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笛结束了与阿琳的聊天后又看了看阿琳自己写的文章,以更准确的了解他:
第一篇文章:《上海-鸦片之城》
奇迹之城,奢华上海。这是很多人给予上海的美誉。这种说法不能说没有道理。从物质上来说上海确实可以算是。但人的幸福不光是物质利益来衡量的,更主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感觉,所以全面的来看才更客观与真实。
很多人都向往上海,很多人为了心中的梦想来到了这里。确实,上海有很多优点值得赞扬。上海与国内其它地区比较,政府服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规范的,社会治安在大城市中也算很好的,市区范围内夜晚外出都不用担心出什麽事情,虽然小偷也不少,但这是国内大城市普遍现象,不象深圳、广州那边的暴力抢劫那样对人身安全带来严重伤害,所以不算什麽大缺点。另外上海的城市环境还是比较不错的,既有大气的地方,也有精致的风景,总体比较整洁优美。气候也比较湿润。而且市区服务设施相对来说也很便利。上海相对来说不是排外的城市,也许以前外地人曾有这样的印象,但随着上海的日益国际化与外来人口的增多,上海本地年轻人的成长,上海的排外现象越来越少见,上海的胸襟越来越宽广,外地人来到上海一般没有那种强烈的孤独感觉。上海还有对个人生活方式自由选择的理解与宽容,没有中小城市以及农村那种对个人生活隐私的窥视偏好。上海的工作与事业发展机会也比一般地区多,综上所述,上海适合崇尚单身主义与自由空间的独身者、丁克、离异者、同居者甚至同志等非传统婚姻家庭生活的人,因为他们可以很容易的在上海这个特大城市中遁形,大隐隐于市,也会比较容易的找到知音与同好,虽然这种机遇也不是绝对的,也有挫折与傍徨,但总比中小城市与农村中令人窒息的平淡与束缚更给人生活的希望与理由。同样的上海适合于那些喜欢事业与工作机会的人、适合于那些崇尚虚荣物质享受的人。相对的,上海不适合那些没有强烈事业心并喜欢传统家庭生活的人,因为上海的房价太贵,城市太大,压力很大,不适合悠闲的生活,对拖家带口者更是如此。高昂的房价与快节奏的压力让生活失去了很多田园牧歌式的意义。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学历与职业技能优势、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又喜欢悠闲的传统家庭生活的话,来上海没有多大意义与好处。
上海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物质,虽然上海相比其它地方,有着思想文化的开放与先进性,但还是不如它的物质性典型。爱情与婚姻也因此逐渐被物质所侵染。生活成本的日益高昂包括高房价、国内资本与国际资本逐渐向上海集中更增加了物质攀比追求的倾向。有句话说的很有些味道:上海的男人不相信女人,上海的女人瞧不起男人。这里的上海男人与女人,不是仅指本地人,而是包括相当部分来到上海的外地男女也逐渐被同化。物质之都的太多诱惑、生活成本的快速增长,都给与了上海的女人们太多的理由形成物质第一的观念。她们在寻找情感婚姻归宿时,过多的把未来的生活条件寄托在对方身上,因而往往即希望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平等,又不自觉的将男人的物质基础放在了首要考虑地位。但鱼与熊掌往往不可兼得。美丽的爱情与优裕的物质生活双丰收的情况很少会碰到,因为除了极少数幸运儿之外,男人也在衡量女人的价格。如果女人把物质放在第一位来寻找“爱情”,男人同样的也会把物质放在第一位来寻找“爱情”,只不过女人的物质是指房子、车子、票子、位子,男人的物质是指女人的年龄、相貌、身材、气质。因此上海大把的剩男剩女,如股市震荡调整。婚姻市场有点象股市震荡,放出一点言论,股市就跌了;又放出一点言论,股市又涨了。剩男在等待股市跌,买到一个股票;剩女在等待股市涨,高价抛出股票(股票----结婚证书)。看见剩男发贴说:老菜皮认为总有一个白马王子在新买的房子里等她。换言之,就是说剩女在白日做梦。再换言之,就是说应该早日清醒,早日作出“将就一下还是嫁给剩男”的决定。剩女没有给自己下指标一定要嫁,也有很大百分比的剩女,是作好独身的心理准备的。剩女认为剩男应该努力赚钱,打好经济基础(鸟儿都要鸟窝呢),否则宁缺毋滥,宁愿嫁不出去在家呆着,也不会降低水准。女人会有一大批死硬不嫁的,男人有更多永远也不娶的,也有白送也不要的。男人生活中自我保护能力强,对付女人绰绰有余,可女人虽然也是人,但是一个人活还是很可怕的。剩女看剩男:仿佛看到地动仪下面一个蛤蟆张着嘴,等着上面的龙吐出珠子。剩男看剩女:她们的收入没民工、钟点工、扫地的多,更不稳定,也没有前途,卖相、年纪、身材、家境都一踏糊涂,还要冒高价钿钓大鱼,帮帮忙吧,明眼人一看一算就知道是只大坑子。
但这种双方物质条件的交换难道不带有商品交易的味道?很多的都市男女都对这种打着“爱情”美丽旗号的交易反感至极。所以即使符合对方的交易条件,也不进行交易,只为了在内心深处依旧保留着对纯真爱情的憧憬与幻想,给自己的精神家园留有一个小小的立足之地。还有很多人宁愿要虚幻的网恋、单相思、一夜情,也不想接受此类长期批发性交易的残酷现实。
