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计笑里藏刀
信而安之1,阴以图之2,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3。
1信而安之:信,使信。安,使安,安然,此指不生疑心。
2阴以图之:阴,暗地里。
3刚中柔外:表面柔顺,实质强硬尖利。
古人按语说:兵书云:“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故凡敌人之巧言令色,皆杀机之外露也。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
一日玮方对客奕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骑马的侦宿员)报至,诸将
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日.“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
袭己,尽杀之。此临机应变之用也。若勾践之事夫差.则意使其久而安之矣。
宋将曹玮,闻知有人叛变,他非但不惊恐,反而随机应便,谈笑自如,不予追
捕,让敌人把叛逃者误认为是曹玮派来进攻的,把他们全部杀光。曹琼把笑里藏刀
和借刀杀人之计运用得何其自如!古代兵法早就提醒为战者:切不可轻信对方的甜
言蜜语、空头支票,要谨防他们暗中隐藏的杀机。总之,此计还多用于军事政治与
外交的伪装上。
笑里藏刀,原意是指那种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口里喊哥哥,手里摸家伙”
的作法。此计用在军事上,是运用政治外交上的伪装手段,欺骗麻痹对方,来掩盖
己方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的谋略。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对外扩张,必须夺取地势险要的黄河崤山一带,派公孙鞅
为大将,率兵攻打魏国。公孙鞅大军直抵魏国吴城城下。这吴城原是魏国名将吴起
苦心经营之地,地势险要,工事坚固,正面进攻恐难奏效。公孙鞍苦苦思索攻城之
计。他探到魏国守将是与自己曾经有过交往的公子行,心中大喜。他马上修书一封,
主动与公子行套近乎,说道,虽然我们俩现在各为其主,但考虑到我们过去的交情,
还是两国罢兵,订立和约为好。念旧之情,溢干言表。他还建议约定时间会谈议和
大事。信送出后,公孙鞅还摆出主动撤兵的姿态,命令秦军前锋立即撤回。公子行
看罢来信,又见秦军退兵,非常高兴,马上回信约定会谈日期。公孙鞅见公子行已
钻入了圈套,暗地在会谈之地设下埋伏。会谈那天,公子行带了三百名随从到达约
定地点,见公孙鞅带的随从更少,而且全部没带兵器,更加相信对方的诚意。会谈
气氛十分融洽,两人重叙昔日友情,表达双方交好的诚意。公孙鞍还摆宴款待公子
行。公子行兴冲冲人席,还未坐定,忽听一声号令,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公子行
和三百随从反应不及,全部被擒。公孙鞅利用被俘的随从,骗开吴城城门,占领吴
城。魏国只得割让西河一带,向秦求和。秦国用公孙鞅笑里藏刀计轻取崤山一带。
三国时期,由于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17年,鲁
肃病死。孙、刘联合抗曹的蜜月已经结束。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
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不久以后,关羽发兵进攻曹操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
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
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
陆逊上任,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他给关羽写去一
信,信中极力夸耀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自称―介书生,
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关羽为人,骄做自负,目中无人,读罢陆
逊的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部人
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
击关羽。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吕蒙将
