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跟着太傅读书,上朝听政,本身又聪慧,早已是有些想法的年龄了。但内阁里的其他几位大学士却还是常常反对,想要摆布这个年少的皇帝。
李长瑛气极,只好召李长瑛和徐首辅进宫。
徐首辅年纪大了,对于兵事也不甚熟悉,李长瑛叫他来,主要是想他与其他大臣多多交涉,此时共同抵御反贼,安置流民,抚慰民心才是正事。
李子慎尚在师门时也学过一些兵法,如今见了地图,又看了看沧澜城的位置,突然发现原来沧澜离皋涂山其实很近。
一众小小流民如何能夺占兵营,攻下南境的沧澜城?但若是有人从中相助,以少胜多,有如神助也不是绝无可能。
但是那样的人……会是谁呢?
当夜,李子慎留宿宫中,就住在文华殿。
他翻来覆去无法入眠,只好起来又找了盏灯点着了。他很少卜算天命人事,一来是因为徐道乾教他的并不多,二是因为他几年前便大病过一场,之前又郁结在心缠绵病榻好一段时日,年少颠沛流离,落下了病根。卜算本就是窥测天机,少不得要影响身体、减损寿数,他还有未做完的事情,不愿就那么病入膏肓。再加上他本性只想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不去相信注定的天命。
然而此夜,他独自起身,算了一卦。
算的不是他自己,不是李长瑛,不是眼下的战事,而是一个人。
一个本该在皋涂山上的人。
李子慎离开皋涂山的那日,是他十九岁的生辰。
那日晨起,他便去了徐道乾房中,跪在地上向师父辞行。
“师父之恩情此生已经无以为报,但修道之人不惶论来世,心下愧疚,却不愿回头,子慎并不苛求能得师父原谅。今后不论何时何地,绝不对他人言及师门,此身后果一人承担,绝不累及观中一分一毫。”
李子慎说完,朝着徐道乾连磕了三个头,伏在地上,久久没有起身。
徐道乾自知劝不住他,挥了挥手让他起来。
“我知道劝不住你,但是你下了山,以后便无人再护着你了,你可明白?”
“明白。”
“子慎啊子慎……我替你父亲为你起这个名字,今日是你自己思量后做出的决定,以后……以后也只能你自己承担。”
“子慎明白。”
徐道乾长叹一声,看着李子慎又向他一拜,离开了屋内。
子慎啊子慎,你为何就不能真的做到“慎”之一字,将你自己好生放在心上,把其他的给忘了?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忧来忧去,竟将自己忘却了。
待到几个时辰后,二弟子宋怀瑾自后山归来,李子慎早已孤身下山。
“今日是师兄的生辰,我自后山采了新生的竹笋,这就去下锅炖汤。”那日轮到宋怀瑾做饭,他特意进山去寻新鲜的食材,想为师兄炖上一锅好汤。不成想回到白云观中,徐道乾却说不必了,你师兄已经下山去了。
宋怀瑾当即愣住,心中霎时间仿佛已有了答案,却又不愿面对,转过身低头说:“师兄下山去了,那等他回来,汤也就炖好了。”
徐道乾知道他心存侥幸,于是道:他不会回来了。
说到这里,老道士叹息一声。
宋怀瑾本来想哭,却流不出泪来。他咬着牙,回想明明清晨起来还好好的,进山前师兄还叫自己万事小心,现在想来不仅是关照,更像是临行前的嘱咐。
只是宋怀瑾当时心里装着要给师兄一个惊喜,竟是连句生辰祝福也未说,便早早进了后山。
为什么偏偏是今日?
怎么就偏偏是今日?
他每日都要和师兄一起练武,要不是今日逢上生辰,师兄要走的时候,他定然是在观中的。
宋怀瑾心中有个声音不停地在告诉他:他终究还是走了,他不要你了,他不要你了!
他手中不禁攥紧了背篓的绳子,宋怀瑾回过神时,早已经是双眼通红,牙关紧咬,身形颤抖。
阅读下青山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