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有多远天使的心绝世情》经过自安的整理、续写后,还真有网友耐得住“寂寞”跟着一路走下去,真是不简单!如此,自安更是要把真的好意表达出来,与素昧平生的朋友分享心中最美好的世界――在远方能有人相识,从另一个角度看,比身边的人接受更有意义!!寒玉好有意思,非要自安自己应答网络“知音”的厚意,本对电脑就好一头雾水的自安,上了网,更是难辨东西,真是让自安好不手忙脚乱,而寒玉最愿看哥哥的窘态,更乐于把哥哥的窘态道与亲人们,逗他们开心……
自安也好与亲人们、特别是寒玉小妹所苦――为应答一个网友的好意,他还真得用心给他写书评,可是这书评不好写,本是一本书都不一定表达完全、不被人误解、真的好意,要在有限的一两千字里道明,不容易,但盛情难却不能不回复……
因为网友写的作品是有关宗教的题材,这种建议是最不好提的――说浅了,没什么意义,说深了好意不被理解,反倒适得其反,宗教问题总是让人痛疼,却又不不得不开释。《道德经》在这一方面有益于人们对宗教的正解。说到了我们中国的传统,这下可好,这个要当“真人”、那个要做“仙风鹤骨”的,相互探讨来探讨去,好不笑人。连可枫都忘了自己乐道其中,请自安哥明示“真言”。自安是服了这些可爱的弟兄姊妹们,还有要当“小道童”的“天真无赖”孩子。更有意思的是这一段时日,寒梅大姐也与一家人来此“凑热闹”……
其实,道家与儒家是相通的――这从先哲孔子晚年爱不释手《易经》引出的“韦编三绝”的典故就可印证――
道家是以老子为其创始人的,在历史记载中,老子倒显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人隐士”,据说连孔子都向他问过礼……
传说,老子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而去,当他将至函谷关时,函谷关关尹见有紫气东来,知有高德不凡之士经过本关,于是吩咐手下与他一同迎候,待老子至,关尹请求老子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两篇,言道德之意,洋洋洒洒五千言而去,后就“莫知所终”了。
老子所作的文章,便是声震千古的《道德经》……
如果要将老子的思想讲简单些,莫不如从他的思想相承者庄周、庄子的言行中,可获一定的认知:庄子他要人放大眼光,把宇宙万物视为一体,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个人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是生的依据和死的归宿,宇宙是永恒的,而能认识到万物一体并深有体会的人,那将是永恒的。
庄子在谈到用心如镜时说,绝弃求名的思想,绝弃策谋的智虑,绝弃专断的行为,绝弃智巧的行为,用心如镜,任物的来去,而不知送迎,你就会体会到真正“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域,达到空明的心态;你就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所损伤,也就能超脱名利、福祸的羁绊,而得到高远的精神自由……
那做为人又如何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在道在心胸的情况下,就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到什么地步!永远不断的爱人,却不知道自己在爱人,如同生而美者,不知道自己美的品性一样……
这里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爱人,可不是非得去为别人付出的那种似乎最让人平常认为的,最心安理得,最无私的爱人,谁不这样做,那这个人讲的爱人就是虚伪的。可是有谁能相信、理解,期望别人无私的本身,就是一种很大私心的表现。当然,一个人如有能力、条件,是能帮他人,你还真得去帮,当然亦是不能为帮人而帮人。
人所乐道的那种无私奉献、忘我是经不起推敲的。那最终成为一个人的紧箍咒----说白了,一个人再无私,你能超越孔子吗!孔子收授学生还收学费呢!孔子不无私吗!他无私,从他有教无类足以印证!
