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小孩看古文动画片,我也旁观了。对里面关于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内容颇感灵动。
之前,我在《欲铸金刚》初稿里开辟了《读书》专栏,里面对读书是这样表述的:
“《读书》是本人站在反思、批评和超越的角度来写的,因为书及其思想同名利、食色和神是一个档次,都有其局限性(《随感栏》里有“局限是真理”的文章),陷进去很难跨越。有些具体内容不一定贴切,本人只是给予一种读书该如何吸收和超越的方法。这也是作者为何把它放在首个篇幅的主因。”
尽管本栏目被其它章节吸收了。但孟子对读书的这种观点已深深地印证了我:在这个栏目说明里所表达的思想是正确的。
“读着前人文字,许多思想总是在我以前的日记中就能找到。”
“我读书,是寻觅印证,而不是寻觅思想。”
“我读心,比读书多得多。”
……
这些日记,又一次被体验。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书,不是用来信的。
那书为何不能信?到底信什么呢?
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搜索了一下对孟子这句话的相关信息,发现《品书》论坛里对这个思想进行了讨论:
“我酷爱书,每到一地,行旅中必有几本书,本栏让我失望,早就不爱进。”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目前书界乱象从生之际,看书时在心上悬挂一把名叫‘批判’的尚方宝剑,邪魔见而退避,走火入魔的危险也会相应减少很多。”
“庄子之语: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无字之书,只能以心读,能读否,各人造化。有字无字当如何分呢?”
“书的精神应该是什么?正请教你们。”
……
看着这些文字和迷惑,我忍不住要说两句。
我们要认识清楚,孟子所说的书不是自然知识的书,也不是社会科学,而是人生的。人的观念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成长的经历不同,当然所得就不一样。如果我们不依据自己的客观实际而盲目的吸收模仿书中作者的观念,那么同自己的内外都会“不适”。
更重要的是:大道人生是没有固有的理论观念,是任何文字所表达不出来的。是以“适应当下”为最高准则。所以,有“不立文字”之说。最好的书,只是作者本人的“一末”。想用书概括出一个人的心,是不可能的事。
人心就像变频电台,没有固定频率,因而,我们无法用书去监听出他人的声音。
其实,一切都是平等的。只要我们认识了自己,何以要用书中他人的观念来弱化自己呢?不能超越书,没有自我,书就成了另类迷信,成了一种嗜好,如酷爱动物一样。对庄子的这句“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指的就是把书当嗜好。
我们虽然不能迷信书,但也不能像孟子所说的“无书”。因为书可以印证我们认识的正确如否。如果我们的体验同书,尤其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书,相知相应了,书不仅无害,还会给我们增加信心。使自己有了许多“同志”。
无书,我们又从哪里去否定自己的错误呢?
2008-11-10\');
阅读欲铸金刚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