现代都市人缺少的其实往往不是物质的匮乏,而是有意义的生活。上海的物质诱惑太多,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在多种选择面前找不到值得专注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目标。任何选择都有利有弊、有得有失。选择了事业工作为重心,往往就失去很多生活的乐趣与情调;选择了婚姻家庭为重心,就会面临琐碎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成本压力;选择了自由独立的生活方式,就要做好孤独寂寞的心理准备。总之,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就要学会享受由此带来的好处同时承受由此带来的压力。但不管怎样,前提条件是首先要保证自己的人格独立,不要过多的将自己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也就是说不要有不劳而获的寄生思想,同时不要危害别人的基本利益。这样的话只要自己努力了付出了,就要学会无怨无悔,同时上海也会包容你并承认你的价值存在。
对很多人来说,在上海,痛,并快乐着,有些象鸦片。有时会感觉到它带来的麻木甚至痛楚,但要长久的离开它,又会舍不得。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上海给与了每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自由与实现自己理想的希望吧,虽然这种理想也许一辈子都实现不了而变成了一种幻想甚至妄想。但人活着最重要的支撑就是希望。有希望的生活就是值得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
上海的最大价值-给予每个人喜欢的生活方式选择权与一切皆有可能的希望。
对那些喜欢事业发展机遇、以及那些单身主义者、丁克、离异者、同居者、同志等非传统婚姻家庭生活的人来说:如果你爱她,请把她送到上海,因为那里可能是天堂。
第二篇文章:《喜欢文学就是喜欢精神鸦片》
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而好的文学作品则是对现实生活内在本质的提炼、浓缩与升华,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
现实生活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平淡无奇的。这种一地鸡毛的平庸琐碎生活难免会使人生出很多困惑、忧虑与焦灼。而人类是一种最高级的动物,具有追求进步与更美好生活的本能动力。这种动力促使人类不断进步,也就是不断续写文明发展史,去探寻快乐与幸福之源。人类文明发展的具体表现就是科学与艺术的进步与发展。科学的发展使得人类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这使得人类也就有了精力与能力去创造精神产品以满足人类更高的心理需要。精神享受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表现。只有这种不断发展提高的精神需要才使得人类越来越文明、越来越远离动物性、越来越注重理性、道德、正直、善良的优秀品质,整个人类社会也就因此变得越来越美好。
人类的艺术创造包括音乐、影视、哲学、美术等范畴,而无疑文学是艺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与组成部分,不论是它的影响力,还是它的普及面。文学甚至是其它艺术形式存在的重要基石与内容来源。
有的人在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中,在内在表达冲动的作用下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经过整理、构思、虚构甚至幻想写了出来,并在越来越多人的阅读、领会中达到了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共鸣,这时的写作者与阅读者互动性的找到了理解、认同与喜悦。单个写作者的思想因为广大阅读者的阅读而得到了复活与永生。因此,文学作品是人类优秀思想产品的载体与传播、保存者。更重要的是好的文学作品甚至象无声的呐喊影响与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史,这就是文学的巨大力量。