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关羽得讯,
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关羽只得败走麦城。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必有损,损阴以益阳1。
1损阴以益阳:阴:此指某些细微的、局部的事物。阳,此指事物带整体意义
的、全局性的事物。这是说在军事谋略上,如果暂时要以某种损失、失利为代价才
能最终取胜,指挥者应当机立断,作出某些局部、或暂时的牺牲,去保全或者争取
全局的、整体性的胜利。这是运用我国古代阴阳学说的阴阳相生相克、相互转化的
道理而制定的军事谋略。
古人按语说:我敌之情,各有长短。战争之事,难得全胜,而胜负之诀,即在
长短之相较,乃有以短胜长之秘诀。如以下驷敌上驷,以上驷敌中驷,以中驷敌下
驷之类:则诚兵家独具之诡谋,非常理之可测也。
两军对峙,敌优我劣或势均力敌的情况是很多的。如果指挥者主观指导正确,
常可变劣势为优势。孙膑赛马的故事为大家的熟知,他在田忌的马总体上不如对方
的情况下,使他仍以二比一获胜。但是,运用此法也不可生搬硬套。春秋时齐魏桂
陵之战,魏军左军最强,中军次之,右军最弱。齐将田忌准备按孙膑赛马之计如法
泡制,孙膑却认为不可。他说,这次作战不是争个二胜一负,而应大量消灭敌人。
于是用下军对敌人最强的左军,以中军对势均力敌的中军,以力量最强的部队迅速
消灭敌人最弱的右军。齐军虽有局部失利,但敌方左军、中军已被钳制住,右军很
快败退。田忌迅即指挥已方上军乘胜与中军合力,力克敌方中军,得手后,三军合
击,一起攻破敌方最强的左军。这样,齐军在全局上形成了优势,终于取胜。李代
桃僵,就是趋利避害,指挥的高明之处,是要会“算帐”。古人云:“两利相权从
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以少量的损失换取很大的胜利,是划得来的。
李代桃僵,语出《乐府诗集鸡鸣篇》:“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
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意是指兄弟要象桃李共患难一
样相互帮助,相互友爱。此计用在军事上,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
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象大家在象棋比赛中的“舍车保
帅”的战术。
战国后期,越国北部经常受到匈奴蟾褴国及东胡、林胡等部骚扰,边境不宁。
赵王派大将李牧镇守北部门户雁门。李牧上任后,日日杀牛宰羊,犒赏将士,只许
坚壁自守,不许与敌交锋。匈奴摸不消底细,也不敢贸然进犯。李牧加紧训练部队,
养精蓄锐,几年后,兵强马壮,士气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准备出击匈奴。他
派少数士兵保护边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见状,派出小股骑兵前去劫掠,李牧的
士兵与敌骑交手,假装败退,丢下一些人和牲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胜而归。匈
奴单于心想,李牧从来不敢出城征战,果然是一个不堪一击的胆小之徒。于是亲率
大军直逼雁门。李牧已料到骄兵之计已经奏效,于是严阵以待,兵分三路,给匈奴
单于准备了一个大口袋。匈奴军轻敌冒进,被李牧分割几处,逐个围歼。单于兵败,
落荒而逃,蟾褴国灭亡。李牧用小小的损失,换得了全局的胜利。
春秋时期,晋国大奸臣屠岸贾鼓动晋景公灭掉于晋国有功的赵氏家族。屠岸贾
率三千人把赵府团团围住,把赵家全家老小,杀得一个不留。幸好赵朔之妻庄姬公
主已被秘密送进宫中。屠岸贾闻讯必欲赶尽杀绝,要晋景公杀掉公主。景公念在姑
侄情分,不肯杀公主。公主已身怀有孕,屠岸贾见景公不杀她,就定下斩草除根之
计,准备杀掉婴儿。公主生下一男婴,屠岸贾亲自带人入宫搜查,公主将婴儿藏在
裤内,躲过了搜查。屠岸贾估计婴儿已偷送出官,立即悬赏缉拿。赵家忠实门客公
孙许臼与程婴商量救孤之计:如能将一婴儿与赵氏孤儿对换,
我带这一婴儿逃到首阳山,你便去告密,让屠贼搜到那个假赵氏遗孤,方才会
停止搜捕,赵氏嫡脉才能保全。程婴的妻子此时正生一男婴,他决定用亲子替代赵
氏孤儿。他以大义说服妻了忍着悲痛把儿子让公孙许臼带走。程婴依计,向屠岸贾
告密。屠贼迅速带兵追到首阳山,在公孙井臼居住的茅屋,搜出―个用锦被包裹的
男婴。于是屠贼摔死了婴儿。他认为已经斩草除很,放松了警戒。在忠臣韩厥的帮
助下,一个心腹假扮医生,入宫给公主看病,用药箱偷偷把婴儿带出宫外,程婴已
经听说自己的儿子被屠贼摔死,强忍悲痛,带着孤儿逃往外地,过了十五年后,孤
