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晚报过去的辉煌,大家都是知道的。张铁山清楚的记者,同样是他主政的晚报,在两年前可不是今天这般光景。那时的晚报呀,在整城市的媒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是商家要来上京打开市场,不在晚报刊发广告的话,消费者都会对这个产品产生怀疑,对这个产吕的生产厂商的实力产生怀疑。是呀,那时的晚报在这座城市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外界的知道分子们,都以进晚报为荣。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张铁山从外地市委书记的位置上,调到了省城。张铁山面临有两个选择,一是去省委办公厅,做副秘书长;二就是到晚报社,出任社长。张铁山没有犹豫,当即就选下了到晚报。
晚报虽然是一个副厅级的编制,但是,实际上掌握的经济大权,那是一般的厅级单位,望尘莫及的/又加上晚报法时如日中天,在当时,张铁山无疑是作出的最好选择。
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媒体的变化呀,现在成了三年河江,三年河西。谁也滑料到,媒体的发展速度如此之迅猛,格局变化如此之巨大。像媒体巨人般矗立于上京市的晚报,只经过市场化报纸两年多的冲击,就在市场的格局中倒退到了第三位置,并且还不断下滑的迹象,张铁山非常清楚,今年上半年,晚报只做到了基本特平,搞不好,下半年经济就会出现场亏损现象,尽管报业的特点是下半年为经营旺季。上京的报业竞争已经白势化了。张铁山隐隐感觉到,晚报已无回天之力了,当然这话,他从来不公开讲。这样的从他口里讲出来,不要说持打击一般编辑记者的士气,就是编委副总编他们,也会背上思想包袱。所以这个念头,张铁山只有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拿出来思考。
张铁山心清楚,抓编务的总编副总编们,对报社会性的经营缺乏了解,多数还盲目乐观,只有他知道,形式有多严峻。从上凌晨年的经营状况来看,以前晚报强势广告行业,诸如房产、汽车和医药制药品,都出现了巨额下滑,这种现状如果在一定时限内,得不到扭转,后果是可怕的,完全有可能让晚报跌入不可救药的深渊,永远实现不了大逆转。那时候,他张铁山就成了历史的罪人,成为新闻界永远的笑柄,自己的一生就会定格在耻辱架上。
张铁山内心的苦楚,局外人是不得而知的。
市场的变化如此的巨大,国家的宣传主管部门,也作出了诸多的政策引导,让报业能进一步健康稳健的赂前发展,其中有一个检验报业是否发展的硬指标,那就是经济上是否盈利,是否实现了良性发展。报业孔子与其他产业一样,在确保精神文明的同时,也要看是否实现了物质文明。尤其是除了党报之外的市场化报纸,更要看他的盈利状况。
国家主管宣传部门,还有一个主体思路,那就是媒体必须向集团化转变,增强媒体在市场中的抗风险能力。与此同时,国家还允许酱进入媒体的经营,允许资本介入媒体的发行广告。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所有的媒体来说,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机遇,谁在这场媒体战的运作中,抢战友商机得当,谁就会赢得主动。
这天,张铁山接到了省里的通知,让晚报的法人出席。张铁山知道这个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晚报的谎改革就要拉开帷幕,一切将要被打乱,所有的利益集团,都将会在这场变革中展开纷争。张铁山真正感觉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作为这个时期的晚报掌门人,张铁山知道自己也没法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一切都变数太大了。他觉得自己有些悲哀,在晚报经历的辉煌短暂,经历的痛楚和压力,却是那样的令人刻骨铭心。现在,他又一次站到了十字路口,由不得他,他必须也不然作出决择。