好的文学作品首先需要一个鲜明正确的主题。只有这样才会赋予文学作品以孕动的灵魂,带给读者有益的享受。好的文学作品还需要给读者以启示与积极生活下去的动力,甚至是人生的方向与价值所在。只有这样的文学作品才具有永恒的存在价值。文学作品常常可以引发作者与读者做深沉的思考,甚至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作者可以在文学创作中、在读者的理解与认同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自己的思想也可以通过作品实现永恒并流传下去。典型例子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因为患有严重的哮喘病,困顿室内十五年,这时的他通过自己的回忆创作出了文学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的,读者也会在好的文学作品中丰富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与思想领域,在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中寻找爱与安慰,更加真实的认识与理解我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只有复活作者思想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所以真正的读者往往会深深陷入文学作品的思想世界流连忘返、乐此不疲,而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存在与物质需要。他们经常被视为书呆子甚至书蠹。但他们却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有收获的。例如他们会在斯蒂芬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以及《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作品中领悟到无私的爱的奉献的伟大;会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以及拜伦的《唐璜》中体会到纯洁爱情的美好与浪漫;会在张炜的《秋天的愤怒》以及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中感受到普通劳动人民的纯真与善良、知识分子对祖国与人民命运的苦苦探索。
但是文学作品往往又是一柄双刃剑,因为文学作品特别是绝大多数经典传世的文学作品都是悲剧性的或者是黑色幽默性质的所谓喜剧,让读者一次次经历美被毁灭的震撼与冲击,所以读者往往容易悲愤、忧伤。比如读者可以在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托马斯哈里斯的《沉默的羔羊》中看到人性思想的荒谬与混乱;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看到单个人的渺小与无助、困惑与彷徨,以及社会的冷漠与残酷;西奥多.德莱塞的《美国悲剧》中看到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给人类所带来的深深伤害;索尔仁尼琴的《古格拉群岛》以及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中看到变异的社会主义专制统治给渴望自由与尊严的人类本性带来的压抑与摧残。
因此,文学作品就象罂粟,适量选择使用可以镇静、止痛、提神,但有时不免也会使人忧郁与感伤。因此喜爱文学要有鉴赏与度的良好把握,要与文学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深陷其中而远离现实生活,毕竟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可以找到很多友谊与爱,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做。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文学作品更好的为我们文学爱好者服务。
第三篇文章:《单身与婚姻的斗争》
随着社会生活与经济的发展,中国特别是大城市中的中青年人仿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困惑:选择单身还是选择婚姻。我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困惑有其必然的一面,或者说这是中国思想与生活方式转型期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之一。单身的利润在上升,婚姻的利润在下降,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衡量与思考这一论题。
