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炎帝神农氏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炎帝神农氏还是我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炎帝神农氏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
6.黄帝黄帝为中国开化时代最初之君主,亦被承认为中华民族之共祖,姓公孙,生於轩辕之丘(河南新郑县西北),称轩辕氏,国於有熊(今河南新郑县),亦称有熊氏,少典氏之子。黄帝生而灵异。《史记》称其“以土德王,故号黄帝。”汉纬中已有不少有关黄帝的内容,按其说法,黄帝是北斗神,他的孕育和诞生整个就是一个神话:有一天,黄帝的母亲附宝去往郊外,一个巨大的闪电在北斗星的周围耀眼地闪烁,使附宝得到感应,于是生了轩辕。轩辕的胸部生来带有“黄帝子”三个字。黄帝具有劾制鬼神的神力,《列仙传》记黄帝“能劾百神,朝而使之。”早期道教有一种用以劾鬼的法器“黄神越章”,还有一种专门用来为生人和死者解除灾殃的墓葬明器“解注瓶”,都是根据对黄帝神力的信仰而来。
黄帝的武功1.阪泉之战—时,天下共主炎帝神农氏八世,暴虐无道,黄帝率诸侯与战,败神农氏於阪泉(河南涿鹿县东),遂代神农氏为天下共主,版图东至於海,西至甘肃,北至河北,南至大江。2.涿鹿之战—时,诸侯多归黄帝,独苗族蚩尤不服,与黄帝战於涿鹿(今河南涿鹿县),蚩尤能作五里雾,黄帝与其久战不胜。黄帝乃作指南车(车上有神,常指南方)以定方向;西王母派遣九天玄女下凡,把灵符、道法和《阴符经》传给黄帝,遂擒杀蚩尤,天下乃定。
黄帝的文治黄帝既定天下乃与诸臣共订典章文物,遂有如下的各种发明,使社会民生接近今日:
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六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黄帝成仙黄帝年近百岁,弃帝位,从列仙游,(务光子、容成子、广成子、紫府先生、中黄丈人等)采首山之铜,铸鼎於荆山之下,鼎成之日,年已百岁,有龙从天而降,接引黄帝,升天而去,成为天上五帝之一,南朝陶弘景在其《真灵位业图》中,列黄帝於第三神阶之左,称为元圃真人轩辕黄帝。
7.蚩尤黄帝打败炎帝之后,许多诸侯都想拥戴他当天子。可是炎帝的子孙不甘心向黄帝臣服,几次三番挑起战争,尤以蚩尤为甚。
蚩尤是炎帝的孙子。据说,蚩尤生性残暴好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都是能说人话的野兽,一个个铜头铁额,用石头铁块当饭吃。蚩尤原来臣属于黄帝,可是炎帝战败后,蚩尤在庐山脚下发现了铜矿,他们把这些铜制成了剑、矛、戟、盾等兵器,军威大振,便起野心要为炎帝报仇了。蚩尤联合了风伯、雨师和夸父部族的人,气势汹汹地来向黄帝挑战。
黄帝生性爱民,不想战伐,一直想劝蚩尤休战。可是蚩尤不听劝告,屡犯边界。黄帝不得已,叹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养虎为患了。现在他不行仁义,一味侵犯,我只有惩罚不义!”于是黄帝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对阵。
黄帝先派大将应龙出战。应龙能飞,能从口中喷水,它一上阵,就飞上天空,居高临下地向蚩尤阵中喷水。刹那间,大水汹涌,波涛直向蚩尤冲去。蚩尤忙命风伯雨师上阵。风伯和雨师,一个刮起满天狂风,一个把应龙喷的水收集起来,反过来两人又施出神威,刮风下雨,把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应龙只会喷水,不会收水,结果,黄帝大败而归。
不久,黄帝重整军队,重振军威,再次与蚩尤对阵。黄帝一马当先,领兵冲入蚩尤阵中。蚩尤这次施展法术,喷烟吐雾,把黄帝和他的军队团团罩住。黄帝的军队辨不清方向,看不清敌人,被围困在烟雾中,杀不出重围。就在这危急关头,黄帝灵机一动,猛然抬头看到了天上的北斗星,斗柄转动而斗头始终不动,他便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指南车,认定了一个方向,黄帝这才带领军队冲出了重围。
