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我等已经救出了文长。”李时珍带着徐渭来到了王阳明面前,他和徐文长年龄相仿,曾经更是有过一面之缘,因此如此才会主动和王阳明推荐道。
王阳明装成一副大惊失色的模样,一改刚才的狠厉之色,礼贤下士地跑过去赶忙拉住徐渭的手臂,说道:“吾得文长,大事成矣。”
不过徐渭好像不吃这一套,他性格奇特,做事往往出人意料,可以说是中国历代文人中的异类。
“小子休得多礼,老夫承受不起。”
王阳明头一次被人泼了一盆冷水,不要说鲁莽的邓子龙此刻不在场,即使是稳重老练的戚继光也禁不住上前呵斥他几声,毕竟王阳明是堂堂明武宗任命的大元帅,他本身有如此非凡多才,而且对他如此客气,还被退了回来,如何不让人生气。
但是王阳明就是没有生气,至少表面上是的,在前世,他就知道了不少关于徐渭的故事。徐渭可以说是中国的梵高,大半辈子都怀才不遇,但是他的才华,却是举世公认的高绝,比之于唐伯虎,在兵法韬略上都要胜过几筹。不过还好,宁王对徐渭也只是看重,并没有重用,否则这河南省巡抚的位置就应该是徐渭的,而不是志大才疏,生性多疑的李士实了。
“先生,小子是真心爱才,请先生成全。”王阳明竟然开始自称起小子来,这是他面对明武宗时,都不曾有过的。
“那好,待老夫考你一考。”徐渭对王阳明的态度显然有点满意,现在是在试探王阳明的个人能力了,“待老夫说出前两句,小子就对上后两句吧。”
王阳明恭敬地应诺道:“小子遵命便是。”
徐渭微一沉吟,便说道:“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王阳明隐隐觉察到徐渭这句诗是在回忆他的前半世,便不自觉地联想到了历史上许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文人来,如陶渊明,如李白,如杜甫还有辛弃疾。
也没见他多么犹豫,只一会,就听王阳明念道:“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此句一出,旁人倒不是很在意,徐渭却深有体会,为此他的眼眶甚至有点湿润了,不禁赞叹道:“好诗,确实对的好。”
正当所有人以为徐渭会就此降了王阳明时,他却突然直白地问道:“倘若老夫随了小子,小子会给老夫什么位置?”
王阳明毫不犹豫地就答道:“军中军师之职。”
“如此,渭愿降。”一代怪才徐渭终于俯首称臣,拜服请降。
王阳明心中大叹一声,急忙小心扶起年近六十的徐渭,激动地说道:“文长不用多礼,以后我们都是自己人。”
王阳明本来就来自后世,对于一些繁文缛节,自然会很轻视,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更加容易和部下拉近距离,就像现在一个“文长”,就立刻把他和徐渭的关系拉近了一万里,变得非常亲切。
戚继光等人甚至看到徐渭老迈的脸上滑落了几滴泪珠,心中俱是纳闷不已。
他们都还年轻,怎么会明白怀才不遇的寂寞和郁闷,就像同为清朝文人的归有光,当年就是一直考到六十岁,才考中了进士,而徐渭,考到四十岁,也只混到秀才,不说其他的,至少在仕途上,他是悲惨的,虽然他自负东南第一军师。
良久,徐渭终于平静了一下激动不已的内心,缓慢又狠辣地自荐道:“元帅,请让渭替您杀了李士实这厮。”
此言一出,全场皆惊,没人想到一个文质彬彬的老头,竟会说出如此铁血的话,谁又会猜到,这只是他铁血军师生涯的开始。
王阳明也是稍稍愣了愣,随即应允道:“先生自便便是,元敬,帮文长把李士实那厮绑起来。”
“渭多谢元帅。”
“是,元帅。”
王阳明手下两名重臣,纷纷上台表演,一个毫不费力地绑住了李士实的双手双脚,虽然李士实期间不停地反抗,可他毕竟只是个文人,手无缚鸡之力。
“文长,本帅宝剑可借你一用。”王阳明慷慨地把傲龙剑递了过去。
这时,众人这才看清了那把杀人不沾血的宝剑的真实模样,即使在黑夜中,它发射出来的火光,也刺得人睁不开眼,一看便知道是把上好的利剑,如果王阳明告诉他们里面还住着一条龙和一个鬼的话,估计能够吓死他们大半。
“李大人,到地府向阎王爷求饶去吧。”徐渭话一说完,就利索地把傲龙剑砍向了李士实的脖颈,丝毫没有一点阻力,李士实的脑袋就掉落在了平地上,滚了老远。
徐渭长叹一声,缓缓把剑还给了王阳明,然后对王阳明建议道:“元帅,渭以为应该招降官兵,还不许伤害百姓。”
王阳明哈哈一笑,赞同道:“文长所说,正合我意,就照着文长的意思去办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好莫过于心有灵犀了,而徐渭和王阳明初次见面,就能够达到此种境界,可见他们其实是同一类人,至少在用兵打仗方面,是类似的。
于是,在王阳明怀柔亲民的政策下,开封城很快就平定下来,一共收降了四万五千人,缴获金银财宝无数。
“武桥,”王阳明和一干手下将领已经高高坐在了开封府巡抚府宅大厅之中,正在庆祝胜利,“白天就不要了,入了夜,带上兄弟们,去好好享受吧。”
阅读明朝第一人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