要分析这一论题可以借助社会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学说: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被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会有可能追求与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基本上就是吃饭与性的需要,也就是孔老夫子所感慨的:食色,性也(吃饭与性是人的本性);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有见过喜好道德象喜好女色那样的人)。可见这个基本需要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吃饭问题基本解决了;随着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开放、人们道德意识的转变,对非婚性与自慰行为越来越理解与宽容,社会的压力在变小,相对的人喜新厌旧的本性就越发显露,婚姻也越来越降低了对性满足的重要性,反而经常的会成为性满足的累赘(婚内一成不变性程序的厌烦感与约束)。另外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现在的人要比以前忍受更长时间的围城约束,也使得婚姻的成本增加了。因此婚姻对生理需要的保障在快速降低其重要性。在这方面来说婚姻对那些经济收入低下的人有一定帮助作用。
安全的需要就是人身体与精神的安全感觉。现在社会比较稳定,不象解放前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也不象文革时期搞人斗人的阶级斗争,也越来越不把非婚的中青年人看成怪物了,所以婚姻对安全需要的保障也在快速降低其重要性。在这方面来说婚姻对那些喜欢依靠很不喜欢孤独的人有一定帮助作用。
社交的需要就是与他人、社会组织交往的需要。以前的人居住与工作地域范围狭小,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社交,选择面很小,封建传统思想与小社会舆论的压力使得非婚的中青年人在社交方面受到很多制约甚至歧视,现在随着人活动范围的扩大,与陌生人与陌生组织社交的机会与时间大大增加,社会对单身者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认同,另外社交方式的增加也大大提高了非婚社交的便利性与私密性,如服务业的发达(酒吧、茶座、咖啡馆等),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大大便利了单身者的社交,不但可以让单身者在工作与爱好上进行交流(各种论坛与网络社区等),而且还给单身者提供了单一直接交流的方式(如网络聊天等)。虽然这些服务业与网络交流的出现会带来一些负面弊端,但对满足单身者的社交需要却功不可没。在这方面来说婚姻对那些喜欢长期固定社交关系的人有一定帮助作用。
被人尊重的需要最重要的体现是得到别人的理解认同甚至赞赏,最起码不会得到别人的指责与埋怨甚至憎恨。这方面的需要对婚内人来说基本上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伤害。因为婚姻是如此紧密的把两个人甚至是把双方的亲属圈子联系在一起,要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双方对所有问题都保持思想与行动一致基本上不可能,不一致的体现往往就是指责、埋怨、猜疑甚至憎恨,哪怕只是心底的想法对方也会查觉到。这种伤害对人的打击是很大的,因为越亲的人的伤害才会越大。越是自尊的人最痛的感受越不是自己受到的伤害,而是给对方的伤害与痛苦。电影《一声叹息》中的梁亚洲有句话说的很经典:“这是两种感情,晚上睡觉,我摸着你的腿,就像摸我自己的腿一样,没有感觉;可是要把你的腿锯掉也跟锯我的腿一样疼。”单身者因为不需要对婚姻中的另一半甚至孩子负责,因此只要不是靠欺骗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伤害。反而会因为执著或满足于对工作或业余爱好的需要而得到别人的欣赏,最起码不会得到别人的指责、埋怨、猜疑与憎恨,因为你和对方没有法定义务关系。在这方面来说婚姻对那些很喜欢传统家庭生活的人有一定帮助作用,也就是喜欢过“老婆孩子热炕头、三十亩地一头牛”这样平淡生活的可以默默忍受抱怨的“老实人”。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基本上就是在事业上与自己强烈爱好上的满足。很多时候婚姻与家庭对这种需要的满足是起反面作用的。事业越发展基本上就要求离家时间的增多、离家距离的增加甚至两地分居;强烈爱好的不断追求与满足基本上就要求经济投入的增加、心思重心对家庭婚姻照顾维系的偏移。这方面需要的满足受到婚姻的约束与干涉的现象太普遍了。从这方面来说婚姻对那些没大有事业心与强烈爱好、喜欢关门老婆孩子一起过小日子的人有一定帮助作用。
