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隆武帝后死于汀州府堂,乃顺治三年八月二十八日。诸家纪事,悉书隆武被执,送福州斩于市。但时有锦衣卫陆昆亨从行,眼见隆武帝、后戎装小帽,与姬嫔被难。昆亨脱出。百姓收群尸葬于罗汉岭,竖其碑曰‘隆武并其母光华太妃讳英忠烈徐娘娘之墓’。后昆亨归郑,继而为僧,年八十有奇,为口述云。故特表出。”
其他说法尚有:隆武帝、后在逃入汀州府堂后被射死。隆武帝逃到汀州的转天凌晨(八月二十九日,10月7日),清军兵十余人冒充明军混入汀州城,俘隆武帝后,皇后在九龙潭投水自尽,隆武帝则崩于福京天兴府。谓隆武帝在到达汀州后次日,被清军偷袭而死。或谓在汀州遇害的是隆武帝的替身,他本人逃到广东五指山当了和尚。或云隆武帝在汀州单骑逃跑,藏于乡民蒋氏家中,清兵去后前往大帽山为僧。或云隆武帝逃难到湖头后,在安溪妙峰山上的妙峰庙削发为僧,自号“南方僧”。初时日日读书练武,欲卧薪尝胆,光复大明河山。但后见清政权日益巩固,大势已去,便做和尚终老湖头。
由于隆武帝的结局不明,至永历帝即位后,永历五年(1651年)曾遣侍郎王命璇巡访隆武帝下落,寻访无结果。永历十一年(1657年),永历帝确信隆武帝已死,上庙号绍宗,改谥号为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以隆武帝死于汀州计,享年四十四岁。与南明诸帝相比较而言,隆武帝算得上是一位好皇帝。隆武帝继位之初,很想在政治上做出一般作为。他就任监国时,他亲自撰写了“缙绅”、“戎政”、“儒林”三篇《便览》,号召朝臣摒弃门户之争,共同为复明大业出力。他施政的一个重点是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杖,大贪必杀。”以图减轻民间疾苦。他又制订联合农民军积极“御虏”(抗清)的方针,以纠正弘光朝奉行的“款清灭寇”、“联虏平寇”政策而导致在南下清军铁骑下覆亡以及潞王政权不战降清的教训。他即位十天后,就诛杀清朝派来招降的使者马得厂,以示与清廷不共戴天;还表示要御驾亲征,以恢复大明故?土。针对南明军杀害剃发汉族平民一事,他严加阻止,谓:“兵行所至,不可妄杀。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这一谕旨,深得百姓拥护,纷纷来投。隆武帝奉行的这些政策,开启了后来永历政权联合大顺、大西农民军的共同抗清的先河,否则的话,其后的南明政权绝对延续不了近二十年之久。
清学人杨凤苞(1754—1816年)称:“福京之亡,亡于郑芝龙之通款”。也就是说,是因为郑芝龙的降清,最定导致了隆武政权的败亡。此是确评。在南明诸帝中,隆武帝是最具帝王气象的人。他胸怀大志,锐意进取,始终以恢复大明为念,坚持抗清。可惜的是,遭遇跋扈的郑芝龙家族掣肘,终大志难成,含恨而终,令人扼腕。
隆武帝在私生活上亦颇有可圈点之处。他自奉甚俭,品格在南明诸君中有少见之优良。黄道周评:“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吴伟业评:隆武帝“喜读书,好任侠。”邵廷采评:“唐王宽明恭俭,亲亲尊士,循良爱民,而有抚绥大略。识张家玉之奇俊,崇黄道周之耆德,褒忠行义,结于至诚。闻江阴泾县力守见屠,曰:‘吾家子孙遇此二县之人,虽三尺童子,亦当怜而敬之。’每诫出兵,毋杀难民,伤促国脉。大小主客,文武众庶,恩勤和剂,咸出其肺腑,濒死无贰。待永明王以大公,谕群臣曰:‘大宗适自属永明,朕在此间,去永明千里,不暇相求,臣民敦迫,勉行即位。然行年四十,未耀前星,不审永明才度何如,良用关切。’此可见其义矣。惟制于郑氏,不获展尺寸。然两夺鸿逵彩侯伯,而谆谆谕芝龙和衷共功,消其亢慢。使臣以礼,隆世所难。”另有记载称隆武帝自继位以来,一心以恢复大明江山为己任,生活检点,宫中无宠妃,仅有皇后曾氏。曾氏亦知书达理,悉心辅佐丈夫王业。诸多史籍尚称隆武帝称帝后还穿土布黄袍,“行宫中不许备办金银玉各器皿,止用磁、瓦、铜、锡等件,并不许用锦绣、洒线、绒花,帐幔、被褥,止用寻常布帛”。称隆武帝除了爱读书之外,无他嗜好,所谓“从龙祗有五车书。”
