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一听急了:“谁说是捡来的,我是开荒自己种的。”
记者说:“老人家,你都60多岁了,应该很想回家,可就是没路费吧?”
老人顿时泪如雨下,但还是不说实话,他对记者说,他是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城郊镇人,原在内蒙当过兵,他的一个战友把他叫到这里来,“现在骑虎难下……”
记者干脆摊牌:“你儿子叫你来的吧?”
老人一瞪眼:“你怎么知道?唉,别提了!”说完收起几把青菜,匆匆走了。
系列报道之二:记者卧底揭传销黑幕:全国人民不够当“下线”
■传销者“讲课”时abc发音搞笑;拿养老保险类比“纯资本运作”,牵强附会■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150万人都要“投资成功”,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
□本报记者喻彬通讯员冯永佳
记者和报料人从11月28日至12月4日,打入传销团伙7天时间,所有给记者“洗脑”的传销分子,都会提到某某影视名人、某某歌星、某某退休的政府要员、某某清华大学高才生等等,都已加入这个“纯资本运作”的行业。可记者一个都没有见着。他们说:“这些‘成功人士’,平时都见不着,只有每月8日到15日,‘领奖金’的时候才会来。”
然而,记者所见的传销者,大都来自广西以外地区的农民或无业游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经济条件也很差,成天梦想着天上掉下大馅饼,一夜暴富。有的给记者“讲课”时,讲到a、b、c、d、e五大平台时,连这几个字母的发音都常常令人发笑。
“九字真言”送记者牵强附会说“增值”
11月30日晚,上线周某领着记者来到南宁市江南区亭洪路中电力小区,“拜访”一位已经上升为董事长平台的大姐,记者问她:“都说每个人投资3800元,都可以成功出局,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拿着780万元回家。但‘投资’不涉及实物,不做增值流通,这3800元半年之后怎么会变成780万元呢?这增加的7796200元是怎么产生的?”
这位大姐一时语塞,思忖了片刻说:“就拿养老保险来说吧,我们年轻的时候投入保险,为的是退休了领取养老金,子子孙孙投入保险,实际上就是给前人供养老金。我们这个行业和养老金的原理是一样的:前面的人拿了780万元,后面的人又不断加入进来。下面又轮到他们拿780万元。年轻人,我知道你是知识分子,大姐送你九字箴言:‘简单、相信、听话、照着做。’”
显然,此人对于这种“增值原理”的解释牵强附会,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投资都能“成功”“下线”得向国外“借”
为了进一步探询究竟,当晚,记者在“上线”的带领下,来到了江南区香格里拉·景湾1901室,一名自称是律师的陈姓中年男子对记者说,他是广东清远人,原是清远一名公职律师,曾经做过法庭的庭长,现在专职从事纯资本运作。
记者问他:“你是律师,请你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一下,这种纯资本运作合不合法?”
“我们国家目前对这行根本就没有立法,一部直销法迟迟出不来。既然没有立法,你能说他合法或者不合法吗?”
记者问:“你认为这种纯资本运作就是直销吗?”
“属于直销。”
“你直销了什么东西?”
“直销了一种资本增值的理念和技巧。”
“能把这种增值的原理讲解一下吗?”
“当然可以。”接着,这位“律师”又用前面那位大姐说过的养老保险的例子,对记者忽悠了一番。最后,他告诉记者:你拿了780万元走人,别管后面垫底的下线。
“这不就是拉人头吗?”记者直言不讳。可对方坚决不认。
所有传销者在给别人洗脑时,最害怕听到“拉人头”这字眼。因为这样就戳穿了他们骗人的老底。
接着,记者又问:“在‘纯资本运作’的‘教义’里,每个‘董事长’成功出局拿走780万元,下面必须培养81位‘老总’,每位‘老总’又必须买满600股,每股3800元。也就是说,每位‘董事长’下面必须培养2314人。很多人都说,在广西至少有150万人在从事这个行业。我想问,如果150万人都能‘成功出局’,就必须培养34.71亿位‘下线’,中国有这么多人吗?”
