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_领悟经典,精彩生活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3(1 / 1)

最新网址:www.sqge.cc

3.你真的幸福吗?

什么是幸福呢?

拥抱着情人的那一刻?

饿的时候端起饭碗的那一瞬间?

还是自己拥有巨大财富时的开怀一笑?

幸福只是一种感觉,这是一种只有你知道,别人无法体会的也无法知道的感觉,这种感觉别人无法从你这里窃取。也没有能力窃取,因为幸福在你的心中,只要是心中的东西,别人就无法得到,心是最安全的储室。比如说一个饿极的乞讨者得到一块烧饼时,他幸福吗,一块烧饼,很普通,但对于那个乞讨者而言,能得到它就是他最大的幸福,这只有那个乞讨者才能体会到,别人无法懂得这种幸福。但你却不能不承认那个乞讨者得到烧饼时心中确实是幸福的。

我们每个人都不必感叹自己的不幸,是的,在某些时候,你会感觉自己是不幸的,但那只是片刻时间,或者是一段时间而已。只要度过了这段时间,你会觉得以前心中的不幸只是生活海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它与整个人生历程来说,只是一个流星而已。在以后的日子里,你可能要把它遗忘,因为生活的过程本来就是与不幸同行的。战胜一个不幸,你的生命中将会增加一个闪光的亮点。是的,我们的物质上或许是不行的,但我们只要有充足的精神食粮,“面包是会有的!”你不会不相信自己吧?

你经常说上天对自己不公,其实,上天是最公平的,因为他给我们每人一次来世间的机会,这不公平吗,这不是最难得,也最珍贵的吗?只要有这个机会,就能使自己的生命释放出尽量多的能量。世上的东西,不是得不到,只是你是否愿意得到。得不到时候,你认为你是不幸的,得到的时候,你也并不一定认为自己真的很幸运,你会认为这很平常,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

不管你认为自己怎样的不幸,想一想夏普的话“如果你想幸福,有一件非常简单的事你能做:那就是与那些不如你的人、比你更穷、房子更小、车子更破的人相比,你的幸福感就会增加。”想一想那些处于饥饿、贫困、战争中的人,他们没有安全保障,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与他们相比,你比他们幸福十万倍。只要你这样想了,然后用笑容对待那些“不幸”,那么,那些所谓的不幸也就随之而去了。可问题是,许多人总是做相反的事,他们老在与比他们强的比,这会生出很大的挫折感,会出现焦虑,觉得自己不幸福。

科内尔大学的教授罗伯特弗兰克说,当被问到你是愿意自己挣11万美元,其他人挣20万,还是愿意你自己挣10万美元而别人只挣8.5万美元呢?大部分的美国人选择后者,他们宁愿自己少挣,别人不要超过他,也不愿意自己多挣别人也多挣。弗兰克曾写过一篇论文《多花少存:为什么生活在富裕的社会里却让我们感到更贫穷》,他在这篇论文里写道,就说住房吧,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住房?那要取决于他周围的人拥有多大的住房,如果邻居的住房小,他也不需要太多的住房,如果人家有一所大住房,那么他就需要一个更大的住房,无论他是否真的需要。

凯利帕克是澳大利亚最富的人,但最近几年,他的一个肾进行了移植,而且心脏也做过手术。在财富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他比我们其中的大部分人都富有,但是你希望自己拥有40亿美元而一个肾脏被切除吗?

没有人否认,钱是个好东西。有了钱,不仅可以买好吃的,买好玩儿的,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旅游,还可以拥有一切美丽、时尚、气派的东西。更可贵的是,有了钱,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去做自己更喜欢的事情,不必为五斗米的事情而起早贪黑,甚至还要看老板的脸色。数钱数到手抽筋,睡觉睡到自然醒,这样的日子,谁不渴望呢?

金钱对人们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因为有钱而觉得快乐、幸福的人不计其数,以致大家认为,金钱是通往幸福的坦途。很多人常常暗自思量:如果我有多少多少钱,那我该有多幸福啊!

一些非常有钱的人,养着很多保镖,无论去哪里都前呼后拥跟着一堆保镖,还是觉得不安全。现在许多有钱人都是‘安全’这个层次的需求不能满足,每日为自己的安全担心,这样的人能幸福吗?

如果解决了安全问题,这些有钱的人是不是就得到了人们所渴望的幸福?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之上是“依存和爱的需求”,也就是人的社交需求。这也是许多有钱人头疼的问题。许多富人渴望被爱,但又担心别人爱他是因为他有钱,他很难判定对方爱的是自己的人还是自己的钱。在人际交往中,由于背负了太多的金钱包袱,很难真心相见、坦诚以待,人与人之间距离比较大。此外,有钱人的不安全感比较强,因而防御心理比较强,也造成难与他人亲近。

不管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现在都还没有办法证明幸福是靠金钱得来的。但不能否认的是,一定的钱是必需的,贫穷肯定不是幸福的姐妹。只要我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与周围的人建立了和谐融洽的关系,我们就有了幸福的感觉;而对于生活在饥荒状态的人来说,金钱可以使他们离幸福更近一些,因为金钱可以给他们带来食物和健康。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金钱与幸福到底是个什么关系呢?