儿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在韩厥的帮助下,兵戈讨贼,杀了奸臣屠岸贾,
报了大仇。
程婴见赵氏大仇已报,陈冤已雪,不肯独享富贵,拔剑自刎,他与公孙许臼合
葬一墓,后人称“二义冢”。他们的美名千古流传。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微隙在所必乘1;微利在所必得。少阴,少阳2。
1微隙在所必乘:微隙,微小的空隙,指敌方的某些漏洞、疏忽。
2少阴,少阳:少阴,此指敌方小的疏漏,少阳,指我方小的得利。此句意为
我方要善于捕捉时机,伺隙捣虚,变敌方小的疏漏而为我方小的得利。
古人按语说:大军动处,其隙甚多,乘间取利,不必以胜。胜固可用,败亦可
用。
大部队在运动的过程中,漏洞肯定很多,比如,大兵急于前进,各部运动速度
不同,给养可能造成困难,协调可能不灵,战线拉得越长,可乘之机一定更多。看
准敌人的空隙,抓住时机一击,只要有利,不一定完全取胜也行。这个方法,胜利
者可以运用,失败者也可以运用,强大的一方可以运用,弱小的一方也可以运用。
战争史上一方经常用小股游击队,钻进敌人的心脏,神出鬼没打击敌人,攻敌薄弱
处,应手得利。这样用顺手牵羊取胜的例子,不胜枚举。
顺手牵羊是看准敌方在移动中出现的漏洞,抓住薄弱点,乘虚而入获取胜利的
谋略。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战机,乘隙争利,
当然,小利是否应该必得,这要考虑全局,只要不会“因小失大”,小胜的机会也
不应该放过。
公元383年,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地区,势力强大。前秦王苻坚坐镇项城,调
集九十万大军,打算一举歼灭东晋。他派其弟苻融为先锋攻下寿阳,初战告捷,苻
融判断东晋兵力不多并且严重缺粮,建议苻坚迅速进攻东晋。苻坚闻讯,不等大军
齐集,立即率几千骑兵赶到寿阳。东晋将领谢石得知前秦百万大军尚未齐集,抓住
时机,击败敌方前锋,挫敌锐气。谢石先派勇将刘牢之率精兵五万,强渡洛涧,杀
了前秦守将梁成。刘牢之乘胜追击,重创前秦军。谢石率师渡过洛涧,顺淮河而上,
抵达淝水一线,驻扎在八公山边,与驻扎在寿阳的前秦军隔岸对峙。苻坚见东晋阵
势严整,立即命今坚守河岸,等待后续部队。谢石看到敌众我寡,只能速战速决。
于是,他决定用激将法激怒骄狂的苻坚。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说道,我要与你决一
雌雄,如果你不敢决战,还是趁早投降为好。如果你有胆量与我决战,你就暂退一
箭之地,放我渡河与你比个输赢。苻坚大怒,决定暂退一箭之地,等东晋部队渡到
河中间,再回兵出击,将晋兵全歼水中。他哪里料到此时秦军士气低落,撤军令下,
顿时大乱。秦兵争先恐后,人马冲撞,乱成一团,怨声四起。这时指挥已经失灵,
几次下令停止退却,但如潮水般撤退的人马已成溃败之势。这时谢石指挥东晋兵马,
迅速渡河,乘敌人大乱,奋力追杀。前秦先锋苻融被东晋军在乱军中杀死,苻坚也
中箭受伤,慌忙逃回洛阳。前秦大败。淝水之战,东晋军抓住战机,乘虚而入,是
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唐朝中期,各镇节度史都拥有军事、经济大权,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蔡州
节度使的儿子吴元济在父死之后,起兵叛乱。唐宪宗派大将李诉担任唐州节度使,
剿灭吴元济。
李诉到任,放风麻痹吴元济。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只
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攻打吴元济,与我无干。吴元济观察了李诉的动静,见
他毫无进攻之意,也就不把李诉放在心上了。
其实李诉一直在思考攻打吴元济老巢蔡州的策略。他趁机擒获了吴元济手下的
大将李佑,对他优礼有加,感动了李佑。李佑告诉李诉,吴元济的主力部队都部署
在洄曲一带,防止官军进攻,而防守蔡州城的不过是些老弱残兵。蔡州是吴元济最
大的空隙,如果出奇制胜,应该迅速直捣蔡州,活捉吴元济。
李诉在一个雪天的傍晚,率领精兵抄小路,神奇地直抵蔡州城边,趁守城士兵
呼呼大睡时,爬上城墙,杀了守兵,打开城门,部队静悄悄涌进了城。筹吴元济从
睡梦中惊醒,发现宅第已被围困,负隅顽抗,终于被捉。李诉将吴元济装进囚车,
押往长安。驻扎在洄曲的董重质见大势已去,也向李诉投降。
第三套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疑以叩实1,察而后动;复者2,阴之媒也3。
1疑以叩实:叩,问,查究。意为发现了疑点就应当考实查究清楚。
2复者:反复去做,即反复去叩实而后动。
3阴之媒也:阴,此指某些隐藏着的、暂时尚不明显或未暴露的事物、情况。
媒,媒介。
“复者,阴之媒也”,意即反复叩实查究,而后采取相应的行动,实际是发现
