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雪之行_叫花床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八章雪之行(1 / 1)

最新网址:www.sqge.cc

《雪之行》

在前几天,和一个经常在写作方面交流的密友聊天,说到去农场的事情,她说“不知道会有什么样子的《叫花床》会写出来”……对于农场,那是付出的地方也是寄托希望的地方,每一次去都有不同的感受,也几乎是每去一次就更新一篇,这也反应了我去的次数,水是土地的血液,这次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普降瑞雪,据称是有气象观测以来的20年间,最大的一场雪,特意去是看那片饥渴的土地。

长久在室内与“乌龟壳”之间工作,出了城市,看到的就是茫茫雪原,白雪皑皑,心间是突然的敞亮,点缀在白雪之间的是没有被雪覆盖的灌木枝条下的黄褐色,虽然不规则却依然不失韵律之美。车行走在沙漠公路上,虽然是大雪,道路却没有像苏鲁豫皖、贵州湖南那样的行走困难,甚至于整体封闭道路,西北的天是寒的,雪落到地上,并不融化,晶莹的如同水晶般,汽车奔驰而过,车后就是跟随的水晶,一片迷茫,因为车辆行驶过所卷起的雪让道路是黑白分明,显得特别突出,根本不会影响车的行驶速度。我是在黑龙江有过冬季生活经验,也是在西北生活了多年,更是睡过叫花床的人,在这数九寒天,应该做些什么样的准备,自认为准备的是十分充足,大可安心的游览这冰雪世界。。。

全国的大环境影响,这大雪纷飞已经好多时日,把世界变成了幽雅恬静的景象,让人如同来到了晶莹透剔童话般的世界,也净化了环境,过滤了一切,也如同净化了我的心灵般,感觉纯洁而又美好。

天地浑然一色,一片银白,好像这场大雪就是来净化整个世界的,在这纯洁的环境里,才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世界的许多肮脏……

雪,对于农民来说,更是包涵着特殊的情感,瑞雪兆丰年,那绵绵的白雪如银,在整个大陆变成雪的世界,并报导带来灾情的时间,我看到了它给人带来的无限希望与财富,我喜欢雪景,更爱白雪……

经过n小时的行车,我到达了终点站,还有数公里的道路才能够到达目的地,下车后,给我感受的是寒冷,我并没有按照本能的要求急急忙忙的寻找比较暖和的房子,而是望着天,做了个深呼吸,胸襟顿然开阔许多,感受着这无可比拟的特殊温馨……

经过电话联系,农场的自家兄弟到这终点站接我,我们并没有急急忙忙的赶回,而是寻了家酒馆,要了几个菜,烫了壶老酒,这景象就不必细说了,自然是一壶老酒下肚,海阔天空的侃了个编,从家事到国事然后到天下事,更多的是讨论田间明年的安排事。。。。。

虽是天刚亮就出发,来到这再喝酒吃菜论天下事,不知不觉间,夜色也就笼罩了过来,醉眼惺忪,摇摇晃晃,我们要回目的地了。

坐的是我们农民特有的车,没有遮拦,车速是不快,雪花飘打到脸上,如同情人的亲吻,扰的人心痒痒的,别人都说特别的寒冷,我却没有感受到,测定温度是零下23度,对于我这在零下30多度都生活过的人,并没有放在心上,别人都把全身包裹的严严实实滴水不漏,特别是对脑袋的包裹更是严密,而我是西装革履,仅衬衣内衣而已,更没有带御寒的帽子……

到达了目的地,见到我这样的人,都说我耐寒,要比他们穿的少n层,他们一层一层的给我看,我笑了,真的是没有感觉特别的冷,这是我并不长久在外面的原因吧……

在对“家园”一番查看后,疲惫也就袭了上来,当然还有那壶老酒的功劳,夜半,我被恶梦惊醒,我是很少做梦,更是很少做恶梦的,惊醒的第一感觉就是耳朵发疼,我用手摸了摸,知道是被冻伤了,对于冻伤我是知道如何治疗的,到室外,抓把雪,把耳朵盖住,让它慢慢的融化……在寒冷的冬季,被冻掉耳朵,如果不注意,那也绝对不是天方夜谭。

发生冻伤后应使用什么药物和采取什么方法?下面是我写作的指导老师给开出的药物和方法:

1、轻度冻伤(1、2度冻伤):呋喃西林氢化可的松霜;呋喃西林(741冻伤膏);硫酸新霉素霜(851霜剂);10%白胡椒酒精,还有名字叫做美宝的烫伤药膏。

2、重度冻伤(3、4度冻伤):切忌采用雪搓、冷水浸泡、直接火烤等错误方法。

3、应将受冻部位浸入40―42摄氏度温水中快速融化复温。然后迅速送往医院治疗。

4、学习防冻知识。不要穿潮湿、过小的鞋袜;不要长时间静止不动;不要在无防冻准备下外出;不要赤手接触金属

5、另外,平时用放入花椒、辣椒的热水泡手、泡脚也能起到预防作用;寒冬不是穿衣越多越暖和,贴身的衣服最好要暖和一些,外衣则应选择防风性能好的。

如果不慎冻伤,要注意迅速脱离寒冷环境,脱去潮湿的衣服鞋袜,用双手搓揉冻伤部位或温水浸泡,局部涂敷冻伤膏,并保持温度20-25c。如果冻伤较严重,就要到医院就诊。

很有特色的应该是下面的一段文字: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他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

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著“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那天恰恰是冬至,所以后世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民间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外面的世界,寒冷季节,通过被冻伤的耳朵提醒我,在感受自然之美的时间,更需要多多注意安全,以免发生冻伤耳朵的惨剧。

新春即将到来之际,撰写此文,提醒外出的人们,注意旅途安全。

20008年1月29日

;

阅读叫花床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