张铁山想:也许,这是他在新闻办的最后一站了,完成了晚报的改革,他就要离开报社了,或许退休,或许是去别的什么地方。他知道,他来的时候,晚报是八面风光的,而今的晚报,已有几分萧条了。这个结果是他当时没有料到的,任何一个领导,看下属都只看结果,不问过程的,晚报在他手里成了这样,在他看来,上级的领导们,是绝对不会再给他机会的了。他心里轻叹: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命运,尽管他是个唯物主义者。
省里的会议开得也相当简洁,主题大致有这样一些:报业必须走集团化发展的路子;报业的改革必须推行,第一批进入改革试点单位的就有晚报。
涉及到晚报的具体问题有这样一些:领导班子调整;引进资本进入;调整薪资结构;初步形成集团化的雏形。
最后省里的主要领导强调,在晚报的新的领导班子没有形成之前,现在的领导班子必须负起领导责任,如果在这个非常时期,不管谁出了问题,首先追究领导的责任。
这个会议的气氛严肃,让见惯了各种会议场面的张铁山,心里也有几分紧张。但是,当会议开完了,张铁山却有了另一种心情。他觉得,自己就要卸任了,无官一身轻了,只要把最后的交接作好,也就万事大吉了。剩下的事,那就是组织上的了,自己何去何从,已不重要了,反正是退下去。
根据上级的安排和指示,张铁山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第一要做好现有领导班子的思想稳定工作,等待省委工作组的考评,而后对每一个人做出安排。第二,他要组织全报社的职工,选出年轻力强,经验丰富的,报社新的执行总编辑(由上级任命报社的社长兼总编辑,执行总编辑在社长兼决编辑的领导下开避孕药工作,这是一种全新的机制。)第三,维护报社会性的大局,实现新老班子的平稳过度。
要真正完成上级交给他的这些任务,绝非易事,张铁山非常清楚。但是,不管怎么样,他也得一件一件的去落实。在张铁山看来,老领导班子的稳定依然是第一位的,只要一个领导班子成员从中作梗,他下面就会有一大堆的跟随者,所以领导班子成员,在这个进修,是一个也不能乱的。
张铁山不得不召开领导班子的小型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张铁山首先传达了省里会议的几项内容。刚传害完,出席会议的领导们就议论开了。
“那就是说,我们的这个班子要彻底的否定了?”
“宁产决定是不是太草率了?”
“不行,我们要找省委领导谈谈。”
……
各种意见都有,但是,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理解。别人七嘴八舌议论的时候,只有三个人没有讲话,三个人都各自思考着。这三个人就是郝、龙霞和金晓岗。三个人都明白,既然省委已做出了决定,那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如果提不同意见,只会适得其反。现在每个人面临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坚决、不折不扣的执行下去。
张铁山说:“会议的内容就这些,我看讨论是没有必要的,研究这么执行落实吧!”
这时郝同表态了:“刚才,张社长已经传达了省上的会议精神,我没有别的意见,坚持执行,服从通缉决定。”
其他的人也纷纷表态,只有老宏是另一番态度。他说:“我没有什么说的,这样的话,我就只有提前退休了,我不想再介入一场纷争。”
他的话让年轻的同志颇为不满,也让金晓岗心里不舒服。
“都退休,我们年轻人呢?”有人问老宏
“年轻人,你们就继续干呗!”老宏继续说风凉话。
“不要争了,象话吗你,老宏,你还有没有原则性,这可是省委的决定。”张铁山说。
老宏低头不说话了。
就在这个会上,张铁山宣布:两癸后省委工作组就入驻报社,对每个领导成员进行民主测评和考核,希望大家认真面对,并自觉服从组织的决定和安排。首先我自己表态,在新班子没有到位之前,我是计长,新班子到位之后,我就是普通党员,普通员工。希望大家也和我一样,面对改革,端正心态。另外,要向全社会公开招聘一位执行总编辑,当然在报社范围内也要推荐合格的候选人,这项工作要立即展开。在省委工作组入驻之前,报社的执行总编辑人选要出来。
