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南明王朝的悲歌_南明兴亡史 - 书趣阁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南明王朝的悲歌(1 / 2)

最新网址:www.sqge.cc

第三章:南明王朝的悲歌

刘惠恕

当大西军三将军试图与永历小朝廷合作、联明抗清之时,也是南明王朝最困难的时刻。在永历王朝之前的南明,共产生过四个政权。

南明第一个政权是福王朱由崧于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在南京建立的,年号弘光,史称“弘光政权”或“福王政权”。这个政权被东阁大学士马士英与阉党、兵部尚书阮大铖控制,政治黑暗,贪赃妄法,内部矛盾重重。弘光帝对外不作防御清军的准备,对内在其朝廷的党争中,支持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排斥以史可法为首的原东林党人。史可法名义上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却被排挤至杨州,虽挂名“督师”,手中却要兵无兵,要将无将。这直接导致了弘光政权的灭亡。其大致过程为:

弘光朝建立者弘光帝朱由菘(?-1646年),是明神宗朱翊钧孙子、崇祯帝堂弟、福王朱常洵长子。崇祯帝死,1644年5月,他被凤阳总督马士英与总兵高杰、刘泽清、黄得功、刘良佐等人在南京拥立为监国,随后称帝,改年号为弘光,建立了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朝在军亊上设“江北四镇”为外藩(亦称“四藩”),其中:兴平伯高杰镇守徐州、泗州;东平伯刘泽清防守淮安、扬州;广昌伯刘良佐镇守凤阳、寿州;而黄得功晋为侯爵,镇守滁州、和州。

弘光政权在政治上施行“款清灭寇”(也称“酬虏灭贼”)策略,亦即欲借助满清军队力量,剿灭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对清军则指望通过吴三桂与之和谈,酬报清军以使其退出山海关外。弘光帝曾以对等礼仪,派使者左懋第诏谕清国,在诏书中提出四事:安葬崇祯帝及其皇后;以山海关为界,关外土地给清国;每年给清岁币十万,并“犒金千两、银十万两、丝缎万匹、犒银三万两”;清建国任便。但清政权并不接受弘光朝提出的这一卖国和约,左懋第一到北京即被囚禁,使事失败。

弘光帝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不思进取,试图通过效法南宋高宗的做法,与满清政权签订卖国和约的方式偏安江南一隅。其在朝政上亦极端腐败。他不理朝政,沉湎酒色,强征民女入宫,委权于马士英、阮大铖等佞臣宦官,排斥以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弘光朝又搞出了所谓的“三疑案”——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来惑乱朝政。

大悲是个和尚,俗姓朱,与潞王相善。由于东林党人曾想立潞王为帝,此时大悲和尚来到南京,弘光帝怀疑他是来为潞王刺探情报,将其下狱,定为死罪。

“太子案”是有一个自称是崇祯太子朱慈粮的年轻人,从北方来到南京,弘光帝怕自己的帝位被夺,定其为“假太子”,投入狱中。

“童妃案”是当年李自成克洛阳,时为福王世子的朱由菘扒城逃脱,在开封城与周王府宫女童氏私定终身。朱由菘继帝位,童妃千里寻夫至南京,弘光帝拒不承认,将童妃投入狱中折磨致死。

这三大案闹得弘光朝乌烟瘴气,东林党人围绕这三大案,与阉党党争激烈。当时镇守南京上游的左良玉,与东林党人有旧,与马、阮等阉党及弘光帝相互猜疑。“太子案”为他提供了借口,便以“清君侧”的名义,领兵浮江东下。时清豫亲王多铎率领的清军在进占西安、击败李自成军后,横扫中原,直扑江北,进抵淮河一线。此时的弘光帝与马士英等人不思抵抗,却命令驻江北防线的明军回师攻打左良玉,以致江北防线大开,清军剩机攻打杨州。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十七日,清军进至距离扬州二十里处下营,次日兵临城下。扬州城中士民多砸坏城门抢船外逃。

而当时镇守杨州的史可法,名义上虽是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挂名“督师”,手中却要兵无兵,要将无将。史可法“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仅左都督总兵刘肇基率所部四百人驰援,守北门。史可法城内可用之兵除刘肇基驰援部外,仅有以何刚为首的忠贯营,兵力相当薄弱。使史可法守城真正陷入绝境的原因是:弘光朝立朝之初所设立的外藩“江北四镇”中,竟有三镇统领降清。其中:

