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后,阿琳见凡笛抱着一本小说看的津津有味,就随口问了一句:什麽书看的这麽入迷,是不是情色小说啊?
凡笛撅了撅嘴:不是啦,是张爱玲的小说《色戒》,最近不是拍成了电影吗?梁朝伟主演的,还有个女主角新人汤唯。想去看看,所以先买本原著看看。
阿琳以前曾经看过《色戒》的简介,知道是女性作家的俗套写法:
情欲最后战胜了理智。因此告诫凡笛:以后张爱玲这类作品少看,就象精神鸦片一样,看多了容易上瘾,更容易悲伤消沉,还有那个安妮宝贝的作品也差不多,写的都是都市小资女人的爱情悲剧。刚看过关于安妮宝贝的一个报道,她已经结婚有了小孩,现在的作品应该不那么悲观了吧。
凡笛有些不高兴:你重男轻女啊。女作家怎麽了?我就愿意看。
阿琳心想:惹她不高兴了。本来不该说,这是她的业余爱好和个人自由,但觉得还是要给她提提建议,引导一下她的审美倾向。就继续解释:也不是重男轻女了。夏洛特勃良特的《简.爱》就写的不错,台湾作家三毛的作品也挺好的。三毛和丈夫荷西的感情很真挚,最主要的是,她的散文格调不是那么的消沉,特别是在荷西去世之前。三毛唯一的电影剧本《滚滚红尘》看过没有,描写了一对世间男女在战乱年代里悲欢离合的爱情,这部角逐金马奖的电影剧本即是以女作家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故事为蓝本创作的。
凡笛愉快的说:看过啊,也很喜欢《滚滚红尘》这首歌。
阿琳继续抒发自己对文学的观点:很多人说沈韶华的原形是张爱玲,我却觉得三毛将自己的生命也融合进了韶华的命运之中。韶华独自在阁楼里读书,写作,成为了三毛的人生缩影,三毛支配着韶华的爱恨,惶恐与迷茫。三毛说,韶华一生的追寻,不过两件事情,一是情感的归依,二是自我表现生命的展现,且,韶华是“燃烧灵魂的代表”。记得三毛在作品中写过,曾经又翻看了张爱玲的作品二三十遍,这时的三毛已经是失去了荷西的三毛了。她应该也是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感悟到了人生的悲凉了吧。所以她要将极喜爱的作家张爱玲与自己的灵魂通过韶华升华。三毛其实并不是在写一个叫沈韶华的女人和一个叫章能才的男人的故事,在她生命快到终点的时候,她想表达一种人类永恒的生存无力感。三毛本是个曾经流浪的人,韶华也是个心灵漂泊渴望安静的人,这种特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滚滚红尘》对三毛而言十分重要。生死相许,见面却又是痛苦,这种爱情尤其扣人心弦,正是三毛敏感又绝对的爱情观念。最终韶华把唯一的船票给了能才,自己留下来,算是三毛对爱情,对荷西的一种遗憾的再现,一种无奈的选择。荷西是幸福的,他先三毛而去,临走时是生活在幸福的家庭生活之中。但他又是残忍的,因为他把无尽的思念与痛苦回忆都留给了三毛一个人承担,使得三毛时时都处在天堂团聚与现实亲情之间的矛盾与痛苦之中。自从荷西走后,三毛再也写不出象从前那样美丽与活泼的散文,因为亲爱的荷西带走了三毛的“撒哈拉之心”。同样的,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悲剧也极大的影响了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张爱玲少年时代失去了太多的爱与家庭温暖,因而,成年的她更渴望成熟男子的爱情。遇到胡兰成,她得到了理解和信任,滋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来,这是情感的栖息地,是抚慰创伤的良剂,所以她太投入。张爱玲一生追求一种脱离现实的纯粹爱情--不问缘由,不问经历,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超越了阶级和信仰。正是因为如此,出身于大家闺秀的一代才女张爱玲,才有了和汉奸文人胡兰成的乱世恋情。胡兰成是张爱玲的初恋。虽然在认识胡之前张爱玲就已经大红大紫,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读懂与理解张爱玲的心,别人多的只是羡慕与吹捧,所以这时的张爱玲应该还是寂寞的。胡开始时给张爱玲写了一首诗,从张爱玲给胡的回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们可以知道,胡已经走入了张爱玲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应该还有另一个意思。因为懂得作品中的人物心理与命运,也使得张爱玲是带着一颗慈悲之心去写她笔下的人物的。