以上说了这麽多,不是对婚姻的批判与批评,只是客观的列举了一些婚姻对人需要充分满足的制约。从目前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水平以及认知水平来看,较和谐的婚姻仍然是给予人心灵安宁与后代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是每个人的性格、喜好与思想不一样,有的更适合婚姻,有的更适合单身罢了,而且合适的婚姻还有一个是否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遇到合适的另一半的缘分机遇问题。从人类进化论来看,人是本性自私的动物,只是高级些罢了。要想让一个人一辈子无私心,不可能,要想让一个社会的人无私心更不可能。另外人本性还是贪得无厌、喜新厌旧的,一个低级欲望满足了,马上就会有一个更高级别的欲望产生,就象饱暖以后会思淫欲。这些人本性的天生弱点决定了在可预见的未来每种生活方式都不可能充分满足人的所有需要,只有满足程度的不同而已。只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不危害不欺骗别人的前提下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要忍受所选择的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弊端,也就是说要愿赌服输,不应怨天尤人。每个人都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选择权,就是尊重别人人权的重要表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在不考虑其它政治、社会制度情况下才会变的更加文明、更加人道主义,我想这一定是未来社会的发展大趋势。
最后再分析一下为什麽大城市里的中青年面临的困惑往往越多的成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欲望无限性,中小城市因为地域小、人少、工作机会少,社交机会与场所少,另外因为亲属、熟人圈子的制约,使得人的欲望被局限在一定范围内,也即可选择的生活方式比较少,可选择交往的对象也比较少,这样每个人在成长到一定年龄就会按照社会认可也是自己只能接受的生活方式过日子,上完学有关系的找个好些的工作,没关系的找个一般的工作混日子,到了结婚年龄或者经人介绍或者自己认识进入婚姻,因为可选择的对象少,反而好下结婚的决定,另外父母亲属、熟人圈的压力也迫使适婚人群不能长久的选择婚姻对象,为婚姻花费的物质成本比大城市少很多(如婚房购买成本等)也是进入婚姻的促成因素之一。而大城市的年轻人就不一样了。基本上大城市的年轻人所受教育相对高一些,很多人对婚姻的要求不只是为了有个抚养孩子以及稳定的性生活的条件,他们不但要求生活的质量,还要求保持精神思想的独立。身边没有亲属老家熟人圈的压力,工作压力大与对工作机会事业机遇的要求、生活节奏快、面临的各种诱惑的选择、服务业的发达以及婚姻有形无形成本的日益高昂都使得大城市的年轻人选择婚姻的有利因素减少、不利因素增多。所以从大城市开始蔓延开的适婚单身人群增多是有其客观理由的,从世界其它国家与地区历史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文化与道德观念也在随之发展,人权观念也在进步,从而每个人可选择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多。这可以说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之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社会关系,也许不远的将来,总体单身人口会超过婚内人口,荷兰已经完成了这一历史转变。在这一历史转变的初期,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惑与艰难的选择。西方发达国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这种转变也是伴随着很多困惑冲突与彷徨。我们现在只是走它们的老路罢了。
认清了社会发展大趋势,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想单身的好好规划自己的单身生活方式,虽然会面临一些社会给的压力,但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好处是远远大于压力与弊端的,起码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不会因为负不了责任而被埋怨自责,而且可以为后来者起个榜样的作用。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想结婚的也稍安勿躁,在安排好单身社会的同时可以留意并适当争取寻找婚姻对象,不要刻意的去寻找,也不要给予婚姻太多的物质条件。不要为了寻找明天的婚姻而浪费了每个珍贵的今天。漫长的婚姻生活一定需要感情占据主导地位,否则主要靠物质条件维系的婚姻我很难想象双方的心理会承受怎样的压力与折磨。