想当年孔子问“礼”与老子曾为“大公无私”的问题,遭老子当头“棒喝”――说孔子极力向天下人说兼爱已经够迂腐的了,再去谈无私是最大的自私……
真是,愤世嫉俗容易,可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到,这一个信字有多难,这一个仁字有多难,这一个义字有多难,去无私爱他人、理解他人有多难;有谁能明了,一个人想帮助他人时,其实他就已在难中了。凡事都是有限度的,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其实不用别的,一个人只要能做到理解他人,那他就已是在永远的不断爱人了。理解他人也是非常艰难的…
永远不断的爱人,首先要做的是先管好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心性,看人家当官、发财,成捆成箱的往家搬钱,也不动心,更别说嫉妒了。也就是说,无论在什么境地,要求自己以平和的心态待己、待人、待物、待事,不为任何所左右,实在不行,遇到纠缠不清、纠缠不起的人和事,也无法管的事,该放下,你不放下,也得放下,这样的爱人更是一种境界……
正如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教导孔子所说:要做好一个君子,就应该做到,得其时,则出来做官(事),不得其时,则隐居而去;要能“深藏若虚”、“容颜若愚”,去掉自己身上的骄态与多欲,态色与淫志等等,这种宣扬若虚、若愚、去骄息欲,与人无争的思想,正是《老子》、也就是《道德经》一书所主张的一种处事为人的人生态度。但老子讲无为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无所作为,而是在无为之中无所不可以为之吧!……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如果能讲出来,就不能称之为永恒的道,名如果能称谓出来,就不能称之为永恒的名……
可是道没有一定的表现,又让人如何去理解呢!正如孔子所说的――要达到道的高深境界,即便圣人君子也有其不能领悟的,也有其做不到的,何况平常人呢?!但是呢,道又无处不在,即使普通人也可以做一些有关道的事情,也就是再高深的道,在细微之处也可显现……
就如成语每况愈下所表达的――道在哪里,无处不在,庄子就从蝼蚁说起,直到稗草、砖瓦、大小便等,都是道所在的地方。要把道的意思表达清楚,只能“每况愈下”,好像越说越低微了,倒显容易把道表现出来……
怎么可理解呢?就像有人上厕所不检点,小便时,就那么不管不顾的尿到了便池外,就算一人一点,人多了也成“江河”了,那厕所还能干净,都多大人了,又不是小孩子,其实“害人如害己”,有的人潇洒的忘了自己的裤腿很长,方便时,那裤腿就沾了尿了,还不自知呢!能在撒尿的小处替他人着想,不能不说是一种道的体现……
但是话又说回来了,道越说到低微处,越好让人明白了,也好像太容易做了;可是呢,也越好让人轻视----就如那样一个事例,因为怕扎到别人,顺手拾起了图钉,本已丧失机会的他,又被录取并重用了,最终得到了人们所认为的辉煌人生,创立了一番不小的事业。现在很多人都明白这样、这类的事情,如人真是有目的的跟着学做了,却得不到期望的回报,久了,那心难免不平,甚至走到了反面,也许这就是道不能讲明的一种因由吧!
道说明白了,反倒成了一种限制,莫不如自己去领悟,就抱着一颗良善之心,做到哪里也不能算错……
就算知道了道的一般显现,道的一般所在,也要尽量自自然然的去做,不求回报的去做,乃至忘了为什么而做,也就是道的细微之处,已溶入生活的一点一滴了,习惯成自然了,也许这就是道在人身上最好的一种体现……
切忌,凡事适可而止,量力而行,你不是为向人证明什么而做,你就是你自己,不能为做事而做事,象给自己套上了紧箍咒似的,倒失去了自我……
道家还有一奇怪之处,就是怎么会让其弟子看佛经呢?!山东有那么一个全真派的道家传承----这个全真派就是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那个全真派始创者的邱处机传承。都现代了,有记者去参访,见那里的弟子,不但看道家经典,亦看佛门的经典,如《金刚经》,看来道家真是清静真人,众多弟子,师父能管得了的人有限,只能交给佛门了。否则,人信了你,又得不到真传,岂不误人子弟!看来道家,就不如基督学说,特别是佛家的广大了。
孔子曰:一个人有地位但没有德行,说出来的话,也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而有那个德行,没有那个相应地位的人来说,说出来的话再好,也一样难让人接纳;君子道,要无求而自得才是为人之大道。真正有大德行的人,是将德行溶入生活之中,一点点的显露出来,自然而然的得到他应有的地位;孔子还教导习学六艺,充实自己的内涵。在这里完全可以确定,用“六艺”充实自己,六艺亦是一种德行的表现……
君子修道立德,也就是你已明白要做到无迹于人中,什么也敢放下了,也许能做到了“开卷有益”,没有什么不能看的书。当然,不是为看书而看书,看书成了质气了,如此,才能更好的去拥有理解他人、包容他人的内涵――亦如此才好深深体会孔夫子“述而不作”的不一样之处。也就是他所说的“不能死读书,读死书”,明白书中的言外之意,才最可贵之所在吧!
