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先把你姐的婚事置办好,买地的事慢慢再说。”如果顺利自己那时应该也能找到差事了,收来的束脩也可以用上了,这样想着夏仕齐也不觉得经济紧张了。
夏晓晴带着父亲先去看了那半亩鱼池,后又带着父亲进了养殖场里。
“来,先生,二娘子,你们先坐下喝杯水,休息一下。”刘大贵把夏家父女引到茅屋里的木桌旁坐下,又赶紧让妻子倒水。
“爹,这间屋子是专门用来孵化小仔的,你看那边的炕就是用来代替母鸡的。”这间屋子是养殖场的孵化室,平日也当成刘家人的休息室,里面还摆放了桌椅,夏晓晴每次来养殖场对账,也大多是在这间屋子里。
第八十五章又是吃面
其实说是对账,其实也不确切,因为刘家人不识字,也不会写什么账单,古代更没有简单的阿拉伯数字,就算有刘家人也还是不会,夏晓晴为了对账的事还忧愁了好久,最后还是刘大嫂凭借古代劳动人民的优秀智慧,想出了解决的办法。
刘大嫂找来了几个陶罐,并在上面分别画下鸡鸭鹅和禽蛋的简易画像,又让丈夫找了木头做成了两种大小不一的木片,大木片代表十位数,小木片代表个位数,每次养殖场送出去多少家禽、禽蛋,就在各自的陶罐里放上几片木片。既简单又方便,这么久以来从来都没有记错过。
趁着夏家父女都在屋里休息,刘大贵把这几天的单据交给了二娘子,又把桌上靠在墙边的陶罐里的木片掏了出来,放在罐子前面。“二娘子,你对对看数量对吗?”
刘大贵不识字也不知道收货单上写的到底对不对,每次只好把送出去的数量记好,免得出了亏空自己也不知道。
夏晓晴看了单子,又数了数木片,都对得上号。“没错,单子上也是这个数量。”
夏晓晴收好了单子,又问了一些养殖场的事,夏仕齐在一旁默默地听着,觉得眼前的女儿十分陌生,不像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反而像个阅历丰富的大人,处理起事来毫不含糊,进退有度又不骄不躁。
夏晓晴看看天色,快要到午时了,又觉得父亲也休息得差不多了,便叫父亲出去参观养殖场,参观完了也好早些去父亲朋友家,最起码要把饭点赶上吧。
夏晓晴计划是好的,但无奈父亲夏仕齐实在是太磨蹭,对养殖场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兴趣,看到的每一处都细细询问仔细观察,一不小心时间久到了正午,最后还是夏晓晴看见刘家二嫂来给哥嫂送饭,觉得实在太晚了,才赶紧拉着夏仕齐离开。
大树下,张把式正啃着干粮,看到夏家父女走过来,赶紧喝了口水,把嘴里的干粮咽下,又抹了抹嘴,把干粮用布包了放回怀里。“二娘子,你们看完了,快赶紧上车吧。”
“张把式,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夏仕齐看到张把式啃干粮,觉得十分抱歉,如果不是自己耽搁了时间,张把式也能吃上一顿热饭。
“没事,没事。坐好了,走咧。”张把式把手里的鞭子轻轻一挥,那牛鞭开始慢慢地走动起来,铛……铛……清脆的铜铃声回荡在空旷的乡间小路上。
从刘家村到东大镇不过十分钟的路程,没一会儿便到了镇口,夏晓晴看过了正午,觉得不好在这时候上门去,便建议父亲就在外面随便吃点东西,等到了下午再去他朋友家。
夏仕齐也觉得这时间上门去有些不妥,便同意了女儿的提议,又想到张把式刚才的吃食,便叫上张把式和他们一起去吃饭,张把式自然是感激但并不推辞。
夏仕齐很久没来过镇上了,不知道该吃些什么好。夏晓晴这么久以来也只在外面吃过一次面条,还吃得十分郁闷,也不知道附近有哪些味道好的店铺,便叫张把式帮忙介绍。
张把式是在镇上走惯了的人,消息也极为灵通,哪家吃食好吃也最是知道,夏秀才好心也请自己一道吃饭,人也想给夏秀才节约些钱财,于是便提议到离镇口不远处的一个面馆去吃面。“那家面条味道不错,价格也不贵。”
又是吃面,就没点其他的选择了啊,看爹点头同意,夏晓晴无比郁闷,自己到了古代就没正经在外面吃过大餐,这次本想趁机奢侈一回,没想到这点小小的心愿也破灭了。
张把式把牛车拴在镇门口的石柱上,那里专门有人帮忙看车,一文钱便能把车停上半天。
