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飞行术练法1.腿上缚上沙袋,身上穿沙衣,在地上练习跑路之功夫,每腿带沙袋1斤,身上沙衣装2斤黄沙(要用好醋备好。把沙放锅内炒热以后,再放醋内浸泡一夜,取出晾干再装沙袋子,以免毒气磨损溃烂皮肤),全身共装沙袋4斤,每次跑30里路,每天跑两次,共跑60里路,苦练一年半,渐渐增至全身40斤。
2.在山岭上的崎呕小道,旷野不平的地方练习跑,每天渐渐增加路程,直至一次跑40里,两次跑80里。3.在陡壁悬崖上,山路崎岖的地方,练习跑路,沙袋、沙衣渐渐增加至60斤,能穿在身上,缚在腿上,运用自如,每天早晚两次,每次50里路,全天跑路100里。连续不间断跑四年半。能在凹凸不平之路上,爬上跳下轻如灵猿,要持恒苦练,但也不可过急,以免损伤身体。须下六年苦功夫、八年恒功,方一次可以疾行100里。
[功法略解]1.陆地飞行术,又名千里腿,飞毛腿,千万追风等名称,是少林正宗七十二艺中的软功内壮功夫,是专供练习人身快速奔跑行走的功法,为少林寺武僧经常练习的传统轻功之一种。
2.陆地飞行术,在少林武术技击实用上也起着重要作用,如与敌搏击,敌来攻击,我可以迅速闪在一旁,敌如猛攻,我即迅速走开,如有机可乘,我即闪电飞跃过来进攻敌手,对手不敌想逃跑,我即快速追赶捉拿罪犯,制服敌人,是少林武术中不可缺少的功夫,少林寺历代都有,武僧练习此艺术,如元代子安、觉远,明代圆成、悟产、道时,清代静云、清飞、清白等高僧,苦练此功法,有深厚的造诣。
3.练习此功夫的要点:要有恒心,循序渐进,不可猛进,既不要疲劳,也不要偷闲,坚持不懈,长时期练习,方可以成功。
附:练功秘方川乌15克、草乌15克、红花15克、当归15克、ji[黄连15克、川续断15克、羌活15克、杜仲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朱砂15克、自然铜15克、麻仁15克、五加皮15克、刘寄奴15克、茜草15克、血竭15克、牛膝15克、陈皮15克、骨碎补15克、破故纸15克、紫背天葵15克、土鳖虫15克、紫金丹15克、丝瓜络15克。以上诸药物,共研细末,每服3克,练功前用黄酒送服。功效:壮筋强骨,调和气血,消炎去毒,退肿止疼,加速练功进展。少林高僧贞绪大师曰:“飞毛腿法快如风,疾如闪电箭离弓。日行路程八百里,白昼修炼苦用功。”
凌波虚度大凌波虚度者,实乃驭气飞行之术也。绝非一般轻功乃至上乘轻功可比拟也。轻功者,乃是指高弹跳能力,借助反弹之力向上窜纵,并以娴熟的技巧以减轻落地时的重力声响者是也)所以一般轻功实乃窜纵之术也。轻功至上乘者,配合了一定的提气技巧,跑更快。跳得更高更远,即所谓“踏雪无痕”“陆地飞腾”“草上飞”者是也。而凌波虚度之奥妙则可腾空驭气飞行,飞行之距离远近则由修炼者自身之功力程度而定,功力高深至极者可以飞越江河山谷乃至更远,其飞越时可全身不动驭气飞行,亦可两足踏空行走如履平地,神态潇洒似凌虚而行,是谓之日“凌波虚度”也。凌波虚度飞行之机理者,实乃惨炼者之内外功夫均至高乘,能随时知当时当地的灵气性质,从而发出与之性质相同之外气,同性相互排斥,故身体能腾空而悬浮也。再向后发出外气,似游泳一样,身体自然向前飞行矣!修炼方法:一、外炼法,即两足绑上沙袋(或锡瓦),从晨起床至睡觉前,一刻不离,日常行走、早晚奔跑纵跳,沙袋(或锡瓦)从不离腿。注意每隔一月松绑取下沙袋(或锡瓦)三日,以适应及平衡身体。一年后,爬山跑跳,可与猿猴迢逐。第三年穿上特制的舟形木板鞋在水上跑,最后取下重物,赤足履水如平地,即炼成了水上飞之轻功矣!