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妄自猜测吗?”
“属下倒有另一件事要禀报大人知道。”
“说!”范昌茂抬头,看了蔡京一眼。后者似乎意识到自己的不妥,重新走到椅子旁坐下,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再放下。看着眼前的范昌茂,示意对方坐下说话。
“这几天属下一直苦思,终于有了一点愚见,好叫大人得知。”范昌茂在蔡京旁的一张椅子上坐下。
“哦?如此我可要洗耳恭听了,让昌茂费神思索的事,一定不是简单的事情。”
涩笑了一下,“大人过奖了。不知大人知道谢安吗?”
眉头一皱,“谢安?是东晋那个带领南朝打败付坚百万军队的谢安吗?当然知道了,这可是个万民敬仰的人物啊!”
范昌茂点头道:“不错,人们都说‘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又说‘天下苍生看谢安。’,大人说谢安到底有何成就呐?大人该知道我指的并不是肥水之战这件事。”
“这个,可就难说了。本官只能告诉你谢安施行了‘镇之一静’的治国方针!至于具体的事嘛,还真不好说。”
范昌茂哈哈一笑:“大人正说道正点子上了。世人都知道谢安是贤相,可要真的找出他到底在南朝施行了什么具体政策,为老百姓做了哪些好事,又都说不出来了。”
“是啊!确实是这样。仔细想来,谢安好像也没什么大作为,只是和别人一样上朝听政,安律施纲。可偏偏天下人一致认为谢安为南朝带来了新气象,至于新在哪里,就说不清了。”蔡京对范昌茂的话表示同意。
“是啊,其实要说谢安的施政方针,简单的用两个字来概括就可以了。那就是平衡。”
“平衡?”
范昌茂点头,“不错,就是平衡!这不光是指平衡朝廷各方面的财政、税收、支出等各方面的关系,还指平衡各官员之间的关系,平衡朝廷与群臣的关系,平衡朝廷与老百姓的关系,平衡各地方官和当地人民的关系,平衡各方势力的关系,平衡家人的关系等等,总之,就是不让任何事发生。
真正的大贤,能做到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就像上古的尧舜一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先贤,则会在事情发生之前预料到它,并早做准备,譬如汉武帝临死前处死自己年轻貌美的爱妃;
一般人,则只会等到事情发生时,才想办法应付;愚笨的人,则会在事情发生以后才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抑或从来都不知道有什么事发生了。
谢安虽然贤不及尧舜,南朝也原没有达到尧舜时的风尚,甚至连前朝都不及。但不可否认,显然谢安采取就是这种真正的大贤的政策,我们之所以不知道他做了什么,就是因为他什么都没做就是他做的最大的事。”
蔡京点头,“确实像昌茂说的这样。只是昌茂你到底想说明什么呐?”呀然失笑,“大人,你觉得现在的朝政怎么样?”
“这个,应该不及前朝吧?”蔡京皱眉。
“怎么个不及呐?”范昌茂好笑地看着蔡京。蔡京沉默不语。
“这样,我换个方式吧。大人,你说现在的司马相爷采取的是什么方针?”
蔡京眉毛一扬,“你是说?”
“听说司马相爷正在写一本叫做《资治通鉴》的书,目的是为了让圣上掌握阴谋权术之道?”蔡京颓然不语。“大人你说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最适合玩平衡政治呐?”
“司马相爷最神奇的地方,是隐忍不发、蓄势待发、后发制人、一击必中,隐、忍、拖,快、准、狠,被他发挥的淋漓尽致。”
“我朝如今正是个积弱、积贫的朝代,太祖的政策现在早已显出了弊端。目前唯一能稳定朝政的,就是平衡,不让一切势力有崭露头角的可能。可以蠢蠢欲动,但不可以翻起大风大浪,朝廷禁不起折腾!任何阴谋劝争,都可以进行,前提是不涉及朝廷的统治,不引起朝廷动乱,不发生朋党相争。”
蔡京颓然坐在椅子上,“这么说咱们的计划一直不能施行都是这个老东西在捣鬼?”
“以谢安的能耐,依然阻止不了桓玄登上大司马之位,他所谓的平衡,只是在大方向上,小处依然留给众人足够的发展空间。朝廷可以出一个新人,直登高堂,但不可以忽然间倒下一堵墙,楼塌了,再没办法建起来。”
“这么说咱们还有希望?”蔡京眼睛一亮。
“目前最重要的事,伺候好了童贯。‘揭密计划’,暂缓执行。”范昌茂看看蔡京的眼睛。
阅读仗剑三千里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