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1;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2。太3阳,太阴。
1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2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
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阴阳学说是把宇
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
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
导,并非《易经》提出。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在
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
物的对立面上,就是说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3太:极,极大。此句意同上。
古人按语说:阴谋作为,不能背于秘处行之。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
非谋士之所为也。
这是说“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
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虽
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
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
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
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见《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领三十万
大军以宁东土。一日,浩荡大军东进来到大海边上,帝见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茫
无穷,即向众总管问及过海之计,四下面面相觑。忽传一个近居海上的豪民请求见
驾,并称三十万过海军粮此家业已独备。帝大喜,便率百官随这豪民来到海边。只
见万户皆用一彩幕遮围,十分严密。豪民老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更是绣幔彩
锦,茵褥铺地。百官进酒,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四起,波响如雷,杯盏倾侧,人
身摇动,良久不止。太宗警惊,忙令近臣揭开彩幕察看,不看则已,一看愕然。满
目皆一片清清海水横无际涯,哪里是什么在豪民家作客,大军竟然已航行在大海之
上了!原来这豪民是新招壮士薛仁贵扮成,这“瞒天过海”计策就是他策划的。
“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
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
公元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建国,定
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
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也就是今天安徽
省和县一带地方)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大列旗帜,遍支警帐,张扬声势,
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军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
敌面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便撤回集结的迎战
部队。如此五次三番,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竟然也司空见惯,
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
令陈兵猝不及防,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天的讲苏省镇江市一带)。
第二计围魏救赵
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打集中的敌人,不如
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
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古人按语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
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
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
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孙子的比喻十分生
动形象,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
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
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
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
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
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
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
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
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这孙
膑曾与庞涓同学,对用兵之法谙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将他聘得,当时庞涓也正事
奉魏国。庞涓自觉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遂以毒刑将孙膑致残,断孙两足并
在他脸上刺字,企图使孙不能行走又羞于见人。后来孙膑装疯,幸得齐使者救助,
逃到齐国。
这是一段关于庞涓与孙膑的旧事,且说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
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
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
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
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
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
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
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
智穷兵败遂自刎。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革命军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军
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
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
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
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
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抗州。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
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
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诸王全将都认为这
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
性喜欢猜疑,以为天京被围,形势险恶,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
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
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
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
洪秀全深受感动,终于同意照计而行。这年正月初二,正值过年,清军仗着人
多势众,已把天京团团围住,也就略有松懈。
这天半夜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部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
东南角突围出去。清将和春见是小股部队逃窜,也就没有追击。
二王突围后,分兵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李秀成抵杭州城下,
见守备森严,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击退。原来这杭州是清军的重要粮草基地,
城内守军也有一万余人。他们只坚守城池,并不出城反攻。李秀成见三天三夜未能
攻下抗州,心中焦急。
突然天降大雨,城内守军见太平军久攻不下,都很疲惫,天又降雨,就都躲进
城堡休息,因为几天几夜没好生睡觉,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李秀成乘着雨夜,
派一千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兵士惊醒,城门己经大开,李秀成
率部冲入城内,攻了杭州。
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和春闻讯,知道杭州
已失,断了后勤供应,急今副将张玉良率十万人马,火速回救杭州。洪秀全见清军
已分兵解救杭州,敌军正在调动,于是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攻下抗州,放火烧了
粮仓之后,火速回兵天京。石达开也率部回撒天京。两路兵马汇合一处,机智地绕
道而行,回避了张玉良回救抗州的部队,终于顺利地赶回天京。
此时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兵始料不及,左冲右突,阵势
大乱,死伤六万余人,一败涂地。清军惨败,天京之围已解。短时期内,清军已无
力再打天京了。
第三计借刀杀人
敌已明,友未定1,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2推演。
1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
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
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2《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
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卦有:《象》损:损:
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
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古人按语说:故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
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
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
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韩非子,内储说下》)。
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
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
曹从之,羽遂见擒。(《长知经》卷九《格形》)。
古按语举了几则战例: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
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
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
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
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三国时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在