现在社会中的非婚中青年异性间交往,目的性功利性太明显,更多的是为了婚姻目的而进行的相互物质条件衡量或相互利用索取,而不是建立在友谊与爱之上的单身关系。还有很多中青年人,其实从他们性格与生活习惯、思想状况来看更适合单身状态,但自觉不自觉地被自身所受教育以及社会压力所影响所蒙蔽而一如既往、勇往直前的寻找一切婚姻可能,哪怕伤痕累累也在所不惜,有时很有些飞蛾扑火的悲壮感觉。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将未来的希望压在另一半身上本身就是及其危险与不可靠的。只有自己人格独立、思想独立,甚或经济独立,才会在感情上建立更平等、更轻松的良好关系,也才更可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也即对想进入婚姻的人来说,只有规划好自己的单身生活、过好单身生活,才更容易、更自然的进入自己想要的另一种生活。
第四篇文章:《谈谈男女交往的金钱观与性关系》
经常在网上看到很多网友特别是女网友叙述自己的感情挫折与困惑,下面自己主要从男性角度谈谈影响到男女交往的主要因素:金钱观与性关系。所述观点不代表是自己的全部经历,很多观点是观察到别人的经历与阅读总结得来的,虽然写的有些直接,但是自己真实内心想法。不要对号入座。
现在很多女性都认为男女交往男方付钱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男性在非婚状态下提出性要求是不应该的。所以就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男性在与女性交往过程中不但为共同消费买单,而且还要时常跟在女性后面,为女性的个人消费买单。女性将男方为自己付单的次数与金额作为男方是否真心的最主要条件,并经常在内心暗自欢喜以及在小姐妹之间炫耀。岂不知变化或危险正一步步临近。因为她们不了解男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与真正的需要是什麽。
不可否认,总体来说,女性在收入与工作职位上都不如男性,也就是说在这一点上是弱者,中国传统观念也认为男性在经济上有责任保护女方。所以女性也就认为这是对的。但这有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女性在身份上是依附于男人的,是听命于男人的。比如解放前的中国,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受男性的支配,男人甚至还可以妻妾成群。
而现在的女性,有几个会自认为隶属于男人呢?她们都认为自己与男性是平等的,这就是矛盾容易产生的最重要根源之一:既想在经济上依附于男人,又想人格上完全独立于男人。人格独立最重要的基础是经济相对独立、思想独立、个性独立。后两者也是建立在经济相对独立之上的,也就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象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那样,为了摆脱被丈夫当作“玩偶”的命运,为了寻找人格的独立自由,她离家出走,去寻找生命的蓝天。但这有一个基本前提条件就是她出走后必须经济独立,否则难免会重蹈被当作“玩偶”的命运。还有舒婷的散文诗《致橡树》写的也很好,女性只有作为树的形象与男性并肩站立,才会得到男性的尊重与承认,哪怕只是一颗小草,只要与树都是独立扎根于大地的,就是独立的形象。所以如果女性作到了《致橡树》里的境界,让男性离开自己都难,更不用说被抛弃了。很多男性怕得就是不能与自己共同承担风雨磨难只会缠绕吸附自己的“凌霄花”。
女性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不是指就是和男性aa制,完全独立,而是指在自己经济能力许可的前提情况下尽可能保持经济上的相对独立。中国的传统思想也认为女性相对是弱者,所以也不会苛求女性的完全经济独立。具体到男女交往上,男女各自的个人消费最好由消费方自己主动承担,共同消费则可根据双方经济收入差异等因素合理分摊。考虑到中国目前国情,又要使得女性能够比较好的维持自己的独立性,我觉得共同消费男女之间分摊比例在2比1到3比2之间比较合适。举个例子:一起吃饭可以男性每付两次餐费、女性支付一次。当然如果女性经济条件比男方差的很远也可以分摊比例更少些、女性如果与男方经济收入基本持平甚至超过男方,双方分摊比例也可达到1比1。也就是说,女性与男性交往共同消费比例应控制在0-1之间,1比2到2比3之间比例对双方交往的心理感受比较合适。很多女性会认为男性为交往花的越多、比例越大越证明爱自己。不可否认,确实有个别男性会因为对女性的一见钟情而不计较、心甘情愿的花钱,但一见钟情的机率太小,一般女性很难遇到,更多的情况是随着交往次数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对对方的了解与增加好感。这种非一见钟情的交往中男方不太可能会心甘情愿的过多买单,特别是为女性自己的消费买单,因为男人他们也注重精神上的感觉,如果让男方感觉到是用花钱来换取什麽的话,没有几个男人心理上会愉快。