隐藏之敌的重要手段。
古人按语说: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挥其锋。兵书云:“军旁
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所藏也”(《孙子行
军篇》)。
兵法早已告诫指挥者,进军的路旁,如果遇到险要地势,坑地水洼,芦苇密林,
野草遍地,―定不能麻痹大意,稍有不慎,就会“打草惊蛇”而被埋伏之敌所歼。
可是,战场情况复杂变化多端,有时已方巧设伏兵,故意“打草惊蛇”,让敌军中
计的战例也层出不穷。
打草惊蛇之计,一则指对于隐蔽的敌人,己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
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则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
而歼之。
打草惊蛇,语出段成式《酉阳杂俎》:唐代王鲁为当涂县令,搜刮民财,贪污
受贿。有一次,县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贪脏。他见到状子,十分惊骇,情不自禁地
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打草惊蛇,作为谋略,是指敌方
兵力没有暴露,行踪诡秘,意向不明时,切切不可轻敌冒进,应当查清敌方主力配
置、运动状况再说。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
夺取郑国都城。大夫蹇叔以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
会作好迎战准备。秦穆公不听,派孟明视等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队出发时.痛
哭流涕地警告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给
士兵收尸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郑国得到了秦国袭郑的情报,逼走了秦国安插的
奸细,作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部队长途跋涉,十分疲惫。
部队经过崤山时,仍然不作防备。他们以为秦国曾对晋国刚死不久的晋文公有恩,
晋国不会攻打秦军。哪里知道,晋国早在崤山险蜂峡谷中埋伏了重兵。一个炎热的
中午,秦军发现晋军小股部队,孟明十分恼怒,下令追击。追到山隘险要处.晋军
突然不见踪影。孟明一见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这时鼓声震天,杀
声四起,晋军伏兵蜂涌而上,大败秦军,生擒孟明视等三帅。秦军不察敌情,轻举
妄动,“打草惊蛇”终于遭到惨败。当然,军事上有时也可故意“打草惊蛇”而诱
敌暴露,从而取得战斗的胜利。
李自成起义部队逐步壮大,所向披靡,公元1642年,围困明朝都城开封。崇祯
连忙调集各路兵马,援救开封。李自成部已完成了对开封的包围部署。敌人二十五
万兵马和一万辆炮车增援开封,集中在离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李自成为了
不让援军与开封守敌合为一股,在开封和朱仙镇分别布置了两个包围圈,把敌军分
割开来。又在南方交通线上挖一条长达百里、宽为一丈六尺的大壕沟,一断敌军粮
道,二断敌军退路。敌军各路兵马,貌合神离,心怀鬼胎,互不买帐。李自成兵分
两路,一路突袭朱仙镇南部的虎大威的部队,造成“打草惊蛇”的作用,一路牵制
力量最强的左良玉部队。击溃虎大威部后,左良玉果然因被围困得难以脱身,人马
损失过半,拼命往西南突围。李自成故意放开一条路,让败军溃逃。哪知,左良玉
退了几十里地又遇截击,面临李自成挖好的大壕沟,马过不去,士兵只得弃马渡沟,
仓皇逃命。这时等在此地的伏兵迅速出击,敌军人仰马翻,尸填沟堑,全军覆没。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有用者,不可借1;不能用者,求借2。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
蒙求我3。
1有用者,不可借;意为世间许多看上去很有用处的东西,往往不容易去驾驭
而为已用。
2不能用者,求借:此句意与1句相对言之。即有些看上去无什用途的东西,
往往有时我还可以借助它而为己发挥作用。犹如我欲“还魂”还必得借助看似无用
的“尸体”的道理。此言兵法,是说兵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甚至是看去无什用
处的东西,努力争取主动,壮大自己,即时利用而转不利为有利,乃至转败为胜。
