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美丽湖南
说到湖南的习俗,有很多,在这里先介绍及种,给没去过或想去湖南的朋友介绍介绍。(阳儒语)
跳香节
苗族不仅在丰收定局时的立秋之前祭拜神农,而且在秋收完成后,还要举办大祭神农的节庆,苗民谷称为跳香。跳香节,一般在秋后农历十月举行。盛行跳香节祭五谷神和神农的地区,有湖南泸溪、吉首、古丈、沅陵、辰溪等县市,每当跳香节到来时,由苗族祭司主持,节期一般为一天一夜,除祭祀五谷神与神农外,还要跳跳香舞,当地苗族称之为“督熊”,“督”苗语意为起伏地跳,“熊”,意为苗族。即这天,苗族祭司要主持男青年跳苗舞来祭祷五谷神与神农。像苗族这样的秋收前和秋收后的十月,有专门的节俗和舞蹈来祭祷神农,在其他民族尚未发现。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除此之外,苗族也过汉族的春节等节日。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浏阳三朝送号习俗
浏阳北乡有三朝送号习俗。邻里亲友将取定的男婴字、派、号名用大楷书于红纸上,额以“恭惟某某夫妇喜得文郎志庆”或“恭惟某某老大人喜得文孙志庆”之类的贺词,在鞭炮声中贴于厅屋正梁两端墙上。因屋场、族人等情况不同,有同时送几个号的。清代以前,生女婴不道号。民国以后,也有给女婴送号的,但只送一个名字,一般是“闺字某某”。
还有办满月酒、百日酒、周岁酒的。长沙县有用鲤鱼给婴儿亲嘴并喂汤的习俗,叫“开荤”或取“鲤鱼跳龙门”之意。亲友赴宴,赠之金银手钏、项圈、“长命锁”等物。周岁时,有的将文具、针线、口红、书画之类摆于盘中,让婴儿去抓,以测其志趣,名曰“抓周”。以后每岁生日都叫“长尾巴”,父母总要维以荷包蛋,所谓“大人生日一餐饭,细伢子生日一个蛋”。10岁、20岁等叫“总生”、“整生”,亲友多送布料鞋袜等作为礼物,父母一般要请几桌客。平时生日叫散生,除姑舅、姨妈登门之外,邻里妇眷要送以鸡蛋、面条等相贺,主人待以“旱茶”,故又称“吃茶”。古语云:44百岁曰上寿,八十曰中寿,六十曰下寿”,可见古人称寿的最低限度是60岁。以后有50岁称寿的。长沙人做寿讲“男进女满”,即男做虚岁,女做实岁,做60大寿被认为是重开花甲,特别隆重,称为寿星公、寿星婆。有的搭寿台、陈寿桃、点寿烛,有的亲友送寿匾、寿屏。寿星端坐寿台,接受儿孙跪拜,此时鞭炮燃放时间越长越好。开筵时,先吃寿面,面条细长,象征长寿,故长沙人叫生日饭为吃面。也有50岁以前就庆寿的,但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之说,即男满29岁,女满40岁不做寿。有的生日外出避客,叫躲生。有的人依“母在堂,不做寿”的古训,即使是60岁或70岁,只要高堂健在,就不做寿,自己生日看成母亲的难日,只给母亲添菜,以感谢母亲的生育之苦和养育之恩。
结草标哭嫁
土家苗寨有结草标为记的习俗。草标为几根草编结而成,以形状区别不同用意,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和交易活动中,旱地播种或水田插秧后,将标结成"又"字形,以祝愿丰收和看护庄稼,锄草时把草结在锄头上,放鸭时结在浪竿上,封山育林时结在树上,背柴时结在背篓上,以示物有其主。卖牛,草标结在牛角上,卖猪时结在猪笼上,以示此牛此猪出售。草标还是情感交流的载体。青年男女恋爱,在约会地点结成圆形的草标,表示团聚求爱。若女方同意即在草标上系上一根丝线,不同意就另结两个分开的草标,表示不再往来。若草标用青草与黄草扎成,表示秋后相会。几根草结在一起表示相会,其根数表示几天后相会。哭嫁:清康熙13年清朝廷对湘西土司王朝实行改土归流制,即改土官为流官。地方官吏不再由土司王指派或世袭,而由封建朝廷派遣。从此,中原文化进入湘西,湘西的千年俗风开始受到冲击。开放自由,纯情率直,以歌会友,以歌恋情的自由恋爱方式开始被“媒妁之言,父母之命”,“门当户对”所取代。男女一生的婚姻,终身的幸福,全凭父母、媒婆一句话而定。有些女的结婚时还从未见过夫婿的面貌。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恐惧,不禁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同时,借哭声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邻里乡党的照顾之情,叙述兄弟姐妹的手足情谊。父母亲、诸位长辈、兄弟姐妹也均以哭声作答,劝慰女子到夫家后尊重双亲、爱护弟妹、和睦邻里、常回家看看。哭嫁的高潮是大骂媒婆,把媒婆骂得狗血淋头。媒婆却决不生气。因为媒婆凭经验知道女子新婚之夜即能认识媒婆的价值。土家族常以未婚女子的哭嫁水平来衡量该女子的聪明程度。