这样,黄帝和蚩尤一来二去打了七十一仗,结果是黄帝胜少败多,黄帝心中非常焦虑不安。这一天,黄帝苦苦思索打败蚩尤的方法,不知不觉昏然睡去,梦见九天玄女交给他一部兵书,说:“带回去把兵符熟记在心,战必克敌!”,说罢,飘然而去。黄帝醒后,发现手中果真有一本《阳符经》。打开一看,只见上面画着几个象形文字“天一在前,太乙在后。”黄帝顿然悟解,于是按照玄女兵法设九阵,置八门,阵内布置三奇六仪,制阴阳二遁,演习变化,成为一千八百阵,名叫“天一遁甲”阵。黄帝演练熟悉,重新率兵与蚩尤决战。
为了振奋军威,黄帝决定用军鼓来鼓舞士气。他打听到东海中有一座流波山,山上住着一头慢兽,叫“夔”,它吼叫的声音就像打雷一样。黄帝派人把夔捉来,把它的皮剥下来做鼓面,声音震天响。黄帝又派人将雷泽中的雷兽捉来,从它身上抽出一根最大的骨头当鼓槌。传说这夔牛鼓一敲,能震响五百里,连敲几下,能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又用牛皮做了八十面鼓,使得军威大振。
为了彻底打败蚩尤,黄帝特意召来女儿女魃助战。女魃是个旱神,专会收云息雨。平时住在遥远的昆仑山上。
黄帝布好阵容,再次跟蚩尤决战。两军对阵,黄帝下令擂起战鼓,那八十面牛皮鼓和夔牛皮鼓一响,声音震天动地。黄帝的兵听到鼓声勇气倍增;蚩尤的兵听见鼓声丧魂失魄。蚩尤看见自己要败,便和他的八十一个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杀上前来。两军杀在一起,直杀得山摇地动,日抖星坠,难解难分。
黄帝见蚩尤确实不好对付,就令应龙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般的水流从上至下喷射而出,蚩尤没有防备,被冲了个人仰马翻。他也急令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只见地面上洪水暴涨,波浪滔天,情况很紧急。这时,女魃上阵了,她施起神施,刹那间从她身上放射出滚滚的热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停雨消,烈日当头。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了。黄帝率军追上前去,大杀一阵,蚩尤大败而逃。
蚩尤的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以铁石为饭,还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如走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时,黄帝灵感突现,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劲连擂九下,这一下,蚩尤顿时魂丧魄散,不能行走,被黄帝捉住了。黄帝命人给蚩尤戴上枷栲,把他杀了。害怕他死后还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两个地方。蚩尤死之后,他身上的枷栲才被取下来抛掷在荒山上,变成了一片枫树林,那每一片枫叶,都是蚩尤枷栲上的斑斑血迹。
黄帝打败蚩尤后,诸侯都尊奉他为天子,这就是轩辕(黄帝的名字)黄帝。轩辕黄帝带领百姓,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8.姜太公——直钩钓文王的权谋鼻祖
姜太公是一位在中国文化中有特殊地位的道家形象,特别是经过《封神演义》的渲染,这个人物在民间已经被神化了,所以,要了解真实的姜太公,就要先回顾那段历史,去除那层神化的面纱。