胡是宽容的,他只是任情的与张爱玲发挥他的小聪明,使张爱玲越来越沉浸在对胡的好与喜欢中,同时张爱玲对政治立场又是那麽冷漠,几方面的原因,铸就了张与胡的感情悲剧-滚滚红尘。对一个男人来说,事业方向是很重要的。胡兰成虽然也是很有才的,但他选错了人生的追求方向,这一方面与时代的变化有关系,但也与他性格的劣根性有关系。他对权势、名利的崇拜与狂热追求害了他,同时也造成了滚滚红尘之中的一段传奇悲剧。所以说,作为一个男人来讲,没有正确事业的坚强支持,很难想象会有甜美与稳定的爱情。这次感情挫折对张爱玲的打击是巨大的。张爱玲曾因此叹道:“你是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真的是这样,从此,张爱玲就再也没有写过从前那种风格的爱情小说。那种小说虽然忧伤,但还是有些许真情与梦想在里面。而事过之后的张心已死去。所以张爱玲之后的文学创作只是以就事论事的杂文见长了。《滚滚红尘》这部影片的高潮应该就在“沈韶华”与“章能才”的生死离别。
这时凡笛找出了《滚滚红尘》这首歌。:
起初不经意的你
和少年不经世的我
红尘中的情缘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
想是人世间的错
或前世流传的因果
终生的所有也不惜换取刹那阴阳的交流
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爱与恨的千古愁
本应属于你的心
它依然护紧我胸口
为只为那尘世转弯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
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难聚爱与恨的千古愁
于是不愿走的你要告别已不见的我
至今世间仍有隐约你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
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
阿琳与凡笛听着这首歌,都很感慨。阿琳在上大学时这首歌很流行。
阿琳仿佛意犹未尽的继续说:这首《滚滚红尘》仿佛也是三毛与荷西的人生写照。三毛在《滚滚红尘》这部作品完成后,她在人间的使命已经完成,因为她已经将张爱玲与自己的爱情故事永恒的留给了世人。她在凡世间已经没有了牵挂。她知道荷西正在天堂里静静地等着与她团聚,所以也就静静地跟了去……既然提到三毛的《滚滚红尘》,顺便也要说一下张爱玲。张爱玲文笔的准确性与老练自不必说,她对人性以及平凡生活的深刻洞识在她的杂文中已经很好的反映出来。之所以不说张爱玲写的是散文,是因为我一直觉得散文应该给人以美感,典型就象三毛,展现给我们的通篇都是人性真善美的光环闪耀,而张爱玲带给读者的只是做人或做事的道理。张爱玲与三毛的另一个很大不同是:张爱玲的孤独是冷漠绝世的,而三毛的孤独却是为了保持思想自由与创作思维而必须的,是适度的孤独。这从两人平时对朋友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出来。三毛对待朋友大方热情,而张爱玲对待朋友却是理智而且节制,包括金钱与心理的计较与距离。感觉张爱玲的作品与王家卫的电影作品很相似,都是对落寞、孤独、忧郁甚至颓废生活与人性心理的直观表达,因此不喜欢他们的作品。在〈传奇再版前言〉里,张爱玲向世俗宣告了她的处世格言:“啊,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麽痛快。”因为“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惘惘的威胁。”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对未来与前途的恐惧与不确定性,当然这也与整个时代与社会的影响与她的经历有关系。所以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浓的忧郁气息,令人绝望。也正因为她的出名要趁早,所以她的早期小说都只是局限于男女情感的分分合合上。不是她不想写更多的东西,而是因为她个人经历的局限性已经束缚了她的创作冲动,例如幼年家庭的创伤、感情生活的曲折、社交范围的狭窄。从这一点上来说,三毛的经历要好得多,她的周游世界开阔了她的创作视野,也为她的作品带来了更多更有趣更多层面的素材,也让她与各地形形色色不同性格朋友的交往中心境更加开朗与豁达,这些都反映在两人的作品之中。
凡笛听阿琳说了这麽多,很惊讶的问:你对女作家了解很多啊。
阿琳谦虚的说:也不是了,只是偶尔看看,还是更喜欢男作家的作品。《三毛全集》倒是仔细看过,你想看的话我给你找出来。另外我还写过一篇《我喜欢的作家与作品》。
凡笛高兴的说:好啊。找出来给我,别忘了。哎,你对王菲怎麽看?我也很喜欢她的歌曲。
