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手法讨论
经常跟友人谈论,第一人称是否一定只限于主角的视点,也就是俗称的「上帝视角」问题了。有一个写作朋友的看法是,因为「我」代表了作者,「我」亦等同于作者的化身,而作者当然知晓小说的一切,所以「我」知道第三者的东西,逻辑上没有任何问题。
俺相对持平一点,一方面认同朋友的看法,毕竟「我」作为记述文的一种手法,即使「我」这一刻不清楚,难保可能是在之后有人告诉他,在时间上提早写出来,也是无可厚非;也可以完全把「我」和「作者」分开,将「我」当成一个名字的角色来写,自然不再存在上帝视角的问题。
然而在另一方面,俺还是倾向使用传统模式的第一人称描写方式。
现时网络小说世界里出现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传统有纯粹的第一人称手法,也有新颖的混合式上帝视角,第一人称的写法可谓变化万千。
简单来说,纯粹的第一人称的好处在于,你可以加快叙事,飞速略过不重要的部分,而且看上去好象在抒情,增加读者观文时的代入感。然而这种完全第一视角,很难兼顾到各方面线索的发展,特别在长篇的大格局中受到诸多限制。
故此,有不少写手就选择「伪第一人称」,即是所谓的3+手法,利用「我」的视角之余,同时也有其它视角的存在,比较著名的有《一代军师》。
这又陷入了现实性的问题——当「我」什么都知道的时候,好处是第一人称的局限性不再存在,上帝视角能有效地处理剧情的发展。带来的坏处却更多,首先是第一人称的写实感同时消失,若然不时跳出来某某人眼中的「我」如何卓尔不群、飘然出世,读起来十分的王婆卖瓜,自吹自棒,主角更成为了变相的自恋狂。所以对于很多比较严谨、对小说有要求的读者来说,这种伪第一人称的手法就显得相当拙劣,属于文笔和写作技巧不成熟的代表。
就读者普遍的反应而言,个人以为还是尽量避免上帝视角为佳,既然选择了第一人称,享受了它的优势,就应该接受它的被动。有时候,缺点也是优点,看作者怎样运用而已。
何况所谓信息的限制,剧情的控制等等,其实还有很多相应的处理手法解决,尽量使上帝视角不存在的同时,亦能有效控制情报和资料的描写。或许这样更能反映现实的局限性吧?毕竟就算是书中的作者,仍不是无所不能的。
part2:技巧分析
以下属于个人的经验之谈……
1)主角的观察借着主角观察到一些表面的资料,或是最基本的表情、动作,从而推演出心得。
比如对方脸红了,那就可以知道她是在害羞。
比较好用的字眼:看到……
、望到、听出、知道等等。
优点:最为简单快捷,亦十分之容易书写,主角的所见所闻尽能化作情报资料。
缺点:虽说是一种非常可靠,而且很有效的情报提供方式,但并不容易把握得好,一个处理不当,小心会造成大量资料灌入读者脑里造成消化不良,也就演变为某毒蛇曾提及的北京填鸭精神版。
2)「我」的猜测猜测仍是不离观察,只是要借助更合理的推论来说明。
例如加入对方的背景,平日的习惯,以往的经验,再来猜出对方的思想。
注意用的字眼:大概、估计、应该、可能、觉得、猜测、想来等等。
优点:非常好用的资料分析方式,而且能使读者加融入主角的思路历程,阅读时的投入程度得以大增。
缺点:思考过多只会造成文字上的拖曳,太过反复的思想挣扎更会让读者望而生厌。
3)旁人的信息这是最简单的手法,事情不清楚的话,弄个np出来问个明白便好。
例子:江山如此多娇里就是利用各种各样的线人和朋友为主角王动争取情报。
阅读仙侣问情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