二、内练法、按前述之内功心法勤奋修炼配合外炼(即大小周天之练法),内炼也逐步提高,至第三年以后即进入到上乘轻功境界,一般十年左右可炼神返虚,出现神足通,即俱有了察知当时当地灵气的能力及能发出强大的外气。运用之法如下:(一)观想下丹田之内丹急速沿小周天法轮运转二十四圈。(二)观想内丹沿大周天法轮运转三十六圈。(三)将内丹沿中脉提运至头顶百会,并收腹闭息。(四)两手由侧面上提至略高于肩,手心向上。(五)随着呼气两掌缓缓下按,由四心,(即两掌心两足心)发出强大外气压向地面。(六)由地面性质相同之灵气产生的斥力作用,身体腾空而起。(七)飞行的方向或前或后,或左或右以及飞行的快慢皆可由心意而定。(八)在飞行的过程中,意念一定要随时守住头顶百会穴之丹珠,这是根本,功高者丹珠可出头顶一尺左右,大放光彩。(九)功力至炉火纯青时,无须任何准备功,可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腾空驭气飞行。
少林外轻功少林外轻功秘诀旨要世人不知内壮则外强的奥妙,练拳习功所用都是较低级的纯外功练法,例如插砂、击铁、石担、石锁等。凡练习外功首先必须具有-走的内功功底,再配合真传外功秘法将气血贯注在全身各个部位进行训练,则内部坚实、外部钢筋铁骨,神勇无敌。少林宗门之下外功练法众多,尤其是“遍体铜人”一法,世俗人很少知道,即使知道的也不很全面,属于“偷艺”之流:想当年师门高僧练功之时闪转翻腾、如飞鸟穿林一样灵敏飞纵;遍身芳是法,象猛虎扑食那般威猛,然而时至今日,真功绝技已将近失传了,故此,我特将“遍体铜入”的练法又称弥勒布袋活步功记述于下,以期前承后教,艺术绝传。
遍体铜人法(弥勒布袋活步功)
布袋制法:练功所用的布袋,要受到人量的冲撞击汀,因此戍选择坚韧牢实的札料多层缝制,市袋的尺寸,高约一尺二寸余,中空直径约八寸在布袋中装入石砂或铁砂.重量由二十四斤、三十六斤、四九斤的数目增加)袋口牢牢扎紧后用一根粗绳约二尺许将布袋吊挂空中,袋高约齐人的胸口.这叫做“走马一元袋”,也林为“单袋”。当“单袋”练习纯熟后,可再照前面所说的制一个布袋,将两个市。袋用一根长的山丈六尺的粗绳,各系于两端,绳上距离各袋口三尺高处各安放一个木抽(注:滑轮),吊袋空中,两袋相距约丈余,袋与人腰部同高,这叫做“双环朝坤袋”,又称“阴阳袋”。在这之后则更有四方袋,九宫袋等法,均以上述制法多制布袋,在练功房中分四方或九宫悬挂、此不多言。
走马一元袋(单袋)练法:立步于袋前,以拳法招式出击将布袋推动,待布袋荡回之时,以头、肩、肘、手、膝、足、胯、正侧各面迎击布袋,将其再次冲出,如此循环练习,时间以长为妙、力尽为度,初习时用力应由轻渐重,仅以进退部练习。久后可以加练转环步、七星步等活步击打。
双环乾坤袋练法(阴阳袋):练习“阴阳袋”人立于两袋之间。先以拳法攻击招式打动前方之布袋,则后袋必然从后方荡击过来。此时应立即回身迎击后袋,击出后又迅速返身迎击前提,这样前后照应、眼明手快,往返冲击,可以拳,掌各侧.头肩肘膝胯各部变化进击,最关键的秘诀是步法身腰应灵活,眼盯面前之袋,耳听后袋风声、·神凝气沉·,不可浮动喘息以致步法跌撞无根,手足虚浮无力,稍一差池,便易被布袋撞中而致伤、习者要千万小心注意。
四方、九宫袋练法简言:四方袋即于练功房中四角吊袋,人立于中间以四方进退的五星铁步步法用拳招击打,要诀同上法。