四月十九日,东平伯刘泽清北遁淮安先降清;随后,兴平伯高杰部提督李本深率领总兵杨承祖等向清豫亲王多铎投降;稍后,广昌伯刘良佐也率部降清。江北三镇统领的降清,使史可法守杨州先全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四月二十一日,屯瓜洲总兵张天禄、张天福带领部下兵马出城投降。四月二十一日,甘肃镇总兵李栖凤、监军道高歧凤带领部下兵马四千入杨州城,两人欲劫持史可法,以扬州城降清。史可法大义回复:此我殉国处,尔等要富贵,可自便。二人见无机可乘,于次日率领所部并勾结杨州城内四川将领胡尚友、韩尚良一道出门降清。史可法听之任之,不加禁止。

由于杨州城墙高峻,清军攻城大炮尚未运至,多铎派人招降史可法,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史可法于扬州西门楼写下四道遗书给他的家人,希望在他死后,夫人和他一起殉国,愿归葬钟山明太祖孝陵之侧。时总兵刘肇基劝史可法乘清军大军未集之际,先行派兵出城背城一战,以死中求生,被史可法拒绝。四月二十四日,清军始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被俘,不屈而死。刘肇基率所部力战,杀敌数百人阵亡,何刚下落不明。清军占领扬州城后,因曾遭抵抗,下令屠城十日,扬州百姓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史可法作为弘光朝重臣,缺少政治远略,是“款清灭寇”政策的积极倡导者;他作为镇守杨州城的统帅,虽仰慕岳武穆人格,却驭兵无方,任军中将叛变;而在守城的关键时刻,又拒绝刘肇基乘清兵围城军未集、派兵出城背城一战以求生的正确建议﹙这是拯救杨州的最后机遇﹚,最终导致杨州城沦陷,八十万民众被屠。因此,史可法对于杨州之战的失败以及弘光朝的最终败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他在关键时刻拒绝投降、以死报国,这种民族气节还是值得肯定的。

杨州城陷,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多铎率领清军渡江后直扑南京。警报传来,弘光帝尚在饮酒作乐,慌忙收拾行装,于十日深夜携妃从通济门出走,弃城逃至芜湖黄得功军中(江北四镇之一)。次日,清追兵到,朱由菘携妃避入黄得功船中。清军与南明军水战,黄得功部将田雄、马得功决意降清,剩乱箭射黄得功喉部,黄中箭自刎死,田雄、马得功绑朱由菘及其妃送清军邀功。五月二十五日,弘光帝被押回南京,当年九月送北京,次年被杀于北京宣武门外的柴市。明亡后成立的南明第一个政权至此灭亡。

弘光朝是南明的第一个政权,也是最为可耻的政权。弘光朝成立之际,明都虽亡,但半壁山尚存,民气尚存。如不是君王贪图安逸,文恬武嬉,不思进取,弘光政权无论如何也不至于成立一年即败亡。

南明第二个政权是由潞王朱常淓建立的杭州政权。

朱常淓(1608年-1646年5月23日)是明神宗朱翊钧侄,潞简王朱翊镠第三子。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闰四月袭封潞王,甲申之变后逃亡至杭州。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下旬,弘光帝朱由崧被俘的消息传到杭州,当时逃亡至杭州的弘光朝大臣马士英、阮大铖、朱大典、袁宏勋、张秉贞、何纶等拥立朱常淓为监国,六月初七(1645年6月30日),邹太后(弘光帝朱由崧嫡母)命朱常淓监国,懿旨曰:“尔亲为叔父,贤冠诸藩。昔宣庙东征,襄、郑监国,祖宪俱在,今可遵行。”六月初八日(7月1日)称监国于杭州。次日,黄道周建议朱常淓在十日内即位称帝,但朱常淓胆小怕事,不敢称帝,却根据佞臣马士英的建议,派陈洪范作为代表与清军和谈,以割让江南四郡为条件,欲与清军划江而守。但由于陈洪范早已降清,此事不了了之。弘光元年六月十一日(7月4日),清军逼杭州,马士英、阮大铖、朱大典等不战先逃。内奸陈洪范回到杭州后,与张秉贞等劝潞王勿战,郊迎清兵,开城投降。楚王朱华壁劝说潞王背城一战,潞王不听。弘光元年六月十三日(7月6日),朱常淓开城降清。当年九月与朱由崧及弘光朝廷的其他被俘官员一起被押送至北京。翌年四月初九日(1646年5月23日)与朱由崧、秦王、晋王、衡王、德王、荆王等九王俱在北京被清廷处决,罪名是:“谋不轨”,亦即欲谋拥立朱常淓叛清。

