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字数_重生不平凡人生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凑字数(1 / 1)

最新网址:www.sqge.cc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源远流长,自《诗经》、《楚辞》开始,到唐代诗歌出现鼎盛局面,经历了近二千年的漫长历程。在这漫长的历程中,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由它的初始状态逐渐发育成熟,通过自身的规范形式的确立而走向辉煌。

考察中国诗史的整体进程,唐代不仅堪称其峰巅时代,而且表现为一个重要的界划,那就是文人诗的成熟和规范。因此,完全可以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峰巅乃至精华内涵,主要就是由文人诗充实而成。当然,文人诗一旦形成,本身便已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在以五七言古律诗为主体的外在形式规范中,其内部呈现出多样化的诗美类型与艺术范式。总体看来,不同的诗美类型与艺术范式的展开,实际上与诗史的发展同步进行,具体而言,唐代前期艺术精神主要表现为统一性,中期则出现巨大的裂变过程,并一直延续到北宋,至南宋复又形成多重因素的融合重构。由此看来,探究中国文人诗的进程,唐宋二代实不可分割。

中国文人诗的多种类型与范式,大体可以归为二类,这就是后人所“唐音”与“宋调”,人们习惯地将之作为唐代、宋代文学风貌的标志,但实际上,其分界并不能以唐、宋两个封建王朝的时限为据,正如钱钟书在其《谈艺录》中所云“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1]。多种艺术类型与范式在唐、宋二代实呈整体→裂变→整合的复杂的嬗递状态与交织关系,并以其整合而成的两大类型垂范后世。在宋代以后,文学史上宗唐祧宋,纷争不绝,唐宋诗之争于是形成批评史上一大公案,而诗歌艺术风貌虽有迁,却在总体上局限于此两大范式之中,且随着时代的推移,文学史上主流样式已由正统诗文旁落。从这样的角度看,唐、宋二代正是一个完整的文学史时代,其最为显目的标志,便是对中国文人诗辉煌世界的共同构筑。

由于这一完整的文学史时代涵具着中国文人诗的庞大系统,而敏感的文人心灵随着七百年时代风云变幻更显得波动异常,由此促使唐宋诗史形成巨大的嬗递变迁之势。大体而言,这时期,主要表现为五七言古律诗形式的确立,由汉魏风骨与刘梁词彩融构而成特定的时代艺术精神的统一性;唐代中期至北宋可称为文人诗的裂变时期,主要表现为随着时代巨变出现文学思潮的转向,在诗歌体格逐渐精密与诗美类型分裂多样之中孕育出与“唐音”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范式――“宋调”;南宋可称为文人诗的重构时期,主要表现为“宋调”在凝定中趋变,从而导致“唐音”复现及其重新定位。

唐宋诗史三大阶段的嬗递,显然并非单线的替代关系,而是呈现复杂的交织状态。在总体的时代精神嬗递流变之中,文学思潮异常活跃,并贯穿着、宋二代之始终。就其荦荦大端而言,主要有四:一是基于主体精神高扬的尚奇思潮,在唐宋诗史上创造出无数新奇的审美天地;二是努力贴近现实生活的写实思潮,在唐宋诗史上留下了大量的活化的历史乃至史诗般名作;三是追求诗歌体格创变的“以文为诗”现象,使传统诗歌的功能与范围得到空间的三展;四是乱世文人为寻求心灵归宿而生成的“晚唐风韵”,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典型的心路历程。这四大思潮,无不贯穿唐宋二代,有的甚至涵盖始终。可以说,正是以此为代表的诗学思潮,将嬗递流变着的诗史整合为一体,从而在动态的流变与静态的排列、历时态的思潮习尚与共时态的文类体式的辩证统一之中,构成唐宋诗歌的宏观结构,并昭揭一段典型的文学史整体进程。

从中国文人诗的视点观察,唐、宋诗显然并非历来“分唐、宋之畛域”那样的两种文学形态的对立关系,而是一个历史进程中的整体。纵观历代的唐、宋诗研究,由古代的唐宋诗之争到近现代的不为轩轾,从争高下到辨异同,学术观念趋向通达,标志着时代学术的进步,但是,研究宋诗仍然以唐诗为参照乃至评价标准,并且视唐、宋诗本身为截然两途的观念与思维定势显然略无改变;在唐宋诗研究中,则几乎无一例外地以辨异为主要着眼点,同时具体研究者大多仅攻一端,致使唐诗、宋诗研究各自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领域,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隔膜。由此看来,整合唐宋,不仅可以改变唐、宋诗研究的分裂状态,而且可以拓宽唐、宋诗研究的狭隘视野,使唐、宋诗研究本身趋向深化,并进而为倡导一种新的学术研究方法与思维观念提供启示。

张显清、林金树主编的《明代政治史》一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得中国社科院出版基金资助,2003年12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明代是中国历史处于新旧势力开始互相碰撞的特殊时期。明代政治在把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到高度成熟阶段的同时,也出现了若干新的因素,不仅对当时的社会面貌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明代政治史不仅对深刻认识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世尤具特殊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但与中国古代大多数断代的政治史研究相比,明代史研究就显得相对薄弱,而且已有的成果也主要是集中于政治制度的研究。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盼望着能有一部全面论述明代政治史的专著尽早问世,而《明代政治史》一书的出版,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一热望。