九宫袋即于四方各悬三袋,居中吊一袋,总共九。人在其中纵横曲折,反拧穿行,似鹞子入林。他的练法十分复杂,非有较深拳技功底为基础、身法步法十分灵活的人不可习练。其中更要求有师父当面口传指点教示,故此我不多详述;附备:少林木人桩法木人制法:以假制人形训练技击功夫,少林一门自古就有了。只不过过去寺内以黄铜浇铸成铜人用来操功,可以使练习的人各处坚硬无比、与人技击可谓如摧枯拉朽一般,当之者无不立即筋断骨折。落荒逃窜,由于浇铸桐人耗费资财,而且麻烦,故传习到今天已用木人替代,虽功效比不上铜人,但足以应用于搏斗了。
制做木人要选用杉木、樟木之类有韧性的木料。木人为“十”字形。高五尺三寸余。制好后埋底部在土内,踩牢。木人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位均应以纸屑棉絮之类外包拘皮等物。包扎裹实,以免操功时伤及皮肉。
不入桩练法:以所习的拳技形式,前后左右反复变化用手、臂、足、腔等部位操打木人,日久功深则出手攻击人不可抵挡,抵挡则手足必折。
真传少林武僧打虎汤秘方:凡习练外功的人,练后必用此方搽摩,如有红肿青瘀、抹之更妙。
药方:滇三七五钱,延胡索四钱,乳香四钱。
自然铜四钱,没药四钱、川断续四钱广木香三钱,当归尾五钱,血竭三钱,骨碎补四钱,无名异五钱,加皮四钱。
以上药物用清水两碗,煮沸后,再用菜根一斤捣细,加白醋一斤,和药装于瓦罐内,浸泡三天后取汁去渣,备练功时用。(此为一付量)
轻功“轻功”表演用各种表演手段来表现身轻似燕,如“踩纸”、“踩气球”、“踩鸡蛋”、“踩灯泡”、“吊纸环”等等.均属“轻气功”。
“踩纸”的表演,是气功师拿一张白纸,用两支日光灯管将纸的两端卷起,留出一部分在架上固定。然后,两脚踩在悬空的白纸上,使整个人体托在纸面上,而纸不破。如果不是用气将身体提起,薄薄的一张纸能禁得起人体的重量吗?然而经过一番特殊设计和处理,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却变成了可能,于是就感到惊奇,踩纸也好,踩气球、踩鸡蛋也好,或是纸环吊人也好,实际上人身的重量并没有丝毫减轻。
香港有一位力学专家周克行解释了这种纸上站人的奥秘。一个物体给另一个物体以力的作用时,有几种方式。例如,你想把一袋50斤的货物放上架板,可以把货物分散成许多细小部分,一点一点地放上架;也可以把袋子一下子放上架;还可以把袋子扔上架。第一种方式的作用效果最弱,架板的变形最小;第二种方式的效果就要强得多;至于第三种方式,效果就更剧烈了。气功师正是用了第一种方式踩到纸上去的。他先踏上一只脚,然后再踏另一只脚,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体重一点一点地从地上转移到纸上去的,这样,纸便慢慢被拉长,是可以承受得了的。如果不信,请不防用巧克力糖的包装纸拉拉试试,感受一番。虽.说是普通的一张纸,但也绝不是随便一拉就破的。气功师选的纸,恰到好处,但这种纸给我们,我们也不行,原因就在气功师运用气功施加静荷载的本领。踩气球、踩鸡蛋、走刀山等道理也大体相同。
上面这段力学家的论述,道理是说对了,但他毕竟不是江湖“老河”(行中人),因此对一些具体门子不清楚。笔者再把一些具体门子和技巧加以补充。“踩纸”用的纸,要选择比较厚、硬、韧性强的,最好在两张纸的中间糊裱上生丝。生丝要顺着长度方向摆,把距离摆均匀,然后将两张纸裱在一起,下后熨平。最后当众撕纸时,切记不要横撕,要顺撕;横着是撕不开的。纸的两边所以要用日光灯管来卷,作用在于纸的张力要撑均匀;若稍有不匀,就会破裂,这是很关键的一环。在踩的技巧上也要掌握好稳定性,不能摇晃.若稍一晃动,纸就会破裂。