在明末王裔中,朱常淓是一位艺术家,他精通音律,著有《古音正宗》,收有琴曲五十首;善围棋,编有《潞藩辑纂万汇仙机棋谱》十卷,记载古代棋谱、流行棋式和变化、各种残局和死活棋形等。但他实在不是当政治家的料,清军围城,身为社稷之主,却不战出降,最终仍难免一死,实在是可耻之极。

南明的第三个政权是唐王朱聿键于顺治二年(1645年)在福州建立的“隆武政权”,亦称“唐王政权”。

朱聿键(1602-1646年),字长寿,出生于唐王府,为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早年因家族内斗,被老唐王朱硕熿将其父子(朱聿键之父为当时的唐王世子朱器墭)囚禁在承奉司内四年,朱聿键苦读儒学典籍磨时。此后,朱聿键父、唐王世子朱器墭被想袭唐王位的弟弟于崇祯二年(1629年)毒死,朱聿键得以继位为“世孙”,同年老唐王也去世。1632年(崇祯五年),朱聿键得以继位为唐王,封地南阳。朱聿键在王府内起高明楼,延请四方名士。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初一,朱聿键因为父被毒死一事报仇,杖毙两位叔父福山王朱器塽、安阳王朱器埈。同年八月,清亲王阿济格率兵攻北直隶,克宝坻,逼北京,京师戒严。朱聿键上疏请勤王,崇祯帝不许,竟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行至裕州,巡抚杨绳武上奏,崇祯帝勒令其返回。归途和农民军交手,互有胜负,乃班师回南阳。因明朝对藩王防备极严,藩王可在王府内享乐,却不能兴兵拥将离开藩属。朱聿键因罪惹崇祯帝震怒,冬十一月下部议,废为庶人,关进凤阳皇室监狱七年。崇祯帝改封其弟朱聿鏼为唐王。朱聿键在凤阳狱内受到陵监石应诏虐待。1643年(崇祯十六年)得凤阳巡抚路振飞拯救洗冤,崇祯帝下旨杀陵监石应诏。1644年(崇祯十七年),崇祯帝在北京自缢,南京拥立从洛阳逃出的福王子朱由崧为帝,改年号弘光,实行大赦。在广昌伯刘良佐奏请下,囚在凤阳的朱聿键被释,并封南阳王。朱由崧令朱聿键迁至广西平乐府(今桂林南),朱聿键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启程,途中,在苏州闻清军已破南京,弘光朝亡。六月,朱聿键行至杭州,遇潞王朱常淓,奏请其监国,不听,请朝陈方略,不允,知潞王不足成事,遂由当时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护送往福建。朱常淓向清军献杭州城投降,时朱聿键尚在途中浙江衢州,被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拥立为监国。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六月十七日,朱聿键于浙江衢州检阅军队并发布誓词,表示将亲提六师恢复中原。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二十八日,朱聿键在福建建宁正式称监国,二十天后,于福州称帝,宣布从七月初一起,改元弘光年号为隆武元年,改福建布政司称福京,改福州行在为天兴府,改布政司为行殿。又升郑芝龙为平虏侯、郑鸿逵为定虏侯,封郑芝豹为澄济伯、郑彩为永胜伯。以黄道周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蒋德璟为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朱继祚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曾樱为工部尚书、东阁大学士,黄鸣俊、李光春、苏观生等人为礼、兵各部左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纵观隆武帝人生经历,他应该是南明诸帝中唯一能肩负起恢复大明江山的救世英主。但可惜的是时运不济,他一直被郑氏家族集团架空。而郑氏家族集团的首领——郑芝龙、郑鸿逵、郑芝豹、郑影等,都是海盗头子出身,数十年纵横福建、广东、浙江沿海一带,兼商兼盗。他们崇祯初年虽受招安,但实为割据一方的军阀。郑氏集团中的惟一忠臣是郑成功,但郑成功当时力量尚弱,不能给隆武帝以实质性帮助。郑氏家族当时傲慢无上,卖官鬻爵,搜刮百姓,甚至超过弘光朝的马士英。以致当地“受害者延颈待清兵,谣曰‘清兵如蟹,曷迟其来!’”由此可见隆武帝在称帝之初,已是根基不稳,其败可预知。