安顿好牛车后,张把式就带着夏家父女往镇子里面走,往东走了一条街便到了他说的面馆。
范家面馆,夏晓晴远远就看见这个招牌,招牌下还站满了排队等着吃面的人。还好这家面馆还有个铺面,不用像上次一样坐在路边吃去。
没想到这小小的面馆竟能有如此好的生意,夏晓晴数了数排队的人,有些吃惊。“张把式,这么多人什么时候才能等到位子啊。”
“二娘子,这家面馆味道好,所以来吃面的人自然是多些,如果实在不相等,花上三文钱便可以去二楼的雅座,上面总是有位子的。”张把式解释道。
夏晓晴可不想等这么久,也不喜欢一楼吵杂的环境,于是便说道:“爹,我们还是去二楼的雅座吧。”
“好,我们上去吧。”夏仕齐也赞同女儿的提议,便让张把式领着他们上去二楼。
夏晓晴跟着扶着父亲,跟在张把式身后,从左手边的楼梯上了二楼。
夏晓晴走在楼梯上打量起这家面馆来,总的开说这间面馆并不大,一楼大厅最多只有四十个平方左右,摆放了一个不大的柜台,和五六张八仙桌,每张桌子上都坐满了人,桌子上海放着一些早已吃完的空碗,想来是生意太好,伙计还来不及收拾吧。
“二娘子,快过来坐,这有位子。”张把式找好了位子,招呼着夏家父女过去。
夏晓晴扶着父亲坐下,便等着伙计过来点菜,没想到左等右等也没等到有人过来询问。“张把式,怎么没人过来点菜啊?”
“应该是太忙了,二娘子你想吃什么,我下去说去。”张把式在这家面馆吃过好几次,早就习惯了,他是个粗人倒也不觉得什么,于是便指着墙上写着的面名让他们选,等选好自己下去厨房说也是一样的。
这会不会太夸张了啊?生意有这么好吗,好到连客人都不理会了,还是这店也和前世的快餐店一样,是自助式的。
“伙计,伙计,你过来,我们要点餐。”夏晓晴好不容易看到一个伙计上来,赶紧出声喊道。
夏晓晴喊得大声,旁边一桌的人都转过身看了,但那伙计还像是没听见一样,径直做着自己的事,对这边的叫唤声毫不理会。
第八十六章构想
夏晓晴不死心,又大声地叫唤起来,夏仕齐怕旁人说女儿不懂规矩,连忙阻止她。“女儿家的,可不好这么张扬。”
“二娘子,这家店生意好,伙计不够用,选好了自己下去说还快些。”张把式也跟着劝说道。
看来是生意太好给惯的,一点也不懂得顾客是上帝的真理,夏晓晴瘪瘪嘴觉得很是无语,但还是听了父亲的话。
面馆墙上挂着菜牌,多是以面条为主,但也有少量的炒菜。
夏晓晴依着张把式的介绍,给自己和爹点了招牌肉丝面,又另外点了一荤一素两样炒菜。
夏晓晴本来已经准备耐心等待了,但没想到上菜居然倒是挺快的,应该是平日生意太好,厨师已经训练有素了。
热腾腾的汤面发出阵阵的白烟,夏晓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股食物特有的香味扑鼻而来,居然还真的不错。
夹起面条尝了一口,又喝了一小口面汤,确实比自己上次在镇口路边摊吃的,味道要好得多。但是这样的味道对于夏晓晴来说,也只是属于二流水准。
“夏先生,你觉得味道咋样?我没介绍错吧。”张把式吃得热火朝天,有些得意似的问道。
夏仕齐吃惯了家里的吃食,而夏家的吃食大多是由夏晓晴打造的,味道丰富搭配均匀,他早就被养刁了嘴,自然不会觉得这样的面条有什么特别,但看张把式吃得这么热闹,还是附和他的话称赞起来。
因为时间紧,三人很快便吃完了午饭,便喊来伙计结账。结账比点餐的时候方便多了,一叫唤伙计便窜了过来。
让夏晓晴没想到的是这家的面条价格,居然跟路边摊的价格一样,也才六文钱一碗,炒菜也比外面的酒楼便宜多了,看来是采取了薄利多销的手段,怪不得生意如此之好。
只不过这开面馆倒是个好生意,单以范家面馆来说,每日中午来吃面的客人,差不多有一百多人左右,一碗肉丝面六文钱,成本大概就在三文钱左右,而且古代又不要水电费,只需要再除去人工和房租,每碗大概能挣到两文钱左右。一百碗就是两百文钱,再加上每天早晚的收入,一个月下来怎么也有十两银子左右的收入。
夏晓晴对开面馆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家里现在急需要开源,凭自己的手艺,加上现代的经营理念,想必生意不会太差。再加上自己家又有养殖场,到时候自产自销少了中间环节,就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开个面馆最大的投入就是房租和置办家当,古代房租应该不会太贵,一个月顶破天也就一两银子(当然这是夏晓晴自己根据物价水平猜测的),桌椅板凳买了木料请个木匠最多也就二三两银子,碗筷更是便宜。