赶僵尸
赶僵尸:全世界范围内唯湘西有此民俗。看香港的电视台鬼片电视和内地录相厅鬼片,均可见到赶僵尸的恐怖场面。古代湘西人在外地做官、经商、求学、闯荡江湖,死后不愿火化,由亲朋雇请湘西巫师将死人穿上黑衣、黑裤、黑袜、黑布鞋,戴黑帽,口中念念有词,求神作法,让僵硬的尸体站立起来走路回老家。赶僵尸有两个条件:一、必须是在夜晚,人少的地方,白天阳气太盛则不成;二、所赶僵尸必须是三具以上,太少赶不动。至于僵尸为什么能走路,则是一个至今无人能解的迷。
吊脚楼背篓
吊脚楼苗族、土家族住宅,同宗同姓的人聚居成一村一寨,以姓氏做寨名,如李家湾、向家坡。住宅由正屋、偏屋、木楼三部分组成。正屋一般修六扇五间,有"三柱四棋"、"五柱八棋"或"七柱十一棋"。"七柱十一棋"的大屋为十扇九间。住山地的,多依山傍水建造坐北朝南、纯木结构的居脚楼。吊脚楼为每扇四柱撑地,横梁对穿,上铺木板呈悬空阁楼,绕楼三面有悬空的走廊,廊沿装有木栏扶手。木栏上雕"回"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吉祥图案。凭桩可观景,可晾晒衣物。阁楼屋脊以瓦作太极图形,四角翘檐,玲珑飘逸。屋脊与檐均用灰浆安砌花格窗,上嵌玻璃,涂刷油漆。
背篓武陵源一带山高坡陡,道路崎岖,不便肩挑而宜背负。当地土家、白、苗族人多用竹片织成长筒形背篓作生产、生活用的负重工具。根据不同用途,背篓规格、制作各异。用于生产的大而粗糙耐用,用于生活的小巧玲精细。柴背篓用粗厚的青竹篾编织,形状较大,四周用竹片做成"墙";洗衣背篓选料精细,用水竹破成细篾精心编织,上大下小;陪嫁背篓形状如同洗衣背篓,只是制作工艺更为考究,篓口用斑竹和青竹镶边,表示阴阳交合,中部用红漆刷约3厘米宽的圆圈,以示喜庆。篾丝细腻,图案别致,花纹巧,以示新娘心灵手巧。背小孩的是椅架式背篓,篓框用毛竹制成,用布做背带。
端午民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钟馗文化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放一天假。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等。
钟馗文化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请真钟馗、跳钟馗、闹钟馗、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等活动。端午节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尤以请真钟馗、跳钟馗、闹钟馗、赛龙舟(水乡)民众积极参与,万民同庆,热闹非凡。
端午节户户有请“唐·赐福镇宅圣君”真钟馗进家门活动,人们传说将真钟馗请进家里:“赐福镇宅、唯真钟馗”,“拜请钟馗、中榜得魁”,“钟馗真神显,送咱福禄寿禧安。”毛泽东同志也曾于1966年7月8日致江青的信中写过:“为了打鬼,借助钟馗”,赐福镇宅请真钟馗。
一年四季,尤其是端午节和春节人们还纷纷到钟馗故里欢乐谷,求幸福安康。
赶年
关于“赶年”的来历,传说不一。有的说明朝时,朝廷调士兵赴沿海抗倭。时值春节前夕,便提前过年,团年后,将士好出征。有的说,客王派兵征打土家,年关已近,土家人便提前过春节,上山躲避。等客兵进寨住下后欢度春节时,土王令土兵鸡鸣时杀回,大获全胜。因鸡报晓有功,故过年不能杀鸡;而财物被掠走,没有食品,春节后便上山围猎野猪。有的说,贫穷的土家人负债累累,财主年关要来讨债,他们便提前过年,上山躲债。这些说法,都与古代的战争和土家族的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家族过春节,一般比汉族提前一、两天,也有提前六、七天的,称为“赶年”。“赶年”的时间,因姓氏宗支而异。以酉阳县为例;老寨乡彭姓,腊月二十九过“赶年”;后溪乡彭姓,腊月二十四过“赶年”;可大乡和沙滩乡李姓,腊月二十八过“赶年”。过“赶年”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可大、沙滩乡李姓过“赶年”时,禁止杀鸡、杀猪,晚上禁点油灯,只能点烛,并通宵不熄。部分彭姓过“赶年”时,清晨得由男子做饭。饭做好,祭祀祖先完毕,再喊女人、孩子起床。饭后,全家出门游玩。土家人平日用鼎罐做饭,过饭“是将肉切成,加上佐料,一层米一层肉,’萝卜等,合煮一锅。“年饭”做好,要先祭祀祖先。祭祀时,焚香燃烛,烧钱化纸,三跪九叩,怀念祖先功德,祈求祖先护佑。
阅读修真神医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