所有的男人都希望是除了钱之外的东西在吸引女性与自己交往的,哪怕这个男人腰缠万贯,是亿万富豪。也许男人的这种感受短期内不会表现出来,但随着交往的逐渐深入,他会越来越强烈的感觉到不快,并因此会全面衡量与女性继续交往是否值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会因为社会与建立家庭的压力而选择继续交往甚至进入婚姻,也有一部分人是因为确实贪图女性的肉体而选择继续付出金钱,但他们欺骗不了自己内心的感觉。随着婚姻关系建立后漫长平庸琐碎生活的磨砺,随着男性得到女性肉体之后短暂新鲜感的消退,这种不快感觉会逐渐显现,表现方式就是隔阂、厌恶、争吵与分手(分居或离异)。除了上述这些人之外另外一些人会随时准备着逃跑,逃跑的原因或者是他已经寻找到不那麽计较他的金钱付出并给予他更多自身素质自信的女性,或者是他认为今后可以寻找到更好的交往对象的可能性超越了目前交往对象的价值,或者不为别的,只是不喜欢再继续交往下去了,认为累或者没有意思了。有的女性还会认为:确实有个别男性即使不是一见钟情,也会从内心里认为男性付账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也是心甘情愿的。这样的男性确实有,但可以肯定的说,他们几乎都是大男子主义者,他们内心深处就认为男女是不平等的,男性在经济上是支配者,女性应该服从听命于男方。所以短期内可能看不出他们的大男子主义缺点,但交往时间长了肯定会或多或少的体会大男子主义对女性很多方面的不尊重。
以上说了这麽多,总结一下就是男性并没有进化到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高度,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也很累,不想找只要求他们经济能力的女性,他们也需要精神安慰与女性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认可,这种认可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这是男性自信自强很重要的条件。
所以如果女性凭自己的能力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与收入来源,就应该在与男性共同交往中承担合理的费用,特别是自己的消费更应该基本自己买单,不能动不动就让男性掏钱包。当然男女之间相互送点小礼物等不在此列,这对增进双方感情很重要的,礼物的价值不在价格,而是心意。这种心意离人民币标价越远越有价值。女性如果会适当的为共同消费主动买单的话,也许男方口头说不需要或者不说话,但他们的内心却会很甜蜜很温暖,他们会感觉到女方是在用心跟自己交往,不是只把自己当作提款机,因此会大大增加男性对继续交往的信心以及迎接未来经济困难等不利境况挑战的信心,因为他明白以后的交往中他会增加一个同盟者而不是一个累赘。也许有的女性会说,如果女性买单是否会让男方觉得自尊受到伤害或觉得女性不喜欢继续交往呢?其实女性买单只会让那些大男子主义者觉得自尊受到一定伤害,估计不会有哪个女性天生就喜欢和大男子主义者长期交往,除非天生就是受虐狂。男方会通过与女性交往中的点点滴滴来判断女方是否愿意继续交往,而不是只凭谁买单的方式。例如女方买单后继续主动与男方联系就很明白的说明了愿意继续交往的意愿。女性能主动适当买单所付出的金钱会换回良好地更稳固的更优雅、更高素质的交往关系。所以说这种付出是明智的也是划算的,聪明女性应该要想到这一点。适度的付出往往会得到更大地回报。如果女方经济条件确实很差,那麽也应该在别的方面,比如烹饪、家务等方面表现出对男方的关心与爱。
另外还需要说明一点:女性在与男性交往时不要认为是对方付钱就可以随心所欲的高消费。当然为了美好的感觉,适当的消费层次与标准是必要的。例如干净美味的小餐馆、素雅幽静的咖啡馆等等。这种消费金额远远低于奢华的大酒店与高级夜总会,但它带来的心理感觉会远远超越。现代人特别是象上海这样的物质都市里的人缺少的不是物质消费,而是有意义的精神生活,是理解、包容与善良。当一个女人在有意为男方省钱的时候,男人都会感动的,这说明女人在体谅自己、关爱自己、接纳自己,而不是在考察自己、利用自己。女人的这种做法是女性尊重男性也是自身素养的重要表现。这种理解必然会带来更高水平的交往价值以及更长远的综合利益。记得有个小幽默:“当男人完全不看帐单便付钱,并慷慨地付小费,他正在追求这个女人。当他开始留意帐单上的项目,他已经把这个女人追到手。当他开始翻查帐单,并埋怨收费太高,他跟这个女人感情十分稳定。当他只是瞟一瞟帐单,然后由女人付帐,则这个女人已经成为他的太太,掌握经济大权。当女人完全不看帐单,只留意男人付多少小费,她刚刚开始和这个男人交往。当她开始留意帐单上的项目,并嘱咐男人不要付太多小费,她已经爱上这个男人。当她埋怨男人翻查帐单,又批评他付小费太吝啬,她并不爱这个男人。当她开始翻查帐单,并埋怨男人付太多小费,她已经成为他太太。”由此可以看出,金钱的付出是多麽的不可靠。短时间的付出基本上谁都可以做到,但长期的甚至一辈子的单方面付出却很难很难。女性也不可能用很长时间或一辈子来考验男人,否则或者男人会选择离开或者会木已成舟后已经不需要女人的考验并且不珍惜女人的感觉了。