嗨!东一下,西一下,“海阔天空”半天,自安终于硬着头皮,应答网友的自谦:
写有关宗教的书籍,如果以宗教为开始,不以宗教为束缚。能写出主人公,在宗教中平常心的拥有,还有对世俗的感动在,就很成功了。而这感动,可不是指顺利成章的认为看到别人的苦――因为他不是教众而产生的、某种也许连自己都分辨不太清的怜悯。千万不可把自己的这种怜悯当做慈悲救世,这就有误了。因为一个人如果执著于宗教的表面说道――这个宗教包括任何一种形式的宗教信仰,即使宗教在宣扬的如何慈悲济世救人,也是有漏的,经不住推敲。就如咱们国家四川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惨痛人员伤亡,如果一个人执迷信仰之中,即使表面说的再冠冕堂皇,也一样有可能会在心底得出,就象那位大言不惭的西方女星说的如出一折:当众胡言说是报应!尽管她事后迫于压力道歉了,她能不能从内心认识到,很难说。
有些不知该不该说的话,还是说出好,不知其中能有多少人能够明白――你是带了一颗多么不好的心,在信奉上帝:你可以好病为理由走入其中;你也可以为满足某种心理需求走入其中;甚至你可以相信你认为的神迹而走入其中。但是你总执著于此,你是在为什么而为什么,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封闭,不敢明白,不去明白,你是在用一颗最不好的心,试探你的上帝。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总执迷宗教信仰的表面道理,并津津乐道在其中,自己把自己的心灵都阴暗了,都不一定知晓。还要说,自己是在代表上帝。
《悲惨世界》对要写宗教题材的人有不小的借鉴作用。不过要看一定要看原版,有不少版本将雨果对修女的很令人震撼的苦修段落、及对教会的认识删掉了。很可惜,使这么一部伟大的做品失去了一定的完整性。雨果在书中向我们表明――他不代表哪个阶层,也不代表那部分人,而是以人性良知、天理公道自在人心的名义,反对、溶解,扭曲人性的不管多么神圣的、自认为天公地道的什么。他的作为无人能相比,去世时,国家为他举行了国葬,有两百万人自发的为他送行,场面感人至深――人们不断高呼“雨果万岁”......
一个人担当的责任越大,也就是越觉能力越大,说话越要慎重,因为说不准在冥冥不自觉之中在决定着什么。真如此,一定要好好问问自己,你有那个权利吗?!你能保证,你所谓的慈悲,就代表了“上帝”?!很有可能是你看不见的私心所致,还是有可能就是为你自己的解脱,或是你太执著了……
在这里还要再三重申,绝不是在抬高自己贬低任何宗教,只是在探讨,假若有来世来生,怎么放大自己的心胸,理解慈悲,给牵挂我的人,我牵挂的人,最大释然人生的理由!!
最后,寒玉真有意思,又给他加了这样一段意思:
真的非常感谢网友们的支持,可以说,在我身边不好找到支撑,是一个人走在自己的世界里。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不管书写的好坏,总有人在关注,已经甚觉幸运。再次感谢网友的支持。一切尽在不言中,但愿真的好意,没有取得适得其反的作用。我记不清是哪位台湾作家了,他的作品有一部拍成了由台湾著名演员林青霞、秦汉主演的叫《滚滚红尘》的影片,很是有名。他生平印证了这样一点――写作关注的是自己心灵的的感悟,与其他无关。所以这样认同,是因为他生前惨淡,死后出名。至于对我来说,只是在尽自己的力、自己的心,至此也就没什么可后悔的了,因为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并不孤单。一切随缘,是自己最好的选择。至少有这样的洒脱――莫道远游无人伴,自有中天月正明……
也就是说,寒玉的用意很明显,象这样一本书,只能随其自然,不能强求不理解的人去认识书的好,“天涯何处无芳草”,素不相识的人能有所认识,是对自己最好的认可……
说到这里又出了笑话了――自安认为“起的”代表众亲人的笔名――【郑可君】有误,尽管自己本意是好的,成就如此正念:理解社会,理解他人,包容社会,包容他人的人,可不可以成为仁人君子,只是没成想,偶然将“郑可君”输入“搜狐”“百度”,有关“郑可君”的信息,一大片,真是好让人误解,到底哪个是真的“郑可君”?好在文章在【起点中文网】有真实信息,如不,真有打此“郑可君”之名,做好事倒无所谓了,如做坏事,就太不像话了。说来更是笑话,怎么,他们的书,在各网站传的、有的都把书传成什么样的另类,用他们的意思表达――就是成了悬疑、惊悚小说无疑。这真是最大的玄幻,玄幻的都没边了……
既然话越说离题越远,那就无妨再扯远点:上海不是申请举办世博会了吗,自安来了兴致,就以曾几何时的可枫为原型,写了一篇,“我为世博中国馆取个名”――【唐人】暨上海印象的文章:
