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邦听到自己有了新名字,很是高兴。
“那邦儿的表字叫什么呢?”刘太公的老伴儿――刘媪插话问道。
刘太公略微一顿,继而说:“这好办!就把邦儿原来的姓名拆开,‘邦’作名,‘季’作字。你们看怎么样?”
季邦也没有怎么仔细揣摩,急忙说:“好!从今以后我就叫刘邦、刘季了!”
话音刚落,季邦的心咯噔一下。刘邦?刘季?这不是汉高祖的名字吗?我是汉高祖?不会吧!也许这仅仅是一个巧合而已。古人同名同姓不是有的是吗?不行,为了稳妥起见,我还是把刘太公家的底细打听仔细才好。
拿定主意,季邦稳住心神,对着刘太公问道:“父亲,这里是什么地方?”
“是沛县丰邑中阳里。”刘太公回答说。
季邦大吃一惊,心想:汉高祖刘邦正是沛县丰邑中阳里人。
“那父亲的几个儿子都叫什么名字?”季邦稳住心神,继续问道。
刘太公也继续说道:“我的大儿子名叫刘伯,可惜早卒,膝下只遗留一子,名唤刘信;次子刘仲,亦有一子,名唤刘濞;此二子都在本村。”
季邦听完刘太公这番话语,脑袋都快炸了。
急忙又问刘太公:“您二老是怎么发现我的?”
刘太公于是就把自己怎样发现季邦的经过,详细地说了一遍。
季邦听完,彻底瘫坐在竹榻上。心想:这下完了!司马迁在《史记》中不是这样描绘刘邦的吗?“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名邦,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读杯,水边之意),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还有一句,“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些文字虽然有太史公司马迁神化刘邦的成分,但作为千古有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对历史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司马迁在作《史记》时,为了查清历史的真相,足迹踏遍了大汉朝的山山水水。作品如人品,有如此严谨的治学态度,何人还敢对他的作品,说上半个“不”字?“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这段描写,不正是说明自己通过时间隧道回到秦末,从虫洞坠下,产生异象,落在刘媪休息的湖边。刘太公发现并搭救了我,我认刘太公夫妇为父母的整个过程吗?再说,司马迁在文中分明委婉地指出,汉高祖刘邦并不是刘太公的亲生儿子。那么,刘邦到底是谁的儿子?这个问题恐怕只有自己最清楚了!想必,司马迁在叙述刘邦的身世时,也只有用这些神化的语言来躲避自己永远都无法弄清楚的问题了!“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这句话是说汉高祖刘邦长相伟岸,异于常人。特别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一句,很明白的说明刘邦左腿上长有七十二颗黑痣。这七十二颗黑痣不正是植入自己左腿上的七十二颗芯片吗?
想到这些,季邦在心里彻底印证了自己就是汉高祖刘邦!此时此刻,季邦的心里真是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下翻腾,起伏不定。整个身体中的血液仿佛都已经凝固。因为,季邦已经明白自己是永远不能再回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时间空间了!如果,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没有了刘邦这个人,那以后的历史便不复出现。因此,为了以后的历史空间能够正常发展,自己必须留在这个空间去做汉高祖刘邦!既然如此,那就想开一点,能做个名垂青史的人物,也是一个不错选择。
主意一定,季邦的脸上便不像刚开始那样的惘然无助,表情也舒展得多了。
当季邦正在那里发愣时,这刘太公可抓了瞎。他一会儿看到季邦呆若木鸡,一会儿又面色土灰。看得刘太公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生怕自己哪句话说得不当,得罪了季邦。好在季邦的脸色最终恢复了正常。
于是,刘太公便壮着胆子,小心翼翼地询问季邦:“邦儿可是对自己的名字有不满之处?”
被刘太公这一问,季邦猛然间才发现自己刚才的举动有点失常,连忙歉意地说:“不是,不是!这名字起得很好!”
“那邦儿适才......”刘太公紧接着又问道。
季邦赶忙说:“适才想到今晚幸得双亲,又有了自己的新名,不胜惊喜,故此失态。还望父亲见谅。”
刘太公见季邦如此解释,也不好细问下去。忙又对着刘媪说:“老婆子,饭好了没有?我和邦儿都有点饿了。”
“好了,好了!我这就去端。”刘媪说完,便伸手拿起竹榻上的竹席,把它铺在竹榻的另一侧。然后转身来到灶台前,把饭菜取出来,放在竹席上。满怀歉意地说:“邦儿,咱家穷,没有什么好吃的,只能委屈你了。”
你想,此时的季邦哪还有心思计较吃什么?可又不好拨了这对老夫妇的情谊,于是端起饭碗,胡乱地吃上一口,便敷衍地说了声:“很好,很好!”
刘太公夫妇见季邦吃得很香,也不觉胃口大开。顷刻间,便盆儿干碗净。
吃完晚饭后,大家都觉得累了。便铺开被褥,并排地睡在竹榻之上。
本章到此结束。从下一章开始,我们只好称呼季邦为刘邦了!
阅读新楚汉争霸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