全书以近百万字的篇幅,共分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皇帝制度与两京、内阁、行政体制与军事管理制度、官僚管理制度、法律与运作、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与改革、民族政策、外交关系、政治思想等十个篇章,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了明代270余年政治史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并通过揭示明代政治对经济、文化乃至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影响及其互动关系,进一步探讨了明代乃至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规模之宏大,体系之完整,视角之多样,不仅在明代政治史研究领域是空前的,而且在中国古代各断代的政治史研究中也不多见。全书给人的启迪和益处良多,令人印象最深的即有体现了贯通和发展的观点。该书为断代政治史,但作者并没有把眼光局限于明代,而是始终把明代政治史放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审视,努力揭示其对前代的继承、发展和对后代的影响,并以此来估价明代政治史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中的地位和特点,反映了作者通观全局的整体史识。

恩格斯曾说:人类历史“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所以,研究历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寻找出过去社会深藏于无数现象背后并处在时刻变化中的“种种联系“及其“相互作用”。而这正是《明代政治史》一书的着意用力之处。

根据不同时期的显著特征对历史发展过程作出阶段性的划分,是认识和研究历史的必要手段。在这方面,《明代政治史》同样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提出了颇为中肯的意见。作者站在总揽明代政治全局和把握其发展趋势的高度,把明代政治史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洪武元年(1638)至宣德十年(1435)为“政治形成确立并稳步发展”的时期,正统元年(1436)至正德十六年(1521)为“政治退化倒转、社会秩序日趋混乱”的时期,嘉靖元年(1522)至万历十年(1582)为“政治改革逐渐深入、改革势力与腐败势力激烈斗争”的时期,万历十一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为“政治迅速败坏、局面逐步失控”的时期。这可谓是透过繁纷芜杂、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抓住了各阶段处于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中国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研究中国史应该具有世界史的意识和眼光。15世纪以后,人类历史开始进入由西方殖民掠夺和通商贸易把世界各国连接起来的新时代,而明代就处于中国与近代西方接触、交往的开端,所以,研究明代政治史就更应具有世界史的视野。对此,该书可谓同样具有高度的自觉。

当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部近百万字的学术巨著,不出现个别瑕疵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沿袭《万历野获编》等书之误,认为兵备道“设置始于弘治十二年”就是一失考之处,因据《宪宗实录》,早在天顺八年就已有整饬松潘兵备道之设立。又如,由于全书是由数位作者分撰而成,故也就难免出现个别内容前后照应不周的情况。但瑕不掩瑜,该书作为明代政治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出版发行不仅把明代政治史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而且必将对推动明代政治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述规章嬗变析论政事风云

韦庆远

由张显清和林金树两位主编并有多位明史专家参加撰写的《明代政治史》,拓展了明代政治史的研究领域,从新规范了它的范围,积极吸收了当代史学研究和政治科学的最新成果,将有明一代典章制度嬗变的过程和功能,波谲云诡政治事件的演变和效果,多种类型政治人物的活动及彼此矛盾关系,都纳入1417世纪中国历史,即明王朝统治时期的特定阶段之中。既有高屋建瓴以进行理论分析,又讲究采用翔实的史料平实地进行论证。

明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在政治制度上,它上承秦汉奠立皇权专制的体系,继承着近二千年来封建统治的基本理论和体制,但又因时革新,连续进行过重大的调整。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声名卓著的政制改革家,他为了极大地强化专制皇权,对全国军政体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是,这样的设计,是完全按照朱元璋本人特有的条件度身裁做的,而他的后代子孙们,不论在气质、经验、才能和勤勉等方面,都不能够和他相比拟。一方面,由于恪遵祖训,任何一届皇帝都只能够表面上遵守这样的架构以执政,都不敢从根本上对它稍有触动,但另一方面,或由于实际形势的变化,或由于本人才具的限制,或由于迷溺淫逸怠懒,都无法再按照遗规刻板办事,故此明太祖设计的统治蓝图框架虽存,但往往便因时因事因人,一再被偷换概念,屡屡进行过实质性的删改变通,甚至弄得面目全非,其实际职任和运行程序已迥异于创建之时,这是研究明代政治史的同仁必然会碰到的重大的前提,也是研究工作者必须着力以探索的重大问题。溯求其根本清理其变动脉络,合理说明演变的原因和得失,是关系到明代政治史研究成败的关键。该书能够充分注意到这一点,是突出的优长之处。

该书另一优点,是对政治史的研究有着崭新的思维,大大拓展了它的研究领域。编著者申明:“明代政治史的研究范围,应该涵盖明代的阶级关系,国家形式、政治制度,权力运作、政治演变、政治改革、政治方略、政治党派、政治集团、政治斗事、政治事件、政治理论,政治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该书正是力图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构思和写作的。除了对皇帝和皇权,中央地方行政体制和军事管理制度,法律和监察制度等之外,还特别用几个专章深入论述诸如明代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与改革,明代的民族政策,明代的外交关系,明代的政治思想等等,这是既往同题书籍未有的,从而组构成一部比较全面丰满的明代政治史。

本书再一优点,是能够从发展的观点,从动态中阐述明代政治史的各个方面。既重视其体绝对皇权专制的纲领,国家机器的组建原则,各级官员的职任和制约等,又更不忽视其用运行的实况和相继的演变,既注意它的常局,又更着重注意它的变局。以常驭变,因变论常,能够更贴近明代政治史的真实,这体现出研究工作的力度。

不论从史学或政治学的角度,《明代政治史》从选题、体裁、论述角度,以至史料选舍各个方面,都不失为上乘之作。

阅读重生不平凡人生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