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纹二寸。
5。药物:生葱头一把。
制用:捣烂,放食盐少许,蒸熟成饼。敷于脐中。良久呕可止。
来源:民间验方。
6。药物:炒吴萸三十克,生姜一块,香葱十余根。制用:共捣成饼,蒸
熟。敷于脐部,约一小时左右,呕吐可止。来源:《常见病验方参考资料》
7。药物:大黄、丁香、甘草各等份。
制用:混合粉碎为未,过筛,撒布于一张黑膏药中间。敷神阙穴,一日
一换。用于胃中有热,食后即呕吐者。
来源:《穴位贴药疗法》
8。药物:仙人掌根六十克
。制法:捶烂,炒热(以不会熨伤皮肤为度)。用法:敷脐周围,用于
小儿吐泻。来源:民间验方。
【敷贴疗法】
1。大蒜三十一至六十三克。
制用:将大蒜捣烂,蒜泥分包两足心涌泉穴。引热下行后,脚心发热,
鼻有蒜气时即效。包蒜时,先将猪油擦脚心,以免起泡。功效:祛风化痰,
消滞和胃,降逆止呕。适用于各类呕吐,以外感、食滞、痰饮等所致者为优。
(bsp;2。绿豆三十克,鸡蛋清适量。
制用:将绿豆研为细末,鸡蛋清调匀如膏状,外敷贴于百会穴及涌泉穴。
功效:清热解毒,祛暑利湿,和胃止呕。适用于突然呕吐,口渴唇于者,
尤适于夏天呕吐的患者。
3。大黄、丁香、甘草各等量。
制用:诸药混合碾成细未,过筛。取药末十五至二十克敷贴于神阙、中
院穴中,外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贴至病愈。
功效,清胃泻热,降逆止呕。适用于呕吐、泛酸、口臭的胃热证。
4。吴茱萸二十克,葱二十克,姜十二克,盐二十克。
制用:上药混合捣烂,外敷贴神阙,命门穴,然后温炙。
功效:温中散寒,降逆止呕。适用于呕吐频作,吞酸嗳气,喜温恶寒者。
5。生姜十二克,半夏十克。
制用:上药捣烂炒热,外敷贴中院,神阙穴。
功效:温化痰饮,和胃降逆。适用于痰饮内停所致的呕吐,症见呕吐多
为清水痰涎,头晕心悸,脘闷不食等。
6。胡椒十克,葱白十茎,酒曲三个。
部位:中脘、膻中、脾俞、行间。
制用:将上药混合捣融如膏,取药膏加黄酒适量,炒热,分别贴于上述
穴位,覆以纱布,胶布固定,一日一换。
功效:健脾益胃,和中降逆。通用于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脘闷神疲的
脾胃虚弱反胃症。
【刮痧疗法】
用铜钱或光滑无损的瓷汤匙,蘸植物油或清水后,从脊柱两旁身上而下
至腰部顺剖。刮痧一般约二十分钟左右,或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握药疗法】
取半夏、陈皮各九克,研为细末,加葱白六克,鲜生姜十克,共捣泥为
丸,握于手中。如呕吐不止,可同时用生姜九克煎汤,少量频服。
【爆灯火疗法】
取穴:内关、合谷、胃俞、脾俞、足三里。
治疗方法:打爆时,一般先灼阳侧,后灼阴侧,先灼上部,后灼下部,
(bsp;先灼阳经,后灼阴经,先在足三里灼二三炷,以降火气。医者一手捏灯芯,
露出三厘米,伸入油中,蘸饱油,用火柴点燃,燃端向上,快速而敏捷地向
选定穴位点的,发出“叭”的爆声,提起即可。
【推擦疗法】
1。取生姜(打碎)三十克,大葱二十克,加水煎煮三十分钟,待温。用
食指蘸取药液在患者的食指正面上下推擦十二次。多用于小儿呕吐。
2。取生姜汁,先用拇、食二指推揉内关,足三里穴各五分钟,然后蘸姜
汁轻轻揉背心一分钟,可以止呕。
9·取面粉五十克。蔗糖、蓖麻仁各十五克,鸡蛋一只(取蛋清),共捣
如泥为球状,在患者胸骨膻中穴,鸠尾穴处揉搓推擦五至十分钟,至皮肤潮
红为度。
【捏脊疗法】
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捏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骰
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
三至五遍后,再按揉肾俞穴二至三次。
具体操作方法: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台,挟持肌肤,拇指在
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进,边捏边向
项枕部推移。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一次,六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病在一个疗
程后可休息一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小儿推拿疗法】
直推膻中一分钟,揉乳旁十次,按揉承浆五次,摩中脘五分钟,分推腹
阴阳三十次,按揉脾、胃俞各十次,按揉足三里十次。
【耳穴模压疗法】
取穴:胃、肝、脾、神门。
治疗方法:将制好的耳模套在耳廓上,对准所选耳穴开孔,在穴孔置磁
珠或王不留行子,每日按压三至四次,每次三至五分钟。两耳交替使用,三
至五日更换一侧。
【隔姜炙疗法】
1。取穴:内关、中脘、建里、足三里、肝俞、脾俞等穴。
治疗方法:将鲜生姜切成三至四毫米厚的姜片,用针孔点刺许多小孔,
以便热力传导,上置适量大小的艾炷,点燃放在所选穴位施炙,一般炙到病
人觉热,局部皮肤红晕汗湿为度。
功效:具有温中止呕的作用,主治虚证寒性呕吐。
2。取穴:中脘,足三里,公孙,关门等穴。
治疗方法:将鲜生姜切成三至四毫米厚的姜片,用针孔点刺许多小孔,
以便热力传导,上置适量大小的艾炷,放在所取穴位,点燃施炙,一般炙到
病人觉热,局部皮肤红晕汗湿为度。
功效:具有和胃降逆的作用,主治卖证寒性呕吐。
【耳穴压丸法】
阅读医治小常识-奇方妙术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