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黄帝内经》_欲铸金刚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体验《黄帝内经》(1 / 1)

最新网址:www.sqge.cc

x

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曲黎敏在讲《黄帝内经》时,对这句话是这样解释的:“这句话意思是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是没有变的。所以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比如说国学里面,《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的太过与不及。。。”

听了这段叙述,我感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悲哀――被华而不实的文字所掩盖。

“千百年来,什么都变了,但是人没有变。人的本性是没有变的”,果真是这样吗?

人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变了,人没变?环境变了,观念也就变化;观念变了,行为也就跟着变了;行为变了,身体健康也就变了。人岂有不变的道理?!

人性。什么是人性?能变才是人性。

曲教授所要说的不变,是人体结构所运行的规律,是生命的大道。而这个道是融合物质与精神、生命与心灵、社会与宇宙。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个道不是人,也不是人性。但,如果我们的思想行为和习惯符合了道,人性就是道性,人这时才是不变的“道”了。

“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这句话有些臆测。自然、身体社会和心灵有着同样的规律,人们通过对他们的同时观察认识了许多共同的规律,找到了极道,从而掌控了生命。以物明理,以理明命,这应该是很普通的认知。大道岂能仅仅从身体认知?佛教的心性训练还把身体撇在一边,纯粹从心灵本身来体验大道。所以说,“古人认为人的任何思想都是从身体当中来的”是有些偏颇的。

当然,任何思想都可以服务于我们的身体,为其带来益处。基于这种认识目的,古代文化就把大道如何应用在身心上,做了许多探索。《大学》里讲至善,是让我们的意识行为同社会和谐。《中庸》讲太过与不及是要我们的行为符合大道,否则,就会出问题。思想“太过与不及”就会疯狂或绝望,身体“太过与不及”就会生病。

曲教授的“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实际上都源于人身体结构的太过与不及”,这只能说明身体的疾病在“太过与不及”上反映特征最显著,并不能说,大道只有源于身体结构。

“上医治国”是让我们的文化环境符合大道,使众生身心健康,受益;“中医治人”是用正确的思想来教育和改变一个人;“下医治病”仅仅是从标上改变人的生理。

由此可知,大道不是从孤独个体的人本身来实现。真正能弄懂《黄帝内经》的人,必须体会到大道。用极理来改变苍生。

x

天下即人身――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曲黎敏所讲的《黄帝内经》中说:“古代文化认为,天下即人身。人的头顶上是天,所以在古文里又叫做天、颠、顶。人体是在所有的组织系统里面最精密的自组织结构。它自已本身有一个和谐的机制。”听了这段文字,没有明白曲教授讲的是啥。由此,我也判断出,她像于丹一样,仅仅是书生,文字工作者,没有好好体验过生命。

“天下即人身”既是一种天人道合,也是一种养心观念,还是一种守身的成就。之所以说是天人合道,因为天下和人自身都受发展变化等大道规律的统一,天道就是人道。

之所以说它是一种观念,因为我们的心灵只有内外统一,抛弃我之主观,时刻同客观相适应,我就是天下,天下就是我,那平等的我就心态平和,万事俱寂。

说“天下即人身”也是一种守身的成就,因为体验过守窍通脉的人都知道,心到哪里气到哪里,如果我们把天下都当成自身,内外融合,无处不是丹田,那么,我们就可以无守而守,四通八达了。如此,就超越了物我、内外和生死。\');

阅读欲铸金刚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