概而言之,如果隆武帝生于太平盛世,一定是一位贤明君王。可惜的是天不假明,隆武帝生活于明末清初的乱世,手中兵马不足以抗清。他在错误的地点,选择了郑氏集团这一错误的支持势力,才终无建树。
隆武帝死后不久,天兴府陷落,阳曲王朱敏渡、松滋王朱演汉、翼城王朱弘橺、奉新王朱常涟遇害。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漳州陷落,当年十一月,唐王朱聿鐭在在广州继位,改元“绍武”,这是南明的第四个政权。
朱聿鐭(1605年-1647年1月20日),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隆武帝朱聿键弟。隆武帝被清军俘后,朱聿鐭八月间从福州逃奔广州。隆武帝死讯至,四十一岁的朱聿鐭在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初五被大学士苏观生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在广州拥立为帝,改年号“绍武”。苏观生因拥戴有功,被任命为首席大学士,封建明伯,掌兵部。捷先、曾道唯、顾元镜、王应华等人都入阁为大学士兼任各部尚书,洪朝钟在十天内升官三次,当上了国子监祭酒。兵力上除广东总兵林察所部以外,苏观生还招来了石壁、马玄生、徐贵相、郑廷球四姓海盗,借以增强绍武政权实力。朱聿鐭仓促称帝,即位之初,就大讲排场。为了准备宫殿、衣冠、卤簿而骚
(本章未完,请翻页)
扰百姓,并下令家家都要张灯结彩,夜如白昼。在即位后的10天之内,他任命了几千个官吏,要他们都穿着朝服进宫参见,而官吏们没有朝服,只得借戏装代用,而朱聿鐭登极时穿得龙袍与百官穿得官服,都假借粤剧伶人的戏服,被时人传为笑话。
朱聿鐭的仓促称帝,却得罪了当时已在广东肇庆被拥戴为“监国”的桂王朱由榔,引起唐、桂之争。其基本过程为:
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遇害。按照当时明朝的皇位继承制,应由明神宗的直系男性后裔继承皇位,而当时明神宗的男性后裔只剩下桂王朱由榔一人。于是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当年十月初十日(一说十四日),于广东肇庆拥立朱由榔称“监国”。以丁魁楚为首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瞿式耜为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书事,同时任命了各部院官员。而赣州十月初四日失守的消息,于当月十六日传到肇庆,时值桂王称“监国”仅七日,肇庆小朝廷人心惶惶。四日后(十月二十日),朱由榔逃广西梧州。而十一月初二日,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同广东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等在广州奉请隆武帝之弟唐王朱聿鐭监国,并且抢在朱由榔之前,在当月初五日正式称帝,改第二年为“绍武”元年。苏观生等拥立朱聿鐭称帝的理论依据是“兄终弟及”,其客观条件则是:朱由榔监国在闻知清军占领江西赣州后,惊慌失措,逃往广西梧州。这种行为无异于放弃广东,导致桂王小朝廷在广东人心尽失,而苏观生等在广东拥立朱聿鐭登极,实有填补权力真空的意义。而当时一众明朝藩王,在隆武政权福州失败后,已由海路陆续逃达广州,因此此举更壮大了唐王朱聿鐭登极的声势。
