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_凭什么心忧天下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六章、?(2 / 2)

最新网址:www.sqge.cc

典型如孔融之类的建安七子,嵇康之流的竹林七贤,五柳先生式的陶潜,他们部分或全部放下了。但生逢乱世,命运多舛,只有生前名头不响的乡野文士陶渊明似乎还算与田园相伴得以善终。

我们还是能找出两个能部分放下的快乐文士的典型,一是元稹,一是苏轼。

元稹作为乐府诗的鼻祖之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就是其名句,其文采是公认的。此公由于在传统道德上放下较多也就显得较为快乐。其出道前在山西遇一美女莺莺,为其“行望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日暮”而一见钟情,拼命死追。追到后,却弃其而去,为此还编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莺莺太漂亮,是典型的红颜祸水。上她是为民除害,弃她是为己避祸。其实他是后来遇到了高官名门之女韦丛,娶韦丛就前程似锦,而要娶韦丛就必须舍莺莺。在行为上放下莺莺,但思绪上又放不下莺莺,于是他写了《莺莺传》(后不断被改逾二十本,至元朝被王实甫改编成《西厢记》流传至今)。

既然莺莺可以放下,元稹就所有女人都可以放下。元大诗人除了经常与白居易之流流窜于青楼之处,还在成都包了比自己大10岁的才女薛涛一年。元稹在离别时许诺会来接娶薛涛,但苦苦等待的薛涛先是等来元稹纳妾的消息,后又等来元稹再娶妻的消息。终于,一代才女心如死灰。这元大诗人真是在女人的沧海里不断“曾经沧海”,由于其放下了传统伦理,元稹起码在女人堆里是快乐无穷的。

元稹放下了妻妾伦理,但并没有放下文人天下的伦理,所以其为官之路也不顺畅,结果是其作为男人是快乐的,作为文士是不太快乐,甚至也是痛苦的。

比起元稹,苏东坡就完美多了,其初出四川一试即中,当初的抱负可谓大矣,经过几下几上的历练,经过乌台诗案,经过王安石新政折腾,悟性极高的苏东坡发现不放下,再心忧天下自己也完了,终于放下了对明君、朋友、德政的梦想,开始尝试着与自然为友,与朝云这样的美妾为友,与普通的油盐酱醋的生活为友,与佛教、道教等高深莫测的思想清泉为友。所以慢慢的,苏轼在历史的长河中站了起来,除了给我们留下了美丽的“苏堤”外,也留下了美味的“东坡肘子”,更留下了一大批这样精妙的诗句: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尔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踏着苏东坡的足迹,还有柳永、唐伯虎,在官场完全无望的情况下,被迫放下天下情怀,不再求官了。柳永官道被堵,被迫浪迹于红袖青楼之中,留下了一批很棒的专心吹捧妓女的艳词。在第二次应试又名落孙山后,柳永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去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晌。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还真的有些放下了。

而唐伯虎则由于不能为官而彻底放下,因祸得福,终日诗酒相伴,漫游名山大川,临终绝笔居然写下:

一日兼他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

他年相识如相问,只当客死在异乡。

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诗人陆游,一生想放下,并自号“放翁”,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期盼好皇帝和王师无望,只有“诗酒颓没”,但这是非常悲伤无望的放下,最终还是放不下,临终的诗也含着血泪: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不得不放下,放却又放不下,依然与痛苦悲伤相伴,这就是想逃跑又跑不了的文士们的命运。

四、凭什么心忧天下

但是,纵观中国文人江湖史,我们还是深切的感受到两个恐怖的大字:痛苦!

晁错的被腰折,王勃的惊吓而溺,骆宾王的无疾而终,徐渭的疯痴自残,嵇康的抚琴就义,陶潜的自我流放,苏轼的自娱自乐,柳永的青衣柳巷……

有人说在历史长河中,只有无耻者才快乐。其实似乎也不尽然,请看下面这首反省诗:

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

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漫繁华,到此翻成梦话。

写此诗的是与“苏、黄、米、蔡”并称宋四家的蔡京。此公自小为神童,作为文人竟数度为相,位极人臣,是典型的小人奸相,但此公为大文人王安石所识,也是有才之文人,从他的反省诗中你能读到他作为小人或无耻者临终快乐吗?

与蔡京一样有文才并位极人臣的明朝“青词”高手严嵩,也活过了八十,但最后居然是饥饿而亡,不得善终。

中国文人不快乐源于两个要命的制度:一是由秦开创,由汉武帝“废百家,尊儒术”完善起来的皇权专制制度;二是由汉代太学开始,由隋唐形成的科举,即文人培养成型出头制度。这两个制度夹击下的读书人,只能在皇权的刺刀和胡萝卜下生成,沿着此路确实可以达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功利目的。

但这条路上折腾的结果是:读书人被洗脑,被催眠,彻底的失去了自我。

所以两千年的中国文人江湖,我们看不到思想的太阳,看不到与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伏尔泰、康德和尼采等文人相似的思想的影子。

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中国文人高尚的情操曾激励了千千万万的文人雅士们。但是,没有思想,没有自我,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追求真理的激情路径和献身精神,你拿什么去忧天下!

阅读凭什么心忧天下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