阿琳:很久以前曾买过王菲的一盘专辑精选,但都是比较老的歌了,例如《容易受伤的女人》、《执迷不悔》、《季候风》(《有一天我会》)、《我愿意》。当时只是觉得歌曲旋律很好听,并没有留下更特别的印象。后来仔细听完音碟之后,忽然也就有一种很感动的感觉。这张碟录制的是王菲个人演唱会的歌曲,但音质却是录音棚的效果,所以看着王菲脸上挂着晶莹的泪滴动情演唱一首首或淡淡的或浓浓的幽怨爱情歌曲-《棋子》、《爱与痛的边缘》、《誓言》、《明天我要嫁给你》......感觉只有王菲才能够如此全面、深刻、准确的演绎都市小资女人落寞、孤独、忧郁、哀怨的真实心情。王菲的不少歌旋律是很好听的,另外歌词也写的很好,再加上王菲的独特嗓音,几方面的原因共同造就了只属于王菲的歌曲世界。善变的亚洲天后王菲在音乐上总是不断地找寻新方向,这也是她能引领潮流的重要因素。听着《爱与痛的边缘》,想起了迪克牛仔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两首歌选用的是同一首曲子,但还是觉得王菲的《爱与痛的边缘》比老爹声嘶力竭的沙哑嗓音更具有感染力,也许是因为我比较喜欢纯真、忧伤歌曲的缘故,觉得只有张宇的《用心良苦》可以与王菲的《天与地》相媲美,还有粤语版的《约定》、《梦醒了》……听着王菲的《千言万语》象极了邓丽君的声音,如果只听声音,简直分不出两人的差别。听着《笑忘书》会想起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之轻”,而《彼岸花》又让人想起安妮宝贝的绝望,另外还有象《百年孤寂》与马尔克斯,《开到荼蘼》、《阿修罗》、《明明不是天使》与亦舒,《守望麦田》与塞林格,《浓情化不开》与徐志摩,《背影》则让人不禁想起朱自清的散文……另外也许是因为王菲感情生活的曲折经历促成了她的成长与演唱风格特色的形成以及不断转变。从《无奈那天》、《天空》、《我愿意》对初恋情怀的怀念,到《矜持》对甜蜜爱情的留恋,从《红豆》、《偿还》还有《扑火》对爱情的执著与憧憬,到《只爱陌生人》对首次婚姻失败的疑惑与痛楚,从《笑忘书》中希望独立自强的心声,到《彼岸花》、《你喜欢不如我喜欢》对爱情之火的重新点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走过婚变打击的王菲在爱情观上的成长之路。在经历了锋菲事件带给王菲的伤痕之后,王菲又会带给大家怎样的歌曲。想必是对《容易受伤的女人》、《只爱陌生人》以及《爱与痛的边缘》的重新诠释吧,只是可能色调更加伤感与绝望。很多王菲的歌迷都很不理解,为什麽才貌双全的王菲感情生活会这麽波折?确实,她在演唱时那种纯真、忧郁的表情很让人爱怜不已。但是,也许就象她在《但愿人长久》中所唱的那样: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想可能是她盛名的无形影响以及那深藏在冷漠、忧郁外表下面极其脆弱与敏质的心绪,使得窦唯与谢霆峰感到压力太大而选择了逃避与退却。特别是谢霆峰,典型的新人类代表,更多的是喜欢把握现在的感觉与物质享受,他与王菲因为年龄与生活经历差异所形成的思想代沟随着时间的磨损会变的越来越大,所以两个人的分手仿佛就是必然。看到王菲逐渐成熟与冷漠的表情,很是感到可惜,感叹人生世事无常。还是喜欢当初王靖雯的活泼与纯真表情。现代的都市生活在带给人们丰腴的物质享受同时,也在日益紧张的生存发展竞争中逐渐拉远了人们心灵的距离。而人是社会动物,有被人理解与认同的强烈本能需要。因此王菲的歌就象张爱玲与三毛的文学作品那样成为了很多很多都市知识女性的精神最爱。她们知道,自己也许会失去一切身外的东西,但是只要有菲的歌陪伴也就足够。她们的人生也不会太孤单,因为有菲的歌理解自己,菲的歌有与自己相似的人生经历。我想这就是王菲的歌的价值-对寂寞、忧伤、痛楚、平凡都市生活的精神升华。有音乐陪伴,人生不寂寞。
凡笛点了点头:你说的很有道理哎。
阿琳笑了笑:说通俗点就是没有感情着落前的同病相怜、无病呻吟吧。
凡笛有些不高兴的说:有时你理智的让人害怕。你对女作家琼瑶的作品怎麽看?
阿琳:她的作品只在电视上正好碰到看过一点,总体感觉是故事情节发展缓慢,豆大点小事扯半天,不管是哪个角色都是吵吵嚷嚷的。她的作品虽然有局限,但从消磨时光驱解寂寞角度看,对女孩子还有一定用处。琼瑶也有个习惯,就是喜欢从古文堆儿中扒拉寻找自己作品的名字。
凡笛:嗯,这我知道的。琼瑶这个名字出自《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阿琳心想,《诗经-国风》里还有一首诗也很有名,叫《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阅读一夜情缘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