十一月初八日,当朱聿鐭在广州即位的消息传到梧州后,朱由榔及臣属闻之大怒,于十一月十二日东返肇庆,十八日宣布继皇帝位,改第二年为“永历”元年。这样在广东便出现了两个南明政权并存的现象。朱由榔立刻派遣兵科给事中彭耀、兵部主事陈嘉谟前往广州,以藩王礼节拜见朱聿鐭,劝其取消帝号。而绍武朝首席大学士苏观生闻之大怒,斩彭、陈二人,并令陈际泰督师攻打肇庆。
永历政权见调解无望,以广东学道林佳鼎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军务,夏四敷任监军,会同从韶州调来的武靖伯李明忠带领一万余兵应战。十一月二十九日,双方战于广东三水县城西,绍武政权军监陈际泰临阵脱逃,林佳鼎初战告捷,命令士卒昼夜行军,直奔广州,企图一举消灭绍武政权。绍武军总兵林察指使四姓海盗伪降,设伏于河口全歼林佳鼎追兵,永历将林佳鼎、夏四敷溺水死,李明忠单骑逃出,绍武军大获全胜。消息传到广州,苏观生下令广州城张灯结彩欢庆。
正当南明绍武、永历两个政权自相残杀之时,清将佟养甲、李成栋已率兵攻取潮州、惠州,逼近广州附近,并用所缴获的南明地方官印,向朱聿鐭发出辖区太平的假信息。事情的起由是:
朱聿鐭登位后,为了与同当月称帝于广东肇庆的桂王争夺正统地位,急于扩军,以致收编各路海盗。有潮州海盗杨明兢来见,自称在潮州、惠州一带有十万精兵。朱聿鐭信以为真,封之为“潮惠巡抚”,发给官印,将当地全部官吏的任免权一并授予。杨明兢回乡后,依之拍卖官职,一手收钱,一手交货。隆武二年(1646年)十二月,清将佟养甲、李成栋乘唐、桂两王自相残杀之际,从福建攻入广东潮、惠地区,当地用钱买来职位的官吏纷纷降清,李成栋命令他们仍按时向广州朱聿鐭虚报民情,同时让士兵易明服直逼广州。朱聿鐭全不知情。十二月二十五日,朱聿擙正准备由大学士苏观生陪同,前往检查军队的训练情况时,突被告知李成栋军己抵广州城门。苏观生不信,以妄言惑众罪斩报信人。转眼间清军已登上城墙,除帽露辫,乱箭下射,苏观生方急令关闭城门,调兵作战,但精兵已发往肇庆对付永历朝廷,无法回调。苏观生只得率城中军队与清兵血战一昼夜,清兵本有退意,但守将谢尚政突然叛变,打开城门引入清兵,广州遂陷。苏观生见大势已去,在墙上写下“大明忠臣,义固当死”八字后,自缢死。军监陈际泰被俘,亦不屈死。朱聿鐭见大势已去,拖一床棉被裹身,混入乞丐群中,正准备爬城墙出逃时,被清军追骑擒获,囚东察院。李成栋派人送饮食,朱聿鐭自知必死,严辞拒绝,说道:“吾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帝于地下!”随后自缢死。死得悲壮。
一说清兵杀入广州城门,朱聿鐭慌忙逃到大臣王应华宅第躲避。给事中梁烘为了降清,骗苏观生自缢后,又带领清兵闯入王宅,搜得朱聿鐭,关押于东察院。清兵送来饭食,朱聿鐭说:“吾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帝于地下!”坚决绝食,当天晚上趁守兵不备,解下腰带自缢死。
朱聿鐭死,成立仅短短四十日的绍武政权解体,从各地逃入广州城内的明郡王、亲王16人被淸兵捕杀(一说24人)。而绍武朝的主要官员何吾驺、王应华、顾元镜等,竟纷纷降清,其中顾元镜尤为可耻,替清方草拟劝降檄文,文中有语:“既不为首阳之饿夫,即当为识时之俊杰。”