再说说另一个问题:男女交往中的性关系。现在社会上女性普遍认为男人对女性的性要求是单方面的索取,是对女性的不尊重。从婚姻家庭学角度来看确实有一定道理。人类不管男女都有喜新厌旧的动物本能,男性往往比女性表现的更直接,这是不以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也许并不表现在行动上,但心里已经有了意念。所以当一个男性得到一个女人的肉体之后,一般情况下会在几个月之内逐渐失去新鲜感,后面的结局或者会因感情的加深与责任感以及成立家庭生育后代方面的原因而靠进入婚姻状态来维持关系,或者是分手。这种情况下性的提前发生会导致部分感情提前破裂并表现为不进入婚姻状态。这种破裂虽不符合目前的婚姻伦理道德但却符合人性文明。因为既然感情不能有效转化为亲情,那麽与其在婚后漫长时间内同床异梦彼此伤害或者离异还不如不进入婚姻状态对男女双方更好。这种情况唯一的缺点是与传统观念碰撞产生的困惑与痛苦,不过比起婚后生活长期不幸福或离异还算是很人道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甚至随着人类青年期与寿命的延长,越来越多的给人类带来了单身生活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现实中确实也是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平均结婚年龄越来越大,单身、离异、非婚同居者越来越多。例如美国适婚人群中有几千万是非婚单身状态,美国目前每两对婚姻中就有一对将来是以离婚收场的。中国的未来也肯定是这种发展趋势。现代人经济越来越独立、生活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善便捷、网络交流也很普遍了,人的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开放了。越来越多的因素都在降低婚姻的重要性而增加单身的好处。单身最大的好处是自由与独立,缺点是有时会孤单寂寞以及性的满足不好解决。孤单寂寞时可以通过同事朋友甚至网络交流来基本解决。性的满足却受着社会偏见的影响。以前普遍的社会舆论认为非婚性关系是不道德的,幸好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开明,逐渐也在认可非婚单身性关系,但对两性性关系中的双方定位还是有很大偏差,普遍还都认为非婚两性性关系中男方是索取与得到者,女方是付出与失去者。这种定位偏差给两性关系与交往带来了很多麻烦与困扰。男性因此会掩盖自己的实际需要而处心积虑的采用欺骗手段,女性也在时时提防男性的这种索求,感觉是在想欺负自己。
其实性满足对男人与女人都是同样重要的,对婚姻中人来说可以通过合法合理的婚内性来满足自己的性需要,虽然这种性满足没有了新鲜感与强烈的刺激感觉甚至只是变成了一种运动与固定程序任务。对非婚状态单身者来说只有通过自慰或寻找婚外性关系来解决,或者只有压抑自己的欲望。不可否认,对单身者来说,自慰是解决性欲需要的很重要方式,它的好处是不会伤害到异性就可以让自己满足,可以放松自己的情绪与压力,缺点是长时间采取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性心理得不到满足,毕竟人的性欲满足不但是生理性的也是心理性的,只有心理性的同时满足才算完美的满足。所以长期的自慰会造成自卑感与空虚感。婚外性关系包括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性交易,这种性满足虽然有时对某些特殊人群也有一定的价值,但总体来看不会给人带来充分的满足特别是心理上的满足。对男女双方来说,最完美的性爱不仅是自己得到满足,更重要的是给予对方性爱的满足。这种满足不仅是生理性的,如可以减少某些疾病发生,提高免疫力、减缓衰老,更重要的是心理的满足,如可增加信心与人生充实感、可以防止失眠、可以使紧张的情绪松弛、,而且还可扫除积压在内心的不悦和压力,有充沛的活力面对工作和人际关系。所以这种带有感情色彩能够给予双方满足的性爱满足是有价值与意义的。这种性爱关系对非婚男女来说是最好的满足途径。对男人来说,看到女人陶醉的表情、听到女人快乐的呻吟是一种很大的心理满足。对性爱来说你快乐所以我才会快乐是对的。在这种相互满足的性爱关系中没有谁是索取多于付出者。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男方付出还有多些。因为男女生理的不同,男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达到高潮,而且一般一两次高潮后就会累的想睡觉,但女性高潮来的慢得多,而且持续时间可以长的多,更重要的是女性可以达到多次性高潮,所以女性要想达到充分满足需要男方有配合、坚持与奉献的精神,而很多男性缺乏这种精神,这就造成很多女性因得不到满足而感觉自己是单纯付出者。
阅读一夜情缘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