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得太子坡停车场,已是下午两点,人人都觉饥肠辘辘,便即就餐。道长不肯同食,入观后稍许便出,告知曾亮等人,若有雅兴尽情游赏太子坡,夜里可到道房借宿,次日凌晨再行。言罢,折身向南,径直而去。
从停车场旁复真桥拾级而上,穿过巍峨耸立的复真观山门,行于依山傍势而修筑的夹墙复道之中,但觉犹如行于龙背,回转曲折,逶迤起伏,停立片刻,前顾后盼,真似神龙见首不见尾,给人首尾无端之感,此处被称作“九曲黄河墙”倒是十分贴切。雪儿不禁回想起那曲曲弯弯、遥无尽头的山路,又想到道长念诵的那个句子:“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再体感体内气状,丹田虽是蠢蠢欲动,首尾难辨的周天景象倒是没有显现。
踏过二道门,进入一方石铺地的院落,但见龙虎殿前高大的照壁上,镶有“福”、“禄”、“寿”三个大字,分别包含福如东海、坚实稳固、健康长寿之意。游人闭目摸字,然后依照摸到的字数撞击南面石砌祭坛上的大钟,这叫“撞吉祥金钟,享福寿康宁”。
同学们四散而去,有的在殿前拍照,有的进龙虎殿观赏,有的到北面砖雕的焚香炉前烧香,有的兴致勃勃地加入那撞钟祈福的行列,每及撞击金钟,一击之下,万山回应,伴之而起的是一窜窜清脆的笑语,便似天然而成的和声。
穿过龙虎殿,雪儿只身进入另一院落,大院中有一饰栏泓池,雪儿径直步至池边,望着盈盈水波,静立片刻,忽觉这泓池水便似自己丹田气状,微风拂来,水波轻漾,丹田之气此时正弥漫而出,沿体前正中一线轻漾而上,至胸、至脸、至眼、至额……
分不清是水波还是眼波,兴许是两波相映……波光闪烁,隐约若景,那景中渐渐显出一张灵秀脸庞,不似峨嵋粉黛,却是美若天仙,她伸手一指,顿有一股巨大力量向雪儿盖顶而来,一股粗大气流沿着额头、鼻子霸道地灌溉下来,直达丹田。雪儿体内周天复现,气流循环,前下后上,势不可挡。
内气渐渐平息,一时间静若止水,身心俱空,物我两忘。波光之中灵秀的面孔已化作一张状若干枯树皮的婆婆脸,婆婆头发花白,手执粗大铁杵,立身水井旁边,不紧不慢不停地磨动……
雪儿脱口而言:“这不是磨针井的姥姆吗?”
“婆婆,您在磨什么?”忽听得一个稚气未脱的声音,雪儿仔细一看,婆婆身边走来一个素衣长衫的俊朗少年,大约十八九岁的光景。他满脸好奇,盯着婆婆手上的粗大铁棒。
“磨绣花针”,婆婆斜视着扫了少年一眼,手上的动作一刻不停地继续着。
“这么粗的铁棒,您这么年迈,要磨到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啊?”少年疑惑锁眉。
“一月、两月,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磨一点,这个铁杵就细一点,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绣花针的”。婆婆一边说一边继续磨针,那势态坚定不移、百折不回,与其老态龙钟的模样极不相称。
只见那少年略有羞惭之色,继以恍悟之态,他喃喃自语:“我修道不是一样的道理吗?我怎么就退缩了,想回到静乐国去见母后父皇,过锦衣玉食、安逸享乐的日子呢?”。
少年沉思片刻,双手抱拳,向婆婆一揖到底:“多谢婆婆点化!”。抬头却不见婆婆,只觉眼前紫光闪动,倏然腾空。雪儿随那少年仰头而望,便见空中祥云一朵,紫光一团,其间端立着脸庞灵秀,不似峨嵋粉黛,却是美若天仙的女子,她便是真武大帝的师父紫元君!那这少年定是十五岁便受紫元君点化而步入修炼之路,四十二年之后得道成仙的真武大帝了!