朱聿鐭死后,后人将他与苏观生等十五人,葬于广州城北象岗山北麓;1954年因基建,迁葬于越秀公园木壳岗;1981年再迁葬于该公园南秀湖畔,墓碑中刻“明绍武君臣冢”,上款为“光绪癸未(1883年)孟冬吉旦”,下款为“粤东绅士重修”。1963年3月广州市政府公布“明绍武君臣冢”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聿鐭死,朱由榔成为南明唯一的皇帝。客观地说,朱聿鐭算不得好皇帝。他生活作风奢侈;称帝后,为争正统地位,与永历政权大动干戈;对清军则疏干防范,政权存在仅短短四十天就被败亡,同时也陷永历帝朱由榔于危境。但在被俘后,他却表现出了不屈的民族气节,这是值得称道的。由于绍武帝是殉国而死,与南明诸藩王相比,算得上是一位有政治气节的帝裔。因此黄宗羲评价:“若帝之从容遇难,追配毅宗,所谓亡国而不失其正者,宁可以地之广狭、祚之修短而忽之乎?”邵廷采(1648—1711年)亦评价:“唐王兄弟三人,皆儒雅有君人之度,与他藩绝殊。惠宗之遭靖难,绍宗之当末造,皆关世运,非独一家之事。”这些评价皆寄托了对唐王兄弟气节的敬服与其命运的同情。
清学人廷采评价所说的“唐王兄弟三人”,指的是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唐王朱聿锷。兄弟三人显然是受到同一家族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共同走上了为拯明抗清事业而献身的道路,在南明史上写下了可纪念的一页。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的事迹已见上述,在此仅附记朱聿锷的事迹如下:
朱聿锷(?-1659年),明太祖朱元璋八世孙,隆武二年十一月袭封为唐王,史称南唐王,与隆武帝、绍武帝合称“南明三圣”。隆武二年(1646年)腊月十五,清将李成栋攻陷广州,绍武帝被俘自尽。而前此十一月十五日,隆武重臣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北上福州降清。
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朱聿锷率宗族从广州逃到抗清名将王兴控制的今台山大隆洞地区,王兴奉其为主,用船经海路把朱聿锷送至文村(今台山汶村镇)。文村位于万山丛中、四邻大海,易守难攻。王兴于此筑城墙、建城门、挖护城河,修建抗清基地“文安城”,城内设唐王行宫,奉永历年号,用明朝服制,成为独立的文村抗清政权,数败清军进攻,周边抗清组织纷纷来附。时揭阳的益王朱由榛(1647年)、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年)各称监国,以与永历帝争长。郑成功在南澳也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为监国。文村政权则成为当时与这些政权并立的南明五大抗清中心之一。
1648年(永历二年)四月初十日,清广东提督李成栋在朱聿锷的感召下倒戈归明,并胁迫清朝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佟养甲也投降南明,奉永历年号。八月初一,朱聿锷令王兴迎永历帝移驻肇庆,并上表臣服,随后又劝郑成功效仿自己做法,废除淮王朱常清监国,奉永历年号。王兴因此受封为总兵,领兵驻守广东恩平、新会、阳江等地,负责扩军屯粮,抗击清军。
永历三年(1649年)十一月,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合兵2万征广东。次年十一月二日,广州城陷。在广州保卫战中,陈奇策率领战船500余艘,由下川前往支援。朱聿锷、王兴亦协同作战。广州城陷,陈奇策退回下川,朱聿锷、王兴退守恩平。
永历四年(1650年),朱聿锷上表永历帝封王兴为左军大都督、挂虎贲将军印。其与王兴率军转战电白、两阳、三水、顺德等地,准备进攻广州,因孤军无援,无功,退返文村。
