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莫名其妙之极,却也不好坏了温如萍的兴致,只是糊里糊涂,“木头木脑”。就这样,双方磨合了几次,逐步重新熟悉了罗原生活的柏向南才慢慢适应了罗原人的心态和说话方式,因此,面对温如萍的多方暗示,他再不搪塞,而是开始直接和温如萍谈婚论嫁。
几日之后的一个星期天,又由柏父柏望川和柏母黎贞如出面,约请了温如萍的养父母到家中吃饭。对于儿子这桩婚姻,柏家父母丝毫不敢懈怠,这时的柏望川已经平反回到罗原,在家里闲居久了,倒烧得了一手好菜,因此摆了一桌精致的家宴,将未来的亲家盛情邀来吃饭。席间谈起柏向南和温如萍的婚事,两家大人意见一致,认定他们应该立即登记结婚。
七十年代初期,罗原市住房仍然空前紧张。大龄青年结婚,通常是要先领结婚证,才有资格到工作单位排队,申请安排住房。因此领取结婚证,至关重要。因此柏向南和温如萍顺理成章,在这次家宴之后,登记结婚了。不过,领了结婚证后的小两口子却因为没有房子并没有立即操办婚宴,所以他们当时的结婚也只是一种书面形式。当时柏家住在崇化区石门路,凯司令蛋糕厂的一个车间楼上,总共才两间半房子。
柏家的人口却有七口之多,包括柏向南的爷爷奶奶、柏望川夫妻、柏向南和两个弟弟。其中的大弟弟柏向杰,这年也已经是十八岁的大小伙子了,因此这么多人挤住在一起,根本就腾不出地方给柏向南结婚做新房。温如萍家中住房条件好一些,但是按照柏家的宁波人思想,是绝对不肯让柏向南住到温家去的。因此陈柏向南和温如萍结婚之后,等于是一对野鸳鸯。
当时的罗原,住房条件极端恶劣,社会动荡混乱,柏向南和温如萍甚至连偷偷亲热的机会都绝无仅有。好在柏向南供职的曹湖机器厂是个数千人的大厂,几乎是一个小社会,职工的生老病死一切都由厂方安排。曹湖机器厂虽然是一个地生产推土机的工厂,但却五脏俱全,掌握在名下的公房也达数千套之多,所以柏向南结婚之后,没有等多久,就由厂里分配了一套被罗原人称作“下只角”地带的位于海北区曹湖新村的一间很小的单元房。
柏向南和温如萍拿到单元房钥匙后,着实兴奋了好一阵子,尽管房子地处偏僻、居住环境较差,而且还是别人已经住过的旧房,面积又小、地段又差,在罗原差不多是最差的房子了,但小两口心里却比吃了蜜糖还要甜。无论如何,他们毕竟有了自己的小窝,而且更让他们欣喜的是,房子虽然旧了点,但却绝对算是老式新公房,不用同别户人家合用卫生间和厕所。
那段时间,虽然是柏向南和温如萍日子过得最为艰苦的时节,但他们的心里却始终都是由内而外地裹着甜、缠着蜜。在温如萍眼里,柏向南每天都处在欣喜若狂中,每天一下班就骑着脚踏车去分给他的房子刷墙装修,忙得不亦乐乎。本来柏向南在工厂就是踩着电铃准时下班的人,这下子更加渴望下班,有好多次,下班铃还没有响,柏向南就跨着他的自行车,急不可耐地等待着下班的铃声,等到铃声一响,马上冲出厂门,如同跑步运动员听到起跑的发令枪一样。
阅读围狼:纪检档案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