至于“踩气球”,球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气球,另一种是特制气球。普通气球一个,特制气球两个,3个气球用3个颜色。踩球前,先把普通气球交给观众检查,当场将球捅爆。人们会以为其它两个也是一般的气球。特制的气球是用优质胶,加上一定的厚度;吹起时,不要将气吹得太足,而且要吹得与普通气球同样大小,真假混合,鱼目混珠。在两个特制的气球上面放块玻璃板,最好是用轻量的透明塑料板。表演时,始终要掌握住中心力的均衡,绝对不能偏斜。
“踩鸡蛋”不能穿着鞋踩,要光脚或穿袜,而且每只脚踩两个鸡蛋,位于脚掌和脚跟部.鸡蛋放在一块刻成槽的木板上,立放在槽内;槽内粘有绒布,蛋在槽内一半,外露一半。槽与蛋要贴紧,不松不紧,不大不小,正好才行,使槽内部分的蛋起到一定保护性支撑力的作用.要选择“本地鸡”的蛋,因为蛋皮厚而硬,再把它用盐水腌咸,这样就不易被压碎。踩时也要掌握中心力的均衡,必须稳定,不要摇晃。
“纸环吊人”的关键在于把坚韧的宽纸条作成两个小纸环。环的大小不得相差分毫,衔接的余头处也要一样,然后将纸环挂在固定的日光灯管两端。两端的位置也要均衡。在下面再套上另一支日光灯管。表演者双手握着下面的日光灯管,握的位置也要均衡,不得偏左偏右。在悬身时,更要掌握好平衡力,不能偏轻偏重,以免偏重一方承受不住拉力而裂断。总之,从道具到动作,自始至终都要在嚼衡中完成;如果一处失去平衡力,就会失败。这说明,这套表演虽然没有减轻体重,但也需要经过一番细心的练习才行。
一鹤冲天、燕子钻云,燕子穿云纵、燕子三抄水、蜻蜓三点水========================武术轻功轻功概述在传统武功中,轻功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时练武之人,不论习哪家哪派的功夫,都极重视身法的轻灵,若动作呆滞,则不仅难以制人反易为人所制。故习武者,多兼习轻功。
轻功的原理轻功与现代体育运动中的跳高、跳远形式相近而实质不同。现代的跳高、跳远,在起跳之前,一定要先奔跑鼓势,奋力而跳跃,猛起猛落,落地沉重,如石下坠。而轻功则不需要奔跑鼓势,只须两足一蹬,即可起高和跃远,其起如飞燕掠空,其落如晴蜒点水,着瓦不响,落地无声。轻功与现代体育运动中跳高、跳远的不同,就在它“轻”和“稳”的特点。能“轻”和“稳”,全赖浮劲在身。《北史》曾记载,禅定寺旗幡竿上绳索断了,有沈光者口里衔着绳索,拍竿而上,直至龙头。事毕又透空而下,以掌拓地,倒行十余步,时人称为肉飞仙。沈光的绝顶功夫乃是苦练而得,即经过若练轻功,体内充满浮劲,故透空而下则如鸟之翼。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地球上一切物体下坠,都是由于地心的吸引力。排除地心的吸引力,则可自由地上升下降。飞机体质不知比空气多少倍,但由于有发动机所产生的冲力而可在天空自由翱翔。人体也大大地重于空气,以一般人的体质,难升墙上屋,就是从屋顶下坠,也难免折骨断筋。故人要排除地心吸力,必须有一种浮劲。古传内家轻功,以跌坐炼气,或早或晚行功,能将气自由提起与沉着,数年之后能起数丈之高,身轻如羽,墙壁可走,水面可行。印度瑜珈中就有能使人体在空中飘浮的独特修行法。日本麻原彰晃在其《身体腾空特异功能修持秘法》一书中,曾描写自己的练功情景:“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数名弟子正在道场的角落静静地吃晚饭。而我已经完成了‘阿萨纳’(调气体操)、‘史库哈普尔巴卡’调气法、‘名莱纳•;潘达’及‘纳屋利’,进入无想三昧。真邪门在万籁俱静的寒夜里,突然传来‘咻!咻!’的尖锐声音,几分钟后,我的身体开始震动。同时,我初次体验到身体被往上拉起的感觉。在那一瞬间,我感觉到有一股‘气’从骶尾骨冲到头顶,接着,打莲花座身体,仿佛就象一个皮球似的上下激烈地跳动。不仅如此,最后一次跳起来时,我竟然飘浮于半空中。”在本站中,我们将介绍的几种武林罕见奇术,这几种功法各有特点,练成皆能随意使身体腾空。