赤壁大破曹兵。还有,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慌,想迁都避开关羽
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关
羽得意,孙权肯定不愿意。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
给孙权。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关羽终于兵败麦城。
此计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上,主
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
胜的目的。学会识别这一计谋,可以防止上大当,吃大亏。
借刀杀人,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
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
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
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
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
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
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
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
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
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
田常高兴地同意了。
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
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
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
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
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
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
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
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
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
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挡,进犯明朝,志在必得。
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
十三比一,力量悬殊。
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
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
努尔哈赤,满军惨败。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
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
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
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
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
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
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
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杀人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
特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
和满州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
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
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哀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第四计以逸待劳
困敌之势1,不以战;损刚益柔2。
1困敌之势:迫使敌入处于围顿的境地。
2损刚益柔:语出《易经.损》。“刚”、“柔”是两个相对的事物现象,在
一定的条件下相对的两方有可相互转化。“损”,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兑下艮
上)。上卦为艮,艮为山,下卦为兑,兑为泽。上山下泽,意为大泽浸蚀山根之象,
也就说有水浸润着山,抑损着山,故卦名叫损”。“损刚益柔”是根据此卦象讲述
“刚柔相推,而主变化”的普遍道理和法则。此计正是根据“损”卦的道理,以
“刚”喻敌,以“柔”喻已,意谓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
法,同样可以制胜。
古人按语说:此即致敌之法也。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
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
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面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
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史记》
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
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史记》卷八―《廉颇
蔺相如列传》)。
古按语举了管仲治国备战,孙膑马陵道伏击庞涓,李牧大破匈奴的事实,来证
明调敌就范,以逸待劳,是“无有不胜”,法。强调用中心枢纽,即关键性的条件,
来对付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环”,即广大四周的情况。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是本
计关键。谁人不知,两个拳师放对,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蠢人则其势汹汹,
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水浒传》上的洪教头,在柴进家
中要打林冲,连唤几个“来来”,结果却是退让的林冲看出洪教头的破绽,一脚踢
翻了洪教头。
以逸待劳,语出于《孙子军争篇》: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
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
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同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又,《孙子虚实篇》:“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同逸),后处战地而趋战
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原意是说,凡是先到战场面等待敌人的,就
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的只能仓促应战,一定会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
战的人,总是调动敌人,而决不会被敌人调动。
战国末期,秦国少年将军李信率二十万军队攻打楚国,开始时,秦军连克数城,
锐不可挡。不久,李信中了楚将项燕伏兵之计,丢盔弃甲,狼狈而逃,秦军损失数
万。后来,秦王又起用已告老还乡的王翦。王翦率领六十万军队,陈兵于楚国边境。
楚军立即发重兵抗敌。老将王翦毫无进攻之意,只是专心修筑城池,摆出一派坚壁
固守的姿态。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楚军急于击退秦军,相持年余。王翦在军
中鼓励将士养精蓄锐,吃饱喝足,休养生息。秦军将士人人身强力壮,精力充沛,
平时操练,技艺精进,王翦心中十分高兴。一年后,楚军绷紧的弦早已松懈,将士
已无斗志,认为秦军的确防守自保,于是决定东撤。王翦见时机已到,下令追击正
在撤退的楚军。秦军将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杀得楚军溃不成军。秦军乘胜追击,
势不可挡,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此计强调:放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之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
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
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
动的等待。
三国时,吴国杀了关羽,刘备怒不可遏,亲自率领七十万大军伐吴。蜀军从长
江上游顺流进击,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直至
彝陵,哮亭一带,深入吴国腹地五六百里。孙权命青年将领陆逊为大都督,率五万
人迎战。陆逊深谙兵法,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刘备锐气始盛,并且居高临下,
吴军难以进攻。于是决定实行战略退却,以观其变。吴军完全撤出山地,这样,蜀
军在五六百里的山地一带难以展开,反而处于被动地位,欲战不能,兵疲意阻。相
持半年,蜀军斗志松懈。陆逊看到蜀军战线绵延数百里,首尾难顾,在山林安营扎
寨,犯了兵家之忌。时机成熟,陆逊下令全面反攻,打得蜀军措手不及。陆逊―把
火,烧毁蜀军七百里连营,蜀军大乱,伤亡惨重,慌忙撤退。陆逊创造了战争史上
以少胜多、后发制人的著名战例。
第五计趁火打劫
敌之害大1,就势取利,刚决柔也2。
1敌之害大:害,指敌人所遭遇到的困难,危厄的处境。
2刚(卦名)柔也:语出《易经》卦。,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乾
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乾,乾为天。兑上乾下,意为有洪水涨上天
之象。《》的《彖》辞说:“,决也。刚决柔也。”决,冲决、冲开、去掉的
意思。因乾卦为六十四卦的第一卦,乾为天,是大吉大利,吉利的贞卜,所以此卦
的本义是力争上游,刚健不屈。
所谓刚决柔,就是下乾这个阳刚之卦,在冲决上兑这个阴柔的卦。
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古人按语说: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害,败劫其
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国内
空虚,因而抟之,大获全胜(《国语吴语越语下》)。
这则按语把“趁火打劫”计具体化了。所谓“火”,即对方的困难、麻烦。敌
方的困难不外有两个方面,即内忧、外患。天灾人祸,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怨声
载道,农民起义,内战连年,都是内患;外敌入侵,战事不断,都是外患。敌方有
内忧,就占它的领土;敌方有外患,就争夺他的百姓;敌方内忧外患岌岌可危,赶
快兼并它。总之,抓住敌方大难临头的危急之时,赶快进兵,肯定稳操胜券。《战
国策燕二》中的著名寓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也就是“趁火打劫”的形象
体现。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里失火,一片混乱,无暇自顾的时候,去抢人家
的财物。乘人之危捞一把,这可是不道德的行为。此计用在军事上指的是:当敌方
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进兵出击,制服对手。《孙子始计篇》云:
“乱而取之,”唐朝杜牧解释孙子此句说,“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讲
的这个道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相互争霸,战事频繁。经过长期战争,越国终因不敌吴
国,只得俯首称臣。越王勾践被扣在吴国,失去行动自由。勾践立志复国,十年生
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表面上对吴王夫差百般逢迎,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被
放回越国。因国之后,勾践依然臣服吴国,年年进献财宝,麻痹夫差。而在国内则
阅读无良都市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