到时候专营各类面条和卤菜,也不用专门聘请厨师,只需要自己提前把汤头和卤汁准备好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就只需要请些有力气的妇女,专门擀面条、下面条就成,然后在再请些跑堂的小伙计点餐上菜就行。
请些住在附近闲置在家的中年妇女专管厨房,每人最多也就两三文工钱,再请上三个跑堂的伙计,一个月的工钱也不过二两银子。这样算下来,开个面馆十几两银子也就足够了。
反正自己还有十几两银子的私房钱,要开个面馆还是可以的。只是如果自己背着家里开,以后难免会有被发现的一天,为了钱财伤了家人的心还是有些不值当,看来得想个法子在家人面前把这个想法提出来。
夏晓晴一路想着,没一会儿就到了父亲要拜访的人家。
夏仕齐轻轻起扣着门环,铜制的门环敲击木门发出浑厚的响声。
吱嘎一声,门被打开了一条缝,一个青色短衣的男童站在门内,向外张望,看到是熟人上门,把门敞开高兴地对夏仕齐唤道:“夏叔,你来了,快请进来。”
那男童又对着门内大声唤道:“爹、娘,夏叔来了。”
夏晓晴站在父亲身后,跟着男童往院子里走,院子不大一眼便能看个遍,院子里散放着一些箱笼和一些打好的布包袱。
这又是啥情况?怎么看着像要出远门啊,爹也来得太不凑巧了。
“三郎,这是怎么一回事啊,你家要搬家?怎么没听你爹说啊。”夏仕齐望着屋前的箱笼行礼,不解地问道。
吴三郎正想回答,就看到父亲从屋里出来,忙说:“爹,夏叔来了。”
吴庆山看到许久未见的同窗,心情十分激动,赶紧迎了过来,“仕齐,怎么这么晚才来,我还以为你一早就会到,一直在家里等着你呢。”
“太久没出过门了,就想在外面多看看,没想到这一看便忘了时间。”夏仕齐轻描淡写地解释着,又指着地上的箱笼问道:“庆山,你家这是?”
“夏仕齐我今天找你过来,就是有要事要和你商量,走我们先进去再说。”吴庆山摊开手,请夏仕齐进屋去。
夏仕齐迈步往屋子走去,吴庆山这才看到跟在夏仕齐身后的女孩儿:“这是晴儿吧,才多久没见就长这么高了,来跟着吴叔进去,你婶子和你敏儿姐在屋里呢。”
“吴叔好。”夏晓晴赶紧问好,然后便收了声,打量起一旁的吴庆山来。
夏晓晴不知道吴庆山的具体年龄,但吴庆山身为父亲的同窗,两人又互叫名字,想来岁数也应该差不了多少,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吴庆山看上去这么老成,完全是一个标准的中年干瘪老头,而反观自己父亲却还是一个俊美型男,差别啊……差别……
“三郎,你领着你晴儿妹妹去找你娘和你姐去,我和你夏叔有事要谈。”吴庆山吩咐道。
“晴儿,你跟着三郎去吧。”夏仕齐带着笑示意女儿跟着去。
我不去,你老婆和你女儿我又不认识,有什么好见的,夏晓晴瞪着吴庆山,无声地抗议着,但最终还是一脸郁闷的跟着吴三郎走了。
第八十七章吴夫人
夏晓晴跟在吴三郎身后,去了后面第二进的院子。
“晴姐姐,你们怎么这么久不来我家玩了?大郎和二郎哥哥今天怎么没一起过来?”吴三郎转身望着跟在身后的夏家姐姐问道,没看到两个哥哥一起来,他有些失望。
从吴三郎的问话中,听得出来两家人关系应该是挺亲近的,只是自己来到古代大半年了,怎么没见过吴家上门啊。
“之前我爹娘得了病症,不能出远门,所以一直没空过来。大哥和二郎今天都要上学馆,所以不能过来。只是三郎弟弟,你们怎么也不去我家玩啊?我家修了一个大院子,家里还挖了一个鱼池,里面养了好些鱼,在家里就可以钓鱼玩,可好玩了,明天你就到我家来玩吧。”夏晓晴心里疑惑,便跟吴三郎套话。
“好啊,好啊,我要去玩。”吴三郎听到晴姐姐的话有些兴奋,但随即想到家里的事,又眼神一黯,摇摇头说道:“晴姐姐,我恐怕是去不了了,我们家要迁去外地了,后天就要离开了。”
夏晓晴早已从院子里的行李四散的情景,看出吴家有搬家的打算,但还是故作不解地问道:“你们家这是要搬到哪去啊?搬得远吗?”