实验证明,生活在有静电场和磁场的地球表面的人,体内存在着生物电流。不过一般人带电都很弱,辐射量也很小。而当人体中某一组织兴奋的时候都可以产生电的变化。即兴奋部位比安静部位的电动势或电位低。
许多气功功法都注重意守丹田,气功名家蒋维乔先生在冈田静坐中说:“丹田是人生精神精力之库。”意守丹田,使丹田部位的神经受到刺激而兴历,由兴奋而产生电的变化,当练功达到高深境界时,人体内的生物电现象会很强烈,静电富集也相当明显。当意守上丹田时,百会穴区域正电荷大量富集,整个头部有向外膨胀的感觉,脸面变红;与此同时,脚底涌泉穴区域(坐着时是会阴穴区域)的负电荷与地球表面的负电荷相排斥,人体就获得了向上的浮力。随着功夫的由浅入深,其程度将由感觉到真实,浮力也越来越大。
内家轻功以吐纳打坐,炼气行功,其理玄妙,除有恒心苦练外,尚需有较高的悟性。除内家轻功外,古时习武之人练的轻功虽方法各异量归结起来,不外乎顶功和铁锡碑两种。所谓顶功,即垂手直立,用脚前掌向上跳,此练弹劲,不可屈膝,不可用拙力,多练则可增身体的汲取功,把体重提向顶部,不使下沉。这与一般飞机的发动机安装于机首,恐属同一原理。但人无羽翼,若无强劲的内气与地心引力相抵斥,则难以在空中作片刻停留,更谈上不凌空飞行。此为顶功练法不如内家轻功之处,所谓铁锡碑,即用锡瓦铁衣附于身上,按一整套的程序练功。本来人身重于空气不知有多少倍,为何反加上许多重物而求身法的轻灵呢?这是因为,如果仅以自身的重量练功,开始固然不觉得沉重,但练久也不会觉得轻松。正如现代体育中的跳高、跳远运动,经过刻苦锻炼,成绩虽能逐渐提高,但却达不到轻的境界。所以轻功练法,必须先在体重之外又加上各种重往返,这样一开始就感到很沉重,但经过艰苦锻炼,就会逐渐适应而不觉沉重。一旦去旧附加的身外重物,自然就顿感十分轻,行走奔跳也会非常的舒适和迅疾。轻功练成之后,窜上纵下如飞菩落叶,在平地行走,则步履轻疾,不扬微尘。只要脚下有一点凭借之物,借得些微承受力,就可履其上如平地。古时相传的草上飞、雪上飘、水面飞行等,皆是仅凭微小的借力。若脚下全无凭借,铁锡碑功功夫练得再高深,也难凌空而行。
练顶功和铁锡碑者,在运用轻功之时,一方面须将内气运至头顶,使全身重量都提到上部,这样只要脚下稍有凭借也可行于其上。另上方面行动又要求迅疾,使其势连绵不断,若稍一迟缓,则气不吸力,力自下沉,力下沉则身体复重如常了。
古时传下的轻功,以顶功和铁锡碑的习练较为普遍,有章可循,稳实可学。身体健康的青年人,若掌握其功法,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都可成功。除了武林中普通习练的轻功功法之外,历史上各家各派尚有多种更为隐秘的轻身功夫。其练法不一,其功境也深不可测,我们将在最后选几种介绍给大家。从这几种功法,我们或可窥见各大门派神奇轻功之一斑,有志者若更能依法苦练,证悟玄境,将乃光大中华武功的莫大幸事!练习轻功必具的条件习练轻功,必先看有无条件,就顶功和铁锡碑而言非常重视年龄、体质和毅力(内家轻功在年龄和体质上要求较宽,但重毅力和悟性)。练功习武最好从孩童之时就开始,往昔习武世家,小孩在几岁时,父兄即督促其练功,更有甚者,婴儿在襁褓之中,父母即为其按摩槌捏,即所谓胎骨功。五六岁的儿童心无杂念,意志专一,心境尤如碧空清澄朗澈,此时教之练功,心专而易成。又因儿童筋骨柔软,动作灵活,对各种架式模仿能力强,入手快,见功迅速。学习轻功,特别是习练顶和铁锡碑,年龄非常关键,俗谚“童体练轻功,一直往上冲;成人练轻功,总是不是不成功。”一般轻功从10周岁左右开始最合适,过早则筋骨未固,易致伤损,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过迟则筋胃“老化”,不仅练功太过艰难,用铁锡碑更易损伤。