听说了报社要进行彻底的改革,报社的年轻记者编辑没有不拥护的。报社选拨执行总编辑候选人,参加的人非常踊跃,报名的一共有十五人。张铁山和所有的领导商量,决定来个民主投票,选出前三名,作为候选人。他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多数领导的赞同。
民主投票的结果很快就出来了,排在前三位是分别是:金晓岗、河流和阿月。金晓岗是老领导班子面员,要不要他参加执行总编辑的竞争,成了摆在张铁山面前的新难题。他私下里征求群众的意见,有两种说法,一种,赞成。理由是竞争面前人人平等。一种,反对,理由是老体育场参加者竞争对别的竞争对手的不平待。
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张铁山也没有别的办法,提交编委会讨论,也没有个结果。他只有请示省委有关部门,省委的答复是:同意金晓岗参加竞争。报社上下才停止了争论。
这样的结果对河流和阿月显然不利,河流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意见,说这是一场不公正的竞争,要求上级部门对这件事情重新认定。但是,河流的言论终归没有被省委采纳。
报社的变革,受到冲击最大的,恐怕除了张铁山,就是他郝同了。这天郝同在家里摆上了酒菜,特别邀请了河流。在这个时候,郝同知道自己入河流是在一条船上人。他需要河流老爸,在关键的时候推他一把,让他在这次改革之中,能够坐上社长兼总编辑的宝座。只有他坐上社长兼总编辑的位子,河流才更有可能成功击败金晓岗和阿月,成为报社的执行总编辑。这个道理他想,不用他说,河流也应该明白。
郝同在河流没有到达之前,自己进行了盘算,自己在这次的变革中,胜算究竟有几成。上面外调社长兼总编辑的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个在社长兼总编,必须要对报社全面了解;其次是要辅助执行总编辑抓大事,尤其是是政策上的大事;其三是这个社长兼总编辑要与资本方进行宏观协调,执行总编更多的是执行资本方的意图,所以这个社长兼总编辑一定代表报社利益,而代报社,首先是对晚报的历史熟悉。
郝同由此断定,这个社长兼总编辑,一事实上是在现有报社领导之中产生。而现在有报社会性的领导之中,聊了张铁山和他郝同之外,够这个资格的人不多,龙霞、老宏和金晓岗。
龙霞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只要她真的有心当这个社长兼总编的话,那谁也竞争不过她。可是,龙霞绝不会出任这个职务。现阶段省委那边也要马上换届,她爱人极有可能出任省委一把手,在这个敏感的时候,他决不允许自己的夫人出来争职位,给他留上话柄,让他的政敌抓把柄。所以,可以断定,龙霞肯定是原位不动,继续做她的副总编。
老宏呢,资格是够了,可是他的能力,实在不足以担当大任,他应该不在竞争之列。
而金晓岗呢,业务能力够了,可他太年轻,运筹帷幄的能力还不足以驾双一线区域大报,领导不会放心让他来挑此重担,报社的员工对他也还不放心。太年轻了,让人缺乏安全感。另外,既然省委允许他参加执行总编辑的竞争,实际上,就已经排除了他作社长兼总编辑的可能性。
剩下的就是对他郝同最具威胁的张铁山了。论经验和能力,张铁都绝对有重新出任社长兼总编辑的可能性,况且他还是现任社长。所有的事实都说明,这个社长兼总编辑只有在他郝同和张铁山之间产生了,郝同坚信。
组织上会选谁呢?郝同把他和张铁山作了个全方位的对比。
两人党龄,都是十九年。
年龄,他比张铁山小一岁。
学历,两人同是本科,张铁山党校,他是北师大。
经历,张铁山是宣传部长,市委书记。而自己,大学毕业之后一直在报社,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
除了这些,郝同还把别的因数也考虑进去世。自己在报社会性的时候比张铁山长,根基要称一些。同时,他郝同在新闻界的影响,也是他张铁山不能比绵,加上自己在省城的时间比他张铁山长,各方面的关系比他张铁山广。这些都是他郝同的优势,想到这里,郝同觉得胜券在握。他张铁山有什么呢,不就是比他郝同敢说话吗,敢拍板吗?
这时河流已到了,见郝同在纸上写写画画,说:“郝叔,大战在即,你还有心里练硬笔书法,真有大将风度呀?”
阅读新闻界暗流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