永历五年(1651年)一月,朱聿锷斩杀欲赴恩平就任的清知县鲍之奇。清将尚可喜、耿仲明派军来攻,朱聿锷、王兴率军退出恩平城。十一月,清总兵许尔显兵分三路围攻文村,朱聿锷、王兴率部撤离。次年(永历六年)许尔显军撤离,朱聿锷、王兴军重控文村及外围据点,并在文村“熬海铸山,务农积粟”,巩固了包括新宁、恩平两县南部地区的敌后根据地。此后,文村成为李定国与台湾郑成功联络的中继站,双方使者不时经过。
1653年(永历七年)三月,李定国军由广西柳州兵分两路进军广东,攻打肇庆城40天不下,被清援军所败,退兵柳州。次年(永历八年),李定国率军二攻广东,连战皆捷。李军前锋抵阳江,朱聿锷、王兴派兵助攻,克恩平城,活捉清知县王奇。李定国军抵恩平,以虎贲将军王兴部为先锋,再攻广州海上门户新会城;又令凌海将军陈奇策率领舟师攻江门。六月,当王兴军逬攻新会时,文村内奸陈王道向新宁城清知县告密,引清军攻打文安城,朱聿锷、王兴闻讯,不得已回师相救,夺回文安城,取得文村大捷,但却造成进攻新会战役的失利。
永历七年(1653年)八月,朱聿锷、王兴率军攻占江门,杀清广东水师总兵盖一鹏。但因部将陈王道降清,久攻广东不下,战事陷入僵持。十月,李定国亲统抗清联军猛攻新会,先后采取挖掘地道、大炮轰城、伐木填濠等战术。新会被困日久,粮食告罄,城中清守军竟然屠杀居民为食。至十二月,清援军抵达反击,李定国军大败,撤回广西,朱聿锷、王兴军撤回文村。其他抗凊将领陈奇策、萧国龙、邓耀等人亦率领残部,退据深山或海岛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时至永历九年(1655年),朱聿锷、王兴军退居新宁县文村,陈奇策军退据新宁县下川岛,萧国龙军退据阳江永丰寨,邓耀军退据钦州龙门岛,这成为广东最后抗清的几个据点。
永历十年(1656年),据守下川的陈奇策见广东抗清的大势已去,率兵西航,与退据龙门岛的邓耀合兵。清平南王尚可喜趁机派兵进攻朱聿锷、王兴军,但受到有力抵抗,仅占领了广海城。
永历十一年(1657年),尚可喜率兵三万围剿文村,相持数月,折兵万余败还,朱聿锷、王兴军取得又一次文村大捷。王兴因坚持抗战,被永历朝廷累加官保柱国少师、晋广宁伯。同年,朱聿锷的长兄隆武帝朱聿键被永历帝确认死讯,上庙号绍宗,改谥号为配天至道弘毅肃穆思文烈武敏仁广孝襄皇帝。
永历十二年(1658年),尚可喜乘台山饥荒,率兵十万海陆围攻文村,从当年五月至翌年八月,围剿十五月之久。
永历十三年(1659年)八月,文村城中粮尽,将士将树皮草根食尽,饿死者仍执戈缜目,无一兵一卒叛逃。尚可喜知强攻必遭惨重损失,派遣谋士金光入文村招降。当时永历帝在云南无法立足,逃亡缅甸,南明政权已名存实亡。朱聿锷、王兴知大势己去,决心以死殉国,但又不愿部下做无谓牺牲。他们接待了金光,又派使者去见尚可喜议降。降议已定,朱聿锷、王兴召集部下,分发钱财,勉励部下回乡务农,待机再动。朱聿锷又安排宗族潜逃,借“仲质”之名,假明朝刑部尚书何乔新之口,以南宋曾巩自喻立德立言,令族人改随曾皇后姓,隐姓埋名。此后朱聿锷服毒而亡,以身殉国,其尸首葬于何处至今下落不明。王兴安排儿子们逃走后,其妻率15个妾自缢,王兴则将妻妾遗骸放置在火药上,引火自焚,追主而去,死事壮烈。其坟墓志后于1952年11月24日在广州河南南箕村附近的山上被发现,另有其妻妾的遗物金耳环和金手钏等。
至此,南明在广东的最后一个抗清堡垒——文村政权,历时12年宣告灭亡,传承268年(1391年—1659年)之久的明朝唐王裔也就此结束。客观地说,唐王三兄弟坚持反清复明事业前扑后继,至死不渝,在中华民族史上写下了反民族压迫的可歌可泣的一页。后人为了纪念唐家三兄弟,在文村附近修有“三圣堂”,遗址至今尚存。
2021年2月17日
(本章完)
阅读南明兴亡史最新章节 请关注书趣阁(www.sqge.cc)