在身体素质方面,要求健康,无疾病,还要求身体动作轻灵,因起高跃远,无不以轻为功,而身躯肥硕的人,由于体质条件所限,纵使苦练,也难望大成,当然,内家轻功也有些殊胜的练法,身躯壮大亦可成功在毅力上,习练轻功要有超出常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因为练习轻功(特别是顶功和铁锡碑练法),自始至终,至少要10年左右的时间,其中之艰难困苦,非常人所能忍受,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是不可能练成功的。正因为条件之严,练功之苦,故轻功习之者少而成之者更少。
传统轻功练习必备设施练习轻功需要很多用具、设施。如木桩、弓房、跳台、铁衣、铅瓦、铁鞋、跑板、护踝等等。
1、木桩选用坚实的圆木制成,其规格一般直径2寸,长2尺,一半削尖埋入土中固定,另一半露出地面之上,各桩距离以练功者步子的距离为度。
2、跳台用砖砌成长方形的台身,其规格一般为长5尺,宽3尺,又用同样大小的木板制成台面,盖于砖上,板下四周有约1尺长的边,刚好套在砖台之上,使练功者跳上时不致动摇。初练时高3尺,以后逐渐加高。跳台的另一种制法是做一木架,四脚埋入土中使其牢固,架上铺以木板。台前可挖一沙潭作为起跳点。
3、沙坑在泥地上挖一深3尺,直径3尺的圆潭,底下铺一层厚沙。随着功夫增加,坑亦逐渐挖深,直至超过头部一尺深为止。
4、铅瓦用铅制成瓦的形状,内一面略为凹进,如半圆形,与腿形相吻合。一般从4两(16两制)起,逐渐增为半斤、一斤、二斤半、到三斤半为止。也可用铁块来代替。铅瓦要用死铅,方法:将铅放入火中烧红,再放入猪血中粹之,并浸泡三天。如此再烧、再浸泡,总七次,再埋入土中七七四十九天,即可除其“火毒”,然后按练功者小腿外形制成轻重不等铅瓦备用。
限于篇幅及个人精力,且真正练者并不多,这里我姑且偷懒一下,其如弓房、铁衣、铁鞋、跑板、护踝、布架、腿带、竹箕等具体要求及制法,不再介绍,如有需者可与我们联系,为您邮寄。
基础功学习轻功之前,宜先练基础功——丹田内功。现在的人,身体虽强弱各异,但若未经过气功锻炼,大多上焦满蚀,下焦虚陷,气机紊乱,意气不和。丹田内功就是以特定的方法锻炼人身三宝精、气、神,使百脉通畅,丹田之气充盈。晋代许逊在《灵剑子》中云:“气若功成,筋骨和柔,百关调畅。”丹田内功性命双修,这里为轻功基础,修好命功阶段即可。
功法:练功时,先做好三调(调身、调息、调心)详细参见基础功>>>三调篇)。简要介绍如下:第一步:按调身要求摆好姿势,以坐势为佳。全身放松,排除杂念。
第二步:调息,先缓慢地呼出三口气,边呼气边意想着将体内毒素、浊气由全身毛孔放出。然后再做吸气,边吸气边意想干净、清新的宇宙精华之气由百会穴往下流过膻中而至丹田,再意想此精华之气慢慢地滋润全身,全身干净、透明。
第三步:双眼平视,似看到千里之外的光景,即使在黑暗的屋里,也要做这样的观想。如此片刻,目光逐渐移近,垂帘回光,返照祖窍,下观鼻尖,似将千里之光收至目前。此时闭口,鼻呼鼻吸,舌抵上颚,摒除杂念,将千里之光随双目下注丹田,实则以先天之性光下照丹田,并轻轻意守丹田,凝神寂照,神归照临之所,即是真气凝集之处。似守非守,勿忘勿助。