钱是在用的时候才起效用的。同样的一块钱,对穷人和富人的效用是截然不同的,在不同的时间运用,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一块钱对穷人的效用大于对富人的效用,第一个一块钱比第二个一块钱对穷人的效用要大一些,这就是金钱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艾德第爱纳先生研究过金钱与幸福的关系。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在人均年收入低于1万美元的不发达国家,只要保障并改善一些基本需求如教育、营养、医疗、人权,人们就会觉得非常幸福。而对发达国家的人来说,情况恰恰相反。经济学家大卫梅耶在他的《追求幸福》一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一旦摆脱了贫穷,经济的发展就很难增加人们的幸福之感。这也就是说,并不是越有钱就越幸福。

除了金钱的边际收益递减理论能够说明钱多到一定份上就难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以外,还有一个通俗的钱包理论,也能够说明这个问题。因为人们的适应能力太强。当我们的钱多一点时,我们很容易就会适应这笔钱带来的新享受,当你成为一个百万富翁的时候你还会再看几百元一件的衣服吗?当然不会,我们转而寻觅下一个目标。当我们领到第一笔奖金的时候,我们还欣喜万分,当我们把这些奖金花光或存进银行以后,我们就觉得应该得到更多的钱。这就是钱包理论——无论你的钱包有多大,你都能够将它塞满。

人生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快乐和幸福。当太多的钱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的幸福的时候,究竟有多少钱才算够呢?

曾经有一位先哲说过:“即使拥有的超过需要的,也不算富有”。希伯莱文的《上帝的伦理》中有这样一句话:“谁是富有的人?对自己达到的一切满意的人就是富人”。这些箴言也许并不能够改变我们什么,我们可能还是要尽可能地去追求更多的财富,但只要我们能够意识到,给我们幸福的东西不一定是金钱,我们在追求金钱的道路上就不会沦为金钱的奴隶。温莎公爵夫人——一个促使爱德华七世为了与她结婚而放弃英国王位的女人,她认为一个人要获得幸福,不能太富也不能太穷,也许这可以作为我们追求金钱的一个参照标准。

在大家的眼里、男人么,最需要的大抵是两样:钱,和女人。也可能就因为他们最需要的这两样,所以“钱”这个字总是多少有些让人不愿意总挂在嘴上,而“女人”相对于“女性”、“女士”、甚至“妇女”都似乎显得总有点“贬”义。

可是不知道幸福究竟是不是来源于此?

或者你很有钱了,如比尔盖茨一样富可敌国;不知道他是不是有着每天睡前点钞的乐趣,却知道他烦恼得很。一会儿是美国司法部,一会儿是各路竞争对手,不亦乐乎地忙碌着,在那种忙碌中体会幸福么?又或者说,有钱了可以过上懒散的生活;可是你何尝看见过懒散的人会很有钱呢,在这样一个大家都不遗余力地捞钱的社会?

现在、即使在中国这样一个保守的社会环境里,同时去拥有若干“女朋友”都已经变得合情合理又合法了;这样的人也很多了罢。可是你信不信,不管他们表现得是春风得意还是如他们中的大多数一样萎靡不振,在这个问题上他们一定讳莫如深。这样子,能算是幸福吗?

爱情是一个暧昧不过的字眼,同样也没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最多不过,你坚信你爱的那个人终于也爱你、并且实际上跟你在一起。于是两个人一起去体会生活的快乐和烦恼,你的一切都有人和你共享了;在一起体会各种外界的东西带来的欢乐和烦恼的同时,爱情本身带来的是什么呢?

当代爱情中我们不是有了那位副委员长的例子吗?一个腐败的“经典”之作。为了求得真正的爱情,为了使自己在退下来之后好好的享受一下爱情,平儿用尽了手法储钱,转移赃款,而成克杰捞钱的方式,已经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结果也是清楚的。被判了无期徒刑的李平,减刑的原因中就有主动交代和立功表现的说法。由此,也可以看出这位“广西王”的爱情中,也真有变坏的因素,是为了博得女人的红颜一笑,可是要让美人笑,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于是就要捞钱,就要不择手段。

也许在爱情问题上,当事者爱情的缔造和身处火热的男人和女人,因为情欲燃烧的缘故,也许是一种畸型的恋情在使他们放纵了内心深处的罪恶。而且在这些人中,法律、党纪、国法统统丢在脑后,是的,还有什么比红帐之内的软香玉。更能让人销魂的呢?男人为了女人江山都可以不要,更何苦道德、廉耻什么的呢?