说来笔者与上海有些渊源,祖籍离上海并不算远,亦处长江流域。故乡有一条河――青弋江与长江相连;两地不过千里之距。而现居地也不算太远,与北京相比还要近千余里,如乘飞机用不了多长时间并可抵达上海这座东方魅力之城。上海是什么样子呢?对上海深刻的印象先是祖辈的经历――当年在全民抗战的峥嵘岁月,祖辈曾在上海经历过生死考验,多少年后还对此感慨不已;那时在他的眼中,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城市上海,已被战火破坏的不成样子,很是让人可惜。而我对上海的印象是从小时候,懵懂记事开始的,那时上海生产的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回力牌球鞋,在心中占有很高的位置――不用别的,要是能穿上一双回力球鞋,就够小伙伴羡慕的了。只是曾几何时,随着改革开发,上海倒越发的显得落伍了。八十年末,九十代初,上海的制造,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甚至已完全被南方沿海城市所取代。人们热衷谈论的倒是广东、深圳的服装、电子产品。说句笑话,好不容易让人捎带回的新鲜物件――好称最准时的电子表,很有可能要不快的不适用,要不就慢的让人心中堵得慌,最倒霉的是没用几天表坏了。即使如此,人们对广东、深圳的向往不用言表:那就是代表从贫穷走向富裕。
随着改革开发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到了新世纪,上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浦东、这个上海人用一句俚语――宁要上海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座房,所无可奈何的地方,也已成了“风水宝地”。上海过去是给不少地方有一种排外的、包容不够的印象。可是谁能想到,在上海,就连台湾同胞都集聚有三十万人之多。不少有名的演艺界名人也好在上海发展事业。我记得好像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女主角林心如就长居在上海。这部电视剧到现在重放还一样有火热的一面,可见影响之大。多少台湾人依托上海,创立了不小的产业,就像“永和豆浆”――对它之所以熟知,因我住处有它的连锁店的缘故,一个女子创立了那么大的产业,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要是我就会只守住眼前的店,不愁吃喝就满足了,开什么连锁店,不一定好管理。虽如此说,也不能不佩服。“肯德基”也一样在我的眼前,与永和豆浆相对,但无论永和豆浆还是肯德基,是一个价钱比一个价钱高,难得出入。
上海现在已成为国际性的大都会,藉此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上海更应向全世界展现上海的包容、上海的魅力。我建议上海的世博会中国馆馆名为国人、外国人熟知的――“唐人”的命名较好。为何?!当年在唐太宗李世民治理下的大唐是何等的辉煌,何等的令后人仰止。他是各族、藩国供认的“天可汗”。也难怪,唐太宗代表大唐有何等的百川纳海的气魄:对那些归顺的部落藩国,完全不计前嫌――尽管曾有过你死我活的战争。据史料记载,当时归顺的突厥一部落,被恩准有万余户人家入居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不过有十万户人家。并且突厥被封的朝廷五品以上官员竟然占朝廷半数以上。大唐的疆域辽阔,诗仙李白就出生在先辈发配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附近的城镇(今归俄罗斯),可见大唐的威德有多辽远。此时代,大唐稳定、繁荣昌盛、文化先进,积极向上,与西方的四分五列,动荡不安成了鲜明的对比,令西方各国仰慕不止。而西域各国人员更是纷至沓来,常驻长安城亦不下万户。唐人就由此而来,就是到今天,有的西方人还在说,要是能选择,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唐代,可见当时大唐的影响力能有多大!所以说,我建议,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馆名可称“唐人”。也许这样更能加深各国来访嘉宾对中华渊源文化、历史“似曾燕归来”的亲近感。映衬中国的包容、上海的包容的深远。当然,这个人字最好能在它的一撇、一捺的捺上再加上两小撇,也就是插上“天使的翅膀”,就更有内涵了。
最后,寒玉很明智的加上了这样一句话:因水平有限,有可能有个别有关唐朝的数据与史料记载有些出入,请见谅!
想想自安真有些气寒玉小妹――他费了半天劲写的那点东西,寒玉就像转瞬间一样,打完字传上网了……
寒玉要哥哥不用气,她给哥哥唱首歌开开心心。寒玉就是有意思,非让她寒青哥哥领唱不可!也是的,这样一首《蓝莲花》的歌,也就寒青以此歌铭自安志,能较好的表现出自安、乃至众亲人心中成就的清澈高远的最美好的世界――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天马行空的生涯,你的心了无牵挂,穿过幽暗的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当你低头的瞬间,才发觉脚下的路,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
在歌声中,大家都显得很尽兴。唯有可枫,不由不对他的自安哥哥抱有隐隐的担心――但愿是他多想了……
阅读天堂有多远 天使的心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