收功:每次练功半小时至1小时后(初学亦可20来分钟,渐增至1小时,甚至数小时),即可收功。收功之时,不可骤然睁奶离去无意想浊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同时观想宇宙之真气清新、洁净有如甘露从头顶流贯全身洗髓,洗入地下。如此三遍,才慢慢地睁开眼睛,然后可做些自我按摩动作(详见后面辅助功),再缓步行步数分钟,结束练功。
火候:习练丹田内功,不可不明火假,掌握火假决定功夫的进程和质量。然历代丹家视火假为不传之秘,道都南五祖中之一薛道光赋诗云:“圣人传药不传火,从来火候少人知,莫将大道为儿戏,须共神仙仔细推。”
何谓“火”?何谓“火候”?《脉望》曰:“以气摄精谓之药,以心炼念谓之火。”火,实际上就是指意念,意念的运用,或叫神,或叫我之真意。《金仙证论》曰:“火者社也,……皆我之真意。”火候,指的就是炼丹中用火的掌握。《悟真直指》曰:“金丹全赖以火候修持而成。火者,修持之功力,候者,修持之次序,采药须知迟早,炼药须知时节。”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讲,火候实际上就是指用神(意念)来调息(调节呼吸)。但火候之法度,实难掌握。其中谈得最多的是文火和武火,《医学衷中参西灵:论医士当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中云:“盖静坐之时,用脑中元神,所谓文火也。采阳生时,用心中识神,所谓武火也。由斯而论,静坐之时用文火,当名为凝神照气穴至采阳生时用武火,言可谓凝神入气穴。”元神无意,火起犹温,识神意到,故火起甚烈,对于火候的一般规律,被誉为“万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云:“首尾武,中间文,始七十、终三旬。”练功之时,主要就是调起火力,念不可起,起则火燥,意不可散,散则火冷。练功中,前半段用武,但又不可故意加重意念呼吸,必须注意武火是在练功过程中形成的;火起之后,则勿忘勿助,自然无为,以文火温养之。练功火候,历来全凭师傅指点,或自己在功中去摸索、领悟,逐步把握其中的要决。道家丹鼎门有“八字火诀”:“似是乃是,自然而然。”学者可细细参悟之。
按语:大道至简至易,本功不仅有助于轻功的修炼,且对健身祛疾都有很好作用。
辅助功法1、丹田贯气法丹田贯气法是内功(包括内家拳)的辅助功,此法传之于武术名家张占魁,张又传入室弟子张雨亭。
初习内功,许多人最感困难的是丹田取得得气感。所谓得气感即意守丹田或引气下沉丹田时,丹田处有一股气流跳动。往往有一些人,虽练了很长时间的功,但毫无丹田得气感。究其原因,既有练功不得法,也关于各人身体素质。丹田贯气法即是针对上述情况的一种辅助功法。可以练丹田内功的前后行之。具体练法分三步:第一步:两腿微曲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微成内八字,十趾抓地;舌尖轻抵上颚,悬顶,竖项,微收颔,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提肛松采、松小腹,两手自然下垂于两腿侧,全身放松,意守丹田,虚心涵空。两眼平视远方或垂下眼帘视鼻端。