“我家要跟着舅舅家一起搬到南面去,爹说是好远的地方,要坐车还要坐船。”吴三郎想到要离开家有些伤感和不舍。
南面,还要坐车和坐船,难道是江南一带?吴家好端端的,怎么想到要离乡背井走这么远去。夏晓晴有些不解。
“娘,晴姐姐来了。”吴三郎掀开蓝布门帘,对着屋里的人说道。
“快让你晴儿姐姐进来。”语气中带着热络的中年妇人声音从屋里传了出来,“兰菊,快去请夏家小姐进来。”屋里伸出来一只手,接过了吴三郎撑着的门帘。一个十二三岁大小的女童站在门内,一脸恭敬地请夏晓晴进去。吴三郎看有人来迎,便给母亲回了话又去前院了。
这又是什么人啊?根据昨日夏晓晴向夏二郎的套话,吴家只有五口人,吴家两夫妻两人,一个十四岁的女儿唤作敏儿,还有一个比夏大郎大一岁的儿子,和跟三郎差不多大小的小儿子,这怎么又钻出一个叫兰菊的人来了,难道是他们家的佣人,看吴家小门小户的,没想到还能请得起佣人。
夏晓晴跟着那女童进了门,屋子是一件专门用来待客的花厅,屋子中间摆放着一张圆桌和几个绣墩,圆桌上也是放满了正待收拾的行李物品。
夏晓晴看到一个穿着绸缎褙子的妇人,正站在圆桌一旁笑望着自己,知道这就是吴夫人,于是带着笑赶紧上前去请安问好。“婶婶好。”
“好好,兰菊去吧匣子里的荷包拿来。”吴张氏看着满心高兴,忙向丫鬟交代着。
原来这女童真是吴家的丫鬟。
兰菊听自家夫人吩咐,赶紧从匣子里取来荷包,吴张氏接过荷包,亲切地递给夏晓晴让她收下。
夏晓晴接过荷包,荷包是绸缎做的,上面绣着精致的雀鸟和花朵,想来应该是吴家夫人或者女儿自己做的。夏晓晴不着痕迹地轻轻一捏,里面硬硬的,有着不规则的形状,应该是银子一类的东西,当下心里便是一喜。
这还是夏晓晴到了古代后第一次收到见面礼,以前看穿越文时就羡慕里面的主角,每次见长辈拿银子、金子拿到手软,现在自己好不容易得了一次,当然要赶紧收下,夏晓晴对吴夫人更有好感了,笑得更欢了。“谢谢,婶婶。”
夏晓晴又对着站在吴夫人身后,和她长着相似眉眼、瓜子脸杏仁眼柳叶眉身段秀美的女子问好:“敏姐姐好。”
“晴妹妹好。”吴敏儿也带着笑回道。
吴敏儿也送了一个荷包给夏晓晴,并标明是自己亲自做的。夏晓晴很开心地接过了荷包,又仔细看了看,然后对吴敏儿的绣工很是夸奖了一番,让吴敏儿听了夸奖满心欢喜,吴张氏也是一副与荣有焉的样子,夏晓晴知道自己这马屁是拍对了地方。
阅读脱贫致富奔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