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家博客留言栏里,看了那么多嗜书如命、崇拜作家如神的评言。我有种说不出的悲悯:用心错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而每个心灵都可以塑造自己的天地、众生。如果我们抛弃自己的心灵而一头扎进他人所描述的世界,那么就会失去了认识自己的机会和条件。
更何况,现代文化的多元、传播的繁荣和功利的浓厚,使真正寻觅心灵本位的明白人如凤毛麟角,大多是自我心灵外象的沉醉表达。
在苦短人生的有限时间里,我们有没有必要牺牲自己的心智和时间去游离这些杂碎的事务呢?
不超越知识和书籍,不超越书生、文人、名人和伟人,我们永远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心灵。
自己本身就藏有大藏经。看自己比看书重要。“学而不思则罔”,这“学”不是知识,更不是沉湎于文学、文字,而是孔子对世界观和如何用心的学习。这“思”就是观察自己。它告诉我们,学最多的东西不同观察自己结合则会成为迷茫的机械。
于丹在《论语心得》里讲过:读书有两种方法,一是我注六经,二是六经注我。前者就是钻进书里而不知道开发自己心灵的书生学者,靠发达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脑海里翻江倒海而蚕食生命;后者是找到心灵,知道如何用心后,才在书本上去寻找证据。用的是对自我认识的透彻而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是一种心智和知音的交流。往往因产生强烈的共鸣而拍案叫绝。是高度的精神享受。
其实,明白了自己后,就知道千万圣人所言无非是叫我们如何用心。
无论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用心,还是佛家的“普渡众生”的教学相长的人文用心;无论是孔子的“仁义礼智信”而靠社会环境来用心,还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靠对社会的融合来用心。等等,它们都是在阐述用心的经验和道理。
如果我们透过这些用心的道理,而踏踏实实地在实际日常生活中,去不断地运用心,体会心,观察心,训练心,改造心,总结心……我们就能得出自己的用心习惯和智慧。
于是,自己的天空就缔造出来了。我们就不再跪在名人和典籍的文字里,痴迷、渴讨和茫然。
看好当下,多运用心吧!
快乐和健康在这里溢出。\');
阅读欲铸金刚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