而在隆武帝在继位之初,依据大明伦序,更有资格继承皇位的是当时在帝广西的桂王,但桂王离江南太远。此外,明遗臣拥戴唐王朱聿键继位的另一原因是:他的封地在南阳,这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起家之地,众臣推唐王朱聿键为帝,是想把他作为重振大明的标志。但隆武帝大典之曰,并不顺利,大风突起,拔木扬沙,致掌玺官的坐骑受惊跌落玉玺,损坏一角。众人皆心惊不祥。但隆武帝仍从容登基,表示平复天下的决心。

时清朝下“薙发令”,引发民众反抗及嘉定三屠惨案(清朝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

(本章未完,请翻页)

,已降明朝诸王多被杀,导致原本已降清的明朝浙江防倭总兵王之仁重举义旗,与张国维、张煌言、钱肃乐等前明遗臣,在绍兴推举鲁王朱以海(1618-1662年)为“监国”。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九世孙,崇祯十七年(1644年)袭封为鲁王。清兵入关后,他流徙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朱以海被拥立监国时,为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弘光帝被俘后,鲁王政权当时尚不知道隆武政权已在福建成立的消息,仍旧沿用“弘光”年号。这样,便导致两个朱明同姓政权并存的现象,双方都不肯退位归藩,以致后来互杀来使。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双方各自手下的大臣均争“拥立之功”。两个朱明政权同室操戈的现象,也大大削弱了南明的反清力量。

当时的鲁王君臣,想快速攻下明朝副都南京,以使“监国”变身“皇帝”合法化。但鲁王军弱,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八月,南明将领方国安、王之仁率兵一攻杭州,同年十二月,方国安、王之仁、马士英率兵二攻杭州,皆大败而归。顺治三年(1646年)夏,清征南大将军博洛率数万大军从杭州越过钱塘江,乘鲁王与隆武帝争王分立之机,对鲁王军队发起进攻。鲁王军队原想与清军划江而守,不意该年浙江大旱,一向水深浪急的钱塘江干涸,清军马队从江中旱地及水浅处尽数渡过,方国安布署的钱溏江防线顿时崩溃。六月初一,清军占领鲁京绍兴。越国公方国安、原弘光朝兵部尚书阮大铖等鲁臣18人率兵降清,兴国公王之仁死节,大学士张国维及鲁重臣余煌、陈函辉、陈潜夫等,在清占浙东府县后死节,督师大学士朱大典率军死守金华城二十日,城陷后集全家于火药局,用绳索捆绑于火药桶上引燃,毁家纾难。时鲁重臣兵部尚书黄宗羲集兵三千余人,拟入太湖抗清,行至乍浦(今浙江省境),闻钱江防线师溃,其集兵亦散去,黄率余众五百人结寨四明山,继续抗清。

而在绍兴未失之际,先此投靠鲁王的原弘光朝佞臣马士英、阮大铖等,欲使部将劫持鲁王降清。鲁王察觉后,单身逃石浦,在定西侯张名振的护卫下,登船入海,以南澳岛为根据地抗清,顺治六年(1649年)入据舟山,和南明名臣张煌言(1620—1664年)谋划复明。顺治八年(1651年),舟山被清兵攻陷,鲁王在张名振、张煌言陪同下,取消“监国”名义,赴夏门投靠郑成功。郑成功原为隆武帝臣,不满意鲁王大敌当前,还与隆武帝争长,削弱抗清力量。但念鲁王是明宗室,仍以礼相待,安置居于金门。康熙元年(1662年),鲁王欲浮海重返南澳岛发展军力,引起郑成功不满,派人将其沉杀于海中,终年45岁(一说朱以海病死。)。

鲁王朱以海被推戴为监国之初,就与福建隆武帝政权争正统地位,如此不顾大局的做法,削弱了南明抗清力量,应加谴责。但鲁王坚持清,至死不渝,在明王室后裔中,仍属较有作为的一员,其民族气节,仍值得肯定。

在鲁王政权行将失败之际,福建隆武政权亦处于三面受困的境地,一是受制郑氏家族,隆武帝屡次下令出兵恢复,郑氏兄弟均以各种理由推脱;二是要防鲁王军队偷袭;三是李成栋率领的清军节节进逼近。顺治三年(1646年)春,清将金声桓军占领吉安,向赣南推进。九月,清将高进库军围赣州,南明湖广总督何腾蛟坐视不救,导致赣州失陷,守将杨廷麟、万元吉投水死,兵部尚书郭维经自焚死。重镇赣州失陷,对于隆武政权来说,是重大战略失败,因为从此,联结湖南、福建、广东三省的咽喉之地,落入清军之手,在江西、湖南等地的南明军被清军各个击破。南明复国大业终难重振。