历史上真实的姜太公是一个模糊的记载,这也符合道家大象无形的观念,能够确定的就是,姜太公是商末周初的人物,其智慧才能受到周文王的赏识,并委之以军国大政,周文王之后,又辅佐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王朝,因为功勋卓著,被封为齐地的诸侯。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望是东海上人,也就是具有才学德望的杰出人士,他的祖先是辅佐大禹治水的贤臣四岳,后来在虞夏之际,也就是大禹平定水患、论功行赏的时候,被分封到吕地,也就是山东的吕县那一带,也有说封在申地,反正都是在山东。四岳姓姜,其后代中那些庶出的子孙有的姓姜,有的以封地为姓,姓申或姓吕。姜太公这一脉是承袭吕地的一枝,也有说他姓吕的,因此,历史上有时候也称他为吕尚,但多数人称之为姜尚。
姜太公,或太公望这个称谓是姜尚跟从周文王之后才形成的。据说,姜尚在投奔周文王之前已经年纪很大了,而且已经非常穷困,尽管满腹经纶,但是却没有进身用武之地,就在渭水河边用直钩钓鱼,希望有见识的诸侯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也有一种说法是,姜尚就是因为文王的德操智慧而专门去考察的,目的是看看周文王是不是名实相副,否则也不会大老远的从山东跑到陕西的渭水来。
就在吕尚每天坐在渭水边,象个普通老头一样垂钓的时候,周文王已经有了心灵感应。关于这一点,是古代历史上常用的手法,即使出自太史公之笔也很难确信,所以,只能当作故事听。据说周文王要出外打猎,那时他还是西伯,按照当时的风俗先要算一卦,看看打猎是不是合适,能猎获些什么。卜算的结果显示,周文王这次出猎获得的“非龙非鹿,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西伯就出猎,果然在渭水北岸遇到了正在水边直钩钓鱼的姜尚。姜尚坐在水边如枯木,怀里抱着一枝鱼杆,钓钩不但是直的,而且离水三尺远,一看就不是在钓鱼。西伯姬昌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异人,上前施礼问候,说了几句话之后,彼此就明白,双方机缘巧合,于是西伯姬昌就请姜尚坐上自己的马车,亲自赶车回宫去了。《史记》上记载,文王因为遇到姜尚高兴的不得了,说:“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这就是姜太公这个称谓的由来,是因为周文王的祖父古公就期待、盼望一位圣人的降临,帮助周室振兴,所以,文王把姜尚当作祖父期望的那位圣人,尊称为太公望,并且以师礼待之。
还有一种传说,姜太公博闻多学,又是贵族之后,也曾经在商纣王的朝廷里供事,见纣王无道,就离开了,行走于诸侯之间,希望他们当中能有人起来,取而代之,最终终于在渭水边遇到了西伯姬昌,就归附了他。
另外一种传说是,姜尚隐居在东海之滨,与世无争。西伯姬昌被纣王囚禁在羑里,他的臣子散宜生等人知道姜尚贤能,就派人去请他帮助救人。姜尚也听说西伯姬昌德行高尚,善待老人,就去了。然后,姜尚献计,用美女珠玉宝马进献纣王,把西伯救出来。纣王还赏给西伯征伐诸侯的大权。
尽管这段传说中有很多离奇的地方,但也不足为怪,可以确信的就是,姜太公与周文王的期遇确实有偶然的因素,也有必然的因素。这种贤臣遇明主的故事,以后历朝历代都有,也有更离奇的,但都超不过姜太公直钩钓文王的巢臼。
虽然姜太公知遇周文王的传奇流传了三千多年,但是,姜太公如何帮助周文王制定振兴计划,如何帮助周武王制定战胜商纣的战略,却没有明确的事迹流传下来。一来这些都是权谋机密,二来当时的文字史还不发达,现在流传下来的商周文字,除了甲骨以外,就是钟鼎,书写技术的不够,也导致了许多本来可以流传的史料失落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是,从后世的信史中,我们还是能掌握一些大略。
姜太公帮助文王理平了周地的政治,修德养兵,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夺取商朝的天下,太史公记述这段历史时这样写道,周文王“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姜太公被称为兵家鼻祖,有一本兵书也是托在他的名下,就是《素书》,其中有很多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但也有很多?
阅读龙跃四海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