第二步:接上势,两手紧握成拳,分别移向后背,以背食指根部(即拳尖)抵住各一侧的肾俞穴(本穴在第十四脊椎,即腰二椎下凹窝,左右向外各量一寸五分,按之有痛胀感,即为此穴位),要用力,以穴位感到有力或痛胀为宜。然后晃动腰腹部,先左扭——前仰——右扭——后俯,顺时针成1圈,幅度要尽量大,共晃动80-100圈,接着逆时针晃动80-100圈。当然,如感晃动太吃力,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注意:晃动时,一定要晃动腰腹部,以小腹丹田部位带动腰部晃动,头部要保持端正,保持内功身法要求,千万不要以头部去带动腰腹晃动。否则不仅感到吃力,更会导致内气上浮,头晕、脑胀。
晃动后稍停,意守丹田,可以两拳尖在两肾俞穴揉动30~40下,要用力,以穴位有酸胀热感为宜。
第三步:接上势,两拳变掌,从肾俞穴分别经两胁前移,紧贴小腹。拇指紧按小腹上缘,余四指向下,紧按小腹下缘,两手虎口相对,中间突出丹田部位,然后上下拦动小腹30~40次,此时意守丹田,气沉小腹,切不可上浮。
本法一般习练10~60天就能获得丹田有气感,注意练功期间要节制生生活。本法又称:“晃气海,抖丹田”,还能医治腰腿乏力、心率不齐等病症。
2、按摩洗髓法相传达摩有《洗髓金经》传世,但其修炼之法却一直秘而不宣。宋人司议郎蒲虔贯的《保生要录》中谈了些导引按摩之法:“故手足欲其屈伸,两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或两手双拓如拓头法,或两拳筑空,或两手臂左右前后轻摆,或头顶左右顾,或腰胯左右转、时俯时仰,或两手相捉细细捩如洗手法,或两手掌相摩令热,掩目摩面,事闲随意用之,各十数过而已。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体中小不佳,快为之即解。”这些内容,古往今来为人们练功养生所常行。
《勿药元诠•;金丹秘诀》载有著名的“十六宜”:“发宜常梳,面宜多擦,目宜常运,耳宜常弹,舌宜抵颚,齿宜常叩,津宜数咽,浊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护,腹宜常摩,欲道宜常摄,肢节宜常摇,足心宜常擦,皮肤宜常沐浴,大小便宜闭口勿言。”这些养生诀简单易行,收效显著,是我国人民在温长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这里,我们从配合习练丹田内功及轻功的角度,删敏就痢,取其精华,编成按摩洗髓19式。这些辅助功法用于功前功后,睡前醒后,可疏通气血、调整阴阳,柔筋强骨,增强功效。辅助功或整套操作,也可选择部分动作,若能习之以常,持之以恒,必对习练丹田内功、轻功,强身健体产生莫大的功效。
(1)搓手双手合十,两中指对鼻尖,一上一下地对搓手掌,直至发热;手掌发热后,再互搓手背,先以左手掌搓右手背,复用右手掌搓左手背。搓时手背不动,手掌在手背上来回搓。
(2)浴面(干擦脸)
以搓热的双手掌贴于两颊上,大拇指交于太阳穴处,双掌一上一下地抚浴整个面部。一上一下为一次共行36次。
(3)干梳头双手掌按于前额,手指朝上,十指为梳,稍用力由前额经头顶百会梳至后脑,共行36次。
(4)运转百会两手重叠,内外劳宫穴相对(男子左手在下,右手压右手;女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置于头顶使劳宫穴紧贴百会穴,推动头皮旋转。先逆时针转16次,再顺时针转16次,反复共36次。
(5)按摩眼部以搓热之双掌捂在眼部,以掌心劳宫穴对准眼睛。逆时针方向转6次,再逆顺时针方向转6次,反复共36次。
阅读超级特工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