无奈之下,隆武帝声言要亲自北伐,以挽颓势。总领大军的郑芝龙却只想保存实力、割据福建,对隆武帝的要求置之不理。时已过花甲的老臣黄道周眼见郑氏家族按兵不动,对隆武帝表示:“与其坐而待亡,不如君臣共出一拼。我为大臣,当先皇帝而行,以为人臣表率。”

隆武二年(顺治三年,1646年),清贝勒博洛率军攻福建,当年七月二十二日,黄道周自己出钱,连同友人资助,共带白银万余两,携弟子数名慷慨出征。福建各地义民闻之而附者万人(一说三千人),隆武帝感动落泪,亲自送行。但由隆武政权的人、财、物皆在郑芝龙家族掌握之中,隆武帝只能给这位忠臣以一百道空白委任状,无一两军饷和一个士卒的实际支持。

黄道周自组的军队称“扁担军”,出闽入赣,进至江西广信(今上饶),清军已抢先占领了黄道周原建为驻军基地的徽州。隆武二年(1646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黄道周在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明堂里被清督张天禄率兵三路围攻,兵败被俘,死难者千人。黄道周被清军关押两个多月后,在南京东华门死节,死前坐地高呼:此处与太祖皇帝陵寝甚近,可于此处杀我!见市坊中有福建门牌,又道:福建,皇帝正在那里,临行拜君,臣子之礼。言毕,他南向再拜,慷慨就义。与黄道周同死者,尚有职方主事赵士超等数位门人。

黄道周北伐兵败身亡,隆武帝决意“御驾亲征”,他不顾郑氏阻拦,携数千兵从福州抵达延平,准备冒险出湖南。隆武帝的战略意图是:进入明清双方激烈争夺的江西地区,西连湖南何腾蛟,东控福建郑芝龙,背靠广东,以此控制全局并摆脱郑氏家族的操控。如在江西得手,则利用浙东鲁王兵力牵制清军后方,以何腾蛟军出湖北,东下长江,席卷江南。

为了实施这一战略计划,隆武帝十二月十六日带兵数千离开福州,二十六日到达建宁,开始做西进赣州的准备。但隆武帝始料未及的是:在他出征之际,时驻长沙任湖广七省军务总督的何腾蛟,害怕隆武帝旦入他的辖区分权,对于隆武帝要求他派兵一万人迎驾的诣意拒绝执行;郑影等人忽弃新城(今江西黎川)而逃,门户大开;郑芝龙早已暗中与清兵约降,福建各关隘均无人把守。未久郑芝龙降清,郑成功与其父决裂,率部南下。当时李成栋统领的清军在浙江大胜,先后克绍兴、东阳、金华、平州,不久又玫陷郑鸿逵所守的仙霞关,兵入福建,陷建宁,直扑延平。有关史料所记隆武帝兵败过程为:

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646年9月29日,一说次日),隆武帝得知清军已陷仙霞关的准讯,出逃延平,想取道汀州去江西。在危难时刻,酷嗜读书的隆武帝仍然“载书十车以行”,这无疑延慢了军队的行速。隆武二年八月二十八日(1646年10月6日),隆武帝行至汀州,在汀州城外关帝庙被清军追上,部将周之藩谎称自己是隆武帝,掩护帝后逃走,舍身杀敌数十人,后脑中箭,坠马而死。清军继续追杀,将军熊纬督二十余人阻击清追兵,箭中喉咙而死。隆武帝则下落不明。

据《清实录》记载:征南大将军多罗贝勒博洛将军入闽,连下建宁、延平等府,“闻伪唐王朱聿钊遁走汀州,遣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杜尔德等率兵追击,直抵城下。我军奋击先登,擒斩朱聿钊(即朱聿键)及伪阳曲王朱盛渡、西河王朱盛佺、松滋王朱演汉、西城王朱通简并伪官、伪伯等,抚定汀州。……获伪玺九颗,马骡辎重无算”。

一说因南明重臣郑芝龙拒不发兵,使清军长驱入福京,于长汀俘获了朱聿键和曾皇后,将二人分押入轿子送福州,在闽江支流九溪边停下休息时,曾皇后窜出轿子,哭喊陛下宜殉国,妾先去了,纵身跳崖而死。隆武帝几次想自尽,因清兵严密监守而未成,后绝食而死在福州囚处。

阅读南明兴亡史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

最新网址:www.sqge.cc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