了,然后把创建这种考试制度的人——自己的父亲,也双手掐死的病榻上,目的是我要重新确立考试的秩序,我要考人,考别人,我受够了这种“考试”之痛,看来这种考试制度深深地伤害了杨广,杨广就是后来的隋炀帝,也许大家对他没有好感,但我告诉你,历史上能影响到我们今天的,或者说能造福于今天人民的丰功伟绩,再没有那位皇帝和他相媲美了,因为他创立的科举制度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天或华夏文明,甚至伤害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他设立的国家机构,也延续到我们今天;还有他不管是为了什么开通的大运河如果近代没有损坏的话(我长这么大,就知道读书,读历史书,都是过去的事,从来没有想过实践,或者说亲自到大运河考擦过,也没有钱钱,所以可能我说的只是历史上的事),还造福着华夏人民。
那么这种考试制度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准确的回答就是隋炀帝创立的,隋朝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
杨广那个时候,具体考什么,好像是考诗赋,出哪一道题,这就要亲自采访当事人杨广同志,我想,杨广他自己不会背诵那首就考那首,反正当老师的心态都是一样的。
至于他为何只看重进士科,而没有什么打猎之内的体育方面的考试,这也得询问当事人,我猜想,杨广是深受哥哥的启发,那时候,他的体育比哥哥的好,也就是说打架哥哥常打不过自己,而自己文化课要逊色于哥哥许多,你想,当一个中文系的找上个体育系的当老公或当老婆,哪还有好日子过吗?这还算是和平时代,要是战争年代,那还不逼得中文系的只能写小说排遣心中的忧闷。要是动口还算了,动手,体育系的肯定占便宜,所以杨广胜了,他胜利,就不许别人胜,只需要几个奴才,所以势必就要重视进士科文科方面的考试了。
但世事就是着样,搞爱情和生活不一样,中文系的女生就喜欢找个体育系的,这也许是为了灵感。武则天就是这样一位中文系的女生,他就喜欢找个体育系的,所以,武则天就专门设立了武举,专门给他招体育生情人。
要问现在的体育科考试何时诞生?何人创立?那么就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武则天创立。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
武则天为何热衷体育事业,这和隋炀帝不一样,因为武媚娘深受从隋炀帝那个时候就逐渐壮大起来的进士科毕业的文人的折磨,她一个弱女子,又无背景,出身也贫贱,完全是靠自己的身体与妩媚在皇宫那个复杂的社会里混出来的,多少也有些深刻教训:“一个弱女子在社会上混,身边没有一个强壮的依靠,是多么不容易”。
于是在她混出头的那天,她就创立了武举,专门招揽强壮的“依靠”,因为这些人头脑简单,易于统治,闲时可以当情人,急时可用抵挡不测,事实也证明,在她混出头那天起,又有不少中文系毕业的比较传统而且固执的儒生们,尤其是那些重男轻女对李家王朝忠心耿耿而不承认武家天下的老儒生们就殉国在她的屠刀下。
和隋炀帝完全相反,武则天生存在一群文人的歧视和压迫下,她想出用武克文这个办法,大力发展体育事业,让文武中和一下,已达到相互制衡的目的。
武则天只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这就是最早的马术比赛了吧?没有现在的田径、球类、游泳之内的运动的招考,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像现在的奥运会规则那样完备,只能说是体育科考试的创制时期。当然武则天那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这种头脑简单的体育生一般情况是易于统治的,但也易冲动,一冲动就像走火的枪,伤害到自己。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代武举废止不行,因为元朝的那些马上英雄都好像是相当于体育系毕业的。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以后有时间另作探讨。
这是读书人秩序的诞生,从一诞生,这种秩序就暗含着不择手段。现在我的学生考试,也时常出现作弊的现象,我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抓住就二个耳光,我深知华夏民族这种读书人的秩序从它诞生的那时起,就严重影响着读书人的心智,直毒害到我们今天,当然到现在的话,xy染色体也许也毒害到了,所以有遗传的成分,我怎么能面对一个小孩抄袭就两个耳光呢?请问:“老师,你上学的时候有没有抄袭过,如果有,那就是拿起手打自己的耳光。”(当然没有一个中国人在做学生的时候没有舞弊过,哪怕不承认也罢!)
当然我没有鼓励抄袭的意思,拿今天的高考来说,事实证明,不抄袭的就会落榜,什么每年都有(引用权威人士评论):
高考结束后,总会爆出高考舞弊的惊天内幕。山东曹县、广东电白、甘肃天水、湖南耒阳,今年轮到吉林松原。中国青年报6月10日的深度报道带我们进入了这个疯狂的世界:教师卖作弊器材获利,领导干部子弟被保送,甚至在高考现场出现考生试卷被抢走抄袭的事件……
现于版面,自己去查。这样的事实出现后,不从根源上寻找问题,单是责令这些孩子们,给他们不予录取,或者几年内不得高考的判决。你没听说过“抽刀断水水更流”吗?哀哉!悲哀!
我的学生如若作弊,我会给他最原始的教育,我会和他冷战:“我看不起你。”直到他有一天意识到做人不能这样,也许就战胜了内心深处那根遗传的毒苗。再不要说一些人民的灵魂师、人民的公仆帮着作凶。
在历史上,事实也已证明,不不择手段,就会落榜,甚至是性命不保:隋炀帝不择手段,变成了皇帝;武则天不择手段,变成了女皇;包括光辉照万代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择手段,而且变成了历史上最胸怀宽广的一代明主,这样的不择手段成功的例子在历史上举不胜举,简略的说也说不完。
唐太宗时,大力扩充国学规模,可以说,从孔子那个时候的私人办学到唐朝时的国家办学,可以说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退步(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还不是有回到了私立吗?),因为从私立走向国立,其教育的本质就变了,这个变成什么了,史书上说的很清楚吗?就是变成封建统治者培养奴仆的摇篮,当然在科举制度创立之初,包括唐朝、宋朝,都曾选拔过不少人才。
这里还需特别说明一下,面试,现在考公务员热,都说算上笔试你能过,面试如若是没有特别的出众脸蛋,就是要有背景,不然去考公务员,是变相捐款。好像这里提到的面试,是现代科学录取发展的结果,其实,在唐朝的时候,就已有了面试,我们中国人还以为是“面试”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呢!所以大力宣传要打破现行教育体制,引进西方科学招生办法,才能挽救我们的国民教育这样的骚点子。
在唐玄宗的时候,就有了面试,那个时候,能走到面试这一步,不面试也罢,如果是我的话;但在慈禧太后这个时候,我是不愿意去面试的,像我这个样子,那肯定是要会前功尽弃地,样子长得不好看,人头能保住就万幸了。
当面试诞生后,主观方面的因素就不可避免了,所以毛主席在实施社会主义制度后,我们就很少听到面试了,但在民间很是流行,尤其是要找个好女婿的时候。
后来,面试这个词就伸展成“对象”一词广泛在民间流传,“对象”一词就是从面试衍生而来的,还记得我们那个时候正在谈恋爱的写作老师曾写过一首诗,其中里面就有“‘对象’是什么?对象就是从对方眼睛里发现了自己”这样的句子。
阅读八零后光辉普照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