3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语出《易经蒙》卦。蒙,卦名。本纷是异卦相叠
(下坎上艮)。本卦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坎为水为险。山下有险,草木丛生,故
说“蒙”。这是蒙卦卦象。这里“童蒙”是指幼稚无知、求师教诲的儿童。此句意
为不是我求助于愚昧之人,而是愚昧之人有求于我了。
古人按语说.换代之际,纷立亡国之后者,固借尸还境之意也。凡―切寄兵权
于人,而代其攻宁者,皆此用也。
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在改朝换代的时候,都喜欢推出亡国之君的后代,打着
他们的旗号,来号召天下。用这种“借尸还魂”的方法,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在
军事上,指挥官一定要善于分析战争中各种力量的变化,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
的力量。有时,我方即使受挫,处于被动局面,如果我方善于利用敌方矛盾,利用
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也能够转被动为主动,改变战争形势,达到取胜的目的。
借尸还魂:原意是说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
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战争中往往有这类情
况,对双方都有用的势力,往往难以驾驭,很难加以利用。而没有什么作为的势力,
往往要寻求靠山。这个时候,利用和控制这部分势力,往往可以达到敢胜的目的。
秦朝实行暴政,天下百姓“欲为乱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愿望,但
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就难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被
征发到渔阳戍边。当这些戌卒走到大泽乡时,连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没,眼看无法
按时到达渔阳了。秦朝法律规定,凡是不能按时到达指定地点的戌卒,一律处斩。
陈胜、吴广知道,即使到达渔阳,也会误期被杀,不如一拼,寻求一条活路。他们
知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这种思想,正是举兵起义的大好时机。陈胜又想到,自己地
位低下,恐怕没有号召力。当时有两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一个是秦始皇的大儿子
扶苏,温良贤明,已被阴险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杀害,老百姓却不知情,另一个是楚
将项燕,功勋卓著,爱护将士,威望极高,在秦灭六国之后不知去向。于是陈胜,
公开打出他们的旗号,以期能够得到大家拥护。他们还利用当时人们的迷信心理,
巧妙地作了其它安排。有一天,士兵做饭时,在鱼腹中发现一块丝帛,上写“陈胜
王”(这个王字是称王的意思),士兵大惊,暗中传开。吴广又趁夜深人静之时,
在旷野荒庙中学狐狸叫,士兵们还隐隐约约地听到空中有“大楚兴,陈胜王”的口
号。他们以为陈胜不是一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让他来领导大家的。陈胜、吴广
见时机已到,率领戍卒杀死朝廷派来的将尉。陈胜登高一呼.揭竿而起。他说:我
们反正活不成了,不如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个样儿来。于是,
陈胜自号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占大泽乡,天下云集响应,节节胜利,所向披靡。
后来,部下拥立陈胜为王,国号“张楚”。
赤壁大战之后,刘备势力增强,但还不雄厚。他和孙权都把眼睛盯住四川,那
里地理位置好,资源丰富,是个可以大展宏图的好地方。但是,曹操统一中原的决
心已定,虎视眈眈,牵制住了孙权的力量。刘备、孙权一时都对四川无法下手。公
元215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降曹。益州刘璋集团形势危急。这时,刘璋集团内
部争权夺利,分崩离析。刘璋深怕曹操进攻四川,心想,不如请刘备来,共同抵御
曹操。刘备得讯,喜不自胜,正中下怀,这不正是他进军四川的大好时机吗,他派
阅读无良都市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