传说静乐国太子受紫元君点化,入山修炼,几年无成,不免灰心丧气,便生还俗之心,下至山腰,遇一老妪磨针点化,便即回山重修。直到今天,在“磨针井”大殿门前,还插着两根铁杵,据说那便是紫元君留下的。人们在今太子坡修建了一座道观,名之“复真观”,取太子回心转意、再度修行之意。
一缕轻风拂来,眼前波光漾动,摇碎了光中景象,化成点点涟漪,层层荡漾开去。雪儿体内之气也是轻轻荡漾,摇曳着眼波,再度波光流转,与池中之水相互照映,便似一妇人的盈盈粉泪、寸寸柔肠。
这妇人乃真武大帝的母亲静乐国皇后。相传太子最初入山修炼时,其母善胜皇后恋子难舍,直从山下追到山上,苦于追而无果,悲恸欲绝,在此滴泪成池,人们称之为“滴泪池”。
尚且沉浸在传说故事中的雪儿忽听得身后传来清脆响亮的声音:“雪儿,转过身来,摆个pose”。
雪儿回转身体,面向曾亮方向,伸出右手食指和中指,做了个“v”字。“咔嚓”一声,曾亮按下了快门,笑而称赞:“漂亮!再到那边去,祖师殿前”……
从大殿出来,两人并肩而行,折身向北,步向五云楼。
这五云楼依岩而建,结构奇特,设计周密,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共有五层,故又称五层楼。
曾亮与雪儿拾级而上,层层攀高。上到三层,二人稍事歇息,观赏景物。曾亮说:“你知道吗?这五云楼修建在崖壁之上,完全依循山势而建,这与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相合,也应是顺其自然原则的体现”。
雪儿并未回应他的话,只是转脸看着曾亮,望着那光洁的额头与直挺的鼻子勾出的优美弧线,陷入了深思。
曾亮侧面端视雪儿,一丝笑意浮上眼角:“雪儿,在想什么呢?这么深沉”。
“在想磨针井的传说,和……你的话”,雪儿淡然一笑。
曾亮拍了一下雪儿的脑门:“不错,好青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再看这五层楼,还有那高高突起的祖师大殿前的层层台阶……老子有言: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还有,”曾亮顿了顿,略微回忆,接着念诵道:“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曾亮的话使雪儿眼光迷离,神态悠远,陷入更深的思绪中。沉默片刻,她眼中闪过一丝好奇:“曾亮,你是什么时候喜欢上《道德经》的?”
“大一,我们语文课本节选那段还记得吗?就是那段文字引起我的兴趣,便把整篇《道德经》找来看,读过多次,至今才有些解悟之感”。
雪儿仍是一阵沉默。曾亮发现,这日雪儿总在惦量别人话里的意思,似有心事隐匿,不禁心生促狭之意,佯装一本正经地说:“雪儿,你若有意研读《道德经》,在下愿与您终生相伴,白头到老”。
“呸!”雪儿扑哧一笑,轻嗔薄怒,摆弄着背包带上的红辣椒小挂饰,转身向楼梯走去。身后传来曾亮那清脆响亮的哈哈大笑。
登上顶层,便见五云楼的主体立柱托架起十二根交错叠搁的木梁,设计精密,独具匠心,这便是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奇迹的“一柱十二梁”。据说这根立柱代表了明朝的武当道教就是国家的中流砥柱的意思,又有另一说法,指玄帝曾就读于此,苦修四十二年终得大道,寓矢志不渝,终成栋梁之才之意。
整个复真观,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修,则这“一柱十二梁”也已历经五百多年,至今却保存完好,难怪会被中外建筑专家交口称赞。在这样的建筑奇观面前,两人不禁神往、深思、留影……
从五云楼出来,二人折身向上,步至皇经堂、藏经阁,恰有几位同学也已至此,正在留影。曾亮迎身上前,接过相机,口中念念有词:“我来,我来,我的摄影技术一流。诸位站好啦,准备……面带微笑……”
雪儿注意到,他们身后有一棵大树,正巧在皇经堂前,难不成这便是那棵著名的、树龄三百多年的桂花树么?那树高约5米,胸径至少半米左右……她忽然想到曾亮刚才念叨的句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一行人从藏经阁左转沿台阶而上,步至太子殿,殿下有棵百年枣树,与皇经堂前的百年桂花树相互呼应,有“金桂折枝,早登榜首”之意。
众人凭栏俯视深壑,但见曲涧流碧,千峰竞秀。远眺金顶,烟云迷离,鸟向日边度,人从天上回,真可谓人间仙境!
阅读中国功夫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