因为这些败类的所做所为,他们的钱不但不干净,他们的爱情当然也就不会是纯洁的。

爱情被金钱异化的现象,其实并不是起于他们,爱情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存在着一种交换的需求,只不过平民的爱情中金钱的支配因素很小,金钱爱情往往表现的比较赤裸;而在利用手中的职权来追求爱情的,其实是不能用什么爱情字眼的,而只是一种权力和情欲的交换而已。女人其实是在和金钱交媾,这样的女人看起来比妓女好像要高尚一些,因为她们不用付现款;这样的女人看起来似乎是比嫖客要更有派头,因为他在行云雨之情时,不必有太多的战战兢兢。但是,和最简陋的路边店里的席子上开始的媾和一样,同是嫖客的心理一点也不能轻松。已经有报道说,一位身处高位的男人,为了要和自己家里美丽、清纯的小保姆性交一次享受一次,他几乎每次都是战战惊惊,可是事毕之后总是想到下次的醉生梦死的感觉。

有钱的男人想变坏是自己的事情,何况这样的男人在开始的时候,不是要使自己坏了,或是要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利的,因为坏了的男人是不能让你主政一方的。因为他想要追求那种并不坏的生活,他就动用了自己手中的权--让权来变钱、生钱,因为用钱最容易得到的就是色,而为了色就一定要付出钱。为了爱情--或许对于女人来说,想变坏的女人可能也有,可是你不一定有钱,做妓女可能是说自己成了坏女人的,但是你不一定就有钱,你一定要寻到有了缝的蛋,下温柔的蛆,然后和他一起共同品尝,才能真正的有钱。

千万别让我们的男人和女人相信这样的命题是成立的,千万别让我们的社会中害怕面对有钱的男人和有钱的女人。有钱毕竟是好事,只要是这钱是劳动所得,是智力投资所得,是靠自己的力气或是心智而得到的,我们为什么不理直气壮地说有钱真好呢?

只要你所向往的爱情是真正的两性的挚爱,真正的为对方的幸福而不断创造爱情新意的,你们的爱情就不会异化,而那些由温柔的蛆种而生出的爱情,其实只是情欲和性欲的得到和赔偿,这样的爱情在开始缔结时,就已经异化了。只能是走向不归路的身心的俱焚。

对于爱情,有多少人最终得以和那个自己爱的人相守、并得以不加抵抗地就能保持两个人的心境不变?又有多少人在面对自己的伴侣时悄然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爱情吗,是吗?

这些还不足够。

人们开始追逐金钱、地位或者成就,也追逐爱情。必然的代价啊,就是原本属于自己却不断付出交换的、一旦付出就难以收回的——自由和幸福。

在你的追逐中,你得到的越多,你的羁绊就越重,自由和幸福就越失落。

不然,你为什么与日俱增地、觉得累了呢?

然而自由和幸福,你敢、你能为之去把那些放弃吗?……

钱钟书先生早就说过,其实任何快乐归根到底都是精神性的。消费所带来的自由快感、舒适所带来的自在安闲、拥有所带来的虚荣满足,哪一样不是精神享受?所以,甚至“精神”本身也已开始悄悄地哗变了,它开始投靠到“物质”的怀抱里了。那位思想深刻的卡尔马克思也说过这样的话:“谁要是经常亲自听到周围居民因贫困压在头上而发出的粗鲁的呼声,他就容易失去美学家那种用最优美最谦恭的方式来表述思想的技巧。”似乎一切都在证明,幸福快乐与收入偏低的穷人无缘。

真是这样吗?事实绝非如此。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许多月收入不足千元的餐厅服务员迸发出欢快的大笑,但从许多似乎什么都不缺的人脸上却难得看到温暖的表情;当一个老农民收获到一个特别大的红薯时,他内心那种纯粹的喜悦大概要远远超过某位白领因为信用卡里的数字增加了几千而产生的快乐;那些辛苦工作着的卑微的人群有着令人艳羡的好睡眠,而深夜酒吧里总是坐着一些工作生活条件优越得多、可是内心孤独寂寞的失眠者。难道上帝的公平就体现在这里?许多人自己也在发出疑问:到底怎么啦?为什么不快乐?

因为物质化生活是柄双刃剑,这种生活在不断满足各种欲念的同时,也慢慢地侵蚀着人感受最基本幸福的能力。不妨这么说,物质欲念主导下的幸福感是异化的、虚幻的。心理学大师弗罗姆认为,并不是说拥有很多财富的人才富有,从心理学角度讲,担心损失某样东西而焦虑不安的守财奴——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都是穷困的、贫乏的。那位亲身体验了隐居生活的梭罗则把一种看起来阔绰的人视为“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因为“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他并没有因为钱比别人少而自叹不幸,“他们因为他们的晚餐价昂而自傲;我因为我的晚餐价廉而自傲。”他是一个在精神上富足的人。当他这么说的时候,没有自卑,也不是自慰;而是真的,他比许多只知追逐金钱利益者活得更有味道,更像诗意的栖居。

金钱收入不应该是衡量个人价值的惟一尺度,也不是最重要的尺度。当然它与幸福与否也不具有必然的正相关性。在我们这个社会里,应该恢复一个人享受与金钱之类无关的精神愉悦的合法席位。当他说“我不是很有钱,但是我很充实、很快乐”时,应该是自信的,甚至带一点优越感。而装作很有生活智慧的讥讽者,可能恰恰是头脑狭隘的表现,他们值得怜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体验真正的快乐,那种创造力奔涌的欣喜和愉悦,那种沉醉于诗性空间的适性得意,他们是真正沦陷于无聊和倦怠的贫困的人。

阅读领悟经典,精彩生活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