这位“律师”直直地看着记者,沉吟片刻后开始强词夺理:“一句话,别想那么多,我们做我们的。”
记者手记:只要成功骗人就能“成功出局”
传销就是骗取信任资源
记者通过7天的暗访,发现传销就是骗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资源。被骗者唯一求得解脱的方式就是发展“下线”,欺骗信任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不少人因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倾家荡产。
记者在“上线”的带领下走访的所有“成功者”,无不反复灌输着一夜暴富的思想,描绘唾手可得的美好光景,煽动别人仿而效之,抓住人生最后一次扭转乾坤改变命运的“机会”。
所有给记者洗脑的传销者都坦言这个行业没有公司,也就没有法人。他们所说的老总实际上就是幕后操纵者,这些人除了和自己的几个直接下线接触之外,绝对不会和后来的任何一个下线会面。只要有人加入,钱一交出去了,马上就被分掉。就像报料人交出3800元时,“李总”告诉他:“这3800元,你的介绍人小周提成了1000元,其余的上交给总部了。”
所谓总部,也就是几个头目。“总部”的人是不会管下线死活的。所谓人人都能“成功出局”,那是鼓励别人前赴后继飞蛾扑火,将所有的亲戚、朋友、老乡、同学全都骗过来,为操纵者的成功做垫底。
这使一些看破其中秘密的下线也脱离原有的“体系”另立山头,揭竿而起自立为王,变本加厉地骗人,不断制造人间悲剧和闹剧。这种传销不除,社稷百姓,永无宁日。
本报记者喻彬
接续报道:传销涉案者汇巨款“走亲戚”4人被刑拘
广西警方昨捣毁多个传销窝点
本报讯南宁晚报记者潘国武、本报记者喻彬报道:本报昨日报道“卧底七天揭传销黑幕”后,引起强烈反响。昨日,南宁市公安局、贵港市公安局、来宾市公安局对多个传销窝点采取行动,南宁警方捣毁了一个非法传销窝点,查处涉嫌人员一批,查扣一辆涉嫌传销的轿车,4名涉案人员被刑事拘留。广西自治区工商局打传办负责人表示,将要求全区进行大检查,对传销行为将彻底查处决不姑息。
昨日上午10时,记者随同南宁警方来到了江南区玫瑰园。警方在该小区多个单位里共查出8男5女共13名涉嫌传销人员,这些人全都说来南宁是“走亲戚”。13名涉案人员中,已有一名女子承认是传销人员,并且已经达到“经理”级的职位,还有3人刚被骗“入行”。涉案人员中已有4人被刑事拘留。
行动中,警方在一名王姓嫌疑人的卧室里查获一个挂包,里面装着一些大大小小的纸张,记满姓名以及电话号码。还有一张日期为10月29日的汇款收据,金额高达16万元人民币,怀疑与传销活动有关。
据了解,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对于传销人员的处罚,有行政处罚和刑事制裁两种。对于一般的传销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进行诸如没收非法财物、没收违法所得、行政罚款、责令停业、吊销执照等处罚。如果传销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从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来看,传销者以传销为手段敛财有可能触犯非法经营罪、合同诈骗罪、偷税罪、销售伪劣商品罪。
传销者心态扭曲变形,坚决将自己“置身世外”
“非我族类,不相与谋”
□本报记者喻彬
经过7天的暗访调查,记者发现传销人员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执迷不悟。这是这个特殊群体的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痼疾,有的几乎到了冥顽不化、无可救药的地步。在经历了被人欺骗和欺骗他人的心灵煎熬之后,他们不再相信任何人、任何事,除了一夜暴富的神话;同时,也不再被人相信,因为其信任资源早已被挥霍殆尽。
采访中,记者与一些传销者有过不少对话,从以下片段不难看出,传销者的“独立王国”固若金汤,“非我族类”只能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如非“同行”,拒绝靠近
12月2日中午,记者在贵港遇见一名30多岁的女子,正在给三名20岁上下、看上去像学生模样的女孩“洗脑”。记者从她们身边经过时,听见该女子说:“现在你们可以自由活动了,记住:思路决定出路,心动不如行动……”
记者搭讪道:“你们说‘自由了’是什么意思?你们是被叫过来做‘纯资本运作’的吧!”
其中一名女孩立刻警觉起来:“你怎么知道?你是干什么的?”
记者说:“不管你们做了没做,我想告诉你们这是非法传销,害人害己……”
一女孩声色俱厉地打断记者的话:“你有完没完?!”
话不投机,掉头就走
在来宾兴华区一个中国移动服务点,记者认识了一位“老乡”,名叫阿永。他正在办理一种传销者之间的“太白集群通讯网”,他是被老乡拉过来的,已经交了3800元“入股费”。他说:“要回去叫我的同学来,我对这一行很有信心。”
为什么有信心?
他说,他在老家给砖场打工,一个月只有200多元工资,还经常被工头骂。“在这里,大家都互相照顾,就像一家人一样亲热。我在这里一个星期了,吃住都是他们管着。在这里让我学会做人,还得到一个创业的机会。我会好好做的。”
记者说:“你不担心受骗吗?你的3800元既没有存银行,又没有拿去做生意,怎么可能变成780万元呢?”
“这些话你就别说了,我要是怕被骗,早就回家了。”说着,阿永掉头就走。
死心塌地,坚信瞎话
11月29日,一名自称曾在广东翁源县公安局工作过的阿琴,在给记者“洗脑”之后。记者问她:“你说来南宁半年了,应该对这个行业有着深刻的认识,你认为这到底和传销‘拉人头’有什么区别?”
阿琴说:“记住,干我们这行之所以是‘反传统’,就是和过去‘拉人头’的做法完全不同。我们运作的是赚钱的理念,过去传统经营的是商品。懂吗?”
“不懂。”记者说:“这比过去更加务虚,什么都没有经营,就是拿着3800元来,等着它变成780万元拿回去,可能吗?”
阿琴说:“别忘了九字箴言:‘简单、相信、听话、照着做。’我计划两年成功出局,拿走我这780万!”
记者评论大河报:记者“卧底”查大案,职能部门在干吗!
记者随报料人乔装“下线”,冒着生命危险,“卧底”传销组织内部七天,在“上线”安排下先后“考察”了南宁、贵港、来宾三地传销窝点,将骗人黑幕一一曝光。(见12月6日《羊城晚报》)
先,我向记者致敬!但是,总有些问题不明白。
打击传销组织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打传办”和公安机关的职责,广西这一传销窝点遍及南宁、贵港、来宾三地,参与者上百万,虽说“其欺骗手法之新颖、行动之隐秘、组织之严密,实在罕见”,但在“已给当地带来不正常的‘繁荣昌盛’”的情况下,为何上述部门的公仆们毫无察觉,竟然让冒险“卧底”的记者“抢走”“头功”。我不知道有关公仆有何感觉?是遗憾、不服气还是羞愧?
是有关公仆耳目失灵还是懒政?这使我想起平时一些治安现象。比如造假证件现象,留着联系电话的“办证”广告布满大街小巷,这些“牛皮癣”成了各城市的“风景”,只要顺着联系电话,不难找到造假证件者,可他们就是不采取行动。我不明白,许多上头督办的大案要案他们都能破,这类的案子难道就破不了,只能任其泛滥或者让记者“卧底”去曝光?
阅读连锁销售之7天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